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_第1页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_第2页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_第3页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_第4页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备课学校:县人民小学 主备人:徐立容 联系电话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二)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2、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学法指导:1、让学生采集土样,引导他们观察、讨论、交流并填写教材后面P62的记录表。2、在谈话、讨论、交流活动和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课前导学案: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2、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3、观察土壤里植物的根,量一量一棵小草的根有多长。想一想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4、看一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什么地方?5、把观察到的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写在P62活动记录表上。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二、自学课文,出示学案。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2、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3.观察土壤里植物的根,量一量一棵小草的根有多长。想一想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4.看一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什么地方?5. 把观察到的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写在P62活动记录表上。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学并在小组内讨论,要求各小组选好记录员并做好简单的记录。三、学习新课,探求新知。知识点(一):亲近土壤,关心土壤.活动:1、由中层学生上台汇报导学案(1)的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意见。2、先由下层生汇报导学案(2)的讨论交流情况,然后由中上层学生补充。3、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孩子们发现真多,能发现土壤中生活的各类“居民”如:蚂蚁、蚯蚓等,还有很多很多的植物。知识点(二):了解土壤对植物、小动物的重要性。活动:1、由各小组派选代表汇报导学案(3)的讨论交流情况。2、小组内交流:看一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什么地方?3、各小组汇报交流的结果。4、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土壤中的小动物它们生活在土壤中的各个地方,说明土壤是动物生活的家园,也说明动物对土壤的依赖。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五、拓展作业我们看到的这几种动物只是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的一部分,更多的动物有待于我们以后去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下节课跟我们交流。板书设计:我们周围的土壤我观察的植物根的样子根的长度土壤中的植物: 我发现的小动物发现地点它们的活动土壤中的小动物:2、了解土壤备课学校:县人民小学 主备人:丘利文 联系电话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用实验证明不同土壤渗水性不同。2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二)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为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类。3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学法指导:1让学生采集土样,引导他们观察、讨论、交流并填写教材后面P63的记录表。2在谈话、讨论、交流活动和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知道土壤中含有水分、空气和腐殖质等成分,了解土壤的种类。课前导学案: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2用筛网过滤土壤,仔细观察筛网上留下的东西,并将观察到的记录在P63活动记录表上。3完成P5的实验,说说有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4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为什么渗出的水不一样多?5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并将结果记录的P63的表中。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二、自学课文,出示学案。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2用筛网过滤土壤,仔细观察筛网上留下的东西,并将观察到的记录在P63活动记录表上。3完成P5的实验,说说有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4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为什么渗出的水不一样多?5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并将结果记录的P63的表中。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学并在小组内讨论,要求各小组选好记录员并做好简单的记录。三、学习新课,探求新知。知识点(一):观察土壤活动:1. 由中层学生上台汇报导学案(1)的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意见。2. 先由下层生汇报导学案(2)的讨论交流情况,然后由中上层学生补充。3.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孩子们真细心,发现真多,能发现土壤的特征和土壤中混合着的其他物体。知识点(二):研究土壤的成分活动:1. 由各小组派选代表汇报导学案(3)的讨论交流情况。2. 小组内交流:土壤里有什么?3. 各小组汇报交流的结果。4.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中含有水分、空气和腐殖质等成分知识点(三):研究土壤的种类活动:1. 由各小组派选代表汇报导学案(4)的讨论交流情况。2. 小组内交流:为什么渗出的水不一样多?3. 各小组汇报交流的结果。4.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通过比较盛水的容器,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5小组内交流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6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五、拓展作业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土壤的成分与种类,那么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鉴别本地的土壤类型并把你的调查在下节课跟我们交流。