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近现代中国的进步思想2.doc_第1页
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近现代中国的进步思想2.doc_第2页
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近现代中国的进步思想2.doc_第3页
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近现代中国的进步思想2.doc_第4页
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近现代中国的进步思想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近现代中国的进步思想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维新思想家谭嗣同认为:“故通商者,相仁之首也,两利之道也。客固利,主尤利也”;“西人商于中国,以其货物仁我,亦欲购我之货物以仁彼也”。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符合的是( )a.主张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c.认为东西通商是平等互利的d.认清了西方国家通商的本质2.“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这段材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 )a.重视商业 b.重视宗教的作用c.重视军事实力 d.重视向西方学习技术3.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点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4齐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a.洋文学科的增设 b.顽固势力的反对c.社会观念的落后 d.大家子弟的谨慎5.陈独秀回忆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为达“富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的做法主要有( )进行维新变法运动 发动辛亥革命 实行实业救国 进行义和团运动a b c d6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 )a.社会上层未能警醒 b.中国社会和平繁荣 c.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d.士大夫醉生梦死7.“维新变法是一剂假药,因为当时甚至连中国的领土也成了外国民族瓜分的对象,而且中国的经济也崩溃了。”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 )a.“维新变法是一剂假药”,有名无实b.维新变法不具备成功的条件c.中国被瓜分,完全沦为半殖民地d.清朝的经济因无新经济成分而“崩溃”8.蔡元培先生曾这样指出:“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所以农是种植的工;商是转运的工;学校职员、著述家、发明家,是教育的工;我们都是劳工。”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表明蔡元培已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b.这种思想最早有可能产生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c.说明了劳工阶级与知识阶级应携手合作d.对当时新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转变产生了积极影响9.“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兰花草是1919年胡适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国后写的,就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胡适的理想而言,“兰花草”比喻的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自强c.民主与科学 d.经世致用10.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维护孔子的地位,把孔子尊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却批判孔子,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前者是在民族危机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刚刚产生的情况下出现的 后者是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背景下发生的前者借助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后者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其目的是打破封建思想束缚a b c d11.20世纪初,中国有学者指出“现实有时是残酷的:人们在做出那样大的奋斗和牺牲以后,换得的竟不是当初所期待的。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下列不属于“沉重的失望”的是( )a.军阀混战日盛一日 b.尊孔读经成为潮流c.君主专制愈演愈烈 d.政党政治沦为工具12.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出自礼记礼运篇编者),这几句话确可以代表社会主义底神髓”。这说明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迅速传播,原因之一是( )a.社会主义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主张b.社会主义在苏俄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基本思想源自礼记礼运篇d.社会主义主张与礼记礼运篇中的一些主张相似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无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己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材料二 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材料三 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四 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材料五 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苑书义李鸿章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4分)(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4分)(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对梁的观点进行点评。(6分)(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什么?(6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主人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8分)(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6分)1d2 a 3 c 4 c 5 d 6a 7b8 d 9 c10 c 11c 12 d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能力。第(1)题,紧扣材料即可得出,特别注意三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顾炎武”“考证学”“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第(2)题,魏源是晚清新思潮的代表人物,要联系其生活的时代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第(3)题,根据材料要找出梁启超的观点,进而分析其观点的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第(4)题,根据材料可看出李鸿章重视洋务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活动,结合时代分析其影响。答案:(1)特征: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潜滋暗长,提倡“经世致用”;清中期,考证学繁荣,但没有什么新的思想成分;鸦片战争前后,新思想萌发。阻力:程朱理学。(2)含义:向西方学习。(如学生回答“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新”,可酌情给分)背景:民族危机出现,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思想界死气沉沉。(3)清代学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在治学方法上有相近之处(如学生回答都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整理或利用亦可给分)。但清代学者没有从传统思想体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文艺复兴则是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新文化运动。(4)新发展:认识到中国正处于深刻的内外危机和前所未有的时局变化之中;强调重视洋务;师夷长技以自强(或“将学习西方落实于实际行动上”)。影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第(1)题,需要注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给的有效信息,总结变化的原因。第(2)题,要紧密结合材料,然后分析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第(3)题,要全面分析材料,总结答案。答案:(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