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广东省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广东省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广东省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广东省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联系必修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后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2)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3)激发学生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思想解放潮流,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课时:1节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导入: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给沉寂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一、“开眼看世界”: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提问: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人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而统治者对外也是一无所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鸦片战争的失败致使民族危机日深,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1)、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举措: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其中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评价: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内容:系统介绍了西方历史和地理知识。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地位: 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合作探究:怎样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1)进步性: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2)局限性: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局内忧外患,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2、提出者:洋务派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根本目的(1)主要内容: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根本,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为封建制度服务,以维护封建制度。近代洋务派思想家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这一命题,他说:“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所谓旧学即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新学即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2)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巩固清王朝统治。(3)根本目的: 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4)政治实践:洋务运动(引导学生回顾具体举措)(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60年代开始)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学生回顾解说)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中一批有见识的官员掀起了一个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厂。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在湖北等办的汉阳铁厂等。关于洋务运动,有人认为它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同时,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洋务运动为西学在中国更为广泛的传播奠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5)评价: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正如李鸿章所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合作探究: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有什么贡献?(1)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窗口;(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伦理的绝对权威地位;(3)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对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曾纪泽等。合作探究:阅读p69【学思之窗】,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区别是什么?有:他们都是地主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区别:洋务派“师夷”目的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而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过渡: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没有。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错,但远远不够。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的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至80年代,它是伴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而出现的。与洋务思潮主流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相比,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眼界较为开阔,认识也有所深化。在甲午战前,他们的思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这些人大部分早年都接受过封建正统教育,涉足科场,有的还获得过相应的功名,并取得一官半职。如冯桂芬1850年获得榜眼,曾任广西乡试主考官。他们不少曾到过外国,有点甚至长期住在海外。如王韬到过英国、法国和俄国;郑观应在外国资本企业即洋行做买办,并创办过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的轮船招商局;薛福成晚年先后出任驻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使节。(3)思想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合作探究:可以说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早期维新派从最初的支持洋务派到与之分道扬镳。那么,早期维新派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其“新”又体现在哪里?在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洋务派仍坚持“中体西用”而不能面对现实之时,早期维新派在深化认识洋务思想及洋务运动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必然从洋务派中分裂出来,又“中体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4)作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要求。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5)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过渡:早期维新派提出的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清醒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淅多了。既要政治变革,又要救亡图强。两者结合起来。到了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学生回顾百日维新回答)(1)形成背景: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高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康有为: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著作: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撰写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8月刊行)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之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孔子改制考(1898年刊行)一书中,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理论特点: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必要性,为变法寻找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合作探究: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它既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的精神,及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导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3)民族资产阶级自身也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作用:他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启蒙思想第一人系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进化论。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3)政治实践:戊戌变法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评价: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4)影响: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本课小结: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合作探究:“中体西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而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