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吨的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吨的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吨的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吨的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吨的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永清县第一小学 朱亚娟一、教材解读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比基本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稍复杂一些,题目所求的数量不是已知的几分之几所表示的数量,而是与这个数量有关的另一个数量,它是基本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发展。所以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基础是一步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般复合应用题,而一步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依据实质上是分数乘法的意义。二、目标预设1、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生生间、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初步理解,掌握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每位学生务必学会先求单位“1”这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根据整数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求出题目要求的数量的解题思路,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2、在此基础上,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解题时开放思路,探讨其他解答,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达到灵活解答。以此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体验解答问题的多样性。3、让学生在经历数学问题的发生、形成、解决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眼光,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数学学习的习惯。三、教学重点学会先求单位“1”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根据整数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求出题目要求的数量的解题思路,提高思维力。四、学情分析1、知识点的学情分析:已掌握简单分数乘法应用题和整数加减法应用题的解题思维,解题技巧。2、情感态度的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进取的态度,强烈的自尊心。有上好这节课的欲望,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五、教学过程(一)关系引渡。1、每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1) 把这张长方形纸折一折,平均分成4份,把3份画上阴影。(2) 看着这个图,你想说什么?(放开来让学生说)(阴影部分、空白部分、整个长方形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根据学生的回答,当学生说到空白部分是整张长方形的1/4时,引导复习,如果知道阴影部分是整张长方形的3/4,怎样知道空白部分是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1-3/4)(为例2第2种解法的学习稍作铺垫。)(二)产生问题。1、如果这是同学们做校服的一匹布有120米长。给我们学校的同学做校服用去3/4。2、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估计学生可能提出:用去多少米? 还剩多少米? 还剩几分之几没有用 (三)解决问题。1、温故。(1)用去多少米?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那大家能独立解决一下。要求写出:把什么看作单位:“1”和数量关系式。(2)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你是怎么想的?(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简单分数乘法应用题为过渡到解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做准备。要求学生写出把谁看作单位“1”,和数量关系式,是学生思考过程的练习。是提高学生思维力的着力点,一般来说学生会思考了,解题就没有问题了。)2、知新。(1)还剩多少米?这个问题,你能应用原有的知识解决它吗?A、首先请大家独立思考,独自解决一下。B、结果算到30米的请举手。把你的思考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C、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教师在巡视时选定第一种思路的学生回答。)1201203/4=12090=30(米)答:还剩30米。D、你是怎样想的?E、我们班的同学很善于思考,学数学就要学数学的思想方法,它比知识更重要。现在请你把他的方法相互转述给你的同桌听。F、听明白同桌思路的请举手,说说你听到什么?G、小结:用刚才的思路解答这道应用题的关键是要先求出这快布的3/4是多少,再用布的总米数减去用去的米数,就能求出还剩多少米。(板书)(例1的第1种思路对学生后继学习非常重要,所以在这里要让学生都能理解与掌握这种思路,形成思维力。)(2)谁和他的解法不一样的?谁也求到30米的有没有?A、我们班上的同学很聪明,不但同时能求到正确的结果,而且方法不一样,大家猜猜他可能用什么方法?把你猜的情况与同桌交流交流。(如果学生做不出,我们先来解答第3个问题还剩几分之几没有用?请在图上标出来,现在你猜到他的方法可能是什么?请你把你的方法说给同学们听)(3)请刚才有不同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做的?120(13/4)=1201/4=30(米)(4)你是怎样想的?又是个了不起的数学思想方法。(5)你们有没有跟他同样的体会?请把你的想法相互转述给你的同桌听。(6)小结:这种解法的关键是什么?(先求出还剩的米数是总米数的几分之几,然后求还剩的米数,就是求总米数的(1-3/4是多少。)(7)还有其他的思想方法吗?(如有与大家讨论,如没有转入下一环) 12041=301=30(米)(8)你是怎样想的?(9)这道题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出示课题。)(10)比较例题与刚才做的题有什么不同?(11)把书打开到73页,老师将例1改变了,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四)能力提升。(五)课堂总结: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复杂在哪儿?那么解这类问题应该注意什么?(六)课堂作业:书本76页,练习十六 1-4题。 六、整体设计意图:“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一课的教学设计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数学思考力,扎实进行“课改”的同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而设计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尽量创造时机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是平等的首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有效探究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使思维能力训练落到实处。在设计方案中,我们不忘这节课教学的基本任务:全体学生都能学会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加减法数量关系求所求数量的思路。围绕这个重点我们切实让学生由独立思考到学生引领,再让学生相互转述,最后让学生复述这样一个多层反复的思维训练的过程,使学生务必熟练掌握这种思维方法,不但解决后继学习问题,又使学生思维力发展落到实处。 在新授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性,更重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获得真正思维力的训练与提高,使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落到实处,从而为实现高效率轻负担提供可能。在练习设计中分三个层次:基本题,变式题,对比题。都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围绕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提高教学质量,体现课改精神而展开的。使得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内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设计年级:六年级科目:数学永清县第一小学2015.10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法:操作法、推理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生答: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的体积是怎么求的?长方体:长宽高,正方体:棱长棱长棱长。二、教学例4。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生答: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2、出示圆柱。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生猜测:相等。究竟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问:刚才只是你们的猜测,你准备怎么验证?依据是什么?(4人小组讨论)生:准备把圆柱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依据是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3、出示课件。回顾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4、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5、动手操作。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地长方体。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6、教师演示课件。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7、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追问:为什么?答: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8、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出示讨论题。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板书:长方体体积 底面积 高圆柱体积 底面积 高9、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10、用字母如何表示。11、出示例4。现在你知道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了吗?为什么?生答:体积相等,都是用底面积高。V=sh三、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七第一题。学生直接把答案填写在表中。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填写的?2、练一练。这两题,你打算怎么计算?生答:不知道底面积,要先算出底面积,再乘高。3.1425 = 62.8(平方厘米)3.14(62)8 = 226.08(平方厘米)3、一个圆柱形状的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问:这道题和前面做的有什么不同?怎么计算?生答:这是求容积的。所以数据是从里面量的。4、练习七第2题。观察下面的3个杯子,你能看出哪个杯子的饮料多?请学生猜一猜。请学生列出三道算式。(1)3.14(82)4(2)3.14(62)7(3)3.14(52)10问:你能不求出结果直接比较出大小吗?生答:第一个杯子的饮料多。5、练习七第三题。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3.14351= 141.3(千克)141.3千克150千克答:这个保温茶桶不能盛150千克水。四、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年级:六年级学科:数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P3234“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4、通过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教学过程: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1、媒体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签约仪式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2、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二、认识比例,发现特征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国旗长和宽。学生计算出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并板书:241.6 =3/2 6040=3/2师指出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并板书:241.6 =6040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各项的名称。学生照样子利用主题图仿写一个比例,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写出来的。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比例。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自学课本第34页的第一段话,初步认识比例各项的名称。出示其中一个比例,指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比例的各项的名称。教学比例的另一种写法,学生尝试将自己写的比例换一种写法。判断下列几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媒体出示,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610和915 205和141/21/3和64 0.60.2和3/41/4思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了解比例和比的联系和区别。3、自主练习,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媒体出示84=()() 15:10=()4 12()=()5媒体依次出示三道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填?你有其它的发现吗?师提出问题:在一个比例中,它们项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以上式子,自主思考,尝试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集体交流,发现性质。学生自主交流,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