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体育高级研修三组观课后评课会议记录时间: 2013年12月11日地点: 曲阜市国宾馆一楼餐厅主持人: 苗来旺指导专家:俞文东 孟繁喜参加人员:李先东 张孟刚 王金源 张书城 张 蓉 高原 王书奇 孙东然 陈树友 付国超 袁茂林 会议主题:通过观看袁茂林老师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课堂教学,进行评课议课。记录人: 王金源会议流程:苗来旺(组长,淄博临淄区第一中学):今天我们观看了袁茂林老师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课堂教学,针对研究的问题,请各位老师结合你们观察的情况,对袁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析。从一组开始吧,张孟钢(淄博桓台县实验中学):这次观课我和王书奇老师负责从课的整个流程去关注课的完整性和教师在教学时是否关注到学生个体差异,在哪几个环节关注到了,我们根据前期制作的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与详实的记录,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做了详细的统计,并通过学生的活动效果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从课的导入开始,教师公布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倾听,活动效果一般,需要改变导入方式,准备热身阶段,首先进行了一个分裂队走,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效果一般,建议改为熟悉球场练习,然后进行了一个小游戏,学生参与度高,效果不错,最后进行了各种熟悉球性的练习,练习的内容过多,学生练习时间太短,效果一般,建议减少部分练习内容,提高练习的时间,实践学习探究阶段,教师出示图片和问题,学生分四组进行小组讨论带着问题进行模仿练习,小组讨论热烈,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效果不错,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小组派代表讲解,教师讲评动作,然后学生分组继续练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站到不同的距离进行练习,这样对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兼顾效果不错,这进入投篮比赛阶段,学生练习热情高非常投入,效果不错,但不利于动作定型,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投篮情况进行总结,学生倾听,放松阶段,教师领做放松操,学生跟做,效果一般,练习内容单调放松效果不是很好。综上所述这节课环节比较清晰,设计的合理,但教师讲解的偏多,学生练习时间偏少,整个课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环节较少。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观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王书奇(淄博沂源县南麻中学):张老师已将具体情况向大家做了汇报。我补充几点:1、练习内容较多,学生消化不了,应注重细节,教师多参与指导,同时加强小组长的指导作用;2、整节课环节紧凑,循序渐进,学生在练习时三段不同距离的投篮线设计较好,充分体现个体差异;3、最后结束部分过于平淡,是否增加部分内容,让学生更渴望下一节体育课的到来。俞文东(省专家,潍坊市教科院):两位老师评价的非常好。我在观课时也发现了上述几点不合理之处。如何更高效?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如何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其受益?如何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终身意识和习惯?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体育老师面前的问题。两位老师制定的量表合理,实用,有利于操作,辛苦了。孟繁喜(省专家,潍坊昌乐县教研室):两位老师在制作量表和实际使用时费了很多脑筋,学习了很多东西,达到了本次研修的目的。袁老师在授课时精讲多练,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在指导学生方面还需下一点功夫,可以将小组长和体育骨干发动起来,共同帮助弱势群体。袁茂林(授课人,潍坊寿光世纪学校):谢谢老师们的点评,你们提的建议非常好,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注意整改。苗来旺(组长,淄博临淄区第一中学):下面请王金源老师和孙东然老师根据所负责的观课任务谈一谈自己的见解。王金源(潍坊诸城市繁华初级中学):通过观看袁茂林老师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课堂教学展示,我们受益匪浅。现就学生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掌握程度问题对本节课进行综合评析:为了在观课中体现实用、可操作、专业化,根据初中学生的身体特点,我们选取一部分学生作为观测对象(靠近我们便于观察的女生一组10人),从学生的练习持球姿势、协调用力、球运行的抛物线、出手后球的旋转、整体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观察。