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纺纱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纺纱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纺纱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纺纱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4、原料选配(1) 定义原料选配是在原料投入生产之前,按照不同品种、等级、性能和价格进行选择,并按一定的比例搭配或混和,以满足最终产品的要求。(2) 目的(1) 保持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相对稳定(二)合理使用原料(三)节约原料、降低成本(四)增加花色品种(3) 原则(1) 根据产品用途选配原料(二)满足工艺要求、稳定生产5、 配棉 棉纺厂将几种唛头、地区或批号的原棉,按比例搭配使用的方法,称为配棉。 6、 分类 分类就是把适合纺某种特数和用途纱线的原棉挑选出来归为一类,组成该种纱线的混合棉,这是配棉工作的第一个步骤。 7、 排队 配棉工作的第二个步骤是原棉排队,排队就是把同一类中的原棉按地区或质量相近的原棉挑选出来列为一队,准备接批时使用。8、 现代配棉方法 现代配棉方法系指采用现代计算工具电子计算机进行配棉,运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模拟人工配棉的整个过程,可以克服计算工作量大和因人而异的经验误差等弊病;实现配棉过程的科学化管理。 计算机配棉是一个以自动配棉为核心的综合管理系统,由主控制模块组成,称为配棉管理系统,它包括由三个分控制模块组成相应的原棉库存管理、成纱质量分析和自动配棉三个子系统。9、排队原则突出主体;队数要适当;交叉抵补;勤调少调10、 原料混合方法直放横取法混合;横铺直取法混合;多仓铺放法混合;(称量式混合)11、 开松目的:设法使大块开松成小块或棉束,以便排除附夹在原料中的杂质,并可提高原料的混合效果和产品密度的均匀性。要求:既做到充分开松,又保证少损伤纤维和少破碎杂质。工艺原则:先缓后剧、渐进开松、少伤少碎。12、 除杂目的:尽可能清除原料中的杂质、疵点及短绒,以便获得优质的纱线和保证纺纱的顺利进行。工艺原则:早落防碎13、 自由开松定义 :原料在无握持状态下接受开松机件的作用。特点:作用较缓和,纤维损伤少,杂质破碎也少,适用于开松的初始阶段。14、 自由撕扯与自由打击 自由撕扯:自由撕扯包括由一个运动着的角针机件或者两个相对运动着的角钉机件对处于自由状态下的原料产生撕扯作用。 自由打击:纤维块在自由状态下受到高速打击机件(如刀片、角钉等)的打击作用而实现纤维块松解的称为自由打击。 15、 握持开松 定义:原料在被握持状态下向机内喂入的同时,受到开松件的作用称为握持开松。(1) 握持分割:由锯齿或梳针刺入被握持的须丛中,对纤维束进行分割,使纤维束获得较细致的开松即为扯松,又叫握持分割。(2) 握持打击:采用高速回转的刀片打手对握持的喂入原料进行打击,使原料获得冲量而被开松,叫打松或握持打击。 握持打击特点:握持打击对原料作用剧烈,开松与除杂作用比自由开松强,但纤维损伤和杂质破碎比自由开松严重。在工艺上一般先安排自由开松,后安排握持开松。握持打击时刀片不能深入棉层内部,打击开松后棉块重量差异较大,因此握持打击后还需要进行细致的开松。