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doc_第1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doc_第2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doc_第3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doc_第4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1 页 共 34 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 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一 名词解释一 名词解释 1 技术技术 技术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采取的方法 手段 技能和工具设备的总称 2 经济 指劳动节约 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 二 问答题二 问答题 1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 技术 经济 定量 2 简述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答 在社会发展中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 1 技术对经济的作用 技术是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 技术是促进经济基础变化的动力 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变革 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2 经济对技术的影响 经济活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经济实力是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经济关系制约着技术的发展 3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特征有哪些 答 1 综合性 农业技术经济学涉及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 2 计量性 用数量关系反映农业技术经济的现象和规律 3 比较性 比较的观点贯穿于农业技术经 济分析研究工作的始终 4 预见性 在事件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先的分析和评价 5 实 用性 6 时空性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 决定农业技术经济具有很强的时空性 4 简述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概括为 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联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以分析 评 价 论证和优选等方式研究生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 动条件 以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 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 以及技术进 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学科性质 1 研究农业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为目的 寻求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 2 寻求生态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 3 解决农业技术措施与农业资源之间矛盾的科学 4 解决农业技术措施 技术制度 技术政策之间矛盾的科学 第二章第二章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理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理 一 名词解释一 名词解释 1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2 技术效果 技术效果 指某项技术措施的功能价值 它表现为技术功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和 最终产生的物质成果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2 页 共 34 页 3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具体运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是农业投入与产出的比 较 4 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报酬递减规律 在一定的条件下 连续地投入某种技术要素 开 始每增投一单位的技术要素可以得到递增的报酬 当投入量达到一定的限度后 再继续追 加投入则追加的单位技术要素所得的报酬会逐渐减少 二 填空题二 填空题 1 经济效益的表示方法通常有三种 即差额表示法 比值法表示法和差额 比值表示法 2 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可以分为绝对技术经济效益与 相对技术经济效益 3 增产节约是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 4 农业技术要素配置原理主要有三个 即 农业技术要素整体原理 农业技术要素平衡 原理 农业技术要素替代原理 5 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报酬递减规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三 问答题三 问答题 1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特点 答 综合性 持续性 相关性 极限性 不稳定性 多 样性 2 试分析农业技术效果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答 在农业技术经济中 技术效果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取得一定的技 术效果 才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同时 经济效益又是技术效果的最终表现 二者的关 系十分密切 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可能表现为一致性 也可能表现为矛盾性 矛盾性主要包括 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 性之间的矛盾 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上的需要与技术上的可能 之间的矛盾 3 农业技术要素平衡的特点及途径是什么 答 特点 1 农业技术要素的齐备性 2 农业技术要素的 短线平衡 性 途径 