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比较阿Q和陈奂生人物形象的异同刘占桂内容摘要:本文试比较鲁迅笔下的阿Q和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两位农民形象,分析两位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在相同的生活困境和相似的生活经历下,对待“革命”的截然相反的态度,从而进一步剖析两位人物形象在时间上的异同性和空间上的趋同性,揭示了中国的农民在满足了物质生活之后精神生活的滞后。关键词:阿Q;陈奂生;农民形象;异同 二十世纪末出现的乡土文学以一种质朴的情感表达,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文学创作吹进了一股清风。文学创作中以鲁迅的作品,开乡土文学之先河。鲁迅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性形象,揭示了旧式农民的疾苦,批判了国民劣根性,从而引起疗救之效。而高晓声所写的陈奂生被誉为新时期的阿Q,陈奂生性格中既有新时期农民的困惑与迷茫,又沾有浓厚的“阿Q气”。 本文尝试以阿Q和陈奂生形象比较分析为出发点,具体剖析人物的典型性格,解析阿Q“精神胜利法”和陈奂生善于自我安慰的典型心理,来比较人物形象的异同。阿Q和陈奂生身处不同时代,人物在时间上各自具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和时代特征,但在空间上却完成了人物性格精神特质的内在联系。一、鲁迅笔下的阿Q(一)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作为现当代文学中第一个主动描写农民形象的作家鲁迅,他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对比门外现代西方文明和门内传统封建思想文化,选择了自己熟谙的故乡生活为描写对象,将对民族现状的关注和对民族未来的焦虑落实在了对未庄的社会剖析与刻画中。未庄,一个封闭、落后、封建、愚昧的江南小村,同时也是阿Q一生活动地主要场所,有着各种传统农民精神生活的场所:破庙、尼姑庵、戏台、茶馆;同时也有农民精神生活的常态,吃茶聊天,听戏赌博。在未庄生活着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们,有凶恶地狼性和卑屈地奴性相结合的赵太爷父子,他们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弱、狡猾善变而又顽固守旧;还有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资产阶级投机分子“假洋鬼子”,他接受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影响,却又在封建思想和民主思想之间矛盾着,于是就形成了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地主阶级封建思想的混血儿式的革命党人的形象;还有狡猾奸诈,虚伪自私,冷淡麻木,缺乏同情心的女性看客形象吴妈和邹七嫂子,以及与阿Q同伍的王胡和小D。就是这些人,构成了阿Q生存的社会现实,他们生活在时代的洪荒中,也生活在时代的悲剧中。(二)阿Q的人物形象 阿Q是一个富有深刻文学意义和研究价值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关于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过长期的论争,大抵可归纳为四类:(1)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2)阿Q“是一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 (3)阿Q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某些具有种种消极性格的人的“共名”; (4)阿Q是一个革命农民的典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革命觉醒的农民形象。 因此,在解析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要结合人物的阶级特征,人物性格来进行多方面的论证和思考。1.时代烙印:国民劣根性鲁迅在创作初期最为关注的的三个互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 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鲁迅创作了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国民最为彻骨的侵蚀。在小说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描写阿Q革命前和革命后的人生经历,刻画出了“一个现代的国人灵魂”。 参加革命前的阿Q:一顶毡帽、一件夹袄、一件布衫、一床棉被、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这便是阿Q所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家当。因为赵太爷一个嘴巴和一句“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生生剥夺了阿Q的姓名。阿Q在追求社会地位未果的情况下,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追求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恋爱权利。他向吴妈大胆求爱,却被认为是“造反”, 赵秀才打了他一顿大竹杠,赵府也诈去了他的工钱和布衫。