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课时跟踪训练 湘教版必修3(1).doc_第1页
【三维设计】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课时跟踪训练 湘教版必修3(1).doc_第2页
【三维设计】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课时跟踪训练 湘教版必修3(1).doc_第3页
【三维设计】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课时跟踪训练 湘教版必修3(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维设计】2014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课时跟踪训练 湘教版必修3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100分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3题。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所谓依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你随船从海深处回来,当潮汐卷走我的心事和无奈,我把信封好邮进大海1诗句描述的是湿地景观的是 ()a bc d2诗句描述的地理事物具有调蓄洪水功能的是 ()abcd3目前,诗句描述的景观在不断减少,这将造成周围区域 ()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旱涝灾害加剧生活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a bc d解析:第1题,诗句描写的依次是河流、河流、湖泊和深海,海洋中只有浅海区才是湿地。第2题,湖泊具有调蓄洪水的功能;河流是洪水通道;大海是洪水的归宿。第3题,湿地减少将造成自然灾害加剧、土地退化等,导致耕地的质量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答案:1.d2.c3.a2012年2月2日是第16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4湿地的生态功能有 ()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净化污水中的污染物质a bc d5为配合全球湿地日的宣传,我们应 ()a围垦沼泽 b合理发展湿地旅游c将湿地改为林地 d猎捕开发野生动物解析:防风固沙属于森林的生态动能。对湿地资源应合理开发和保护,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答案:4.d5.b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68题。6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a湖滩面积大,水浅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7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8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b围湖造田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对湿地生态功能和破坏原因的正确认识。第6题,鄱阳湖成为候鸟栖息地,条件在于:气候条件好(纬度低、气候温暖,适宜越冬),湿地面积广,滩涂、浅滩等鸟类活动的场所多。第7题,“一条线”、“一大片”反映出湖区水域轮廓的变化,可从水量、水位的变化进行分析。第8题,“湿地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影响,但人为原因占主导,即围湖造田、湿地开发或引水灌溉致使湖水水量下降。答案:6.a7.c8.b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a甲和丙 b乙和丁c甲和丁 d乙和丙10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解析:第9题,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人类对湿地破坏后,气候大陆性会有所增强,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会增大;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会增大。第10题,三江平原原来是“北大荒”,后来被开垦成为“北大仓”,就是建立在湿地被开垦的基础上。答案:9.b10.d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1112题。11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12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解析:对坐标图的分析、解读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11题,对照图中该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知,原始林地比重减少,耕地比重渐增,因此可判断出该区域经历了大规模垦殖的过程。第12题,1900年之后,耕地比重下降,草地比重相对恒定,次生林地比重渐增,说明该地正在实施“退耕还林”的措施。答案:11.b12.d二、综合题(共40分)13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1:每当来到贺兰山下的银川,都会被那一片片迷人的湖泊湿地和悠闲的水乡风光所打动。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银川湿地的储水量一度大幅下降。如今从黄河灌区逶迤而来的一条条水渠,将湖泊湿地重新连通,塞上湖城风采得以重现。材料2:“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和“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1)银川湿地对当地环境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4分)(2)分别分析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造成银川湿地的储水量一度大幅下降的原因? (5分)(3)近年来,贺兰山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趋势,当地可能采取的措施有哪些?(9分)解析:第(1)题,银川湿地最主要的效益是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第(2)题,银川湿地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农业和城市建设占用湿地,即围湖造田和围湖造陆。第(3)题,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可知,贺兰山及其周边地区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的措施即治理荒漠化采取的措施。答案:(1)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大气环境。 (2)60年代主要是因人口增长要解决吃饭问题,围湖造田发展农业。90年代城市建设加快,围湖造陆。(3)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保护天然林,封山育林育草;发展节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等。(任答三点)1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 000多平方千米。但多年来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22分)(1)“衔远山,吞长江”的洞庭湖有哪些重要价值?(4分) (2)曾经“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洞庭湖现在却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请分析其人为原因。其面积的缩小,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8分)(3)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课题,一是“洞庭湖湿地资源调查与保护”,二是“洞庭湖湿地公园旅游观光功能研究”。请你在上述两个课题中任选一个,确定资料收集的内容和途径。(10分)请在括号内打“”选择课题:洞庭湖湿地资源调查与保护 ()洞庭湖湿地公园旅游观光功能研究 ()内容: _途径: _解析:第(1)题,洞庭湖的价值体现在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上。第(2)题,洞庭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积和围垦;洞庭湖作为湿地的一种,其面积缩小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借助教材中“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的内容来归纳。第(3)题,该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提供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等。(2)原因:长江中上游地区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多,泥沙淤积;人口的迅速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不利影响: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湖区的洪涝灾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