16、影响开松作用的因素(一)开松工作机件的形式 角钉滚筒式:FA104;刀片式 :豪猪式开棉机 ;翼式、梳针式、综合式 :清棉机 ;梳针滚筒式 :化纤、麻、绢等的开松;锯齿滚筒(刺辊式):棉纺的刺辊开棉机(二)开松机件的速度随着开松机件速度的增加,喂入原料单位长度上受到开松作用(撕扯、打击等)的次数将增加,开松作用力也相应增大,因而开松作用增强,同时除杂作用也加强。(三)工作机件之间的隔距工作机件之间的隔距减小,开松作用增强。因工件不同、机型不同,各类工件间的隔距也不同。 (四)开松机件的角钉、刀片、梳针、锯齿等的配置 置针形式:平纹- 分布均匀,利于开松;斜纹- 不均匀,易产生轴向气流;缎纹-均匀,用于梳针打手。置针密度 开松作用,过大易损伤纤维,根据逐步开松原则而定。17、机械除杂 机械除杂是伴随着打手机械的开松作用同时进行的。随着开松作用的不断善,杂质去除愈彻底。18、尘棒(1)尘棒顶面与工作面间夹角,称为尘棒清除角。当它小时,开松除杂作用好,但尘棒的顶面托持作用差。(2)尘棒工作面与打手径向的夹角,称为尘棒安装角。安装角变大,尘棒间隔距减小,顶面对棉块的托持作用好,尘棒对棉块的阻力小,则开松较差且落杂少,反之,易落杂和落棉,开松作用强。(3)尘棒顶面与底面的交线至相邻尘棒工作面间的垂直距离,称为尘棒间的隔距。一般尘棒间隔距由原料入口到出口是由大到小的。19、除杂作用方式(1)打击排杂(2)冲击排杂(3)撕扯分离排杂 20、气流对落棉进行控制合理配置风扇转速和打手转速;合理调节尘棒隔距;合理控制各处进风方式和路线21、除杂效果评定(一)落物率:它反映开松除杂机的落物数量。通过试验称出落物的重量,按下式计算:落物率=(落物重量/喂料重量)100%(二)落物含杂率:它反映落物的质量。用锡莱分析机把落物中的杂质分离出来进行称重,按下式计算:落物含杂率=(落物中杂质质量/落物质量)100%(3) 落杂率:它反映喂入原料中杂质被去除的数量,也称绝对除杂率,按下式计算:落杂率=(落物中杂质重量/喂入原料重量)100%(四)除杂效率:它反映除去杂质的效能大小,与原料含杂率有关,可按下式计算:除杂效率=(落物中杂质重量/喂入原料中杂质重量)100%除杂效率=(落杂率/喂入原料含杂率)100%(五)落物含纤维率:为了分析落物中好纤维的数量,有时要算出落物含纤维率,可按下式计算:落物含纤维率=(落物中纤维重量/落物重量)100%22、 梳理目的和任务目的:将开松后的纤维集合体进一步松解,在尽可能减少纤维损伤的前提下提高纤维的分离度,使纤维束比较完善地分离成单根纤维状态,继续清除杂质和疵点,并使纤维之间得到进一步较细致的混和均匀。任务:梳理;除杂;均匀混和;成条23、 给棉板分梳工艺长度握持点与刺辊与给棉板间隔距点之间的长度,即给棉板鼻尖宽度与隔距点以上的给棉板工作面长度之和。其愈小,则纤维被梳理的长度愈长,被梳理次数愈多,但短绒率增大,其相同时,加工纤维长度愈长,纤维的损伤愈大,因此其应与加工的纤维长度相适应,在主体长度与品质长度之间,加工的纤维越长,给棉板的工艺长度应越长。24、刺辊分梳度:即每根纤维上受到的平均作用齿数。25梳理机的开松及开松部件与影响开松作用的因素握持开松作用主要发生在盖板梳棉机的喂给罗拉和给棉板组成的握持钳口与刺辊之间。开松部件:给棉罗拉、给棉板、刺辊、锡林、盖板、道夫影响因素:喂入装置对纤维层的握持、给棉罗拉加压、给棉板分割(梳)工艺长度26、 分梳作用、剥取作用、起出(提升)作用的条件分梳作用:两针面平行配置;两针面针齿的相对运动方向为一个针面针齿的针尖迎着对方针齿的针尖相对运动。剥取作用:两针面交叉配置;两针面针齿的相对运动方向为一个针面针齿的针尖从对方针齿的针背上划过。