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毁学案.doc_第1页
教师原毁学案.doc_第2页
教师原毁学案.doc_第3页
教师原毁学案.doc_第4页
教师原毁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高二语文问题导学单 主备人 张琴 时间 9月24日原毁预学案【学习总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词汇,掌握文中出现的判断句、介词短语后置句。 2、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3、体会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学习对比的说理方法。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词汇,掌握文中出现的判断句、介词短语后置句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预习资料】(一)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文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 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世盛 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二)、释题: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新知探究】活动一 :自学引导 课文重点字词句解释原毁 韩愈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活动二:“问题导引” 整体感知:本文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的原因。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文章先从正面开导,说明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风,然后将不合这个准则的行为拿来对照,最后指出其根源及危害性。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士风,可谓入木三分。【达标检测】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说”通“悦”,高兴,喜欢(2)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写出古义课文例句 古义 今义1、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一般人。 许多人。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虽然如此。(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3、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两个词。尝,曾经,副词; 试验,试。 试,试验、尝试,动词。(3)指出下面活用的字并作解释1、故人乐为善/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详,故人难于为善善:形作名,好事。2、即其新不究其旧 / 究其旧不图其新 新:形作名,现在的表现。 旧:形作名,过去的表现,旧日的表现。3、己未有善善:形作名,长处,特长。4、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 能善是,是亦足矣/ 我善是,是亦足矣/ 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善:形作动,擅长,善于。5、早夜以思早:名作状,在早上。 / 夜:名作状,在夜晚。6、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外:名作状,对外。 / 内:名作状,对内。(4)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其责己也重以周 重:严格。 周:周全。 2、其待人也轻以约 轻:宽,宽容。 约:少,要求低。 3、重以周,故不怠 懈怠。 4、其责人也详 详细,要求高,于“周”相近。 5、其待己也廉 少,要求低,与“约”相近。 6、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说的正是。 7、为是者有本有原 思想根源。 8、怠者不能修 进修,要求进步。 9、必其人之与也 同党,同类。 10、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有才艺的人。 11、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 声誉,名声,(名望)。 12、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 发扬光大。 (5)指出下面课文例句的句式类型1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 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 舜,大圣人也 / 周公,大圣人也 /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 某良士 / 某非良士判断句2责于己曰 / 尝试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2、体会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学习对比的说理方法。【新知探究】 活动一:“问题导引”1、 通览全文,说说本文的行文脉络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根源怠与忌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活动二:“问题导引”1、阅读第一第二段,说说古人今人的不同做法,并体会今人做法有什么现实后果?古人: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 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 今人: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 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 对人求全压制人才责己太宽骄横自是2、阅读第三段(1)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2)说出怠与忌的具体所指?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3)本段所运用的论据有哪些?理论论据: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事实论据:举例称赞某人 、批评某人 (4)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演不一样。 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活动三:“问题导引”1、课文第四段有什么目的?交代作论的缘由 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达标检测】1、 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是什么?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见解?根源怠与忌 第二问:学生自圆其说即可2、对比本文的主要说理方法,说说本文的对比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本文的对比既有不同角度的对比,又有不同层次的对比。从对象看,是将“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对比;从内容看,是将“待人”和“待己”对比。这样的对比突出了今之君子责人也详待己也廉的表现,为下文论述“毁”的根源作了充分的铺垫;同时树立正面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就要向古代君子学习。本文段与段之间,层与层之间也含有对比,层层对比,是非清楚,曲直分明,增强理论证的力量3、本文的中心论文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 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猖獗。 4、探讨本文的主题,以及写作特点主题:本文探寻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谴责了“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气,目的在于想扭转这股歪风,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归纳总结】写作特点:1、鲜明的对比。 “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这中间,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