作者有意将阿Q追求爱情的情节安排在了赵太爷准备讨小的的时候,其用意不单是揭示阿Q恋爱的悲剧,更是揭示了在封建社会思想的笼罩下,统治阶级“讨小”是大喜,而被统治阶级追求爱情,就是“造反”!经过恋爱被拒后的阿Q现在连生计都是问题了,阿Q要饿肚子了!无奈之下,阿Q只能到尼姑庵去盗了几个萝卜后,就跑到城里谋生去了。回城后的阿Q似乎比以前阔气多了,说话腰杆子也挺直了,对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和板凳叫法,煎鱼用葱丝,他都嗤之以鼻。阿Q的不觉悟更加突出的表现在阿Q对于“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小说第七章主要描写了阿Q在听说革命党进城的当天晚上,躺在土谷祠里朦胧中想象革命党到未庄的情形,阿Q由对革命的向往到对革命的仇恨,作者刻画出了一个愚昧、贫穷、麻木,且不断寻找自我尊严,被深深烙上时代印记旧式的中国农民。鲁迅用现代理性意识,展现了农民形象的文化张力,他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思考在阿Q的身上得到了最为深刻的批判,并指出了要改善国民劣根性,必须进行民众思想的启蒙和觉悟。2.阶级烙印:封建小农意识鲁迅曾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由此看来,鲁迅肯定了阿Q是农民的社会身份,也肯定了阿Q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的特质:勤劳、质朴。阿Q虽然没有固定的土地,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可是他依然通过劳动换取生活资料,如小说中说“阿Q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在阿Q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处于会社底层的农民阶级想要生存的朴实愿望。封建社会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封建小农意识也深深地根植于阿Q的身上,阿Q在面对赵老太爷时所表现出来的奴性和不反抗正是其小农意识的体现。鲁迅通过这些细节性的描写,入木三分地塑造了一个受封建思想观念侵蚀和毒害,并带有传统小农意识的小生产者狭隘,保守,落后,不知觉悟的农民。3.典型性格: “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是阿Q最典型的性格,是贯穿阿Q生命的基本支柱,也是反映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我们从中看清了这种精神病态下的的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回过头来再来看阿Q的人生轨迹:从“不配姓赵”到“不配革命”,最终“不配活命”。阿Q就是在“精神胜利法”强大的支柱下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身体,心理挫折后所发明出来自我安慰的的东西,也是阿Q追求自我尊严的一种重要体现。阿Q正是有了精神胜利法,所以他“常处优胜”。被人欺负了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于是他心满意足地得胜的走了;打架输了,被拉去碰了五六个响头,他也心满意足,因为“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个什么东西呢” 。 由此可见,阿Q追求的尊严不过就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其实就是一种逃离现实的方法。阿Q这个看似不过是封建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实则是处于社会底层所有人物人生价值被否定和剥夺的标志。“精神胜利法”不仅是阿Q在他处于不利地位时寻求内心“平衡”与“划算”的一种典型的封建农民的思维模式,同时也是他内心对自我生存地忧患和社会变革地渴望,更是身处最底层的农民对这个病态社会最无助地控诉与呐喊。所以说,阿Q不仅仅是未庄巨大生存压力下的一个旧式落后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更是一个时代国民劣根性最集中地体现者。二、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一)陈奂生生活的时代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交织、互动,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人文背景。 高晓声将自己农村生活的经历和对农村生活的现状关注,倾注到了他的创作中,他走进农村,从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而陈奂生就是生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位典型的农民。陈奂生所生活的陈家村正好赶上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从 “漏斗户主”到第一次上城,投身包产,变成种田大户,最后走出国门,作者通过一系列变动地事件,写出了一个处于时代变化中地农民,写他的贫穷和饥饿,进而写出了时代的饥饿和贫穷。(二)解析陈奂生人物形象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物质生活和性格发生了三次转变:“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是其精神生活赶不上物质生活的佐证。1.阶级局限:小农意识陈奂生生活的时代,就是“猪也养不壮,鸡鸭养不大,新衣裳穿上身也不晓得换,一直到穿破了才歇。” 当陈奂生还是一个典型的“漏斗户主”时,贯穿于他人生的只有一个主题粮食。