板书设计:了解土壤土壤中含有:水分、空气和腐殖质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摸、看、捻、握、闻、摇、烧等等第三课 肥沃的土壤备课学校:县人民小学 主备人: 刘雪梅 联系电话 7872468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能够经历成肥的全过程. 能够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二)科学知识: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变成的. *知道在成肥过程中蚯蚓的作用. *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制作肥料袋 ,能够经历成肥的全过程.难点::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并填写教材后面64页的记录表。 2、在谈话、讨论、交流活动和结合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土壤的肥沃。课前导学案1、观察课本p8的图片,仔细看看,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从上往下可以分几层,逐层颜色有什么变化?2、什么叫做腐殖质?腐殖质有什么作用?结合课本p9的两盆植物说一说。3、改良贫瘠的土壤有哪些方法?举例说一说。4、制作肥料袋的步骤是什么?自己试做一个肥料袋。5、蚯蚓对土壤的改良有哪些作用?结合课本p11的图说一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2, 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肥沃的土壤”(板书课题)二、 自主学习,出示学案课前导学案1、观察课本p8的图片,仔细看看,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从上往下可以分几层,逐层颜色有什么变化?2、什么叫做腐殖质?腐殖质有什么作用?结合课本p9的两盆植物说一说。3、改良贫瘠的土壤有哪些方法?举例说一说。4、制作肥料袋的步骤是什么?自己试做一个肥料袋。5、蚯蚓对土壤的改良有哪些作用?结合课本p11的图说一说。三、学习新课,探究新知 知识点1: 观察有落叶的土地。活动: (1)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2) 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 知识点2: 自主研究 土壤的颜色。活动:(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 什么原因有关? 知识点3: 制作肥料袋 。活动:(1) 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 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2) 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 (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 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 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 (3) 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4) 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知识点4:观察肥料袋。活动: (1) 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 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知识点5: 管理肥料袋。 活动:(1) 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 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扩展练习 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板书设计:3 肥沃的土壤 土壤: 表层土 下层土 岩石层 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须肥料4 土壤的保护备课学校:城东学校 主备人:林苑文 联系电话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够参与讨论。能够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二)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2.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3.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 4.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 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并把自己对保护土壤的建议写在活动记录上。 2.在谈话、讨论、交流活动和结合实例中,使学生认识到,肥沃的土壤为我们作出的贡献和怎样去保护土壤。课前导学案 1.观察课本P12的四幅图画看还有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把观察结果填写在教材后面P65的记录表。 2.观察课本P13的三幅图画为什么有的地方草丰林茂,而有的地方却寸草不生呢?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观察课本P14五幅图画,看人们的这些活动会破坏土壤吗?应该怎样做才对?并把自己对保护土壤的建议填写在教材后面P65的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养育我们这片沃土都为我们提供了些什么呢?我们人类与土壤有怎样的关系呢? 2.提问:土壤对于我们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土壤?(板书课题) 二、自学课文,出示学案。课前自学导学案: 1.观察课本P12的四幅图画看还有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把观察结果填写在教材后面P65的记录表。 2.观察课本P13的三幅图画为什么有的地方草丰林茂,而有的地方却寸草不生呢?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观察课本P14五幅图画,看人们的这些活动会破坏土壤吗?应该怎样做才对?并把自己对保护土壤的建议填写在教材后面P65的记录表。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学并在小组内讨论,要求各小组选好记录员并做好简单的记录。 三、学习新课,探究新知。 知识点(一):了解土壤能为人类做些什么。活动: 1.由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导学案(1)的讨论交流情况。 2.小组内讨论:土壤与生物、人类之间的关系如何?并说说土壤的重要性。 3.各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 正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地球上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土壤还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居住的场所和生产物品的原材料来说明土壤的重要性。 