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己醇脱氢催化剂及催化机理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环己醇脱氢催化剂及催化机理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环己醇脱氢催化剂及催化机理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环己醇脱氢催化剂及催化机理研究进展.doc_第4页
环己醇脱氢催化剂及催化机理研究进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己醇脱氢催化剂及催化机理研究进展 环己酮是一种重要有机化工原料, 是生产己内酰胺( 尼龙-6 的原料) 和己二酸( 尼龙-66 的原料) 的主要中间体。环己酮的生产方法主要有苯酚加氢法、环己醇脱氢法和环己醇氧化法等。由于制备苯酚的工艺较为复杂, 且苯酚毒性较大, 所以由苯酚法制环己酮基本上不再采用 1 。由环己醇制环己酮又分为氧化法和脱氢法, 脱氢法因其副产物相对较少, 操作简单, 收率高, 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在热力学上是一个可逆的吸热反应, 因此, 升高温度有利于环己醇的转化, 但在工业生产上, 考虑到节约能耗以及安全等问题, 若能在转化率较高的情况下降低反应温度, 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环己醇脱氢的过程伴有很多副反应,例如环己醇脱水生成环己烯、芳构化生成苯酚以及环己酮二聚脱水反应 2- 3 。 研究表明 4- 5 , 环己醇脱水以及环己酮的二聚脱水都是由催化剂上的酸性位引起, 而环己醇的芳构化是由催化剂中金属铜活性位引起, 因此, 降低催化剂的酸性有利于提高环己酮的选择性 6 , 由此可见, 催化剂性能的优劣是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反应的关键。1 环己醇脱氢催化剂1. 1 主要活性组分1. 1. 1 ZnO 锌系催化剂是最早用于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的催化剂, 我国20 世纪60 年代就研制成功。ZnO 呈酸性, 一般选用碱性的CaCO3 作为载体。研究结果表明 7, ZnO 的分散度是影响ZnO/ CaCO3 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 制备方法不同, ZnO 的分散度也不同, 以混合法制备的催化剂ZnO 分布多呈聚集状, 以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ZnO 分布得较均匀, 而以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ZnO 分布得最均匀, 因此活性也最高。此类催化剂的特点是转化率较高, 但选择性较差, 且反应温度较高( 350 400 ) , 催化剂寿命短, 基本被其他催化剂所取代。1. 1. 2 Cu 铜系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组分是金属态的铜和一价铜, 通过对CuO 的还原得到。有研究表明 3 , 一价铜的活性和选择性都高于金属态的铜, 尤其在温度较高的时候, 金属态的铜会促使副产物苯酚的含量增加。由于铜的烧结温度仅为280 , 因此反应温度相对较低, 导致转化率较低, 现在已经工业化的Cu-Mg 和Cu-Zn-Al 型催化剂反应温度一般为220260 , 转化率50% 60%, 选择性近100% , 虽然转化率相对较低, 但由于它较高的选择性和较低的反应温度, 抵消了循环未反应物所消耗的能量, 因而成为现在工业上最常用的环己醇脱氢催化剂。1. 2 助剂1. 2. 1 主族金属元素 助剂主要包括Na、K、Ba 和Cs 等, 加入此类助剂是为了降低催化剂的酸性, 抑制环己醇脱水和催化剂的烧结, 助剂的性能为Na K Cs Ba。刘振华等 8 在Cu-Al2O3 催化剂中添加了K2O 助剂, 结果表明, 随着K2O 负载量的增加, 催化剂的酸性强度递减, 环己酮的选择性不断提高, 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减少, 活性有所降低, 所以K2O 的载入量要适当。Na+ 一般都是以沉淀剂的形式引入催化剂的,ARAMENDIA M A 等 9 在锌系催化剂中加入了Na+ , 发现Na+ 的加入对脱氢反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且环己酮的选择性明显提高, 这是催化剂的酸性位被中和的结果。此外, 这类助剂还能增强催化剂的抗水性。1. 2. 2 贵金属元素 文献 10- 11 报道, 贵金属元素在脱氢和加氢反应中都表现出很好的活性, 对于提高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抗积炭能力有很好的作用。