1 农业技术要素的时间平衡 2 农业技术要素的空间平衡 3 农业技术 要素的数量平衡 4 农业技术要素的质量平衡 5 农业技术要素的动态平衡 4 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报酬变动形态有几种 分别是什么 答 1 要素投入报酬固定形态 2 要素投入报酬递增形态 3 要素投入报酬递减形 态 5 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报酬递减规律的成因 答 第一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 劳动对象是土地 而生物和土地在一定条件下 都客观存在着容纳度的界限 要素的投入量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 第二 农产品是由多种生产要素转化而成的 在农业生产中 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必须与 其他生产要素合理配合才能发挥作用 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 这种配合的比例关系是恒定 的 6 试述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在劳动成果量一定的情况下 降低劳动的消耗量 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3 页 共 34 页 2 在劳动消耗量一定的情况下 增加劳动成果量 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3 在劳动成果增加 劳动消耗减少的情况下 经济效益可以明显提高 4 在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同时增加的情况下 如果劳动成果的增加量大于劳动消耗的增加 量 经济效益可以提高 5 在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同时减少的情况下 如果劳动成果的减少量小于劳动消耗的减少 量时 经济效益可以提高 公式看电子讲义 第三章第三章 农业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业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名词解释一 名词解释 1 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扩散 指某项农业技术或技术产品由最初的少数人采用到后来的大多数人 普遍采用的过程 这里包含两个涵义 第一 新技术创新之后的继续利用 即生产企业或 个人把技术创新成果继续应用于生产的过程 第二 新技术创新之后 新技术的采用者不 断增加 即新技术采用者的人数 单位和区域的不断增加 技术扩散可以通过技术推广等 途径来实现 2 农业技术推广 有组织 有计划地对农业技术进行扩散 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 需要资 金 市场 政策等条件的配合 二 填空题二 填空题 1 农业技术进步的三个功能分别为 认识功能 社会功能 经济功能 2 农业技术扩散的理论体系包括 框架理论 沟通理论 农户行为改变理论和创新扩 散理论 3 在农业技术扩散的问题上 尽管现有的理论和模型在前提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但都 可以得出农业技术扩散在时域上遵循 S 型 曲线 4 农业技术推广 是科学技术传播的 二传手 将科技成果最终传授给广大农 民 5 农业技术推广评价可分为 宏观评价 和 微观评价 三 问答题三 问答题 1 农业技术的特征 1 生物性 2 季节性 3 地域性 4 技术环节的连续性 5 时效性 6 不稳定 性 7 外部经济性 2 农业技术分类 资本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第四章第四章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一 名词解释一 名词解释 1 土地生产率 土地生产率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取得的产量或产值 2 资金生产率 资金生产率是指生产中投入的资金与生产成果的比率 3 劳动净产率 劳动者单位活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净产品数量 4 资金盈利率 每占用百元资金提供的纯收入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4 页 共 34 页 5 综合评分法 综合评价就是根据目标分析 技术分析 经济 社会的评价 结合目 标要求和具体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二 填空题二 填空题 1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内容是依据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理论概念确定的 主要包 括 农业劳动产品有用效果的分析 农业有用效果与劳动消耗的 关系 和 农业有用效果与劳动占用的比较 2 农业技术方案 技术措施产出的产品成果 可以从 使用价值 和 价值 两方面评价 3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项目 按其性质可以分为 指令性项目 鉴定评议性 咨询服务性 和 研究选择性项目 4 总起看来 农业技术经济资料主要包括两类 一类是 农业技术经济数据 主要用来进行定量分析 另一类是 农业技术经济文字资料 主要用来进 行定性分析 5 搜集农业技术经济资料常用的方法有 统计及会计方法 调查法 和 实验法 6 农业技术经济项目评价选优的一般标准有 生产可行性 经济合理性 和 技术的先进适用性 7 农业技术经济项目评价选优的一般内容主要包括 目标分析 经济评价 社会评价 技术分析 和 综合评价 8 一般说来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包括三类指标 其分别是 农业技术经济效 果衡量指标 主体指标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指标 和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 目的指标 9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一般方法有 比较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和 综合 评分法 三 选择题三 选择题 1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程序有 ABD A 项目的选择 B 资料的收集和整 C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D 项目的评价 2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项目选择的原则有 ABC A 选择农业生产中带有关键性技术项目 B 选择政府和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项目 C 选择对国计民生影响大的项目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5 页 共 34 页 D 选择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的效益好的项目 3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资料收集的一般要求 