知识点(二):认识植被遭破坏后对土壤蓄水能力的损害。 活动: 1.由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导学案(2)的讨论交流情况。2.引导学生观察P13一组对比模拟实验,讨论: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能说一说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变化? 3.全班交流讨论的结果。 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 植被遭破坏后将会造成土壤蓄水能力下降以及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所以保护植被就是保护土壤。知识点(三):研究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活动: 1.由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导学案(3)的讨论交流情况。2.引导学生观察P14的图画,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的这些活动破坏了土壤?除这些以外你还能说出有关人类破坏土壤的例子吗?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土壤? 3.全班交流讨论的结果。 4.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对保护土壤的想法填写在教材后面P65的记录表上。5.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 我们人类就这样破坏、破坏、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就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拓展作业。 请同学们学以致用,回去后想办法办“土壤小报”在全校进行宣传;并写一份倡议书在学校小广播宣传;向家长宣传,处理好垃圾.板书设计:了解土壤为人类和动植物所作的贡献 做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 4 土壤的保护: 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对土壤造成了破坏讨论怎样保护土壤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 植物的一生果实和种子实验小学 何 丽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16-18页。二、 教学目标:1、 通过辨认活动认识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指导学生通过剥、切等多种方法意识到果石油果皮,内部有种子。2、 让学生经历“预测-解剖观察记录表达”这一探究过程,认识种子的内部结构。3、 设计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4、 通过栽培植物,让学生经历“种”的过程。体验“种”的快乐,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经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5、 引导学生了解种子“旅行”的不同方式,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从而使学生在了解种子怎样传播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植物生命的循环。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2、 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举办果实展览会,找一找哪里有果实1、 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把一些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来,你们带来了吗?请各个小组的同学把带来的果实集中在一起。我们来举办一个果实展览会。这些果实你们都认识吗?2、 学生介绍带来的果实名称。3、 质疑:同学们带来的都是果实吗?如果说都是果实,为什么?如果不是果实,又是为什么?4、 学生交流。5、 提问:什么样的才是果实?6、 分组观察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已经切成两半的菜椒、苹果、猕猴桃、萝卜和剥开的毛豆、花生、柚子等植物,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说说发现了什么。7、 交流汇报观察结果。8、 讨论:萝卜和其他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9、 小结:开花植物的种子都在自己的“家”-果实中受到保护。凡是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都是果实。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些植物是不是果实。萝卜内部没有种子,所以它不是果实。当然,也会有些例外,比如无籽西瓜、无子葡萄、香蕉等一些果实的种子退化了,不容易找到,但它们仍然属于果实。10、 播放电教资料片:各种各样的果实和种子。11、 活动:找种子-找出带来的果实的种子在哪里。(二) 了解植物怎样传播种子1、 谈话:种子成熟后不全部掉落在植物的附近,而是利用各种方式传播到比较远的地方。每种果实都有它传播种子的方式,以便种子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2、 提问:你知道浆果、刺果、椰子、蒲公英、椰威枫、莲蓬、凤仙等植物的种子是如何“旅行”的吗?3、 交流讨论。4、 阅读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讨论:植物妈妈是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的?5、 边交流边开展实践活动:吹吹蒲公英、碰碰干豆荚、“把苍耳带回家”。6、 小结:植物传播的方法很多,一般分为利用风力、利用动物、利用弹力、利用水力来传播种子等四类。7、 讨论:利用不同方法传播种子的果实在构造和生长环境方面有什么特点?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8、 观看录像资料:种子的传播。(三) 拓展:种子为什么要传播1、 激疑:种子成熟后,为什么不直接从植株上方垂直掉落到地面上,而要进行不同行程的“旅行”呢?2、 学生发表观点。3、 小结:种子之所以要传播,主要有三点原因:(1) 避免竞争。假如所有成熟的种子都掉落在母株的下方,即使全部的种子都发芽成为幼苗,往往也会因为分布过密,彼此间产生激烈的竞争,导致大量的幼苗死亡,无法有效繁衍后代。(2) 避免近亲交配。 近亲交配会影响后代的遗传和变异能力。假如所有的种子都掉落在同一个地方,即使大多数幼苗都可以顺利发育,生长成为成熟的植株,由于彼此间距离太近,会有近亲交配的问题。(3) 找寻适当地生育地,扩张族群的分布范围。每一种植物都有其适当地生育地点,但往往并非就在母体下方。种子借着传播,一方面有机会散播到适当地生育地点,一方面可以扩张子代族群的势力范围,并取得与其他族群基因交配的机会。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谈话:预测一下种子里的哪部分发育成了一棵植物?怎么知道的呢?(二) 探究活动:种子里面有什么1、 谈话: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长成一棵小草,也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种子里面有什么?2、 猜一猜、画一画、说一说:种子里面有什么?3、 观察: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和干蚕种子有什么不同?4、 教师示范解剖、观察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指导解剖及观察方法。5、 学生分组实验。6、 汇报观察情况,展示观察记录。7、 小结:种子里面的“植物宝宝”,科学上有一个名字叫做“胚”。