用作助剂的主要有Rh、Ru 和Pd 12- 14, 如果把贵金属元素作为主要活性组分, 效果并不好, 因为它们在催化剂中主要起着结构助剂的作用, 而非催化活性组分。研究结果表明 5 , 在Cu 系催化剂中加入Pd 能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当n( Pd) :n( Cu) = 2 : 25 时, 环己醇的转化率最高, 比不加Pd 时高出六个百分点, Pd 的引入使氧化铜的晶格变形, 令更多的铜原子核暴露, 提高了铜原子的比表面积。而Rh 的加入能使铜更容易被还原, 并提高了铜的分散度, 使催化剂的活性得到提高 12 。1. 2. 3 其他助剂 除以上几种助剂外, 第族的过渡金属Fe、Co、Ni 和一些稀土元素也是常用的助剂, 它们的引入通常可以防止铜微晶的烧结, 促进铜的分散以及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张明慧等 14 研究发现, 引入过渡金属Fe、Co、N i 和稀土金属La, 环己醇的转化率都有较大提高, 尤其以Fe 的效果最好。DEBORAH V等 15 研究了Co 对Cu/ SiO2 催化剂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Co 和Cu 原子比为1 : 1, 负载量都为15% 时, 催化剂的活性最高, 此时Cu、Co 在载体表面形成了类似尖晶石的结构, 提高了催化活性;同时, Co 的引入还提高了环己酮的选择性以及催化剂的稳定性。1. 3 载体1. 3. 1 CaCO3 CaCO3 载体是锌系催化剂的主要载体, 显碱性,用来中和ZnO 的酸性, 提高环己酮的选择性。杨良准等 7 发现, CaCO3 的引入尽管未改变ZnO 晶相中Zn 和O 的结合方式, 但CaCO3 与ZnO 存在着Zn -O -Ca的键合作用, 通过这种键合作用, ZnO 晶粒被锚定在CaCO3 表面, 高温时ZnO 晶粒不易移动, 因此, 这类催化剂表现出较强的抗烧结能力, 可在较高温度下使用。1. 3. 2 MgO MgO 载体是工业上用得较多的铜系催化剂载体, 其优点是选择性很高, 可达99% 以上。这是因为MgO 本身是碱性, 避免了催化剂中酸性位的干扰, 使选择性大大提高。NAGARAJA B M 等 16 发现, 共沉淀法制备的Cu-MgO 催化剂, 在铜的负载量为16% 左右时, MgO 载体会形成一种微晶结构, 这种微晶结构有利于提高铜的分散度。但由于MgO载体的比表面积相对较小, 所以负载的Cu 原子也相对较少, 从而导致催化剂的活性不是很高, 此外,MgO 还易水解, 所以此类催化剂的寿命较短。1. 3. 3 Al2O3 工业上性能最好的Cu-ZnO-Al2O3 环己醇脱氢催化剂使用的就是Al2O3 载体, 由于Al2O3 具有酸性, 所以这类催化剂要在碱性的条件下制备, 以消除酸性位对选择性的影响。胡学武等 17 通过XRD 发现, Al2O3 在催化剂中的物相衍射峰比较弥散, 说明Al2O3 以高度分散态存在于体系中, 因此催化剂的活性较高。1. 3. 4 SiO2 SiO2 载体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环己醇脱氢催化剂载体。由于SiO2 有很高的比表面积, 铜原子以细小颗粒分散在其中, 使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活性; 同时, 由于在碱性条件下制备, 使得载体表面的酸性被中和, 提高了环己酮的选择性, 使以SiO2 为载体的催化剂无论从转化率和选择性上都具有优良的性能。研究发现 15 , 用CoO 改性后的Cu/ SiO2 催化剂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和选择性。1. 3. 5 其他载体 除了上述的载体外, ZrO2、TiO2 和活性炭等也可作载体。王锋等 18 用Cu/ ZrO2 催化剂进行环己醇液相脱氢, 结果表明, 当n ( Cu) :n ( ZrO2 ) = 12时, 催化剂的活性最高, 在25 MPa 和240 时, 环己酮收率可达85%, 选择性接近100% , 并且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2 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的反应机理 对铜系催化剂的催化脱氢机理己有相关报道。铜系催化剂中有一价铜和金属铜两种活性组分, 而它们的作用机理不同。据文献 4 报道, Cu0 主要作用于环己醇的六元环平面上, Cu+ 主要作用于环己醇的OH 基团上。张明彗等 5 用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环己醇脱氢反应过程, 推断出Cu0和Cu+ 分别为活性中心的环己醇脱氢机理:( 1) Cu0 为活性中心的环己醇脱氢机理( 游离基机理)( 2) Cu+ 为活性中心的环己醇脱氢机理( 离子机理)从以上机理可以看出, Cu0 作用在六元环上, 可能导致六元环上的其他H 被Cu0 脱去, 导致产生环己醇脱氢反应的副产物苯酚等, 因此, Cu0 活性中心的选择性不如Cu+ 活性中心。