ACD A 资料的目的性 B 资料的系统性 C 资料的适时性 D 资料的代表性 4 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料包括 BC A 劳动耗费的资料 B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资料 C 农业生产条件资料 D 农业技术经济参数 5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资料的整理是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重要环节 其具体内容有 BCD A 原始资料的收集 B 原始资料的审核 C 原始资料的分类 D 原始资料的分组 6 下列关于农业技术项目评价标准说法正确的有 ABC A 生产可行性是农业技术经济项目评选优的前提条件 B 经济合理性是农业技术经济项目评价选优的中心内容和主要目的 C 技术的先进性 适用性是经济合理性的基础 D 生产可行性 经济合理性 技术先进适用性是一致的 7 农业技术项目先进适用性表明在哪些方面 ABC A 对生产条件具有明显适应性和实效性 B 有利于节约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C 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 改善农业内部结构 D 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8 农业技术方案全面实施前的试点工作的优点有 ABC A 具有示范作用 B 积累经验 C 检验技术方案的稳定性 D 有利于技术方案的全面推广 9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按实质和内容来分有 ACD A 衡量指标 B 主要指标 C 分析指标 D 目的指标 10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按其在指标系中的地位可分为 AC A 主体指标 B 重要指标 C 辅助指标 D 价值指标 11 下列指标是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主体指标的有 ABC A 资金消耗 B 亩产量 C 成本指标 D 人均占有量 12 下列指标是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指标的有 ABCD A 单位土地面积上拥有的农机数量 B 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 C 资金耗费指标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6 页 共 34 页 D 农产品的产量 13 下列指标是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的有 ABC A 商品率 B 人均农产品占有量 C 农产品产量 D 资金生产率 14 下列关于土地生产率指标说法正确的有 C A 土地生产率指标是反映单位土地面积为社会所做贡献大小的指标 B 土地生产率指标 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效果指标 C 片面强调土地生产率指标易导致增产不增收 D 土地生产率指标反映了农业生龙活虎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15 关于劳动生产率指标说法正确的有 C A 劳动生产率指标确切的反映了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B 劳动生产率指标是反映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数量多少的指标 C 片面追求劳动生产率指标易导致物化劳动的不合理占用 D 劳动生产率指标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 16 下列关于资金生产率指标说活正确有 D A 资金生产率指标反映了劳动运用资金创造新的价值大小 B 资金生产率指标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效果指标 C 提高资金生产率就能提高土地生产率 D 在提高土地生产率前提下 提高资金生产率才有意义 17 下列属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增量效果指标有 A 增产增长率 B 资金增量产出率 C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动态系数 D 土地净产率 18 比较分析法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ABCD A 平行比较法 B 分组比较法 C 动态比较性 D 比较利益法 19 比较分析法的主要内容有 A 规模比较 B 水平比较 C 效益比较 D 结构比较 20 从时间序列上 反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有 A 平行比较法 B 分组比较性 C 动态比较性 D 因素分析法 21 用于不同技术方案在相同条件下经济效益的比较方法有 A 平等比较性 B 分组比较法 C 动态比较法 D 比较利益法 22 综合评分法的具体步骤有 A 正确选定评价指标 B 确定各评分指标的权重 C 确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7 页 共 34 页 D 编综合评分表 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23 因素分析的方法主要有 A 连环替代法 B 生产函数法 C 指数加权法 D 评定系数法 24 下列关综合评分法说法正确的有 A 综合评分法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B 综合评分法的准确性受主观因素影响 其精确性是相对的 C 综合效益系数法克服了综合评分法的缺陷 因而综合效益系数法相当精确了 D 综合评分法的分级定分缺陷易导致了较大的差异被忽视 较小的差异被扩大 四 问答题 四 问答题 1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原则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原则 1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2 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 3 局部技术经济效果与整体技术经济效果的统一 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5 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 生态效果的统一 2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程序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程序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程序是指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过程与环节 农业技术经 济效果评价涉及面广 内容复杂 必须按照科学的程序组织实施 才能得出科学的符合实 际的结论 其评价过程与环节具体有 评价项目的选择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项目评价和 方案选优等 