但即使现实生活十分的困难,我们也可以在陈奂生的身上看到一位传统农民在维护着自己的尊严:虽然“饿得头昏目眩,夜空中总是传来他饥肠辘辘声”, 但他的“脊梁骨仍然是挺着的”, 而且“干起活来,象青鱼一样,尾巴一扇,向前直窜,连碰破头都不管。” 不耍滑偷懒,不心疼力气,踏实肯干。等到政策调整后多分了粮食,本来这是他通过自身的劳动所得,但是他仍然感激社会,还感动得泪流满面,以为是别人赐给他的,足见他善良厚道质朴的一面。陈奂生的性格是复杂的,他有着传统农民美好的一面,也残存着极“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昧保守、自卑自贱、排斥改变、自私狭隘的小农意识。这种“小农意识”是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在农民心理上所留下的“烙印”,是全民族所共有的特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愚昧落后的奴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对于社会地位更高的人的敬畏、恐惧。小说中,陈奂生对于公社干部和陈家村大队长的敬畏“把生产队长看成爹,那么大队长就是爷,公社主任就是祖爷爷了”, 显然这是一种病态的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其次是“小农意识”禁锢下农民对于改变的恐惧,自古以来,农民对土地的热爱超过了一切,陈奂生也不例外,他甚至认为只有土地才能真真切切的解决自己的饥饿和贫穷,只有土地才会带给他切切实实的安全感。所以在面对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感到恐惧,因为这是一件伤脑筋的事情。在陈奂生的意识里,伤脑筋可比饿肚皮难过多了。几千年来,农民阶级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影响,小农意识的禁锢,使得他们在面对变革时,深感恐惧,固步自封,处于一个尴尬和迷茫地境地,显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2.典型性格:因袭的“阿Q气” 钱理群说过:“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陈奂生虽然同阿Q之间相差了六十多年,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阿Q的影子。一方面高晓声描写了陈奂生处于新时期的生活困境,另一方面也描写了他还没有从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性格里留有阿Q精神遗传因子,陈奂生悲剧在于他生在了做主人的时代,却没有做主人的材料。高晓声提出“要找到能够表现这个人物性格的特征性的细节”, 所以作者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进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陈奂生微妙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跨入社会历史变革门槛时精神状态。在陈奂生上城中,过惯苦日子陈奂生进城第二天清晨醒来,发现自己原来睡在一张棕绷大床上,他开始用怯怯目光开始打量住地方时,顿时一种自卑、惶恐心态占据了自己的内心。于是出现了让我们感到可怜又可笑地举动:睡床上缩成团生怕弄脏了被子;下了床敢穿鞋生怕踩脏了地板;走近沙发敢坐下生怕坐瘪了 由于长期物质生活的贫困和精神生活狭窄,使陈奂生变得愚昧无知,面对犹如天堂般房间时,他就像当年第一次走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出尽了洋相。但当他付了五元“冤枉钱”之后,他的报复和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让善良厚道,老实本份的陈奂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破坏为满足的自私的人。陈奂生的这种自卑自贱、自我战胜及自我安慰,像极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八十年代阿Q的一次重现。于陈奂生而言这是他人物性格中典型地一面,也是他精神极度空虚地一种表现,更是背负了国民性思想包袱而因袭的传统农民的惯病,深刻的体现了国民思想改良的重要性。3.时代需求:自我意识的觉醒1957年,高晓声因“探求者”一案被遣送回乡劳动,20余年后,他明确指出此次创作的的目的是“促使人们的灵魂完美起来”, 实现文学的“摆渡”作用:“启发农民进行自我认识使自己不但具有当国家主人翁的思想,而且确确实实有当国家主人翁的本领。” 高晓声的文学创作“更注重于对他们心灵世界的探索”,更着力于“摄录下社会迈步的足音和人物灵魂的演进。” “自我意识”反映了作家的精神境界和可以达到的思想高度,关于农民形象塑造中“自我意识”的描写,不仅能够折射出现实乡村变革对于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改变与重塑,更能透析出时代与社会变革之下农民的生存状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日渐好转,摆脱了“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也开始恢复生活的信心,他有了自我的精神追求。患了“失语症”的陈奂生想要讲话的欲望开始膨胀了起来,这是陈奂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开始想要其他人关注他,想要话语权了。“我们认识了陈奂生,从而认识了一个时代”。 陈奂生的一生,也是生活在时代大变动中所有农民的一生,他们在满足了自己的物质追求后,渴望过精神生活,他们有着传统农民勤劳、踏实、质朴、善良的美好品德,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在他的身上又有着自私、狭隘、封闭的劣习。