起出(提升)作用:两针面平行配置;两针面针齿的相对运动方向为一个针面针齿的针背从对方针齿的针背上划过。27、梳理力一束纤维(或一块混料)在作用区内同时受到两个工艺部件上针齿的作用,由于它们速度的差异,则接触同一纤维集合体的两个针面的齿尖拉开距离,纤维必然受一定张力,使纤维集合体张紧、伸长,而纤维以阻力R作用于针齿上,这个力工艺上叫做梳理力。 或者:纤维束在针齿间摩擦滑动受到的总阻力。28、分梳作用、区大梳理区、小梳理区分梳作用区:对纤维产生分梳作用的空间。大梳理区:锡林盖板间纤维连续受梳理时间长,即两针面组成梳理区的工作范围大。小梳理区:一般指锡林与工作辊或与道夫发生分梳作用的空间。29、影响分梳作用的因素(1)隔距锡林与盖板隔距小,梳针插入纤维层深度深,纤维挤压力大,梳理力大,锡林,盖板易于抓住纤维,分梳转移能力强,但过小,梳理力过大,纤维易拉断损伤。按照逐步加强梳理,防止纤维损伤原则,一块盖板进口隔距大,出口隔距小,40块运转盖板趋势也是进口大,出口小.40块盖板隔距测定分5点。锡林与工作辊隔距小,分梳作用区长,纤维挤压力大,梳理力大,工作辊(道夫)易于抓取锡林上纤维,锡林梳理弧长长,分梳效果好.但过小,梳理力过大,纤维易损伤.一般机器从进口到出口隔距逐步减小。(2)速比I=V锡/V工(盖.道)V锡/V盖大,即盖板速度慢,两针面速度差大,梳理力增大当纤维被盖板握持,接受锡林梳针的冲击力大,梳理效果有所增加(由于盖板速度很慢,生产中在提高梳理效果时一般不调整此参数,因盖板速度与除杂关系较大)。V锡/V工速比大,锡林和工作辊的速度差大,锡林对工作辊抓取的纤维冲击梳理作用强即梳理力大,且锡林梳理弧长长,梳理效果好.但纤维易损伤.随纤维不断梳理,为增加梳理效果,速比逐步增大(3)锡林速度锡林速度决定整机水平,速度高,产量高,但纤维易损伤。(4)针布规格和针面状态针布的工作角度、齿高、齿密等都影响梳理效能.一般根据纤维特性及状态选用。例如罗拉梳理机工作辊,随梳理进行针直径逐步减小,针密加大。针面状态光洁、锋利、不缺针。(5)喂入负荷(当达到一定负荷量后)喂入负荷高,产量高.但单位重量纤维受梳针数少,影响梳理质量。(6)抄针负荷抄针负荷多,占据梳针空间,影响梳理效能。30、喂入负荷、返回负荷、道夫转移率喂入负荷:刺辊喂入分布在锡林上每平方米的纤维重量。返回负荷:锡林上的纤维部分分配给道夫后留在锡林每平方米针面上的纤维重量。道夫转移率:也叫道夫分配系数,锡林向道夫转移的纤维占参与梳理作用的纤维百分率。影响道夫转移率的因素:(提高作用,道夫转移率高说明纤维在整理机中停留的时间短)a减少道夫针齿的工作角b减少道夫与锡林的隔距c减少速比d减少道夫直径。31|、梳棉机均匀作用均匀作用|:吸放纤维从而缓和喂入量的波动对输出量不匀影响的作用。32、 刺辊附面层 刺辊高速回转时,锯齿会带动周围空气流动。由于空气分子间的摩擦和黏性,里层空气带动外层空气,层层带动,在刺辊周围形成气流层,称刺辊附面层。影响锡林盖板除杂的因素有:盖板速度、前上罩板上口和锡林间隔距、前上罩板的高低33、 影响刺辊落棉的因素(1)刺辊速度提高刺辊速度,有利于分解棉束和暴露杂质,故落杂增加。(2)除尘刀工艺与落杂区的长度(除杂刀工艺包括除尘刀高低、安装角度(顶面即刀背与水平线之间夹角)以及与刺辊的隔距。)当采用低刀、大角度、隔距适当时,有利于第一区的除杂作用。放低除尘刀位置,第一除杂区落棉增加,第二除杂区落减少,但第一除杂区落棉增加量比第二除杂区落棉减少量要多,使后车肚的落棉率增加。抬高除尘刀位置与上述情况相反。三个落杂区,即:给棉板除尘刀之间:第一落杂区;除尘刀小漏底之间:第二落杂区;小漏底尘格和网眼:漏底落杂区(或称第三落杂区)。 (3)小漏底与刺辊间隔距小漏底与刺辊间隔距自入口至出口逐渐缩小,气流流动顺利,气压变化较平稳,气流从尘棒间和网眼中排除均匀而缓和,有利于排除短绒和细小杂质。(4)小漏底弧长小漏底弧长大小直接影响第二除杂区的长度。小漏底弧长短时,第二除杂区长度增加,隔距条件相同时,切割附面层厚度加厚,除杂作用加强。(5)结构改进为了提高除杂效果,除在工艺上合理配置外,也对刺辊部分的结构进行了改进。35、 精梳的定义、目的及分类定义:精梳是精梳工程或精梳工序的简称,是指在梳理机对纤维充分梳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进一步精细梳理。目的:去除条子中的短纤维;使条子中的纤维伸直、平行和分离;清除条子中的杂质和疵点;混合、均匀与成条。分类:半精梳、全精梳、高级精梳36、 精梳准备机台和准备工艺准备机台:预并条机、条卷机、并卷机和条并卷联合机等准备工艺:预并条条卷(条卷工艺) 条卷并卷(并卷工艺):梳棉机条卷机并卷机精梳机 预并条条并卷联合(条并卷工艺):梳棉机预并条机条并卷联合机精梳机。 37、 偶数法则在棉纺加工工艺中,当准备工艺道数为偶数配置时,就能使梳理机输出纤维条内以后弯钩居多的纤维转变成前弯钩喂入精梳机。38、工作周期(一个钳次)及其四个阶段工作周期:精梳锡林对应两次梳理须丛动作之间的时间间隔。在一个工作周期内精梳机的工作部件完成精梳全过程一系列动作,即完成一个工作循环,一个工作周期也常称为一个钳次。精梳机速度:钳次数/min。四个阶段:锡林梳理阶段;分离、接合与顶梳梳理阶段;分离前的准备阶段;锡林梳理前准备阶段39、前进式给棉、后退式给棉在钳板前摆时喂入纤维层称为前进式喂给(分离前的准备阶段 );另一种是在钳板后退时喂入纤维层,称为后退式喂给(锡林梳理前准备阶段 )。40、前进给棉喂给系数 : 式中:X1为顶梳插入纤维须丛之前给棉罗拉给出的棉层长度(mm);F为给棉长度(mm)。由式(6-1)可看出, 值既反映了给棉时间早晚,又反映了顶梳插入须丛的早晚。 后退给棉喂给系数:式中:X2为钳板钳口闭合之前给棉罗拉给出的棉层长度(mm)。a2反映了给棉时间早晚和钳板口闭合时间的早晚,X2和a2值的变化范围为:OX2F,O a2 1。41、分离隔距、梳理隔距、落棉隔距分离隔距:即钳板钳口线与分离罗拉钳口线之间的最小距离(mm)。梳理隔距:指的是锡林梳理时,上钳板钳唇下缘到锡林针尖的最短距离。落棉(或落毛)隔距:是指下钳板钳唇前缘与分离罗拉(或拔取罗拉)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42、 弓形板定位是确定锡林针排、分离罗拉与钳板钳口三者之间的相对关系,实质是确定锡林末排梳针通过与分离罗拉最紧点的时间。其目的是改变锡林与钳板、锡林与分离罗拉运动的配合关系,以满足不同纤维长度及不同品种的纺纱要求。43、分离罗拉顺转定时是棉型精梳机所需调整的一项重要的工艺参数,是指分离罗拉开始顺转时的分度值。44、并条的目的和任务并合:利用纤维条之间的并合作用,改善生条的中长片断均匀度。牵伸:利用罗拉牵伸将喂入条拉细,同时改善纤维的伸直平行度及分离度。混合:利用并合和牵伸,使生条中各种不同性状的纤维得到充分混合保证条子的混合成分、色泽达到均匀。成条:将制成条干均匀的纤维条有规律地卷绕成适当的卷装供后道工序使用。45、 罗拉牵伸目的、要求及实质目的:从量的方面看,是减少条子截面内的纤维根数,使条子由粗变细;从质的方面看,是消除条子内纤维的弯钩,使其伸直,并使纤维沿条子轴向平行定向。要求:一是牵伸后的须条条干均匀度恶化要小,二是须条中纤维的弯钩伸直程度要大。 实质:在于实现纤维相对位置的移动,以及纤维在较大长度片段上的重新分布。