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开发区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开发区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开发区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开发区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开发区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春三中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试卷历史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指定的位置上。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须使用蓝、黑色字迹的笔在答题纸上书写。4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1.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墨家思想D. 法家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做人处事都不能贪心,衣服穿得暖,饭吃得饱就可以了,要知足,这与道家思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相符合,“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符合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内容均与材料不符合,故A、C、D三项错误。点睛:根据“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结合道家思想主张分析解答。2.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观点()A. 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B. 对君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约束C.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D. 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论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这一思想对于君主的暴政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故B项正确;A属于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C和D均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故排除ACD三项。3.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A.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 “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ACD不对,这三项体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B符合,体现了朱熹的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4.王夫之在批评某位思想家时说:“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而招致亡国之祸!”省略处为A. 程颢B. 王阳明C. 董仲舒D. 黄宗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游心于虚无”,即体现心学范畴主张。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D所示的三个思想家均不是心学家,排除。B项,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王阳明及其思想主张5.“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的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萌芽,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新的历史条件,、项正确。也属于明清进步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但不属于“新的历史条件”的范畴,故错误。王朝统治的腐败历朝历代皆有,故不能称之为“新的历史条件”,项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C项正确。6.“希腊神与人同形同性,以人为神的形象,以人的精神承认为神”。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古希腊A. 民主政治发达B. 商品经济发达C. 受东方文化影响D. 人文主义思想盛行【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以人为神的形象,以人的精神承认为神”体现了肯定了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故本题应选D项;题目中未涉及古希腊民主政治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概况,故排除A、B两项;受技术因素的制约,古希腊并未与同时代的东方发生联系,故排除C项。7.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A. 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B. 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C. 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D. 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答案】D【解析】“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看出当时教权驾凌于世俗政权之上,“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表明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故D正确,A错误;B、C不是材料的本质意图,排除。 8.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A. 教随国定原则B. 强化教会权威C. 信仰即可得救D. 简化宗教礼仪【答案】A【解析】宗教改革是对基督教进行的改革,根据材料“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可知,马丁路德的改革只是针对基督教本身,并没有反对统治者的统治,这也是宗教改革的不完善之处,故A正确;B是宗教改革反对的;C和D材料中没有体现。9.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是指A. 三权分立B. 社会契约论C. 天赋人权D. 人民主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指的显然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因为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成立政府的目的就是要能保护人民的权利,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社会契约论10.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A. 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B. 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C. 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D. 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学革命都具有反封建的作用,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不具备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作用,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不具备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作用,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不具备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作用,故D项错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影响11.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C.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D.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前者是从天文历法角度研究夏小正,后者从农业的角度阐述夏小正,显然对于夏小正的研究由于研究者视角不同导致历史认识的差异,故D项正确;历史并不都是依靠考古印证才被认为是可信的,二手史料同样具有史料价值,故A项错误;历史不因为年代久远就无从认识,只要有足够史料印证即可采信,故B项错误;史料是客观事实存在,不因为学者争论就没有价值,故C项错误。12.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A. 石氏星表B. 九章算术C. 齐民要术D. 黄帝内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算术的应用,最可能记载于九章算术,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因此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数学【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九章算术的相关知识,高考也有涉及。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13.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段话:“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而又有一二天才出于其间,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A. 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B. 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C. 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D. 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曲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可见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故选B;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壮大,排除A;结合所学,元代几乎没有举行科举制,排除C。材料没有突出元曲的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排除D。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元曲14.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A. 与诗、书相融B. 追求神韵与意趣C. 体现文学之美D. 与书法同生共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多含文学之趣味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可知,中国画突出追求神韵与意趣,故B项正确;A、C不能体现“以气韵胜”,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名师点睛】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多含文学之趣味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进行分析理解即可。15.有人称:北宋时期,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北宋时期“市民文化”形态的是程朱理学文人画清明上河图宋词京剧A. B. C. D. 【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市民文化”是指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化,是社会底层文化的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生活,不符合题意,反映了宋代以后城市市民生活的现实,符合题意;京剧是清朝出现的,故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点“北宋时期”“市民文化”;首先通过“北宋时期”这一时间点排除;然后再通过“市民文化”排除;从而得出正确答案。16.20世纪最深刻的科学革命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这两个理论的共同之处有突破了经典物理理论否定了传统狭隘观念论证了质能转换关系扩大了人类认识领域A. B. C. D. 【答案】C【解析】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是近代物理学的革命,突破了经典物理理论,故正确;同时也否定了传统狭隘观念,故正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论证了质能转换关系,而量子力学没有,故错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都将认识领域由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故正确。故C项正确。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认为与自然界一样,政治活动中最强者是得胜者,好战的程度决定了谁将在国际生存竞争中获胜。”材料表明生物进化论A.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B. 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创说C. 成为强者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D. 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他们认为与自然界一样,政治活动中最强者是得胜者,好战的程度决定了谁将在国际生存竞争中获胜”信息可知进化成为强者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故项正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符合题意;意思相反。考点:近现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成就生物学18.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科技成就基础研究年代应用研究年代生产推广年代AB年差BC年差AC年差蒸汽机168717111776246589发电机18311888188957158计算机19361946194610010A. 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B.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C. 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D. 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表格主要列举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一些重要发明成果的研究年限、生产推广年限,反映了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A项说法较绝对;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成果都是技术进步推动的,与科学理论重大突破无关;D项与题意无关。故选B项。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人类文明的引擎、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三次科技革命【名师点睛】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前两次科技革命在高考中的复现率很高。高考对两次工业革命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其产生的条件、特点、影响上。2015年高考课标卷和2015年高考四川文综卷都从影响的角度进行考查。预计在2016年高考命题中,仍有可能从两次工业革命的条件、特点、影响等角度考查,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可能。19.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A. 反映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B. 突破了洋务思想的局限C. 实质是呼唤新一轮的政治革命D. 