他们渴望融入时代,但又害怕改变,他们在时代的生存中,寻找着自我,寻找着农民的尊严感。三、阿Q和陈奂生人物形象之比较鲁迅写阿Q,主要目的在于“画出国民沉默的灵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揭示疾苦,批判国民性,从而引起疗救之效。而高晓声所写的陈奂生既延续了鲁迅农民写作的国民性的批判和揭露,同时又写出了以陈奂生为代表的新时期“新农民”小生产者诚实而又狭隘,自卑而又自赏,自轻而又自重的典型心理特征。从阿Q到陈奂生,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两个人身上相同的生活场景和性格个性以及截然不同的人物命运。(一)相同点:1.传统美德 无论是游手好闲的阿Q,还是“饥肠辘辘”的陈奂生,他们在生活贫困时,都保有中国传统农民的最基本品德:热爱劳动,勤劳肯干。他们都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善自己的生存困境,所以阿Q”真的能干”,陈奂生永远都像一条“青鱼”一样。2.封建意识 阿Q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转折期,深受封建文化和封建思想的影响,在心理上留下了“小农意识”的烙印,阿Q身上深刻地体现了他的愚昧落后、麻木不仁和不思进取。陈奂生身处于中国社会经济与政治变革的时代中,他身上深刻体现了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交换漩涡中农民的迷茫与困惑,他身上因袭的封建意识和小农局限使得他在变革中显得麻木、落后、恐惧变革。3.精神慰藉 阿Q与陈奂生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善于精神慰藉。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最典型的体现,而陈奂生的“阿Q气”,也是他个性中最典型的特征。阿Q和陈奂生都是出于社会最基层的农民,他们对改善自己生活现状的愿望都是一样的迫切:阿Q想粮食,想女人,想儿子;陈奂生想粮食,想房子,渴望过上精神生活。这些都是他们渴望改善自己生活现状的表现。 (二)不同点1.上城鲁迅的阿Q正传和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中,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关于“上城”这一行为。“上城”不仅仅是小说人物提升自我价值的一个简单方式,而且把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突然置于一个陌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中,让其传统生存价值与现代生存价值产生强烈的碰撞,在此情境下来反观人物的典型性格和个性心理。(1)“上城”之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自我慰藉 关于阿Q“上城”,小说中并没有大量的笔墨描写上城的细节,是通过阿Q上城的“不得已”因素和上城回来之后阿Q的口中得知。阿Q为了“生计问题”被迫离开未庄,为自己寻找一个吃饱饭的法子。而上城之后,阿Q进入偷盗之伍,成为在墙外接东西的小角色。没有接触过城里生活的阿Q,却对城里人的生活不以为然。他认为城里人的生活是有弊端的,甚至很鄙视城里人。但阿Q从城里回到未庄后,得到了未庄人们新的敬畏,掌柜、酒客、路人都对阿Q“刮目相待”,王胡等人对阿Q也“肃然”,妇女对有劣迹的阿Q也不再躲避,主动赶着要买他的东西。然而,当阿Q的底细被披露出来后,人们又由对他的“敬而远之”到“斯亦不足畏也矣”。陌生生活场景并没有触碰到阿Q麻木的神经,没有对他的生存现状起到任何改变性的意义。反而从“上城”这个行为中,我们看到了阿Q的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和他身上不可改造的国民劣根性。 (2)“上城”之于陈奂生“小农意识”的因袭负担不同于阿Q生计问题上城的缘由,陈奂生的上城是在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以谋求经济收入的契机。陈奂生是带着自己的使命“买油绳”步入城市的,但是在城里的一系列经历却改变了陈奂生的人物命运,在住了伍元钱一晚上的招待所,坐了一次吴楚书记的洋轿车后, 他在“两顶帽子”和“单单睡一晚上觉”之间寻求到了一个平衡点五元钱买到了他内心的尊严。“他想到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他可要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的!” “五元钱”使陈奂生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他瞬间感觉“高大了许多”。通过细节性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笑可怜的“新式农民” 陈奂生在面对新的环境和现代化生活冲击时的不知所措,以及在追求精神生活时,所因袭的传统封建小农意识对他们的阻碍。2.革命革命对中国农民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词汇,中国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是最不容易接触到革命的受众,却往往处于革命冲击的最前端,成为社会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自辛亥革命以来至今的一系列改革,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主动将文学视角放到了中国农民身上,开始关注革命对于农民的人生意义,也探讨农民对于革命与改革的深层社会影响。从“革命的失败者”阿Q到新时期的“改革新人”陈奂生,我们不仅看到了农民对待革命的态度,也看到了革命对于他们人生的改观。