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选读资料讲解.doc_第1页
课堂选读资料讲解.doc_第2页
课堂选读资料讲解.doc_第3页
课堂选读资料讲解.doc_第4页
课堂选读资料讲解.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选读资料的讲解张 元 今天,教师在计算机上编辑教材,熟练地操作单枪投影设备进行课堂教学,已经十分普遍。这样的做法,非但利用了先进的科技成果,丰富了课程内容,同时也革新了教学方法,无疑已成了一股潮流,俨然有取传统教学方式而代之的态势。任何新方法的普遍实行,都有其重大意义,我们都应密切关注,进而学习使用;但并不表示旧的方法一无可取,必遭淘汰,课堂教学方面,尤其如此。例如,最传统的教学方法,被讥为满堂灌的演讲法,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展现渊博的学识,充沛的感情,学生依然可以听得如醉如痴,获益甚多,依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教师不论采用新的媒体教学,或仍然沿用旧的口头讲述,都要把课程内容妥善安排,拟成所谓讲纲,上课时依序讲述。我所担任的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历史课程,每一讲都用问题的形式,编成讲纲,小文大班的历史课,怎么教(载历史月刊第237期,2007年10月号,页116-122。)已举例说明,不再赘述。我把讲纲印在一张A4纸上,起先是因为空白太多,才加上一点上课所用的数据。后来发现这些资料用于课堂教学,效果不错,也就越加越多。一张纸不够,扩为两张,印在两面,发出的讲纲依然只是一张。然而,课堂阅读的数据,却因之增加许多,这些刻意选用的资料,如何带领学生阅读?学生反应如何?有何意义?似可一谈。 一个例子:通鉴中的维州事件 96学年度第一学期(2007年9月到2008年1月),我担任的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二)课程,从东晋讲到南宋,期中考试以后,每次的讲纲都是正反两面,资料较前多出不少。这些资料主要选自资治通鉴,取自正史的很少,讲到安史之乱,就选了几段长恨歌。另外,现代学者的论著方面,钱穆的国史大纲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选取稍多,还有陈寅恪的卓识。 牛李党争是一个可讲可不讲的题目,我决定用一点时间谈谈,主要是想讲讲李德裕,因而带到唐代的宦官乱政根本原因。从另一方面看,也可以说是因为李德裕有一些精彩的数据可谈,所以就拟了牛李党争是一种怎样的政争?这个小标题。当然,牛李党争的主要解释必需交待,像是陈寅恪如何以科举与世族来区分牛、李,而岑仲勉又如何提出李德裕无党的说法等。但是,这不是我的重点;我的重点是牛李之争中的维州事件,我要用这件事来带领学生去体会、感受李德裕的内心中深刻的哀痛与愤怒。我用的资料选自资治通鉴,录于下:李德裕追论维州悉怛谋事云:维州据高山绝顶,三面临江,在戎虏平川之冲,是汉地入兵之路;初,河、陇并没,唯此独存。吐蕃潜以妇人嫁此州门者,二十年后,两男长成,窃开垒门,引兵夜入,遂为所陷,号曰无忧城。从此得并力于西边,更无虞于南路。凭陵近甸,旰食累朝。臣初到西蜀,外扬国威,中缉边备。其维州熟臣信令,空壁来归,臣始受其降,南蛮震慑,山西八国,皆愿内属。可减八处镇兵,坐收千余里旧地。臣受降之初,指天为誓,臣宁忍以三百余人命弃信偷安!累表陈论,乞垂矜舍,答诏严切,竟令执还。体备三木,舆于竹畚,及将就路,冤叫呜呜,将吏对臣,无不陨涕。其部送者更为蕃帅讥诮,云既已降彼,何用送来!复以此降人戮于汉境之上,恣行残忍,用固携离;至乃掷其婴孩,承以枪槊。绝忠款之路,快凶虐之情,从古已来,未有此事。虽时更一纪,而运属千年,乞追奖忠魂,各加褒赠!诏赠悉怛谋右卫将军。(武宗会昌三年,843) 先说维州事件是怎么一回事,与牛僧孺、李德裕有何关系。这不是三言两语所能交待,我想还是抄录一段唐史学者的叙述吧。请看王仲荦在其名著隋唐五代史中的说明: 太和四年(830年)正月,李宗闵引荐武昌节度使牛僧孺为宰相。同年九月,李德裕由义成节度使调任西川节度使。西川镇成都,号称宰相回翔之地,朝廷任德裕为西川节度使不可谓不重用。如果李宗闵、牛僧孺排挤李德裕,是不会让他做这个官的。太和三年十二月,南诏攻陷成都外郭,留成都十日,及退,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资治通鉴唐太和三年),致一方残弊。