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2012山东)27.(14分)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1)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_,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是_条。(2)白眼雌果蝇(xrxr y)最多能产生xr、xrxr、_和_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 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 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 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4)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 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试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实验步骤:_。结果预测:i若 ,则是环境改变; ii若 ,则是基因突变;iii若 ,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答案】(1)2; 8 (2)xry ; y (注:两空顺序可以颠倒); xrxr 、 xrxry (3)31 ; 1/18 (4)实验步骤: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现型 结果预测:i.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 ii.子代表现型全是白眼 iii.没有子代【解析】(1)正常果蝇是二倍体生物,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已复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仍为8条,故此时染色体组数为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随机移向两级,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的染色体数目为4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加倍变为8条。(2)基因型为xx y的个体最多能产生x、xy、xx、y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基因型为xy的个体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必具有亲本红眼雄果蝇(xy)产生的含x的配子,该配子与白眼雌果蝇产生的四种配子结合,产生后代的基因型为xx、xxy、xxx、xy,其中,xx为雌性个体,xy为雄性个体,根据题干所给图示可知,xxy为雌性个体,xxx不育,因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x、xxy。(3)黑身白眼雌果蝇(aa xx)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 xy)杂交,子一代基因型为aa xx、aa xy,子二代中灰身红眼果蝇所占比例为3/4(a_)1/2(xx、xy)=3/8,黑身白眼果蝇所占比例为1/4(aa)1/2(xx、xy)=1/8,故两者比例为3:1。从子二代灰身红眼雌果蝇(a_ xx)和灰身白眼雄果蝇(a_ xy)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果蝇(aa)的概率为2/3( aa)2/3( aa)=1/9aa;出现白眼的概率为1/2(xx、xy),因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1/91/2=1/18.(4)本题应从分析m果蝇出现的三种可能原因入手,推出每种可能下m果蝇的基因型,从而设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分析题干可知,三种可能情况下,m果蝇基因型分别为xry、xry 、xro。 因此,本实验可以用m果蝇与多只白眼雌果蝇(xrxr)杂交,统计子代果蝇的眼色。第一种情况,xry与xr xr杂交,若子代雌性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性果蝇全部为白眼,则为环境一起的表型改变;第二种情况, xry与xrxr杂交,若子代全部是白眼,则为基因突变一起表型改变;第三种情况,xry与xb xb杂交,若没有子代产生(xbo不育),则为减数分裂是染色体没有分离。【试题评价】本题综合考查减数分裂、遗传规律、伴性遗传及遗传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析,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2012天津)8.(20分)黄曲霉毒素b1 (afb1)存在于被黄曲霉菌污染的饲料中,它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并蓄积,引起瘤变。某些微生物能表达afb1解毒酶将该酶添加在饲料中可以降解afb1,清除其毒性。回答下列问题:( 1 ) afb1属于 类致癌因子。( 2 ) afb1能结合在dna 的g 上,使该位点受损伤变为g ,在dna复制中,g 会与a配对。现有受损伤部位的序列为,经两次复制后,该序列突变为 。(3)下图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afb1解毒酶的流程图据图回答问题: 在甲、乙条件下培养含afb1解毒酶基因的菌株,经测定,甲菌液细胞密度小、细胞含解毒酶:乙菌液细胞密度大、细胞不含解毒酶过程l 应选择 菌液的细胞提取总rna ,理由是 过程中,与引物结合的模版是 检测酵母菌工程菌是否合成了afb1解毒酶,应采用 方法。( 4 )选取不含afb1的饲料和某种实验动物为材料,探究该afb1解毒酶在饲料中的解毒效果。实验设计及测定结果见下表:据表回答问题: 本实验的两个自变量,分别为 。 本实验中,反映afb1解毒酶的解毒效果的对照组是 。 经测定,某污染饲料中afb1含量为100g/kg ,则每千克饲料应添加 克afb1解毒酶解毒效果最好同时节的了成本。(5)采用蛋白质工程进一步改造该酶的基本途径是:从提高每的活性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 序列。【答案】( 1 )化学( 2 ) (3)甲 甲菌液细胞的afb1解毒酶基因已转录生成了mrna,而在乙菌液细胞中该基因未转录afb1解毒酶基因的 cdna. 抗原-抗体杂交 (4) afb1的有无和afb1解毒酶的含量。 