46、实现牵伸的基本条件(1)有两个能握持纱条的钳口。(2)两钳口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要与纱条内纤维的长度相适应。(3)两钳口要有相对运动,一般输出钳口的表面速度大于喂入钳口的表面速度。47、牵伸倍数(实际/机械)牵伸倍数是表示牵伸作用大小的值,通常亦称牵伸值,牵伸倍数分机械牵伸倍数和实际牵伸倍数两种。机械牵伸倍数是根据机械传动计算的牵伸大小: ;E为机械牵伸倍数;V1为后罗拉表面速度;V2为前罗拉表面速度。实际牵伸倍数是纱条喂入线密度与输出线密度的比值: 式中:D为实际牵伸倍数:G1为喂入纱条单位长度的重量;G2为输出纱条单位长度的重量;Tt1为喂入纱条线密度;Tt2为输出纱条线密度。牵伸效率=实际牵伸倍数与机械牵伸倍数的比值。48、摩擦力界、摩擦力界分布及影响纵向摩擦力界分布的因素摩擦力界:在牵伸区域中,纱条受到压力和张力的作用,纤维在牵伸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的空间。摩擦力界分布:摩擦力界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压强,且各点压强不同,而形成一种分布。影响纵向摩擦力界分布的因素:(1)罗拉压力 上罗拉压力增加时,钳口内纤维更有力地被压紧,由于胶辊的变形以及须条本身的变形,须条在上、下罗拉接触的边缘点外移,摩擦力界的长度扩展,且摩擦力界分布的峰值也增大。(2)罗拉直径 罗拉直径增大时,因为同样的压力分配在较大的面积上,所以摩擦力界分布曲线的峰值减小,但分布的长度扩大。(3)须条定量 须条定量增加,一般紧压后须条的厚度与宽度均有所增加,此时摩擦力界分布曲线的长度扩展,但因须条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减小,使摩擦力界的峰值降低。(4)其他 罗拉隔距、附加牵伸部件的布置等对摩擦力界的分布也有影响。49、被控制纤维、浮游纤维、快速纤维、慢速纤维 被控制纤维:凡被某一牵伸罗拉所控制,并以该罗拉表面速度运动的纤维。浮游纤维:纤维的两端在某瞬时既不被后罗拉所控制,又不被前罗拉所控制而处于浮游状态。快速纤维:凡以前罗拉表面速度运动的纤维,包括前纤维及已变为前罗拉速度运动的浮游纤维。慢速纤维:凡以后罗拉表面速度运动的纤维,包括后纤维及未变速的浮游纤维。50、控制力、引导力、牵伸力、握持力及各自影响因素控制力:慢速纤维作用于浮游纤维上的静摩擦力。引导力:快速纤维作用于浮游纤维上的动摩擦力。影响控制力和引导力的主要因素有: 与浮游纤维相接触的快速和慢速纤维数量、摩擦力界强度分布、浮游纤维本身长度和处在须条中的位置以及纤维的摩擦性能。牵伸力:牵伸过程中,把按前罗拉速度运动的全部快速纤维从按后罗拉速度运动的慢速纤维中抽引出来时,克服摩擦阻力总和所用的力。影响牵伸力的因素:牵伸倍数、摩擦力界、纱条结构与纤维性质握持力:所谓罗拉握持力是指罗拉钳口对须条的摩擦力。握持力一般大于牵伸力。影响握持力的因素:除罗拉压力大小及其稳定性外,主要还有胶辊的硬度、胶辊状态、罗拉表面沟槽形态及槽数等。51、理想摩擦力界布置-理想摩擦力界纵向分布(1)应将后钳口摩控力界向前扩展,使慢速纤维和浮游纤维在未变速前始终受前后摩擦力界控制,以减少浮游纤维提前变速的可能。(2)为使快速纤维能顺利地从慢速纤维中抽出,在距前钳口一定距离处,摩擦力界强度应适当减弱。但由于前钳口附近是纤维变速的主要区域,所以摩擦力界应保持稳定,并具有适当的强度,以防止浮游纤维不规则的运动。(3)前钳口摩擦力界应具有较高的强度,且要求稳定、作用范围小,使变速点尽量向钳口集中,缩小变速区间的值。 