德裕至成都,作筹边楼,图蜀地形。乃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资治通鉴太和四年)。德裕又遣使诣南诏索所掠百姓,得四千人而还。吐蕃维州(治薛城,今四川汶县西北)守将悉怛谋请降,尽率其众奔成都。德裕遣将入据维州,并奏报朝廷。文宗召百官集议。宰相牛僧孺言:吐蕃之境,四面各万里,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比来修好,约罢戍兵,守信为上。彼若来责曰:何事失信?养马蔚茹川(今宁夏萧关县葫芦河),上平凉阪(今甘肃平凉县),万骑缀回中(古道路名,南起汧水河谷,北出萧关),怒气直辞,不三日至咸阳桥。此时西南数千里外,得百维州,何所用之(资治通鉴唐太和五年)。这时唐内部问题很多,确实经不起吐蕃的大举进攻,所以文宗接受了牛僧孺的建议,命德裕放弃维州。从此李德裕和牛僧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张了。文宗怕李德裕轻启边衅,在太和六年(832年)的十一月,调李德裕为兵部尚书。当时西川监军王践言入内为枢密使,他替李德裕说话,文宗也认为放弃维州,是一个失策,不免责怪牛僧孺。牛僧孺内不自安 ,请求外调,就在太和六年十二月,调扬州任淮南节度使。(页203-204)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的这一段叙述,说明了维州事件的背景与经过,也指出了这件事导致牛僧孺与李德裕关系的恶化,是我们在课程讲述时大可利用的内容。另外,资治通鉴中有一段司马光的臣光曰,赞成牛僧孺的处理方式,认为德裕所言者利也,僧孺所言者义也,当然这与他反对王安石在西边用兵主张有关,也可以稍加提及。不过,讲述的重点还是在于这一段选用数据的讲解。 首先可以一谈的是维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既处于高山之上,三面环绕江水,可谓极其险峻,同时又属进入汉地的要冲。当吐蕃强盛,并有河、陇之时,维州在唐人西边国防上更是重要无比。若吐蕃控有维州,随时得以进军汉地,构成唐人的极大威胁。所以,维州成了唐、蕃两强的必争之地。其次,维州落入吐蕃之手,有着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我用想象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我是这么说的:一天夜里,母亲把她的两个儿子叫醒,问这两个年轻人:你们兄弟知道母亲为什么会嫁给父亲吗?年轻人一时楞住了,想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只能随口说:大概是有人做的媒吧!母亲说:不对!我是为了一个使命而嫁给你们的父亲。现在,我已经准备妥当,要来执行了。年轻人问:什么使命?母亲答:打开城门!我是为了打开这座城的城门,嫁给你们的父亲,生下了你们兄弟。我已经联络好了,我们吐蕃的大军已在门外等候,你们不要犹豫,去把城门打开吧!于是,维州易手。第三,李德裕到了西蜀,有一番作为,诱使吐蕃的维州守将悉怛谋向他投诚,过去附属于吐蕃的小势力,也跟着纷纷转向,依附大唐。再说唐既控有维州,边防压力大为减轻,掌握的地区因之扩大许多。总之,唐人再度控有维州,西边的情势为之一变,摆脱了处处受制于人的劣势,大可扬眉吐气了。第四,李德裕自认为大功一件,却得不到朝廷的肯定,非但他答应悉怛谋等人的酬奖赏赐悉遭驳回,甚至要他将这些降臣送回吐蕃处置。李德裕一再申诉,力陈不可,但朝廷的指责却愈加严厉,这是牛僧孺等人的决定,李德裕必定十分气愤。第五,李德裕只能遵守诏令,将悉怛谋等降臣送回吐蕃。他描述了极为凄惨的一幕,降臣上了刑具被送回,连吐蕃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都没等他们回到吐蕃国境,就用最残酷的手法,加以杀害,例如,把小孩抛起,再用枪槊刺杀。就连唐朝的将士都看不下去,心中难过极了,无不痛哭流涕,这正如他所说,是从古以来所未有的惨事。 我讲这件事,有一个着重之点,就是当时人们心中是怎么想的。李德裕心中怎么想?他到了西边,必然深感维州的重要,必然处心积虑要把它从吐蕃手中夺回。一旦悉怛谋率众来降,唐军顺利进入维州城堡,他心中的得意可想而知。他万万没有料到,朝中的牛僧孺居然建议皇帝把维州与悉怛谋等人交还吐蕃,此后事情的发展必然让他愤怒不已。通鉴说:德裕由是怨僧孺益深。