其他因素如瞄准点、出手力量、出手角度、出手速度、入篮角因无法直观观察而放弃。在设定的5个观测指标中,每一个指标占20%。根据教学目标,若基本掌握达到70%-80%之间,即为讲课合格。超过比例即为优秀,低于比例即为授课失败。1、从学生持球姿势(预备姿势和手型)观察量规数据显示,在预备姿势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在一般活动中熟悉了球性,学生的预备姿势掌握达到90%。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一般都能掌握。在手型观测维度中,技术动作基本掌握达到80%,其中一名学生手型未分开,出现托球现象,造成动作僵硬,一名学生用双手投篮。这提醒我们:多增加一些手型练习方法,并能跟踪指导,加强小组长的纠正力量,这样加快学生掌握正确动作的速度。2、从学生全身协调用力(下肢蹬伸和上肢推送)观察量规数据显示,在下肢蹬伸方面,女生蹬伸力量较小,体验不到用力顺序,基本掌握达到90%,这主要归功于袁老师在授课过程多次练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用力顺序。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般将协调用力作为重点内容讲解,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并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这也是我们向袁老师学习的地方。上肢推送主要体现在动作脱节,尤其屈腕做的不理想,推送用力顺序存在混乱,造成整体动作脱节,手腕僵硬,学生不能将下肢蹬伸力量传递到上肢,球不能从指端拨出,学生基本掌握达到80%。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分解练习上下肢用力顺序,然后用较多的时间、次数加强整体协调用力,体验力量从下肢传递到上肢的用力顺序,这也是教学重点。3、从学生投篮体现出的抛物线量规数据显示,技术动作基本掌握达到80%弱些。能投出既能控制球飞行的路线,又适合球进篮的角度的中弧线只有4人,其余同学或高或低,低弧线占比例较大。这可能与女生的整体力量差有关系。但我认为这已经不错了,袁老师着重利用标志物练习弧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发现随着练习时间加长,学生的弧线越来越适宜用于投篮。我建议此处教学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由低到高,逐渐增高弧线,直到感觉适宜为止。4、从学生投篮出手后球后旋量规数据显示,基本掌握达到70%。这也是学生掌握最差的地方。在直接命中投篮时,球后旋更容易落入篮圈。在授课时我们发现,只要学生掌握了球出手后后旋,这名学生的投篮技术掌握的也就基本正确,投篮命中率也提高不少。可能与学生的手指力量有关系。我们在加强手指、腕部力量练习的同时,多进行球性练习,体验球后旋,多用球做后拨游戏,使学生体验到球后拨的手感。5、从整体效果观测量规数据显示,学生投篮基本掌握程度达到90%.主要从中间投篮的学生命中率高,在篮圈左侧的投篮命中率较低,有的学生直接打板入篮命中率更高。其中一组女生在比赛时发现左侧投篮不易命中,全部转到了中间进行投篮。我们提个建议:为提高学生投篮命中率,体验投篮的乐趣,学生可以采用碰板投篮,并且将一个90度角、两个零度角调整为一个90度角,两个45度角,距离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自行调整远近。最后效果计算:(90%+80%)/2+(90%+80%)/2+80%+70%+90%/5=82%,超过教学目标(70%-80%)所达到的要求,本次授课评为优秀。袁老师的整节课设计合理,循序渐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游戏中逐渐掌握投篮技术动作,整个设计一气呵成。这也说明袁茂林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非常动脑筋,怎样教?教什么?按照什么思路组织学生?怎样达到高效课堂?作为一名基层篮球教练员,我们由衷的佩服袁老师的钻研、敬业和执教水平,我们也学到了一些在实际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这也是本次高级研修的意外收获。以上就是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掌握观测维度的综合数据评析。提高学生的规投篮命中率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扎扎实实,脚踏实地,讲究策略,使学生玩中学,学中练,体验投篮成功的乐趣,学生的篮球意识、综合能力才有长足进步。孙东然(潍坊安丘教研室):我们共同制定和使用了观测量规,经过多次修改和专家们的精心指导,最终观测效果和预设目标基本吻合。应该说本节课非常成功,如果我们每一节篮球课都这么进行,那么学生的篮球智商提高较多,身体素质也有明显提高。我认同王老师的观点:将直接投篮变为碰板投篮效果会更好,学生的投篮命中率会提高,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俞文东(省专家,潍坊市教科院):两位老师制定的量规经过多次打磨,我也参与其中,最后显示量规数据精确,便于操作,很值得学习。量规和量表我们在2013年暑期省远程研修时研究过,但现在看来有些老师仍然理解不够透彻。我发现以前的一部分观测量表流于形式,表面华丽,字词精美,操作起来模糊量化。量规是需要准确数字量化的,应该量规和量表结合使用,达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相结合,这样得出的评价更科学、更有效、更直观。