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专练13 古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羁旅怀乡).doc_第1页
【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专练13 古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羁旅怀乡).doc_第2页
【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专练13 古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羁旅怀乡).doc_第3页
【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专练13 古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羁旅怀乡).doc_第4页
【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专练13 古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羁旅怀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专项专练13古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羁旅怀乡)(时间:40分钟分值:64分)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注开成二年(837),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政治上共遭冷遇,使两位挚友更为心心相印了。(1)诗的前两联包涵着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答:_(2)请赏析“更待菊黄家酝熟”中“更”字的表达效果。(4分)答:_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戏答元珍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注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冻雷:春天的雷声。物华:泛指万物。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作。(1)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答:_(2)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4分)答:_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1)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的妙处。(4分)答:_(2)“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在苦中还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答:_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将去洛阳,灯下感赋清陈维崧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一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偃师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深更深。注偃师:河南县名,位于洛阳东面。洛水嵩云:洛河之水,嵩山之云。洛河流经洛阳,嵩山在洛阳东面。(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以首联和颔联为例简要分析之。(4分)答:_(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的颈联做简要赏析。(4分)答:_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兰溪舟中韩淲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注散复圆。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注滩痕:滩上水纹。(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对这一句进行赏析。(4分)答:_(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注,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答:_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蝶恋花别范南伯宋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注刬(chn)地:依旧,还是。南徐:今江苏镇江。(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上阕是如何抒写离别之情的。(4分)答:_(2)结句写友人“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请结合本句的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_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宿云门寺阁唐孙逖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注秋。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注五湖:太湖的别名。(1)全诗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答:_(2)第二联“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写出了诗人怎样的胸怀?请作简要赏析。(4分)答:_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3分)答:_(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5分)答:_答 案专题专项专练131(1)前两联,字面上是抒写诗友聚会时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与朋友聚会时的欢乐之情;(2分)骨子里却包含着饱经沧桑的凄凉沉痛之情。(2分)(2)一个“更”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约后期”,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2分)突出对下一次相聚的期盼,使诗歌主题得到深化。(2分)2(1)描绘出一幅夷陵早春风光图(或“写出夷陵春意萌动的景象”),早春的雪压在枝头,雪中的橘树傲然挺立;在寒冷的春雷中,竹笋即将破土出芽。(2分)作者捕捉这春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暗示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表现作者在逆境中的坚强与对未来的希望。(2分)(2)答案一:“不须嗟”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的乐观信念(1分)。不仅仅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生活遭遇的豁达态度,而且表现了作者在如风如雨的政治斗争中虽遭挫折仍顽强坚定,相信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政治的春风和自然的春风一样,迟早会吹进这偏远山城的(3分)。答案二:“不须嗟”是诗人无奈的自我安慰(1分)。此处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慨叹自己政治上的不如意。(3分)3(1)“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诗人描写这美妙迷人的春景是为了反衬自己衰老多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2)“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却不被人理解、赏识之苦,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4(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别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2分)首联“思不禁”直接点明诗人离开洛阳前心绪不宁、浮想联翩的情形,“巡檐背手”“重沉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颔联借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的断续捣衣声的描写,间接表现诗人对洛阳的留恋。(2分)(2)拟人手法,菊花因离别在即而分外寒“瘦”,天气因离别在即而“酿”出秋阴,移情于物,化静为动,渲染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借景寄情,菊花分外寒瘦,天空秋阴浓厚,哀景寄托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之情。哀景衬托哀情,分外寒瘦的菊花、秋阴浓厚的天空衬托了诗人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情景交融,诗人因离别在即而神情黯然,菊花因深秋来临而分外寒瘦,天空因深秋来临而阴云浓密,情景水乳交融。(手法2分,分析2分,任答一点即可)5(1)拟人:“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使船帆人格化,写出船帆的轻松可爱的形象,也是诗人的心情写照。动静结合:“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个“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个“复”字,写出了水的静态,静中有动,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反衬: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以上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2)相同点:都是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都体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2分)不同点:韩词写舟行之快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李诗的舟行之快体现了诗人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的愉悦心情。(2分)6(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2分)以绵绵春雨和滔滔江水比喻离愁之深远。写弱柳留船,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挚感情。(2分)(2)运用虚写(或想象)手法,设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却有无数乱山遮隔的情景。(2分)表面写友人思我,实际也暗含我思友人。(1分)把双方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1分)7(1)全诗写了寺外之景、寺内之景和梦中之景。(1分)诗中先描绘云门寺的周围景象,写出了云门寺的幽静;随后写到达宿处后凭窗远眺及卧床环顾的景象,写出了云门寺的高远与古老。(2分)最后描写驾着白云凌空遨游的梦境,营造了朦胧恍惚、似有若无的境界。(1分)(如果从“现实之景”和“梦中之景”两个角度回答也可)(2)写出了诗人宽阔的胸怀。(1分)写“悬灯”可以烛照千山夜色,写“卷幔”可以看到(想象)“五湖秋色”;诗人不为夜幕和斗室所限,放笔天地,万物无所隐藏,如此壮美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宽阔胸怀。(3分,分析恰当即可)8(1)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