8、 观看录像资料:种子发芽了。(三) 探究活动: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1、 谈话:老师带来了很多种子,为什么这些种子一直没有发育成一棵棵小苗呢?2、 讨论: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3、 学生交流观点,小结。4、 提问: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呢?阅读教材,指导实验。5、 学生分组合作,暗叫才提示做实验。6、 猜一猜:几号瓶子能够长出小苗呢?7、 讨论:能够长出小苗的瓶子里是什么环境?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8、 小结。(四) 动手实践:种植一棵自己的植物利用花盆或校园里的种植园地,在土壤中种植一棵植物。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课 植物的一生根和茎 实验小学 林翠娥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2.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3.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2.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3.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难点:认识茎的作用。三、教学准备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 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并填写教材后面P67的研究成果。2.在交流,讨论活动中应结合实例,展示研究成果。课前导学案:1.预习P19-202.结合P19-20的图片观察它们的根说说有什么不同?。3.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结合P19-20的例子说一说.4. 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二、自学课文,出示学案。1.预习P19-202.结合P19-20的图片观察它们的根说说有什么不同?。3.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结合P19-20的例子说一说。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学并在小组内讨论,要求各小组做好简单的记录。三、学习新课,探索新知。知识点(一):用口语的方式进行交流活动:1、由各小组汇报导学案(2)(3)的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意见。2、先由下层生汇报导学案,然后由中上层的学生补充。3、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用口语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方式有描述,讨论,辩论等,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交流成果,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体验生活的乐趣,也是增长科学知识的过程。所以要进行口语交流时,耐心、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虚心、完整地倾听别人的讲述同样也很重要。知识点(二):用书面的方式进行交流活动:1、自主学习P19-202、小组内研究:A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看图表,你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B在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 3、各小组完成辩论稿。 4、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形态各异的茎处于植物体的中央部位,它把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并且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四、总结延伸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双色花:取一朵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养在红色的水中,一半养在蓝色的水中,观察过了一段时间后,花有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叶和花备课学校:友邦小学 主备人:王玉芳 联系电话学目标(一) 过程与方法认识叶的不同形态和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知道花的构造及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二) 科学知识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认识花的构造及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意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事物2、 乐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重点:认识植物的身体,及各部分的功能。难点:1、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的叶子形态,比较异同并进行分类。2、 能够对“阳光对植物的生长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3、 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学法指导1、 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并填写教材后面P68的记录表。2、 在谈话、讨论、交流活动和结合实例中让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知道花的构造及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课前导学案:1、 观察一片树叶的正面和背面,比较有什么不同?2、 收集并观察更多的树叶,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给这些树叶分类你有哪些方法进行分类?3、 参看课本P22的活动“研究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散失的”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4、 观察课本P23图画花由哪些部分组成,花的各部分构造具有不同的功能,在P23下方各功能下填写花朵的对应部分。5、 阅读课本P24想一想:植物传粉的有几种途径。上网查找关于人工授粉的方法。6、 将上述研究记录填写在教材后面P68的记录表中。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谈话:今天我们要认识植物的另外两大组成部分叶和花。二、 自学课文,出示学案。1、 提出交流任务和秩序要求。2、 指导学生先个人梳理问题答案后在小组交流,各小组选好记录员做好整理记录。三、 学习新课,探究新知。知识点(一):观测叶片,认识叶片的作用1、 观测叶片活动:1、按学案题号次序指派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导学案(1、2)的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意见。2、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叶的不同之处有很多,但相同部分是基本一致的,即叶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套有叶片的塑料袋里的小水珠是植物体内“多余”的水吸收了周围的热,变成水蒸气从叶中某个地方跑出来凝结而成的。