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章中国地理第1课时中国地理概况测控导航考点题号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1、2、3、4、5、6、7、12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8、9、10、11、13一、单项选择题(对应学生用书第331332页)(2013广元月考)读图,回答12题:1.图中三条山脉()a.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分界线b.两侧的气候类型明显不同c.是我国地势阶梯之间的分界线d.大致走向与雪峰山基本一致2.关于图中山脉附近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a.山脉两侧农业地域类型明显不同b.山脉两侧主要粮食作物不同c.山脉是我国主要的林区d.山脉两侧的地区主要种植水稻解析:1.d2.c第1题,图中为大兴安岭,为武夷山,为太行山,三条山脉走向都为东北西南走向,大致与雪峰山基本一致。第2题,大兴安岭属于我国东北林区,武夷山属于我国东南林区。(2013成都月考)不同的温度带与不同的干湿地区相互组合,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区。读下表,回答35题:寒温带abcd中温带efgh暖温带ijkl亚热带mnop热带qrst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3.下列气候区中在我国有大面积分布的是() a.m、pb.f、oc.d、sd.m、q4.r气候区在我国有分布的主要原因有()a.海拔高,降水少b.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c.冬季风影响显著,降水少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5.对于l气候区的描述,正确的是()a.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绿洲农业是重要特色b.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并已得到大规模开发c.地形平坦,河流水形成的灌溉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密集,呈片状、带状分布d.因为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能资源丰富解析:3.d4.b5.a第3题,我国南方地区有大面积的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干旱和半干旱面积狭小,几乎没有,故a、b、c错误。第4题,r气候为热带半湿润气候,说明其降水较少,热量丰富,主要位于热带地区山地背风坡。第5题,l为暖温带干旱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农业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绿洲农业。(2013眉山二诊)下图是我国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四大河流的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6.图中数字序号所对应的河流分别是()a.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b.松花江、黄河、珠江、长江c.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d.珠江、松花江、长江、黄河7.下列对四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河流长度最短,但水能最丰富b.河流形成的三角洲不是最大的c.河流流经了干旱、半干旱地区d.河流落差最大,所以航运条件差解析:6.b7.b根据河流降水量、蒸发量及径流量分析四条河流的名称,再根据四条河流确定其水文特征。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06年度宜居状况做了评估。下图中数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读图,回答89题:8.前30名城市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组合是() a.湘、粤、闽b.苏、皖、鄂c.京、辽、鲁d.沪、浙、赣9.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a.自然条件b.旅游资源c.城市建筑d.矿产资源解析:8.b9.a第8题,前30名城市个数最多的是5个,分别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其次是3个,分布在山东;再次是2个,分布在安徽、辽宁;1个的有:四川、云南、湖北、湖南、福建、上海、河北、天津。综上所述,数目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组合是苏、皖、鄂,共8个城市居前30名。第9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导致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口居住。(创新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据此回答1011题:10.图中南港重工业区在布局时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原料b.交通c.人才d.环境11.图中各功能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压力从大到小的排序,正确的是()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南港重工业区滨海高新区临港工业区a.b.c.d.解析:10.d11.a第10题,南港重工业区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对城区的污染较小。第11题,重工业区耗能和污染物排放量最大;临港工业区耗能其次;先进制造业产业区耗能和排污量较小;滨海高新区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区,耗能和排污量最小。二、综合题(对应学生用书第332页)12.(2013广元月考)读“中国大陆某月等温线分布图(下图所示)”,回答问题:(1)试描述图示月份气温分布特点。(2)解释该月气温分布特点的主要成因。(3)简述阴影区域气温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判断,图示月份我国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青藏高原地区为气温最低处。第(2)题,图示为夏季气温,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南北温差较小。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第(3)题,低温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答案:(1)南、北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青藏高原气温最低。(2)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普遍增大;北方白昼时间长于南方。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气温最低。(3)气温偏低,农业以高寒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昼夜温差大,单产高。(答对其中3点即可)13.(2012长春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亿人。常住人口总数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江西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祖国大陆人口数据见下表。项目总人口年龄结构(%)每10万人大学程度人数(人)城镇人口比重(%)014岁1560岁60岁以上2000年12.66亿22.8967.219.93 61136.092010年13.39亿16.670.1413.268 93047.1材料二2011年9月21日消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宣布首次与一家中国企业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对解决世界饥饿问题的积极贡献再入人们视野。(1)分析材料一中反映出的我国人口问题及相关成就。(2)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分析说明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3)分析说明面对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我国应该采取的积极对策有哪些?解析:第(1)题,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并回顾相关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因此具有人口基数大的特点;十年时间人口增加了约7 300万,每年净增人口多;60岁以上人口达13.26%,说明老龄化问题突出;1560岁人口所占比重上升,意味着就业压力增大;每10万人大学程度人数增加快,说明人口素质提高显著;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说明城市化水平提高,014岁人口比重下降说明出生率下降。第(2)题,根据材料中的人口数量增加来分析思考,人口数量增加,势必需消耗更多的资源,产生的废弃物增多,环境压力加大。第(3)题,主要从科技、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答案:(1)问题: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青壮年人口比重增加,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负担加重。成就:新出生人口数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进一步降低,人口增长模式已转变为现代型;每10万人中大学程度的人数快速上升,说明我国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的水平提高,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2)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每年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37946.2-2025有机发光材料测试方法第2部分:热学性能
- 小轿车买卖合同4篇
- 2024-2025学年山西省忻州市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0-3岁婴幼儿游戏知到智慧树答案
- 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企业孵化的影响分析
- 户外拓展活动总结15篇
- 2025年续签商业店铺租赁合同
- 2024年秋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五单元 有趣的立体图形 综合实践 记录我的一天
- 管道安装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 风电场施工人员培训方案
- 2025年秋季学期第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上校长讲话:凝心聚力明方向沉心落力干实事
- 广西2025年公需科目学习考试试题及答案4
- 代加工板材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地质勘查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肝炎的分型及护理
- 高中语文38篇课内文言文挖空一遍过(教师版)
- 2025年高考真题物理(四川卷)-2
- 企业负责人财税知识培训
- 【前程无忧】2025校招人才素质洞察白皮书
- 船舶制造公司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产业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