孟繁喜(省专家,潍坊昌乐县教研室):我们回去后还需要继续研究量表和量规。俞老师的建议非常好。我们不只是来学习,更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群策群力,共同提高。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研究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指导方面游刃有余,这也是我们本次研修的主要目的。在听两位老师的评价后,我也在反思、学习,以后在讲评课时尽量使用量表和量规。袁茂林(授课人,潍坊寿光世纪学校):王老师的意见我在修改后的教案中有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暂时性遗忘。我在日常指导学生训练篮球时有些问题已经觉察。比如女生投篮,不能依据教材进行授课,在上肢推送环节,女生因为力量小,将上臂和前臂的夹角小一些更有利于投篮。苗来旺(组长,淄博临淄区第一中学):我们都学习并有收获,请两位专家多指导,我们多受益。下面请付国超老师谈谈你的看法。付国超(淄博高青三中):针对本课例所研究的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手段有效性,我专门做了量规。量规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基本教学部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拓展练习三大部分,袁老师在教案中预设的9个环节、教学实录、关注个体差异的具体手段和次数、实施教学与教学环节是否对应、关注个体差异教学手段效果量化评价、数据分析、建议等组成。关注个体差异教学手段效果量化评价,由A、B、C、D四个评价等级组成。其中等级A赋值5分,学生动作改观明显,控制球能力得到提高;等级B,赋值4分,学生动作改观较明显,控制球能力一般;等级C赋值3分,控制球能力一般;等级D赋值2分,学生动作没有改观,控制球能力差。在课堂观测中,对照量规发现,预设与具体实施内容基本吻合,其中针对个体差异实施教学共5次,3次评价等级为A;1次评价等级为C;1次评价等级为D。评定分值18分。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针对个体差异实施教学效果明显,有效性强。存在的问题:具体实施手段次数较少。建议:教师在指导各小组集体学习时及时发现个体存在问题,予以指导并评价。俞文东(省专家,潍坊市教科院):两位老师评价的非常中肯,在授课时确实存在着上述问题。我发现有几名学生表现非常专业,可以通过观察让这几名学生配合老师加强指导。孟繁喜(省专家,潍坊昌乐县教研室):两位老师的评价值得肯定。袁老师以后授课时不妨借鉴两位老师的建议,加强体育骨干力量的培养,这样一举三得:既培养了体育骨干,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更能关注每一位学生,何乐而不为?袁茂林(授课人,潍坊寿光世纪学校):谢谢老师们的点评,我会加强体育骨干的培养,争取全面观察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苗来旺(组长,淄博临淄区第一中学):谢谢两位专家的点评。下面请高原一组谈谈你们的看法。高原(淄博博山第七中学):我和孟老师的任务比较简单,只要准确记录学生的练习时间,除以总时间就是课的练习密度。开始准备部分10分钟:慢跑+游戏315持球跑+原地球性练习220,球操315,累计850,练习密度530600*100%=88%基本部分30分钟:分组学习40,分组练习15,投篮比赛30*2=1,累计1640,练习密度10001800*100%=56%结束部分5分钟:放松操220,练习密度140300*100%=47%全课练习密度:(530+1000+140)2700*100%=62%整节课练习密度较大,学生的锻炼价值也更高,符合当前教学要求。只有去掉无效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才能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孟繁喜(省专家,潍坊昌乐县教研室):我们在测试学生的练习时间时准确到秒,力求掌握真实数据验证本节课的练习密度。学生练习时间较多,体现了高效课堂,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学习的地方。一节课45分钟已经非常宝贵了,我们应尽量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增强学生的体质。苗来旺(组长,淄博临淄区第一中学):请李先东老师和陈树友老师谈谈你们的观点。李先东(淄博周村三中):我们主要针对器材安置等因素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方面进行观测量化。从整个场地器材安排可以看出,学生的活动范围有固定,学生练习得心应手,节约了很多时间而用于练习。学生练习积极性高,气氛热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也学习并借鉴袁老师的做法,在日常教学中注意研究场地器材对学生活动的影响。陈树友(潍坊青州东坝初中):我赞成李老师的观点。我也没想到场地器材对学生还有这么大的影响。我觉得如果将女生篮球换成彩色的效果会更好,毕竟女孩喜欢五颜六色的。张书城(潍坊昌邑北孟一中):我非常赞同各位老师的看法。可以将小组长和体育骨干发动起来,共同帮助篮球基础较差的同学,毕竟老师的力量不能覆盖全体。在本次课中,教师指导有点忙,但仍有未指导到的学生,故多发动体育骨干力量参与指导。张蓉(淄博张店第二中学):与各位专家、老师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