对西方社会缺乏全面认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才能富强,洋务运动只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这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突破,A错误,B正确;郭嵩焘处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没有摆脱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虽然对西方的民主和法治思想有所肯定和借鉴,他仍然希望保留君主制度,排除C;根据题干可以判断郭松焘对西方社会的认识还是比较全面的,排除D。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郭嵩焘的思想【名师点睛】“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主体、本质;“用”: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的根本。“西学为用”即是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20.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 揭露历史真相B. 引介西方理论C. 倡导维新变法D. 颠覆孔孟学说【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B项符合题意;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自身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意识较强,真实性不强,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主要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目的是对儒学体系加以改造,不是介绍西方思想,也不是颠覆孔孟学说,故CD项错误。21.1921年9月1日,新青年刊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指示新思潮的趋向,测定潮势的迟速,一面为信仰不坚者祛除根本上的疑惑,一面和海内外同志图谋精神上的团结。”材料反映中共办社的目的是A. 主张摒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B. 指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方向C. 为推动革命发展需要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D. 寻求国际上的进步力量以援助中国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共办社的目的是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C项正确。A项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内容,与材料强调中共办社宣传马克思主义不符,A项错误。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方向,B项错误。材料强调中共办社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寻求国际上的进步力量以援助中国革命,D项错误。22.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A. 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B.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C. 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D. 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西文化”、“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可知,这一“波潮”是指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唤醒青年寻找国家和民族的出路,C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已深入到制度层面,A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心态已遭受多次挑战,B项错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D项错误。23.下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回答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许多问题第一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项回答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许多问题的是毛泽东思想;项第一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是邓小平理论,因此排除AB项;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因此正确,故选C。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内涵。24.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总结历次革命失败的教训之后,深感:“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中山在这里强调中国革命必须:A. 扩大中国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B. 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C. 效法俄国走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D. 反抗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相统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项说法错误,20世纪20年代时已经推翻了清政府,C项错误,之前孙中山已经是武装斗争的方式了,D孙中山并不是要学习俄国的文化,本题选A,孙中山之所以要以俄为师是因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了是因为发动了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力量。B、C、D说法错误。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25.中国近代历史纵横谈中提到,“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是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付诸实施的却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A. 同情广大农民的生活疾苦B. 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 抑制长期出现的贫富不均D. 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属于容易题。孙中山最先提出了“民生主义”,但它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实行了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了农民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考点:三民主义、土地革命点评:此题为比较型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组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26.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材料中“到了成熟的地步”最主要的理论是A.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B. 新民主主义理论C.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D.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步骤,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到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时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可见材料中“到了成熟的地步”相关的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故选B。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及题意要求,故排除。27.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A. 发展外向型经济B.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C.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的成功探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A、B两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C项从1984年就开始。28.阿尔及利亚人民报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项科技成就是:A.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C.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可以看出本题想考查1970年“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所以本题选C,A、B、D与题干不符。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2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C. 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D.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在学术研究上,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指的是对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诸子百家提出的则是治国主张,C项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是主张“百花齐放”,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治国主张,B项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是指在学术研究上,D项错误。【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所有的概念都需要放到特定的时空去理解,这一题的两个概念就需要结合所处的时代来理解。故本题须紧扣两个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内涵,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0.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住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A. 教育受国家经济方针的影响B.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建立C. 科教兴国战略取得巨大成效D.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尚未确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可知当时受到经济中一五计划影响,选择工业,因而选择A;B是1965年;C是1995年;D已经确立。考点: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成就文化成就教育影响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古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非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李贽藏书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儒、法政治主张各是什么?两种主张在目的上有何相似?(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3)以上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演变、沉浮。北洋军阀时期,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其真实用意何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有何积极意义?【答案】(1)材料一主张以德治民。 材料二主张以法治民。相同点:维护统治者统治。(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3)真实用意图:为复辟帝制服务。意义: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据材料二提到,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指出儒、法政治主张各是什么:材料一主张以德治民。 材料二主张以法治民。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相同点是维护统治者统治。(2)依据材料三提到,古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据材料四提到,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非尝有是非耳。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3)本题设问北洋军阀时期,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其真实用意何在。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为复辟帝制服务。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有何积极意义: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 法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思想;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32.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世界史近代史(上卷)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孙中山全集第6卷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欧阳哲生严复评传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按不同阶级派别)“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过程及特点。【答案】(1)主要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渐衰弱。(2)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3)五四运动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判或赞赏新文化。五四运动后,用新文化批判或赞赏旧文化。(4)过程: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等信息即可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关于背景,紧扣材料时间“明末清初”,结合西方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可从经济、思想、科技的角度分析作答。(2)根据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等信息即可概括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关于理论创新,可从提出新三民主义方面思考作答。(3)根据材料三“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等信息即可概括“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4)关于过程,根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无产阶级等派别学习的内容方面回答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即可。关于特点,可从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内容、学习的主题等方面概括即可。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发明百分比发明百分比公元1400年452852%1738%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公元10011500年673857%2943%公元15011840年472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