3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评价体系的构成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评价体系的构成 一般说来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包括三类指标 1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衡量指标 主体指标 2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指标 经济分析指标 技术效果分析指标 生态效果分析指标 3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 4 简述综合评分法的优缺点简述综合评分法的优缺点 优点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数量化分析方法 缺点 它的准确性决定于正确选择评分指标和确定权重 因此 评分指标的正确选择 权 重的合理确定是提高综合评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客观基础 准确性是相对的 5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1 反映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间的因果关系与函数关系 2 反映农业生产的特点 3 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4 反映农业生产的总体经济目标 5 指标的意义明确 计算方法简便 5 技术的先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技术的先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经过多方实验是成功的成熟的技术 在当地的条件下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和实效性 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当地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节约资源并有利于生态平衡 可以不断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8 页 共 34 页 提高光能利用率 提高土地生产率 改善农业内部结构 有利于广开门路和劳动就业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五 论述题五 论述题 1 在对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时 为什么要坚持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原则 在对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时 为什么要坚持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原则 对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 其目的在于取得技术上先进适用 生态上平衡协调 经 济上合理可取 生产上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 前两项属于技术研究的范畴 后 两项属于经济合理的范畴 因而 在进行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时 必须把技术效果和经 济效果统一起来 在农业技术经济范畴中 技术效果是经济效果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取得一定的技 术效果 技术方案 技术措施和技术制度的应用 才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果 这同时也说 明经济效果是技术效果的最终体现 在农业生产中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受各种 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其中技术则是影响单位产品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决定性因素 一般 情况下 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具有同步性 如选择先进适用技术 提高了生产效率 增产 又增收 但在社会实践中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两者之间也会呈现出矛盾性 如某项 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达到了先进水平 但由于投资大 资金占用多 导致经济效果不佳的 情况也是存在的 正是由于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存在矛盾性 所以从技术角度制订的最佳 技术方案或措施 若从经济上来分析 往往不一定可取 从而不得不考虑选用次佳技术方 案或措施 因此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证明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必须把技术效果和 经济效果结合起来 达到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的统一 2 如何理解土地生产主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及资金生产率指标的主从关系 如何理解土地生产主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及资金生产率指标的主从关系 六 计算题 六 计算题 1 某地区水稻平均亩产为 300 公斤 小麦平均亩产 196 公斤 水稻亩用工 20 个标 准劳动日 小麦亩用工 14 个标准劳动日 水稻亩物质费用为 50 元 小麦亩物质费用为 28 万 试计算该地区水稻小麦的综合投入产出率 判断种那作物经济效果最好 2 某农场 2000 年和 2001 年的粮食生产情况如下表 指标 年份 总产量 吨 Q播种面积 亩 R单位 公斤 亩 G 2000 年 20005000400 2001 年 30006000500 运用因素分析法 计算种植面积扩大 单产的提高对粮食总产量增长的影响程度的大 小 3 某地设计了三种种植方案可供选择 各项指标如下表所示 据历史资料 亩产值最 高为 370 元 最低为 220 元 亩用工量最高 55 工日 最低 30 工日 亩纯收入最高 200 元 最低 100 元 根据该地区具体情况 三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 0 3 0 4 0 4 试用综合评分 法评价选优 甲乙丙 亩产值 元 325275315 亩用工量 工日 483844 亩纯收入 元 155137165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9 页 共 34 页 第五章第五章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分析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分析 一 名词解释一 名词解释 1 边际分析 2 农业资源报酬递减规律 3 资源的边际替代率 4 等产量线 二 判断题二 判断题 1 