(1)“革命”之于阿Q吃饱饭的“热闹”和“砍头”的悲剧 关于阿Q与“革命”的关系,笔墨主要集中在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第九章“大团圆”,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交代了阿Q与革命的渊源。阿Q对革命始终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从上城看杀革命党惊呼“好看”,到对革命的向往“阿Q要革命”,直至最后假洋鬼子抢先革命“不准他革命”,继而转为对革命的仇恨。革命不过是阿Q的一个畅想曲分财物、报私仇、讨老婆。阿Q既可以随时革命,也可以随时可以反革命,他可以做革命党、也可以杀革命党,当然也可以象看热闹一样的看革命党杀头。革命对于阿Q关键就在是否能让他有饱饭吃、有衣服穿,不受欺辱,能娶上老婆。至于革命的精神,革命的道理,革命对于他的命运的改变都太遥远。我们看到了一个从看别人杀头的革命热闹中来,最终回归于自己“砍头”的革命闹剧中去的可悲的阿Q。(2)“改革”之于陈奂生“凑热闹的跟风”与“改变人生的喜剧” 陈奂生的经济、政治地位以及时代给他带来的变化,这些都是阿Q所不能比拟的,比起阿Q陈奂生可以说是一位时代的宠儿。当改革的春风吹到陈家村的时候,陈奂生对于改革观望的态度,面对包产还是不包产,他伤透了脑袋。开始到各处“凑热闹”打听消息,最终在村里集体的带动下,抱着跟风的思想态度,接受了改革,搞起了包产。陈奂生相比于阿Q面对“革命”的时候,要有思想上的进步性,由刚开始排斥改革,到慢慢的关注改革,直至最后在村里的带动下,他投身改革,心里经历了“怕徘徊接受”,他不仅仅是考虑个人,甚至考虑到了集体,而最后实践也证明了陈奂生的改革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的,他的改革是成功的。3.饥饿虽然鲁迅和高晓声的创作相差了六十余年,但是我们却惊讶的发现,阿Q陈奂生却有着相似的血脉,性格中有着相同的遗传基因。他们同样生活地位低下,同样爱看热闹,同样想着过好日子,也面对着同样的人生主题摆脱饥饿。(1)彻底的饥饿者阿Q阿Q虽然贫穷,虽然也想着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他无法摆脱自己骨子里的奴性,他天生爱看热闹,也爱凑热闹,往往成为未庄闲人们眼中的“热闹”,可是他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认为只是别人不如他,最终他也在别人的喝彩声中,一声“好”,走向了“砍头”的人生悲剧。阿Q带有时代的典型性“精神胜利法”,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寻求自我意识,追求自己的价值,他自认为是自我世界中“精神强者”。 阿Q虽然是贫穷的,可是他的本性不坏,想着用自己的劳动,去改变困境,摆脱饥饿,他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甚至还有一个老头子颂扬他说“阿Q真能做”。 可不幸的是,阿Q还没来得及改变肚皮的问题,便失去了改变饥饿的方法。由于他的“恋爱风波”而被赵老爷赶了出来,从此未庄没有人找阿Q做短工了,他彻底失去了改变肚皮饥饿的机会。精神上的饥饿要比肚皮上的饥饿更来得可怕。阿Q从一个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最底层社会劳动者,变成一个麻木、落后又不觉悟的流浪雇农,他不仅肚皮极度的空虚,精神世界也十分匮乏。他自高自大,盲目自尊,总是对那些看不起他的人说“我先前可比你阔多了”,“我儿子可比你阔多了”; 他自轻自贱,又欺软怕硬,他是未庄里闲人嘲笑和欺负的对象,可他也不忘欺负王胡和小D,从而来获得自己的满足感和存在感,这就是阿Q的精神世界。由此看来,阿Q自诩是个人世界的“精神强者”,然而笔者认为阿Q就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彻底的“饥饿者”。(2)寻求物质与精神平衡的饥饿者“超级君子” 陈奂生陈奂生的一生都在和粮食打交道,他始终对土地保持着最深沉的爱,他视土地为生命。他的前半生始终面临着广大农民都为之尴尬的一个问题缺粮。他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漏斗户主”的帽子压得这条青鱼像个饿煞鬼一样,因为没有粮食,肚皮无法鼓起来,所以陈奂生他开始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麻木。在陈家村实行了“三定”政策后,陈奂生凭借自己的劳动称到了粮,他的缺粮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摆脱了肚皮饥饿。 上城的经历使陈奂生第一次接触到了精神生活,虽然只是五块钱的满足感,但是对于这个一直寻求自我尊严的农民来说,这是别人不曾求得的荣幸。陈奂生第一次感觉到“做起事来,更比以前有劲多了”, 陈奂生神气起来了,有了精神追求,渴望过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 迫切要求改变“比别人矮一头”的地位。这个期间的陈奂生虽然自卑、自欺,但比“漏斗户”主时精神麻木,陈奂生开始了渴望精神生活,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物质生活取得重大改善的陈奂生,依然深深地依恋着土地。在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时,总是摆脱不了物质追求的羁绊,他从物质饥饿,走向了精神饥饿。他总是想着用物质的充足和富裕来换取自己的尊严,从而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他始终放不下锄头柄,就像放不下因袭的封建思想和小农意识,即使出了国的陈奂生,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气息时,依然感到自己浑身不舒服,他思考的不是现代生活的精神追求,而是为什么这里看不到土地,看不到农民耕作?