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知能专练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13年模拟试题详细解析).doc_第1页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知能专练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13年模拟试题详细解析).doc_第2页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知能专练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13年模拟试题详细解析).doc_第3页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知能专练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13年模拟试题详细解析).doc_第4页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知能专练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13年模拟试题详细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能专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山西模拟)“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2(2013南京调研)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家国一体 d君主专制3“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材料揭示了 ()a分封制的巩固 b宗法制的影响 c宰相制的实行 d内朝制的推行4.(2013湖北七市联考)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5.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实行“中朝”“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6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7(2013广东六校联考)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8(2013乌鲁木齐诊断)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9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10(2013连云港模拟)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 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 d为政以德11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12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a“君权神授”思想 b“大一统”思想c反专制思想 d理学思想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13(2013大连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郡天子臣诸侯之制”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材料指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6分)(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5分)(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结果怎样?(7分)14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自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材料二古代帝王的解读:圣人孔子被古代帝王奉为圣人。对孔子的追封自西汉平帝始,历代加封,直至清朝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材料三康有为的解读:救星孔子改制考始撰于1892年,1898年正式刊行。该书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托古改制。材料四网络时代的解读:众说纷纭网民1:孔子的儒教是统治中国劳动人民两千年的封建意识形态。孔子本人也是个学术庸才,所创立的儒学不过是当时社会中一系列道德习俗的大杂烩,其著述毫无逻辑可言。网民2:孔子思想的精华极具普世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也获世界认同,应尊敬他。盲目反孔,其实是不懂孔,是无知的表现。声嘶力竭,不怕被笑话吗?(1)“三十而立”一般被理解成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简述孔子的人生目标和为实现其人生目标而进行的努力。(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开始加封孔子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对孔子的态度及原因。(6分)(4)请任选一位网民的观点,概括其对孔子的评价,并说明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答 案知能专练(一)1选c材料中的官职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他们权力较大,这反映了夏商周时期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2选c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分封的诸侯中与周王同姓的贵族占大多数,形成了一套以宗法制为纽带、分封制为体现、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3选b宗法制按照血缘亲疏确定等级差别。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祠堂”“家庭”“祭祖”,可知选b项。4选b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来,各国并立纷争,天下大乱;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行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故选b项。a、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5选ba项不符合史实,刺史监察地方;c项是错误的表述,三公九卿包括丞相;汉武帝后,丞相大部分是儒士,d项错误;b项符合“转折”的含义。6选b“人善治”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指的是增加产量,这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7选c据题干中的“治田、宅、桑、衣帛”等信息,可以判断为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状态,c项符合。a项材料信息中未体现;b项与材料矛盾;d项不全面。8选c题干中的手工业生产采取官营的方式,a项错误;标准化生产与秦统一全国的关系以及手工生产的垄断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d两项。材料反映出秦朝的手工业生产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生产,因此符合题意的答案为c项。9选b这段话的大意是:萧何置买田地总是选择偏僻的地方,他认为:后代如果贤能,会像我这样勤俭持家;不贤能,(地处偏僻)可以避免被兼并。这说明当时土地兼并是较普遍的社会现实,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10选a题干引文中孔子的要求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分析,孔子是在提倡维护周礼。11选b荀子把春秋同其他各经并称,确立了儒家六经的地位,同时确立各经在志、事、行、和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故b项正确。12选b汉武帝的“推恩令”是从政治上维护国家的统一,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从思想上维护国家的统一,都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13解析:本题考查先秦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立子立嫡”“宗法”“封建子弟”“诸侯”等不难判断;第二小问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裂都会而为郡邑”即可判断;第二小问则根据材料中的“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归纳概括。第(3)问第一小问回顾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2)政治制度:郡县制。作用: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原因:汉初郡国并存,后来封国威胁中央政权,出现了“七国之乱”。结果:王国问题逐渐解决,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14解析:第(1)问,考查对孔子思想主张及其实践的理解。第一小问“目标”可以根据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进行回答;第二小问“努力”即实践,从教育思想、政治主张、整理典籍等方面加以归纳即可。第(2)问,考查对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理解,从新儒学的提出、政治统治的需要、孔子对儒学的贡献等方面加以概括即可。第(3)问,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编写孔子改制考的目的在于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原因”可从经济因素、阶级力量、主要矛盾、思想阻力等方面加以归纳。第(4)问是开放式试题,可从肯定或否定的角度加以论证。答案:(1)目标: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传承礼乐文化。努力:创办私学,收徒讲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整理文化典籍,倾注自己的政治理想。(2)原因: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加以改造的新儒学开始成为历代专制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逐渐演变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3)态度:利用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要借助孔子的“改革”形象,号召世人学习西方改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4)网民1观点:认为孔子代表封建意识形态,对其持否定态度。理解:其对孔子的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