在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 边际产量处于下降阶段 2 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之所以递减是因为边际报酬递减 3 在利用一种可变要素生产一种产品时 要获得最大利润 必须满足要素的边际产量 等于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之比 4 最大利润的要素配置一定是最小成本的要素配置 而最小成本的要素配置不一定是 最大利润的要素配置 5 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与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的最根本原因是相同的 三 选择题三 选择题 1 关于经济学中的边际量说法正确的有 A 边际量是相关变量的增量与增量之比的极限 B 边际量可以用平均变化率与精确变化率表示 C 平均变化率表示资源投入量在某一个区间的平均边际产量 D 精确的变化率表示资源投入量在某一点的边际产量 2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可以控制的但可变性较大的因素有 A 肥料 B 农药 C 种子 D 土地 3 农业生产中资源报酬的形态有 A 资源报酬固定形态 B 资源报酬递减形态 C 资源报酬递增形态 D 资源报酬混合形态 4 关于农业资源报酬说法正确的有 A 农业资源报酬递减是由于农业生产对象客观存在着容纳度的界限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10 页 共 34 页 B 农业资源报酬递减是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限制 导致生产要素投入的盲目性 C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报酬是不断上升 D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 农业资源报酬递减是客观存在的 5 下列关于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说法正确的有 A 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 总产量最大 B 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 平均产量最大 C 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 平均产量递减 D 总产量最大时边际产量为零 6 总产量最大时 资源投入量满足的条件有 A 总产量曲线一阶导数小于零 B 总产量曲线一阶导数等于零 C 总产量曲线二阶导数小于零 D 总产量曲线二阶导数等于零 7 边际产量最大时 资源投入量满足的条件有 A 总产量曲线一阶导数大于零 B 总产量曲线一阶导数等于零 C 总产量曲线二阶导数小于零 D 总产量曲线二阶导数等于零 8 关于等产量线 等成本线说法正确的有 A 等产量是一条曲线 离原点越远则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 B 等成本低是一条直线 离原点越远则代表的成本水平越高 C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切点的资源组合成本最低 D 两种资源的边际替换率等于资源价格之比 资源组合的成本最低 9 影响等成本线的因素是 A 两资源的边际替代率 B 产量 C 产品价格 D 资源的价格 10 关于成本最低点的资源组合说法正确的有 A 资源的边际替换率等于资源价格之比时资源组合成本最低 B 资源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资源价格之比时资源组合成本最低 C 资源的边际成本相等时资源组合的成本最低 D 资源的边际替换率等于资源价格反比时资源组合成本最低 11 关于等资源线 等收益线说法正确的有 A 等资源线是一条曲线 离原点越远则代表的资源量水平越高 B 等收益线是一条直线 离原点越远则代表的收益水平越高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11 页 共 34 页 C 等资源线与等收益线切点的产品组合总收益最小 D 等资源线与等收益线切点的产品组合总收益最大 12 相互替代的两资源 其最小成本组合点是 A 等资源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 B 等资源线与等收益线相切的切点 C 等产量线与等资源线相切的切点 D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的切点 13 确定最有利资源利用的准则是 A 边际产值等于边际资源成本 B 边际收益相等 C 边际产量最高 D 边际资源成本最低 四 问答题四 问答题 1 1 生产函数三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 为什么第二阶段是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 为什么第二阶段是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 第一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固定要素的潜力 2分 第三阶段造成了变动要素的浪费 2 分 在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 随着变动要素投入量的增加 总产量不断上升 说明变动 要素的增加对生产起着积极作用 但这种作用在逐步递减 也就是说总产量上升幅度在不 断下降 直至上升幅度为零 达最大产量 这一阶段是变动要素由用量不足到投入过量的 中间过程 对变动要素而言 是合理的投入范围 6分 2 作图说明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3 一种可变要素最佳投入点是如何确定的 4 什么是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具有什么特点 5 作图说明 在利用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可变生产要素生产既定数量的一种产品情况 下如何实现成本最低 6 什么是生产可能性曲线 为什么产品边际替代率递增 五 计算题五 计算题 1 已知某农业生产函数为 Y X 4X2 0 2X3 1 分别写出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函数 2 分别计算当 X 达到什么水平时 边际产量 平均产量和总产量达到最大 3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是什么范围 2 已知两种要素配合生产某一定量畜产品的函数式为 Y 6 X1 X2 1 3 要素 X1的单价为 25 元 要素 X2的单价为 200 元 欲使畜产品产量达 108 单位 两种 要素如何配合可取得最低成本 3 现有饲料总量 200 吨 生产肉猪和肉鸡两种产品 其生产函数式分别为 Y1 500X1 X12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12 页 共 34 页 Y2 900X2 1 5X22 式中 Y1为肉猪产量 Y2为肉鸡产量 X1为用于肉猪生产的饲料 X2为用于肉鸡生产的饲料 X1 X2 200 又已知 肉猪价格 PY1 3000 元 吨 肉鸡价格 PY2 4000 元 吨 试求最大收益的产品组合 4 已知某产品的投入与产出的生产函数如下表 投入 X 产出 Y 平均产量 AP 边际产量 MP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3 