他摆脱不了精神的饥饿。不断寻找自我尊严,想要去表达自我尊严,却总是被困在自己的落后意识中,这就是陈奂生精神的饥饿。他总是在不断尝试寻求一个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平衡点,却总被置于一个尴尬的处境,这是陈奂生这个时代农民普遍的“饥饿感”。结 论四川理工学院博士王余说:“新时期以来,中国农民命运和变迁和灵魂演进中凸显出了三座农民形象塑造的高峰,鲁迅笔下的旧中国农民、赵树理笔下的解放区农民、高晓声笔下的新农民。” 无论是鲁迅笔下的旧式农民,还是赵树理笔下的解放区农民,亦或是高晓声笔下的新农民,通过作家们的描写,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上的历史流变。文本通过对阿Q和陈奂生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意义的分析,透视两位人物精神和性格,解析了两位人物所生活的社会历史内容,揭示了农民阶级在追求物质充裕和精神向往时矛盾、复杂、迷茫地困境。比较阿Q和陈奂生时代背景、阶级特征、典型性格,可以看出,农民阶级因袭的封建小农意识对其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是普遍存在于不同时期的一种国民性弱点。阿Q和陈奂生在面对“上城”、“饥饿”、“革命”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反应,深刻揭示了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对农民的重要影响,而导致的人物不同的悲喜结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使中国农民在物质上不仅满足了最基本地温饱需求,而且达到了更高地小康水平。然而通过比较阿Q和陈奂生,我们发现中国农民在精神生活上仍然存在滞后的现象,物质水平的发展无法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物质发展和精神生活错位的现象,使得农民无法彻底摆脱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和因袭的劣根性。注释:1蔡仪.阿Q是一个农民的典型吗.J1951,8,1:4(5).2冯雪峰.论 .N人民文学,1951,11,1:4(6)第4卷.3何其芳.论阿Q.N人民日报,1956,10,16.4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N人民文学,1956,10,16.5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上海:上海峨眉出版社,1947.6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载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鲁迅.鲁迅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86.8鲁迅.鲁迅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103.9鲁迅.且介亭杂文寄戏周刊编者信.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34,32.10鲁迅.鲁迅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88.11鲁迅.鲁迅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87.12鲁迅.鲁迅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87.13高晓声.高晓声小说选.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265.14高晓声.高晓声小说选.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264.15高晓声.高晓声小说选.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265.16高晓声.高晓声小说选.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形资产评估技术说明-市场法解析
- 中小学易错字音训练与识别技巧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南
- 英语词根词缀系统学习手册
-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期末题
- 中小企业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战略
- 幼儿园春季健康保健工作方案
-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与反思
- 企业咨询服务质量承诺与保障措施
- 互联网营销策划案及效果评估模板
- 北京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研究
- 记背手册01:北京高考古诗文60篇(原文+译文+注释+赏析+情境默写)-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原卷版)
- 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小学营养餐经费管理办法
- 牙科社区义诊活动方案
- 小儿中药贴敷治疗讲课件
- 卵巢黄体破裂术后护理查房
- 牙膏包装模型
- T/CECS 10214-2022钢面镁质复合风管
- 学校网评员能力提升培训体系
- 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