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 4.2.2《鸿门宴》教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 4.2.2《鸿门宴》教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 4.2.2《鸿门宴》教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 4.2.2《鸿门宴》教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 4.2.2《鸿门宴》教案 苏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鸿门宴教案教学目的一、了解鸿门宴故事,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词,能够翻译全文。教学设想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时安排 至少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查询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二、导入新课: 板书或投影项羽的垓下歌,学生齐诵(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简析垓下歌,播放屠洪刚霸王别姬歌曲作背景音乐。 、介绍司马迁、史记、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项羽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项羽起兵反秦目的: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区别。()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王(wng)关中说(shu)关羽好(ho)美姬(j)为(w)击破沛公军 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成五采、为(w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提问为主,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是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第二段: 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四、布置预习 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指名认读生字(见前课预习作业),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从百余骑(从:使从;骑:一人一马。)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二、读讲课文第三段: 1、齐读第三 2、先疏通第三段落,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发展,然后组织学习、讨论。 三、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记叙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殃,第四件事项庄舞剑。(投影多媒体展示) 1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2、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3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四、学生练习: 1、 作业本 2、 课后习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第三段 2、学生复述第三段故事内容 二、学习第四段: 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三、小结: 1、课文三、四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块,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唆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2、学生说说感想四、课堂练习:(随机)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一组分角色表情朗读三、四两段)。 2自学,或根据学生反馈有针对性讲析。 第四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二、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忍) 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内心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不忍,用今天的语汇表达,就是心慈手软,也可以引申为缺少决断。其实,范增内心井不仅仅认为他是为人不忍,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 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道,音jin)沛公不胜柄杓。(不胜梧杓,指酒醉,以柄杓借代酒水。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提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三、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回顾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故事里的刘备行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 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提示: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四、谈谈读后感:让学生自由展开说说收获或者启示,不拘一格发表看法或意见。 引用一些对项羽的评价结束课文: 1、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3、李清照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附译文: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相,珍宝全都占有了。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山东的时候,贪恋钱财货物,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友好。张良这个时候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死在一起。张良说:我为韩王送沛公,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把我不敢忘恩负义的情况,都告诉项王。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不合道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第二天早晨刘邦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并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不熟的猪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乘机把樊哙叫了出来。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走,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沛公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再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再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介绍15种虚词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三、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四、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五、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六、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七、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八、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