b组(或b组+a组) 5 (5)脱氧核苷酸序列。【解析】黄曲霉毒素b1 (afb1)存在于被黄曲霉菌污染的饲料中,它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并蓄积,引起瘤变。某些微生物能表达afb1解毒酶将该酶添加在饲料中可以降解afb1,清除其毒性。( 1 )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化学物质,afb1属于化学类致癌因子。( 2 ) afb1能结合在dna 的g 上使该位点受损伤变为g ,在dna复制中,g 会与a配对。现有受损伤部位的序列为,经两次复制后,该序列突变为。(3) 在甲、乙条件下培养含afb1解毒酶基因的菌株经测定甲菌液细胞密度小、细胞含解毒酶:乙菌液细胞密度大、细胞不含解毒酶过程l 应选择甲菌液的细胞提取总rna ,理由是因为甲菌液细胞含解毒酶,意味着完成了基因的表达,所以应选择甲菌液的细胞提取总rna 过程中,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与引物结合的模版是cdna. 检测酵母菌工程菌是否合成了afb1解毒酶,检测对象为蛋白质,应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方法。(4) 本实验的两个自变量,分别为afb1的有无和afb1解毒酶的含量。 本实验中反映afb1解毒酶的解毒效果的对照组是b组。 经测定,某污染饲料中afb1含量为100g/kg ,则每千克饲料应添加5克afb1解毒酶afb1的残留量最少,解毒效果最好继续添加afb1解毒酶解解毒效果不变,因此节约了成本。(5)采用蛋白质工程进一步改造该酶的基本途径是:从提高酶的活性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试题点评】本题以“黄曲霉毒素b1”为材料背景,考查了致癌因子,dna复制,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实验设计,是一道很好的综合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实验分析能力和分析探究能力。难度适中。(2012浙江)31.(12分)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生物制剂w对动物不同细胞的分裂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培养液、正常体细胞、癌细胞、w、胰蛋白酶。(要求与说明:答题时不考虑加入w后的体积变化等误差。提供的细胞均具有分裂能力,只进行原代培养且培养条件适宜)请回答:(1)实验思路:取培养瓶若干个,分组如下:_。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各组样品在培养箱中培养一段合适的时间后,各取其中的几个样品,加入 ,摇匀,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分别计数并记录细胞数。重复若干次。 。(2)预测实验结果(用坐标系和细胞数变化曲线示意图表示):【解析】对于试验设计,先明确实验原理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最后按照分组、处理、预测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思路。此题目的是验证生物制剂对不同细胞分裂具有促进作用,生物制剂即为实验的自变量,通过空白组和用处理的实验组对照,设置重复,统计相同时间内各组培养液中细胞数目变化,求平均值,绘制坐标图,从而确定生物制剂对细胞分裂的作用。实验思路:首先分组,组(设置个重复)培养正常体细胞,组培养加入生物制剂的正常体细胞,组培养癌细胞,组培养加入生物制剂的癌细胞;接着将四组培养液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每隔相同的时间取培养液进行镜检,统计每组培养液中细胞数量并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后绘制坐标图,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镜检统计细胞数目时用胰蛋白酶处理细胞,使细胞分散均匀。实验预测:培养相同时间,组细胞数目大于,组细胞数目大于组【答案】()a组:培养液中加入正常体细胞;组:培养液中加入体细胞,加入w;组:培养液中加入癌细胞;组:培养液中加入癌细胞,加入w。每组设置个重复组胰蛋白酶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对于试验设计,先明确实验原理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最后按照分组、处理.预测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思路。难度适中。(2012新课标卷)31。(10分)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 ,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 性基因突变为 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 ,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 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答案】(1) 1:1 隐 显 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 的情况(2) 1:1 毛色正常【解析】(1)若为基因突变,又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要想表现毛色异常,该突变只能为显性突变,即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突变体为aa,正常雌鼠为aa,所以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1:1。(2)若为亲本中隐形基因的携带者,此毛色异常的雄鼠的(基因型为aa)与同一窝的多只雌鼠(基因型为aa或aa)交配后,不同窝的子代不同,若雌鼠为aa,后代全部为毛色正常鼠,若雌鼠为aa,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1:1。【试题评价】该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考查对遗传规律和生物变异分析应用能力,难度较低。(2012新课标卷)32.(8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两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 。