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 第4课时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的发展学案 岳麓版必修2(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 第4课时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的发展学案 岳麓版必修2(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 第4课时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的发展学案 岳麓版必修2(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 第4课时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的发展学案 岳麓版必修2(1).doc_第4页
高中历史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 第4课时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的发展学案 岳麓版必修2(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4课时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发展【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以中国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3.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学习重点】近代的服饰变迁、习俗变迁的史实;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学习难点】认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习俗、交通通讯变化,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知识梳理】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1)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政府政策的推动。(2)表现:民间穿着西式服装之风出现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进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3)特点: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4)影响:丰富了人们生活。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产物,如中山装和旗袍。(5) 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原因:中国政府法令的推动。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维新派人士的倡导。(2)表现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并多次下令废除结辫陋习。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 剪辫通令。维新派人士的倡导,如发起女权运动运动,成立“不缠足会”等。(3)评价“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革除了社会陋习,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二、报刊与电影(一)表现1报刊(1)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2)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报刊用大量篇幅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有了“新闻”的观念。(3)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1884年,申报馆创办了电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4)清末四大小说期刊。(5)维新运动期间,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6)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2、电影 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第一次自拍影片定军山。 1913年,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1931年,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二)作用 (1)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 (2)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3)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三、移风易俗1.原因 (1)西式礼仪的传入。 (2民主共和精神的影响。 (3)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推动。2.表现 (1)1886年,中国相见礼革新开始。 (2)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代以鞠躬、握手。 (3)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和官宦人家出现文明婚礼。 (4)19世纪中期开始,葬礼走向文明、卫生、简洁。3、影响 (1)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2)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思。 (3)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4)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内地相对闭塞和贫穷。四、交通和通讯发展概况(一)铁路1、特点: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动脉。2、发展历程:(1)1876年英国人修建的上海至吴淞铁路是中国境内第一条铁路,被清政府赎回并拆毁。(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建成。(3)1888年,总长2000米的宫廷专用铁路落成。(4)甲午战争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5)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建成。(6)民国以后,各条铁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诞生: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2)发展: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始终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2、航空(1)起步: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先后拟订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2)发展: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三)从驿传到邮政1、邮政(1)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 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设立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了海关。(2)民国时期: 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全部驿站。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一律被撤消。 2、电讯(1)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2)短短数年,电报线遍及各省,电报也普遍开展。(3)民国时期战乱频繁,电报电信事业一度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 年代情况才发生变化。(四)影响1、积极影响:(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2、消极影响:有利于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问题探究】1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和认识(1)社会影响(2)认识【课堂训练题】1.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反映了 ( )a 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不缠足运动风糜全社会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 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2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3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4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5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服饰改革,但洋装并没有取代传统的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6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之后 c戊戌变法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720世纪30年代,海口老街上已有商店572家,海口人及各地商旅住宿上泰昌隆,吃饭喝茶上王昌行,看电影到五层楼,看病抓药去天元药店,买土产到梁安记,而爱美的女士们爱逛裕大公司等老字号。材料表现的中心问题是()。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休闲娱乐方式的改变c新经济模式的出现 d崇洋媚外现象的出现8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 b c d9近年以来,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电影 b电报 c报刊 d电话10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111919年,身居北京的张某有紧急情况需告知在上海的一位亲戚,他可以选择的方式是()。用飞机传送信件通过发电报的方式打电话依靠驿站和通信局传送信息a b c d12.(2009上海单科,18)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13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 b c d14. 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先在外商轮船公司打工,后来他到与之相邻的第一家中国从事江海运输业的轮船公司工作,那么他应生活在()。a广州 b天津 c上海 d福州15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16“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 ()。时期所送的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被”、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21世纪初被褥、“红包被”、高档组合家具、名牌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二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清末民初时社会观念的变化。(2)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新气象,比较其形成的不同。18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传统道德观念。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材料二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在婚姻家庭的这个领域中间扮演着主角。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摘编自凤凰网材料三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项目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615.6本人成份、政治面貌30.523.515.113.9学历10.611.712.625.3(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请说明理由。(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妇女走出家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概要说明18世纪以来妇女可能扮演的社会角色。(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4分)(4)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应如何看待人们择偶观念的变化?(2分)第4课时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发展参考答案问题探究答案:1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1)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使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2)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4)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近代先进中国人努力发展近代工商业,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4)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和认识(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认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课堂训练题】1.解析: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读取,材料中包含有服饰的改变和不缠足运动的发展双重信息,a、b只是单方面的反映其中信息,c的内容材料中没有提及,符合题意的只有d。答案:d2.解析: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答案:a3.解析:材料明显反映的是对西方舞会的认同态度。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上海各家报纸评论,不能反映b项;中西方文化是可以相互交融的,c项说法错误。答案:d4.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答案:c5.解析:四项中b项是导致中西合璧服装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余三项中a项表述和史实不符,c项是次要原因,d项和题意没有直接关系。答案:b6.解析:考查对近代风俗的变化的理解。材料反映的就是放足,而联系课本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故选d。答案:d7.解析: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整个材料。b项只说明材料的一部分,c、d两项不能直接从材料中体现出来。答案:a8.解析:近代列强不断在中国掠夺修建铁路的权利,其目的就是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因此近代铁路的修建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不正确。故选a。9.解析:b、d两项为通讯工具。报刊在19世纪中前期出现,到19世纪末才出现电影,继报纸、广播和电影之后出现互联网。答案:c10.解析: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的专门报道,体现了报纸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的功能。故应选b项。答案:b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中国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电话是1882年传入中国;有线电报与无线电报此时在中国也都已出现;而所述通信方式已经落伍且不适合紧急情况。答案:c12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答案:a13解析:近代列强不断在中国掠夺修建铁路的权利,其目的就是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因此近代铁路的修建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不正确。故选a。14.解析: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答案:c15解析:选c太平天国的“蓄发令”的颁布,是汉民族反对满清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