就写出了他的心事,也应是牛、李之争中,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我们还可以想想这位无名的吐蕃妇女,她是怎么想的?不过,一点数据都没有,一点证据都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不去理会她了吗?我们可否运用一点想象力,去想想这位女子的一生?这里面包含了太多悲与喜、爱与恨的因子,可供我们去想象、去建构,它可以是一则传奇、一篇史诗,甚至是一出悲剧,不是吗?此外,两方参与这件事的将士,他们心里怎么想的?也可以一探。悉怛谋为什么降唐?只是为了贪图奖赏吗?如果他是一个卑贱的小人,李德裕会为他这么生气吗?残杀遣返的降将降兵时,吐蕃将士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当然,我们应该想一想的,还有遣送悉怛谋等人的大唐军人,他们看到惨绝人寰的这一幕,忍不住而泪流满面之时,心中想到的是什么? 讲完了,问学生:你们读了这一段数据,觉得哪一件事印象最为深刻?请你们拿出一张纸,简单写上你们的答案。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系级、学号与姓名,因为这是点名。等同学帮忙把所有的点名纸收齐后,我说:有一次听演讲,是严耕望先生讲唐代地理,我听到了维州城门是怎么被吐蕃人打开的故事,我还记得,当时我的汗毛都竖立了起来,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如果要我写,我会写这件事,你们有哪位也写这个故事?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学生的反馈:思考与感受期末测验前的一周,也就是最后一次上课,我说:期末考中会有一题,要你们说说讲纲中所附资料,印象最深刻或最喜欢的是哪一、二篇,你们先想一想,做点准备。期末测验试卷第七题的题目:期中考以后所发讲纲之中,附有为数不少的数据,你读了觉得印象最深刻,或最为欣赏、喜欢的资料是哪一篇或哪些篇?请说明你的理由。再者,讲纲中附有资料,你喜欢吗?为什么?。这一班选课的同学有185位,选答维州事件的,有33位。或许不是最多的,但也算是多的,范文澜关于李密的论述,学生似乎印象更深。学生怎么写他们的理由呢?让我们来看看。应该是很多都会写的维州事件,当然是对二十年养成间谍感到佩服,不过也是听老师说才发现,这可以说是一个想了一辈子也想不到的大计划。(材料941039)这位同学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写这件事,为什么他会这么觉得?可能的原因是它的故事性最强,予人印象最深刻。他又说道,只是自己看,并未看出来,听过讲述之后,才有所感觉。二十年的岁月,二十年的漫长等待,吐蕃竟能如此有决心、毅力,为夺城等待这么长的时间,而那妇女也付出了她二十年的青春,就是为了开城门的那刻,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牺牲啊!(动机9633115)这位同学清楚表述了事件中最令人感动的精神;颇能掌握要点,表达亦属流畅。一个女子拥有大好青春,但为了自己的民族,被逼下嫁守门官员。每天对自己所谓的丈夫口蜜腹剑,又不可以露出任何蛛丝马迹,每天在这种情感与压力下生活,真的要有很大的勇气与耐力。为了完成开城门一事,她甘愿等二十年。等到儿子成年而进行她的任务。可悲的是她的两个儿子,他们在唐朝长大,身边的朋友都是唐人,从小到大不会想到自己的使命原来是背叛自己长大的国家。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他们选了孝,虽然数据上没讲之后的事情,可是用想象力得出,在陌生的所谓吐蕃家人与背叛了的唐朝家人中间,他们可以怎样选呢?这段资料让我感受很深,很敬佩与同情他们为爱国精神所做的事。(资工931561)这位同学既想到这位奇女子的处境,又想到与自己同龄的吐蕃青年,想到了他们的坎坷命运与尴尬处境,尤其是达成了母亲交付的任务之后,进入一个十分陌生的环境之中,如何自处?真是令人为他们担心啊!我对李德裕所说无忧城的那段描述印象非常深刻,即是吐蕃以一女子嫁给守门人,生两男,二十年后开门的那段。当时有同学问道:为什么儿子要开门?教授当时开玩笑表示:儿子就是生来开门的。但我觉得,为何儿子会放弃自小生长的地方,而为一个只从母亲口中得知的地方效力呢?难道他们对自己自小生长的地方毫无感情?