【答案】(1) 同一 (2) 群落 (3) 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解析】(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以雌鹿和雄鹿是同一种群。(2)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草原中草、鹿、兔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3)根据鹿角效应: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所以项圈和木棍相当于草原上的食草动物,丙组的平均时间比较少。抛出的项圈和木棍的距离在此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所以要保持一致,【试题评价】该题基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种群、群落基本概念的理解,又引入了模拟实验,对实验分析能力和知识的理解层次有更深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以“鹿角效应”为探究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2012上海)26小麦粒色受不连锁的三对基因aa、b/b、cc-控制。a、b和c决定红色,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a、b和c决定白色。将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杂交得到f1。fl的自交后代中,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a164 b664 c1564 d2064【答案】b【解析】由题可知粒色最深的植株基因型为aabbcc(6显),颜色最浅的植株基因型为aabbcc(0显),此外,小麦粒色还存在5显、4显、3显、2显、1显等情况。aabbcc与aabbcc杂交得到f1(aabbcc),f1自交后代中与aabbcc(1显)表现相同的有aabbcc(1/21/41/4)、aabbcc(1/41/21/4)、aabbcc(1/41/41/2),合计664。【试题点评】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的应用,涉及到三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情况下子代基因型、表现型及对应概率的计算,难度不大。(2012广东)28(16分)子叶黄色(y,野生型)和绿色(y,突变型)是孟德尔研究的豌豆相对性状之一。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1) 在黑暗条件下,野生型和突变型豌豆的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见图10。其中,反映突变型豌豆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变化的曲线是_。(2)y基因和y基因的翻译产物分别是sgry蛋白和sgry蛋白,其部分氨基酸序列见图11。据图11推测,y基因突变为y基因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_和_。进一步研究发现,sgry蛋白和sgry蛋白都能进入叶绿体。可推测,位点_的突变导致了该蛋白的功能异常,从而使该蛋白调控叶绿素降解的能力减弱,最终使突变型豌豆子叶和叶片维持“常绿”。(3)水稻y基因发生突变,也出现了类似的“常绿”突变植株y2,其叶片衰老后仍为绿色。为验证水稻y基因的功能,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完善。(一)培育转基因植株:植株甲:用含有空载体的农杆菌感染_的细胞,培育并获得纯合植株。植株乙:_,培育并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植株。(二)预测转基因植株的表现型:植株甲:_维持“常绿”;植株乙:_。(三)推测结论:_。【答案】 (1)a (2)替换 增加 (3)(一)突变植株y2 用含有y基因的农杆菌感染纯合突变植株y2 (二)能 不能维持“常绿” (三)y基因能使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解析】(1)根据题干所给信息“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可推测出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发育成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分析图10,b从第六天开始总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因此b代表野生型豌豆,a为突变型豌豆。(2)根据图11可以看出,突变型的sgry蛋白和野生型的sgry有3处变异,处氨基酸由t变成s,处氨基酸由n变成k,可以确定是基因相应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处多了一个氨基酸,所以可以确定是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从图11中可以看出sgry蛋白的第12和38个氨基酸所在的区域的功能是引导该蛋白进入叶绿体,根据题意,sgry和sgry都能进入叶绿体,说明、处的变异没有改变其功能;所以突变型的sgry蛋白功能的改变就是由处变异引起的。(3)本实验通过具体情境考查对照实验设计能力。欲通过转基因实验验证y基因“能使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的功能,首先应培育纯合的常绿突变植株y2,然后用含有y基因的农杆菌感染纯合的常绿突变植株y2,培育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植株观察其叶片颜色变化。为了排除农杆菌感染对植株的影响,应用含有空载体的农杆菌感染常绿突变植株y2作为对照。【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生物体的变异、遗传定律的综合应用、遗传学的探究实验等内容和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2012广东)29 (16分)食品种类多,酸碱度范围广。生物兴趣小组拟探究在食品生产应用范围较广的蛋白酶,查阅相关文献,得知:(1)ph对不同蛋白酶的活力影响有差异。据图12可知,_更适宜作为食品添加剂,理由是_。蛋白酶的活力可用_的量来表示。(2) 该蛋白酶的提取工艺流程如下:兴趣小组分别对酶保护剂浓度、提取液ph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显示,酶保护剂浓度在0.020.06mol/l范围内,酶活力较高;提取液ph在6.08.0范围内,酶活力较高。