39 63 85 102 115 125 131 132 126 要求 1 计算 AP 与 MP 填充表格 2 对生产函数进行阶段划分 3 若资源价格与产品价格比为 1 2 获得最大利润时的资源投入量 5 设某作物生产的二元回归方程为 Y 250 25 X1 15 X2 0 5 X1 X2 0 5 X12 2 X22 又 设产品的单价 PY 0 80 元 公斤 两种生产资源的价格分别为 PX1 3 2 元 公斤 PX2 2 4 元 公斤 固定成本费用 F 30 元 亩 试求 1 获得最大纯收益时 两种资源的最佳投入量 2 假定可变生产费用限制在 VC 15 元 亩的水平下 纯收益最大时的两种生产资 源最佳投入量 第六章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分析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分析 本章学习目标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主要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 掌握边际分析 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产出弹性 等产量曲线 边际替代 率 生产可能性曲线等基本概念 2 掌握单项变动要素最佳投入点的确定方法 3 掌握多项变动要素的合理配合方法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13 页 共 34 页 4 掌握既定量的要素生产多种产品的产品配合方法 6 16 1 边际分析基本概念边际分析基本概念 6 1 16 1 1 边际分析概念边际分析概念 6 1 1 1 6 1 1 1 边际分析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边际分析 Marginal analysis 是以增量的概念来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产出问题 当投 入的生产要素增加某一数量时 产品产出量也会随之改变 用这种增量的比率研究农业生 产中的投入产出变化规律 便是边际分析 通常用数学式表示为 y x 平均变化率 或 dy dx 精确变化率 当要素投入量 x0增加到 x0 x 时 则产量 y 相应的改变量为 y x0 x x0 其变化率为 x x fxxf x y 00 上式表示生产要素投入量在 x0 x0 x 这一区间内变化时总产量的平均变化量 若生产要素投入量 x 0 其变化率写成 x0 0 lim x x y dx dy 可见 精确变化率的几何意义是曲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 6 1 1 2 6 1 1 2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 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 随 着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 起初 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增的 但过了一定点之后 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就会越来越小 甚至为负数 这一 经济现象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法则 也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6 1 26 1 2 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6 1 2 1 6 1 2 1 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及计算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及计算 总产量 Total Product 通常简称 TP 是指在其它投入要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随着 变动要素投入量变化而变化的产品总量 总产量有时也用 y 来表示 平均产量 Average Product 通常简称 AP 是指在各种不同的投入水平下 平均每一 单位变动要素所取得的产品数量 用公式表示为 AP x y 式中 y 表示产品产量 x 表示变动要素投入量 边际产量 Marginal Product 通常简称 MP 是指在连续向某项生产追加要素的过程 中 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要素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 或者说最后一单位变动要素投入所 取得的产品数量 其计算公式为 MP x y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14 页 共 34 页 式中 y 表示产品增量 x 表示变动要素投入量的增量 MP 是平均的边际产量 当生产函数以确定的函数式表示时 可以计算精确的边际产量 计算公式为 MP 0 lim x x y dx dy 可见 边际产量是总产量对变动要素投入量的导数 从几何意义上讲 边际产量是总 产量曲线上某变动要素投入量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例 例1 某农业技术经济试点 进行了饲料投入与牲畜增重之间的关系试验 具体数 据见表5 1 表6 1 饲料投入与牲畜增重关系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直接计算出各种饲料投入水平下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根据该 表计算出的边际产量是平均的边际产量 它表示某一段饲料投入数量的平均增量 如饲料 投入量由20增加到25时 牲畜增重由100增加到121 875 那么增加的5单位饲料中 平均每 单位增产4 375 而饲料投入量由25增加到30的5单位中 平均每单位饲料增产2 625 若计算精确边际产量 首先应对 x 和 y 进行回归计算 得到生产函数 利用生产函数 方程求得 该例的生产函数为 y 3x 0 2x2 0 005x3 式中 y 表示牲畜增重 x 表示饲料投入量 则 MP 方程为 MP yx 3 0 4x 0 015 x2 根据上面的计算式 每确定一个 x 的投入量 即可计算出相应的精确边际产量值 比 如 当 x 25 时 精确的边际产量 MP 3 625 6 1 2 2 6 1 2 2 总产量 平均产量 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总产量 平均产量 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1 总产量与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总产量与边际产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是导数与积分的关系 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 率值就是边际产量 二者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a 当边际产量大于零时 总产量上升 当边际产量处于上升阶段时 总产量以递增的 速度上升 当边际产量处于下降阶段时 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上升 b 当边际产量等于零时 总产量达到最大 c 