中国人对外族,或者说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对外人都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我想那两个孩子从小应该受到相当大的歧视与排挤,如同美国校园发生的多起学生持枪滥射。当一个人长期被欺压歧视,这似乎是弱者唯一发泄管道,即毁灭。单就清华而言,在班级中,外籍生若非活泼或长相讨喜,往往受修课同学的冷落、忽视,对无利害关系的国家尚且如此,又何况是敌对数十年的中国和吐蕃呢?但我看完这份数据后,真正所想的是那两个儿子开门后又如何呢?他们即使回到吐蕃,也不免因为生长背景而受歧视与排挤吧。利用完就丢弃,这是工具的宿命,却也是工具的悲哀吧!(材料9631208)这位同学想得很多,重点不是母亲,而是与自己同龄的吐蕃青年。首先,他对青年的开门举动做了解释。为什么要开门?确实是一个问题,我的回答太简单了,简单到好像开玩笑。这位同学认为对于非我族类的歧视与排挤,造成驱动的力量,导致了开门,进一步则难免于毁灭。我必须承认,他的解释比我的回答深刻得多,也就是好得多。其次,他以当前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他的理由,美国校园枪杀案和清华校园外籍生的处境,提供了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同样的,这位同学也可以从维州事件的理解中,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校园的气氛。历史的理解很难脱离日常生活的认知,如果我们用日常生活的观念去认识过去、批评过去,那是不对的;但是,经由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让我们对于人世间的道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体会,就不是不对了。这是因为,我们对于许多事情可以多想一想,而且多从他者的立场设想,就能够把事情看得更清楚深入,自己的态度与处理手法也会更谨慎小心;那么,犯错的机会应该可以减少许多。最后,这位同学的结语也很深刻,他从两个青年回到吐蕃的可能处境想起,想到了作为工具的宿命与悲哀,真是一个漂亮的论断。我们读历史,一定要想想是为了什么?做一个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可以自我作主的人,应该是答案之一。这让我想起了陈寅恪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表彰王国维学术的深义(见清华大学王观堂(国维)先生纪念碑),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陈寅恪立下的典范,我们学习历史之时,应该铭记在心。学生对维州事件资料印象深刻,除了这位妇女开门的故事,也有提及其它地方。一位学生写道:他叙述到外族士兵将婴儿上抛,然后用枪刺死那些婴儿。这一幕,我永远也忘不了,实在太残忍了。孟子言:人性本善,这让我不禁思考,把人命,尤其是尚在襁褓的小婴孩,当玩具一样,恣意的玩弄,他们还算人吗?(化工9532032)这位同学宛若看到了最为残酷的一幕,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并且作了颇为严厉的批判。有一位同学从宏观的角度来想这一事件,她是这么写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李德裕、牛僧孺对于维州事件的立场与看法。李德裕辛苦经营许久,而使维州人归顺唐,使唐能握有此关键之地;但牛僧孺却因唐的信用而拒绝了维州人的归顺,导致数百人惨死。这篇令我相当震撼,从大处着眼,牛僧孺的作法并没有错,在刚结好之际却收留友邦之叛者,这只会使得之前的结好徒劳无功,对于唐的声望有所损伤。但就李德裕的角度而言,他与维州人结好,辛苦说服他们归顺于唐,却因为时间点的不对而使他们惨死,就某部分而言,他必须为此付上某些责任,而想必他也有着愧疚感。这让我不禁思考所谓大善的代价竟会如此巨大。(中文941136)这位女同学把维州事件与牛、李二人做了联结,探讨了两人的立场与想法。表面上看,这位女同学所说似乎并无新义,但我们读她的文字,可以感到她对人世事物的两难,触动很深,受到震撼。人世间的事,十分复杂,许多重大事件的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