未套有叶片的塑料袋里没有小水珠。阳光对植物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举例)知识点(二):认识花朵活动:1、按学案题号次序指派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导学案(3、4)的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意见。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花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其中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奇怪,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能结出种子。花瓣能利用鲜艳的色彩吸引昆虫前来帮助传粉,萼片能保护未开的花。看多媒体课件演示花粉的传播方式。四、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 拓展延伸 你种的植物怎样了?开花了吗?在它开花的时候,你可要仔细观察哦!六、 板书设计:3、叶和花 正面: 萼片叶子的: 解剖花朵 花瓣 反面: 雄蕊 雌蕊叶子的基本组成部分:叶片和叶脉 花粉的传播方式:叶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第二单元 第四课 植物和我们备课学校:友邦小学 主备人:王玉芳 联系电话学目标(四) 过程与方法能调查植物的用途,感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二)科学知识能通过自己的种植经历总结植物一生经历的几个阶段和生命周期的长短,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组成部分及其名称。(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重点:1、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2、在“种植物”的经历的基础上感受植物和人类的关系。难点:识别我们食用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学法指导3、 课前引导学生观察、画一画、交流日记等方法研究并填写教材后面P69的记录表。4、 在谈话、交流活动和结合实例中让学生体会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之多、之大。课前导学案:7、 在课本P69的方框中画某种植物完整的图。(标出各部分的名称)8、 小调查“我们吃植物的哪些部分”,填写在课本P69对应栏目上。9、 仔细观察课本P25下图想一想:我们所吃的植物中,有哪些植物多个部分被我们食用了?10、 阅读课本P26想一想: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除了课本中给出的这些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外,请你再查找补充一些资料。教学过程七、 导入新课谈话:大家的种植活动已经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也有了收获,先请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植物图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八、 自学课文,出示学案。3、 提出交流任务和秩序要求。4、 指导学生先个人梳理问题答案后在小组交流,各小组选好记录员做好整理记录。九、 学习新课,探究新知。知识点(一):认识植物的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1、活动:按学案题号次序指派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导学案(1、2、3)的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意见。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出示番茄的整株植物图片,学生指认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提醒学生不是所有植物这六个器官都会像番茄一样在同一个时期同时存在。知识点(二):认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活动:1、按学案题号次序指派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导学案(4)的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意见。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1、日常供应2、医药提炼3、环境维护。十、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十一、 拓展延伸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懂得爱护植物,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板书设计: 植物和我们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略)三年级科学下册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城镇小学 徐秉胜第1课、认识固体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水、面粉、筷子、小勺、放大镜、筛子。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回答。(二)自主学习。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2)师生交流。(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6.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小石子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29页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B小组交流办法。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三)小结本课。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二)知训与技能:1、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制作彩色树杈的乐趣。二、教学时间:1课时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二)自主学习。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71页的表格中。(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72。3、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学生阅读P33的图。(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4、结晶实验。(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四)小结本课。缺第三课时:认识液体(长潭镇)4、把液体倒进水里备课学校: 三圳中心小学 三年级科学教研组教学目标: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道液体在水中也有沉浮现象。 知道有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有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里。 