当边际产量小于零时 总产量下降 2 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即 MP AP 时 AP 上升 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即 处理编号饲料投入x牲畜增重y TP 边际产量 MP 平均产量 AP 0 1 2 3 4 5 6 7 0 5 10 15 20 25 30 35 0 19 375 45 73 125 100 121 875 135 135 625 3 875 5 125 5 625 5 375 4 375 2 625 0 125 3 875 4 5 4 875 5 4 875 4 5 3 875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15 页 共 34 页 MP AP 时 AP 下降 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即 MP AP 时 AP 达最大 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图 6 1 中得到更直观的示意 6 1 2 3 6 1 2 3 产出弹性与生产的三个阶段产出弹性与生产的三个阶段 1 产出弹性 Elasticity of outputs 简称 Eo 产出弹性 又称生产弹性 是衡量生产要素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 它是产量变化率与 生产要素投入量变化率的比率 反映产品产量变化对生产要素投入量变化的敏感程度 具 体测算时是以要素投入量增加百分之一 由它引起的产品产量增加百分之几来计算 其计 算公式为 Eo xx yy AP MP 上式中的 MP 为平均的边际产量 利用前面的例 1 可以计算出不同投入水平下的产出弹性 表 6 2 饲料投入x牲畜增重y TP 边际产量 MP 平均产量AP产出弹性 y Ox A 拐点 y B C TP AP MP Ox0 x1 x2x 图 6 1 TP AP MP 之间的关系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16 页 共 34 页 表6 2 产出弹性的计算 从表中可以看出 当饲料投入量从 20 增加到 25 时 产出弹性为 0 897 表示在这 5 单 位中 饲料每增加 1 牲畜重量可增加 0 897 若以精确的边际产量来计算产出弹性 则有 Eo AP MP 上式中的 MP 为精确边际产量 通过计算可知 当 x 20 时 Eo 0 725 当 x 25 时 Eo 1 026 可以看出 利用生 产函数计算出的产出弹性是要素投入某一点的弹性 根据 MP 和 AP 之间的大小关系 有 当 MP AP 时 Eo 1 表明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 当 0 MP AP 时 0 Eo 1 表明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 例 2 生产的三个阶段 根据产出弹性的大小 可以将生产函数划分为三个阶段 生产弹性大于1的要素投入区 域为生产函数第一阶段 即从原点起到平均产量最高点止 生产弹性大于零且小于1的要素 投入区域为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 即从平均产量最高点起到总产量最大止 生产弹性小于 零的要素投入区域为生产函数第三阶段 即总产量下降区域 生产函数的三阶段划分见图 6 2 0 5 10 15 20 25 30 35 0 19 375 45 73 125 100 121 875 135 135 625 3 875 5 125 5 625 5 375 4 375 2 625 0 125 3 875 4 5 4 875 5 4 875 4 5 3 875 1 1 139 1 154 1 075 0 897 0 583 0 032 MP 图 6 2 生产函数三个阶段 C A 拐点 B TP 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O y x y AP O x0 x1x2x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17 页 共 34 页 按产出弹性将生产函数划分为三个阶段的目的 是为了确定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合理 范围 从生产函数的三个阶段中明显地看出 第三阶段是不合理的生产阶段 在这一阶段 中 随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 总产量不断下降 说明变动要素投入得越多 越不利于生产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固定要素和变动要素比例失调 我们知道 任何生产都是以各种生 产因素相互合理配合进行的 当某一要素数量投入过大时 便会对生产起着破坏的作用 生产函数的第三阶段说明变动要素的投入量超过了固定要素所需要的比例量 所以生产函 数的第三阶段为不合理的生产阶段 在第一阶段 产出弹性Eo 1 意味着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 这说明增加要素投入量是有利可图的 要素转化效率较高 因而在这一阶段中 应尽可能 地增加要素投入 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若生产要素投入量停留在此阶段 便会由于固 定要素的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造成相对浪费 因此 这一阶段也是不合理的生产阶 段 在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 随着变动要素投入量的增加 总产量不断上升 说明变动要 素的增加对生产起着积极作用 但这种作用在逐步递减 也就是说总产量上升幅度在不断 下降 直至上升幅度为零 达最大产量 这一阶段是变动要素由用量不足到投入过量的中 间过程 对变动要素而言 是合理的投入范围 由以上分析可知 变动要素投入量不论在第一阶段还是在第二阶段都属于不合理的生 产行为 第一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固定要素的潜力 第三阶段造成了变动要素的浪费 只有 第二阶段才是生产行为较合理的阶段 因此 要讲究要素利用的经济效益 就应把变动要 素投入在生产的第二阶段 至于变动要素的最佳投入量应该在第二阶段的哪一点 这一问 题在下一节将进行深入分析 6 26 2 单项变动要素合理利用单项变动要素合理利用 根据上一节生产函数三阶段的分析 第二阶段是变动要素投入量的合理区间 但哪一 点是变动要素投入量的最佳点 即变动要素投入到什么水平才能使生产者获取最佳的经济 效益呢 这还要取决于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 6 2 16 2 1 单项变动要素的最佳投入量单项变动要素的最佳投入量 要素的最佳投入量是指获得最大利润时的要素投入量 在确定单项要素的最佳投入量 时 假设其它生产要素固定不变 仅改变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 为了确定最大利润时的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18 页 共 34 页 要素投入量 我们首先构建利润函数 令利润函数为 TR TC Pyy Pxx TFC 式中 表示利润 TR表示总收益 TC表示总成本 y表示农产品产出量 Py表示农产品价格 x表示可变要素投入量 Px表示可变要素的价格 TFC表示总固定成本 当利润达到最大时 有 d dx 0 即 Pyyx Px 0 整理得 yx y x P P 也可以写作 MP y x P P 上式表明 要获得最大利润 必须满足要素的边际产量等于要素价格与产品价格之比 当MP Px Py时 说明要素用量不足 