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教程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_第1页
导学教程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_第2页
导学教程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_第3页
导学教程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_第4页
导学教程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检测满分100分;限时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与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年龄组成,是性别比例。选项a,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选项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选项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选项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答案b2(原创改编题)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a1.3n0b1.69n0c2.3n0 d5.29n0解析要注意在ntn0t中,在本题代表的是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不代表增长率;依增长率增加的个体数/原来的个体数计算,设第一年个体数为x1,第二年个体数为x2,则(x2x1)/x11.3,求得x2/x12.3,即2.3。第一年该昆虫的种群数量用n0表示,则第三年该昆虫的种群数量就是(2.3)2n05.29n0。答案d3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饲养虎纹蛙蝌蚪,正常情况下,由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中,不同种群密度对虎纹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都是0.75 gb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间竞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重增加减缓c高种群密度下,蝌蚪达到发育成幼蛙所需最小体重的时间更长d低种群密度下,饲喂甲状腺激素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延长解析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高于0.75 g,故a错误;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重增加减缓,故b错误;由图可知,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达到蝌蚪变成幼蛙所需的最小体重的时间越长,故c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发育,低种群密度下,饲喂甲状腺激素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缩短,故d错误。答案c4(2016合肥质检)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解析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可能的原因有: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致使体形较小的鲫鱼捕获不到;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使估算值比实际值大;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造成误差偏大;重捕时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对估算结果无影响。答案d5(2015郑州模拟)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波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b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因素的调节d在家禽养殖中,应适当减小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解析由题图可知,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而种群密度逐渐增大,所以它们之间呈负相关;题图显示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因素的调节;在家禽养殖中,可适当减小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答案b6(2016温州质检)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如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c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解析农药的施用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但不会引发害虫的抗药性变异,a项错误;a、b、c、d点是药物防治,农药对抗药性害虫进行了选择,因此害虫数量在一段时间后又恢复,e点是生物防治,降低了害虫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害虫数量降低,b项正确;在曲线的不同点上,害虫的年龄结构是不同的,c项错误;据图不能得出食物短缺与害虫存活率有关的信息,d项错误。答案b7如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中曲线是空白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分别代表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b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将保持“j”型增长c造成曲线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d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不能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进行计数解析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的种群增长属于密封环境中的种群增长,影响培养液中的种群数量变化因素除营养条件外,还有培养液体积、温度、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取样前要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答案b8(2015长春模拟)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b研究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时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解析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根据“s”型增长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蚜虫、跳蝻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样方线上的个体。答案b9(原创改编题)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a图1、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1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b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为培养早期,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d图1曲线的f点、图2的h点与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解析分析曲线可知:图1中曲线为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的“j”型增长,种群增长不受密度制约,因此不能用图3表示。图1的e点、图2的g点对应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3的i点对应种群存活率最高,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要获得最大日捕捞量应该选择k值时进行。酵母茵培养早期近似呈“j”型增长,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条件下呈“s”型增长,cd段为衰亡期,是有害物质酒精大量积累所致。图1中曲线的f点、图2的h点时种内斗争最激烈,而图3的i点后比i点时的种内斗争要激烈。答案c10某海域多种鱼类的捕获量日益降低,近海渔业面临危机。若要研究乌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下列最不急于获得的乌鱼的生物学数据是a种群大小和年龄结构 b出生率和死亡率c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 d捕获量和捕获率解析要研究乌鱼的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减少,当死亡率等于出生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b正确;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与种群数量无关,c错误;捕获量一般不能超过k值的一半,因为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d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0分)11(13分)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符合马缨丹初期疯狂蔓延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的特性。(2)根据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3)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点后进行,原因是_ _。(4)若图中曲线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毒饵诱杀的办法,则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 _。解析(1)马缨丹引种到夏威夷后,在初期疯狂蔓延,体现了生物过度繁殖的特性,此阶段的种群数量变化可看做是“j”型增长,如曲线所示。(2)由于地球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s”型增长,如图中曲线所示。种群数量在k/2时,资源和空间比较充足,k/2是种群发展的最适数量,所以全世界人口的最适数量为1101/255亿。(3)由于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后进行。(4)有效控制有害动物数量的关键措施是增加其生存环境阻力,从而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答案(1)过度繁殖(2)55亿(3)e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4)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12(13分)(2016菏泽一模)种群密度能够明显影响高原鼠的内分泌水平且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确定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实验简要过程如下:取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的两样地(距约30 km),样地1高原鼠繁殖初期密度为35只/hm2,样地2高度鼠繁殖初期密度为12只/hm2。在高原鼠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_,从其颈部取血4 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表不同密度种群高原鼠血浆皮质酮水平(g/ml)繁殖时期种群种群种群繁殖初期0.090.110.09繁殖盛期0.100.080.09繁殖中期0.060.060.06繁殖末期0.070.080.08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请补充实验简要过程:_。(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_(是/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_。(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10 hm2的样地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鼠26只,全部做好标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17只,其中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高原鼠密度约为_(取整数),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为_,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_。(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_ _。解析(1)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影响,所以自变量是种群密度,对照实验中各组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所以在高原鼠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应随机捕捉高原鼠若干只,从其颈部取血4 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2)由于两样地高原鼠存在地理隔离,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不是同一种群。(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nmnm,则有n26172,得出n221只,样地3的面积为10 hm2,因此样地3种群密度为221只/10 hm222只/hm2。分析曲线图可知,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b,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增加密度梯度。(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答案(1)随机捕捉高原鼠若干只(2)不是两样地高原鼠存在地理隔离(3)22只/hm2b增加密度梯度(4)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13(14分)(2015江苏月考)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请回答:(1)目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有_和标志重捕法。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密度,小马同学对某池塘中的鲫鱼进行了调查:第一次捕获105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0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则该池塘中鲫鱼大概共_条。(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 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每天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连续7天;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两个错误。_;_。(3)在培养后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_。(4)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温度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笫7次第8次()0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151.23.03.84.64.03.22.82.5201.25.05.34.22.11.20.80.6251.25.25.64.62.91.00.60.2301.24.95.54.82.21.30.70.5351.21.51.82.02.21.30.80.6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表中96 h后酵母菌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