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制作鸡尾酒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知道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 最后的总结是在激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 更多的科学奥秘中结束的。这样的设计,更好的将课堂与课外有机 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索生活中科学现 象的兴趣,体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学准备:食用油、水、蜂蜜、红酒 试管、试管架、记录纸,CAI 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布置让学生带自己想研究的液体。 (各色饮料、果汁、彩色颜料等)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学生的学前概念, 1、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把固体放进水 里,会出现哪些现象? 2、学生自由发言。 (可能谈到有的沉、有的浮,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会变色等 等) 3、师:在前面的探究过程中我们是把固体放进水中,发现了这 么多有趣的现象。 那么, 如果我们把液体也倒进水里去又会怎样呢? 大家想不想来研究这个问题?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 题。(板书课题把液体倒进水里)二、探究液体在水里的沉浮 1、师:这儿有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红酒,请同 学们猜想一下,将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怎样?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 学生的猜想可能分为:油会浮在水上,蜂蜜会沉,红酒会使水变色, 有酒味油浮在水上、蜂蜜和红酒沉在水底。等等 3、师:你们猜想了这么多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怎么来验证呢? (动手实验) 4、师:老师建议同学们先不要急于动手做,先来说说做这个实 验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后,出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1、注意每个试管上的标签,不要把液体搞混了。 2、将液体倒入另一个试管时,要沿试管壁慢慢倒入,不要 倒在外面。 5、学生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6、汇报实验现象。 组一:(展示本组记录)你们组猜想的什么? 实验现象呢?和之前的猜想有什么不同? 实验中有什么收获? 组二:(展示本组记录) 师:第二个发言的组,要增加难度了。请在说出猜想和结论时, 用你的语言给我们再现一下液体倒进水的过程,好吗? 实验中有什么收获? 7、教师相机小结。 三、探究液体在水里的溶解 1、通过前面的试验,我们得出:红酒能溶解在水里,油和蜂蜜 不能溶解在水里。油和蜂蜜真的不能溶解在水里吗?能还是不能? 想想看有什么简单可行的办法吗? 2、学生发言。(说出方法和猜想) 3、师:板书“搅拌”,搅拌后会怎么样? 4、学生分组实验,用吸管搅拌。 (教师强调,搅的时候轻一些, 以防把试管搅破了) 5、交流试验现象。搅拌之后有什么变化?能不能溶解呢?说明 什么?(搅拌可以加速溶解)看来我们以后想快速的喝到甜甜的蜂 蜜水,得怎么做呀? 6、谁能对比固体在水中的情况来给大家小结一下前面的实验?(师 同步板书知识点) 四、综合探究。 1、师:如果把这三种液体都倒进一杯水里,会怎样? 2、学生说猜想。 3、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来试试看。 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提出两点要求) 实验要求:(课件呈现) 1、在一个空试管中按照蜂蜜水红酒油 的顺序倒入液体,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注意请沿试管壁慢慢 倒入,不要倒在外面。 2、液体分层后,不要搅拌,观察现象并记录。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6、师:如果改变放入的顺序呢,会怎样? 学生说猜想。 7、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 8、教师相机总结。(液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倒入顺序无关) 五、扩展活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扩展) 。、师:请每个小组把调试的液体展示在讲台上。瞧它们像什么? 、师:鸡尾酒就是这样被调制出来的。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鸡 尾酒的风情。先请大家闭上眼睛。 (播放调酒师调酒的视频和图片) 听,一曲悠扬的萨克斯风情把我们带入鸡尾酒的世界。请慢慢睁开 双眼,尽情欣赏。 、怎么样? 学生自由抒发感想。 4、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做一杯鸡尾酒呢? 先在组内讨论一个方案,想想如何完成这件艺术品。 、开始吧。M学生分组自制“鸡尾酒”。 6、展示学生的作品,交流。 瞧,哪一组做得最漂亮?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鸡 尾酒分多层的原因) 六、总结 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希望同学们留心周围的事物,不断从生 活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板书: 把液体倒进水里 油 搅拌 浮沉 ? 溶解 有的不溶解 红酒 水 变色、变红(溶解) 蜂蜜 水 沉 有的溶解、 水 浮、沉、溶解 有的浮 5、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备课学校: 三圳中心小学 三年级科学教研组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 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二、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 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五、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三、教 学准备:水槽、水杯、橡皮泥(铝箔)、药匙、精盐、糖、鸡蛋、 土豆、小潜水艇、方便筷子、小勺、蜡烛、吸管、细铁丝、塑料泡 沫、盒盖、一元硬币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今天老师要给你们露一手,(出示橡皮泥 引导猜测: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猜测大多学生都 应该认为橡胶泥会沉在水底) 2、教师做出魔术师表演的样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将橡皮 泥放入准备好的饱和盐水中, 此时橡皮泥竟然浮在水面上。 提问: 3、 我们每组都有一块橡胶泥,你们也想表演一下吗? 4、导情追问: 你有哪些好的方法,不借助任何材料让沉在水底的橡胶泥浮在水面 上?(二)学生实践探究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1、小组讨论让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2、学生汇报想法 3、教师小结:你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