52、附加摩擦力界定义:附加摩擦力界实质上是一种滑溜控制形式,它既允许快速纤维在附加摩擦力界强度下进行滑溜,又要对浮游纤维进行较完善的控制。目的:是更好地控制纤维运动,防止纱条扩散,使纤维运动稳定、变速点向前钳口靠拢,以获得条干均匀的纱条。要求:(1)所产生的附加摩擦力界应该尽可能符合理论要求(包括纵向及横向)。(2)附加摩擦力界强度适宜、稳定。(3)附加摩擦力界装置是运动的中间装置时,其速度应等于或接近后罗拉表面速度,以控制浮游纤维,引导浮游纤维向前运动且稳定地变速,使纤维变速点分布向前钳口靠近。(4)附加摩擦力界的强度分布,应能随纱条结构、线密度、原料性能、牵伸倍数等进行调整。 53、纤维伸直的力学条件 (1)在同一瞬时,作用在弯钩部分和主体部分上的引导力和控制力,应能够同时满足前弯钩纤维的弯钩部分或后弯钩纤维的主体部分变速与前弯钩纤维的主体部分或后弯钩纤维的弯钩部分不变速的要求。 (2)作用在弯钩或主体上的引导力和控制力差值必须能克服弯钩屈曲处的抗弯力。补充:(1)弯钩部分和主体部分必须有速度差,才能在两者之间产生相对位移。(2)弯钩部分和主体部分分别以快、慢速度运动,必须保持一段时间,而且这段时间越长,伸直效果越好。 54、牵伸倍数对弯钩纤维伸直的影响牵伸倍数增大,对大牵伸倍数对后弯钩纤维伸直有利。前弯钩纤维伸直不利,也可以说,小牵伸倍数有利于前弯钩纤维伸直。55、奇数法则在梳棉机上,因锡林和道夫的针齿配置方向及分梳凝聚作用,使输送到棉条筒的生条中,大部分纤维呈后弯钩状态。由于细纱机是伸直纤维的最后一道工序,而且牵伸倍数最高,有利于消除后弯钩。为了使喂入细纱机的粗纱中后弯钩占大多数并得到伸直,就要求在粗梳系统中,在梳棉与细纱之间的工序道数应按奇数配置,这样有利于弯钩纤维的伸直,这个工艺原则称为“奇数法则”。56、 曲线牵伸(1)三上四下类型牵伸 三上四下型曲线牵伸所形成的握持点位置后移,可使握持距增大,从而改善对纤维运动的控制。但这类牵伸装置的罗拉握持距对纤维长度适应性差,在主牵伸区和后牵伸区内,须条均不易做到沿着前钳口切线方向直接喂人前钳口。 (2)压力棒曲线牵伸 压力棒曲线牵伸是在三上三下或四上四下牵伸装置的前牵伸区内加装一根俗称压力棒的弧形铝棒(分回转与不回转两种),从而使纤维通道成为曲线,它的弧形边缘对须条有一定的压力。压力棒曲线牵伸的特点:由于压力棒可以调节,所以很容易做到须条沿前罗拉的握持点切线喂入,而避免反包围弧,因此有利于高速。压力棒加强了主牵伸区后部的摩擦力界,使变速点向前钳口集中,因此纱条均匀。这种牵伸装置对加工纤维长度的适应性较强,适纺长度约为2580mm。纤维长度变化不大时,如纺原棉和化学短纤维,前区的罗拉隔距都可以不变,当原料长度有较大变动,需要调整罗拉握持距的长度时,则不需要移动罗拉的位置,只要移动前胶辊和中胶辊连同压力棒的位置就可以了。压力棒对须条的法向压力具有自调作用。 57、 浮游区长度 浮游区(又称自由区)长度是指皮圈钳口至前罗拉钳口间的距离,为计算方便起见,常以上销或下销前缘至前罗拉中心线间最小的距离表示。实际的浮游区长度要比计算的稍大些。58、皮圈钳口(固定钳口 / 弹性钳口)皮圈钳口是由一对皮圈与上、下销子组合而成。上、下销子固定组成的钳口称固定钳口,上销为弹簧销的称为弹性钳口。 59、 并合原理-并合的均匀作用并合的实质是把各根纱条的横截面沿着长度方向连续叠加,这样可以通过纱条粗细片段之间的随机叠合,达到提高纱条均匀度的目的。60、 自调匀整装置的定义、机构组成定义:所谓自调匀整装置就是根据喂入或纺出的半制品单位长度重量(或粗细)差异,自动调节牵伸倍数,从而使纺出的半制品单位长度重量(或粗细)稳定在一定的水平。