且一价铜与OH 基团上氧的结合力以及零价铜与六元环上H 的结合力在红外光谱上分别体现在3 696 cm- 1和2 666 cm- 1两个吸收峰上, 可见前者作用力强于后者, 因此, 离子机理较游离基机理更容易生成环己酮, 表明Cu+较Cu0 更具有环己醇脱氢活性。3 其他类型催化剂 伍江林等7,以氢氧化钠为沉淀剂,高氯酸锆和硝酸铜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新型Cu/ZrO2催化剂用于环己醇脱氢生产环己酮,并优化了的催化剂制备条件。结果显示,在优化条件下制得的催化剂,环己醇收率达85%,选择性高于98%。吉定豪8 用浸渍法制备的Cu-K2O/SiO2 和Cu/MCM-41 催化剂,并将它们用于环己醇脱氢反应。结果显示,它们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同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环己醇脱氢催化剂Cu/SiO2,它也显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4 展望 环己醇脱氢催化剂发展至今虽然己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从活性组分方面看, 铜系催化剂以其优良的性能已经远远超过锌系催化剂, 但每种铜系催化剂都有其不足之处, 因此认为, 载体仍是环己醇脱氢催化剂需要突破的重点。复合载体由于能结合多种载体的优点而被广泛研究, 利用各种载体的优点制备复合载体应用于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 不失为一个研究的新方向。目前,我国环己醇脱氢催化剂主要依赖进口, 急需研制出自己的高效环己醇脱氢催化剂, 促进我国己内酰胺生产工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 化工百科全书编委会. 化工百科全书( 第七卷) 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4: 422. 2 杨良准,杜立芬,单伟伟,等. 环己醇脱氢铜镁铝类水滑石催化剂制备方法与活性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9(1):51-55 3 石秋杰, 刘宁, 梁义. Mg 负载Cu2O 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环己醇脱氢J. 催化学报,2007, 28(1):57-61 5 张明彗. 环己醇脱氢新型催化剂的研究 D . 天津: 南开大学, 2000. 6 李包友,MgO 及MgO 基复合载体负载Cu2O 催化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的研究D. 南昌大学, 2008 7 杨良准, 范以宁. 环己醇脱氢ZnO/ CaCO3 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性能的研究 J . 石油化工, 1993, 22( 6) : 370. 8 刘振华, 马友山. 新型仲醇脱氢制酮催化剂的研究 J .工业催化, 2000, 8( 4) : 39- 42. 9 刘宁. 负载型Cu2O 催化剂催化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 10 李包友, 石秋杰. Ce、Sm 改性Cu2O/MgO 催化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的研究J. 稀土,2012,30(4):54-57 11 刘晓红, 王丽娜, 严 凯, 等. CuZnA l 类水滑石衍生复合氧化物催化环己醇脱氢反应的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 21(9):1250-1254 12 伍江林,杨运泉,段正康,等. 新型环己醇脱氢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与工业催化剂性能比较J. 广东化工,2007, 34(174):19-22. 14 张明彗, 李伟. 环己醇脱氢新型催化剂的研究 J . 石油化工, 2000, 29( 12) : 903. 15 CESAR D V, PEREZ C A. Stability and selectivity ofbimetallic Cu-Co/ SiO2 catalysts for cyclohexanol dehydrogenationJ . Applied Catalysis A, 1999, 176( 2) : 205- 212. 16 NAGARAJA B M, KUMAR V S. Effect of method ofpreparation o f copper-magnesium ox ide catalyst o n the dehydrogenation of cyclo hexanol J . Journal of MolecularCatal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