应继续增加投入 随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 边 际产量下降 直至与价格比相等 当MP Px Py时 说明要素投入过量 应减少要素投入 使边际产量上升 直至与价 格比相等 例 例2 现以表6 3的资料研究要素最佳投入量问题 假设每单位饲料价格Px 9 畜产品价格Py 3 价格比为3 从表中可以看出 第5处 理编号的边际产量4 375 3 价格比 说明25单位的饲料投入量是不足的 应增加投入 而第6处理编号的边际产量2 625 3 价格比 说明30单位的饲料投入是过量的 应减少 投入 这就说明饲料的最佳投入量应该在25 30单位之间 具体数值可以通过生产函数来 求得 该例的生产函数为 y 3x 0 2x2 0 005x3 根据 yx y x P P 有 3 0 4x 0 015x2 3 9 解得 x 26 667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19 页 共 34 页 即饲料的最佳投入量应为26 667单位 此时的利润水平为142 227 表6 3 饲料投入量与对应的利润水平 那么 到底x 26 667是不是位于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呢 我们可以通过分别计算平均 产量 AP 最大时的饲料投入量x1和总产量 TP 最大时的饲料投入量x2 然后看 26 667是否位于x1和x2之间来判断 根据前面的分析 平均产量 AP 最大时 有 MP AP 所以有 3 0 4x 0 015x2 3 0 2 x 0 005 x2 解得 x1 20 而总产量 TP 最大时 对应边际产量 MP 为0 所以有 3 0 4x 0 015x2 0 解得 x2 32 77 可见 x 26 667的确位于x1和x2之间 即位于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 验证了前面第一 节的结论 当然 也可以通过分析表6 3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判断 6 2 26 2 2 有限要素的合理分配有限要素的合理分配 有限要素的合理分配是指对于一定量的限制要素应该如何分配于生产同一产品的不 同技术单位 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 例 例3 某农户现有100单位的磷肥 要把这有限的磷肥分配在两块土壤肥力不同的 地块上生产小麦 那么每块地应各分配多少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已知磷肥的价格 为0 4元 小麦的价格也是0 4元 通过试验 得到小麦和磷肥的生产函数如表6 4 6 2 2 16 2 2 1 边际产量最大法边际产量最大法 边际产量最大法 是把每单位的投入要素投放在边际产量最大生产单位上 直至要 素分配完毕 最终可达到要素的最佳分配 由表6 4可见 第一个20单位的磷肥应该投放在A地块生产小麦 因为A块地的边际 产量3 05大于B块地的边际产量1 445 第二个20单位也应该投放在A地块 因为此时A地 块边际产量为2 55 仍大于B地块的1 445 根据这一法则进行要素投放 最佳的要素分配 方案为 A地块投入磷肥80单位 B地块投入磷肥20单位 此时可获得盈利401 72元 处理编号饲料投入x牲畜增重y边际产量 MP 平均产量 AP 利润 000 1519 3753 8753 87513 125 210455 1254 545 31573 1255 6254 87584 375 4201005 3755120 525121 8754 3754 875140 625 6301352 6254 5135 735135 6250 1253 87591 875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20 页 共 34 页 利用边际产量最大法进行要素最佳分配 仅适合于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 即边际产 量处于递减的阶段 若在生产函数的第一阶段 边际产量处于上升状态 此时边际产量 最大法失效 表6 4 不同土壤肥力地块的生产函数 地块A地块B 要素投入单位 yMPyMP 0352540 204133 05568 91 445 404642 55591 41 125 60504 72 04607 50 805 80535 41 535617 50 485 100556 11 035620 50 165 6 2 2 26 2 2 2 边际产量相等法边际产量相等法 边际产量相等法与边际产量最大法本质上是一回事 只是使用的条件不同 边际产 量最大法仅能用于表格式的生产函数 而边际产量相等法主要用于连续的生产函数 即 以数学模型表示的生产函数 在要素有限的条件下 只要使得各生产单位要素利用的边 际产量相等 此时的要素分配便是最佳的要素分配 例 例4 利用表6 4中的数据 分别建立两个地块的生产函数 yA 352 3 301x 0 0126x2 yB 540 1 605x 0 008x2 根据上面的两个生产函数可利用边际产量相等的原则进行要素分配 为了区别于不 同地块上施用的磷肥 分别以xA表示施用于A地块的磷肥量 xB表示施用于B地块的磷肥 量 要素分配的最佳方案可用下列方程组求得 MPA MPB 边际产量相等 xA xb 100 磷肥总量为100 则 3 301 0 0252 xA 1 605 0 016 xB xA xB 100 解得 xA 80 xB 20 也就是说 当A地块施用80单位的磷肥 B地块施用20单位的磷肥时能够获取最大的经 济效益 这一分配结果显然与边际产量最大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 6 3 16 3 1 成本最低 或产量最大 的要素配置分析成本最低 或产量最大 的要素配置分析 要进行成本最低 或产量最大 的要素配置分析 首先必须掌握等产量曲线 要 素的边际替代率和等成本线等基本概念 6 3 1 16 3 1 1 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是具有同等产量的各种可能的投入组合曲线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等产量曲线的含义 现举例如下 例 例 5 5 将某农业生产函数 y 18x1 x12 14x2 x22转换成表 6 5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 21 页 共 34 页 表 6 5 两种可变要素 x1和 x2投入量与产品 y 的产量 x2 y x1 0123456789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0 17 32 45 56 65 72 77 80 81 80 13 30 45 58 69 78 85 90 93 94 93 24 41 56 69 80 89 96 101 104 105 104 33 50 65 78 89 98 105 110 113 114 113 40 57 72 85 96 105 112 117 120 121 120 45 62 77 90 101 110 117 122 125 126 125 48 65 80 93 104 113 120 125 128 121 128 49 66 81 94 105 114 121 126 129 130 129 48 65 80 93 104 131 120 125 128 129 128 45 62 77 90 101 110 117 122 125 126 129 40 57 72 85 96 105 112 117 120 121 120 从表中可以看到 对应 105 单位的产出量 两种可变要素 x1和 x2有多种组合 包括 4 个单位 x1和 7 个单位 x2 5 个单位 x1和 4 个单位 x2 6 个单位 x1和 3 个单位 x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