机构组成: 1检测机构2放大机构3记忆延迟机构4传导机构5变速机构61、 加捻的目的及要求目的:是将纤维条或长丝束捻合成具有一定的物理机械性质和不同结构形态的单纱或股线。要求:一是应使成纱获得最佳的强度、伸长、弹性、柔性、光泽和手感等性质;二是使成纱的结构形态多样化;三是要能提高成纱的加捻效率。62、 捻度、捻幅、捻回的传递、捻陷、阻捻、假捻捻度:纱条相邻截面间相对回转一周称为一个捻回,单位长度纱条上捻回数称为捻度。A对于粗纱,捻度=锭子转速/前罗拉线速度。捻回的传递是锭翼侧孔到前罗拉。前罗拉钳口是握持点,锭翼侧孔是加捻点。B对于细纱,捻度=钢丝圈速度/前罗拉线速度,前罗拉是握持点,钢丝圈是加捻点。捻幅:单位长度的纱线加捻时,截面上任意一点在该截面上相对转动的弧长。捻回的传递:加捻过程中,捻回从加捻点沿轴向传递。捻陷:在纱条运动工程中摩擦件使纱条某段的捻度比正常捻度减少案了,但对最终输出纱条的捻度无影响。阻捻:在纱条运动工程中摩擦件对纱条有增捻作用,但对最终输出纱条的捻度无影响。假捻:须条无轴向运动且两端分别被A和C握持,若在中间B处施加外力,使须条按转速n绕本身轴线自转,则B的两侧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扭矩M1和M2,B的两侧获得数量相等、捻向相反的捻回。一旦外力除去,在一定的张力下,两侧的捻回便相互抵消,暂时存在于假捻器两侧的反向捻回,称为假捻。63、卷绕的目的、要求、基本类型目的:为了便于搬运和后道工序的加工,各工序的产品必须绕成一定的卷装形式。要求:(1)有较大的卷装容量,以减少落纱或下道工序换管或换筒的次数,提高劳动生产率。 (2)卷装应对产品的外观、均匀度和其它品质无损伤,应使产品的机械性能不降低,不增加疵点。 (3)便于下道工序的加工与退绕,防止粘连、扭结或脱圈,避免退绕时受到损伤或断头。 基本类型:近似阿基米德螺旋线的卷装形式、摆线卷装形式、交叉式卷绕、平行式卷绕 64、 粗纱的卷绕(两种运动、管导、翼导)两种运动:(1)由筒管与锭翼相对转动,引导粗纱一层挨一层在筒管径向自里向外卷绕。(2)通过筒管与锭翼的相对移动,引导粗纱在筒管轴向一圈挨一圈地排列。为防止两端纱圈脱离,两端要制成截头圆锥形(等腰梯形状)。管导、翼导:当筒管转速大于锭翼转速时,称为管导;反之,称为翼导。65、 粗纱卷绕方程筒管转速与锭翼转速之差,称为卷绕速度,即: 卷绕速度方程:为实现正常卷绕,必须保证任一时间内前罗拉输出的实际长度应等于筒管的卷绕长度,即: 筒管速度方程: 由此可见,筒管转速Nb是由恒速的锭速Ns和变速的卷绕速度两部分速度合成的,而合成的结果仍是变速。升降速度方程:FA401型系列粗纱机是由下龙筋做升降运动来实现的。为了实现正常卷绕,必须保证任何时间下龙筋的升降高度相等,即: 表示下龙筋升降速度和卷绕直径的关系,被称为粗纱机的升降速度方程 式中:VL为下龙筋(筒管)升降速度(mm/min) ; h 为粗纱轴向卷绕圈距(mm) 66、 细纱卷绕方程细纱卷绕速度方程:卷绕速度方程因细纱的卷绕速度等于锭子速度与钢丝圈速度之差,即: 或 得: 式中:Lf前罗拉输出线速度(m/min); Dx卷绕直径(m); Nw卷绕转速(r/min); Nt钢丝圈转速(r/min); Ns锭子转速(r/min)。 由于在一落纱中Ns是不变的,故在细纱卷绕时,Nw与Nt都随Dx而变化。当Dx增大时,Nw减小,Nt增大。无论Dx增加或减少,Nt都能相应变化,自行调节,使前罗拉输出线速度与卷绕线速度平衡,故不需象粗纱机那样有一套复杂的变速卷绕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