他们认为,要进一步提高粗酶制剂的酶活力,以达到最佳提取效果,还需对酶保护剂浓度和提取液ph进行优化,并确定以此为探究课题。请拟定该课题名称,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答案】(1)木瓜蛋白酶 由图可以看出,木瓜蛋白酶的活性不随ph的变化而变化单位时间内底物消耗(产物产生)(2)课题:探究酶保护剂的最适浓度和提取液的最适ph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提取液的ph6.06.26.46.66.87.07.27.47.67.88.0酶保护剂的浓度0.020.030.040.050.06【解析】(1)审题结合图形和文字,在题目中已经提供了信息“食品种类多,酸碱度范围广”,所以选择的食品添加剂应该有较广的酸碱适应范围。从图形中,可以看出木瓜蛋白酶的适应范围最广,所以可以选作食品添加剂。酶的活力,一般用酶催化的底物消耗量或者产物生成量来表示。(2)实验设计,应该明确实验目的:探究酶保护剂的最适浓度和提取液的最适ph值,所以可以将酶保护剂的浓度和提取液的ph值作为自变量,因变量为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试题点评】本题以蛋白酶在食品方面的应用为背景,考查了蛋白酶的应用、活力测定、蛋白酶的提取流程等内容和学生绘制表格的能力,难度不大。(2012江苏)33.(8分)为探究低浓度nahs03溶液对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并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报告材料用具:乳熟期的温室盆栽水稻,1mmol/lnahs03溶液,蒸馏水,喷壶,光合分析测定仪等。实验步骤:第一步:选取若干的水稻植株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第二步:每天傍晚分别将等量的、喷洒在甲、乙两组的水稻叶片上,次日上午测定光合速率。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见图l,经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2)研究发现nahso3增加了叶片内叶绿体形成atp的能力,推测其作用部位是叶绿体的 ,进而加快对图2中(填字母a-d)物质的利用。(3)研究小组利用上述条件设计实验,证明了0.2mol/l硫酸甲酯吩嗪(pms)和1 mmol/l nahs03效应相同,两者共同处理既不存在累加效应,也无抑制效应。请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用柱形图绘制出实验结果(实验光照强度为1 000molm-2s-l)。33、【答案】(共8分)(1)株型、长势、叶片均一 蒸馏水 1mmol/lnahso3溶液不同光照强度下低浓度的nahso3溶液均可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速率(2)类囊体 a b d (3)见下图【解析】(1)该实验中自变量为是否喷施nahso3溶液,因变量是水稻光合速率,其它为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要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所用实验材料的株型、长势等条件要基本相同;实验操作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喷洒一定量的蒸馏水,实验组喷洒1mmol/lnahso3溶液;根据图1,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喷洒nahso3溶液的植株光合速率均高于喷洒蒸馏水的对照组,说明nahso3溶液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均能提高水稻植株的光合速率。(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可以产生atp,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图2中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c3,c表示光合作用产物糖类,d表示c5,光反应增强,atp和h增多,可促进暗反应过程中c3的还原进而促进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5的利用。(3)根据题中信息,0.2mol/l的硫酸甲酯吩嗪和1mmol/l的nahso3溶液效应相同,可促进水稻光合作用效率,但二者无累加效应和抑制效应,即二者混合使用效果和分别使用的效果是一样的。据此信息结合图1可作出对应的条形图。【试题点评】本题主要是以探究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一实验作为材料,考查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探究实验的基本流程,除了光合作用的知识以外,重点是要求学生熟悉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中一般流程,包括材料用具的选择、自变量的处理、无关变量的控制、因变量的测定、实验数据的处理呈现、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等。对于学生来说,本题的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备考时要注意除了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和原理以外,还有加强有关探究实验能力的训练。(2012安徽)29(10分)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将酵母菌破碎并进行差速离心处理,得到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与酵母菌分别装入a-f试管中,加入不同的物质,进行了如下实验(见下表) 试管编号 加入的物质细胞质基质a b线粒体c d酵母菌e f葡萄糖- +- + +丙酮酸+ -+ - -氧气+ -+ -+ -注:“+”表示加入了适量的相关物质,“-”表示未加入相关物质(1)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有 ,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有 ,根据试管 的实验结果可判断出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均填试管编号)(2)有氧呼吸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2,4-二硝基苯酚(dnp)对该氧化过程没有影响,但使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都以热的形式耗散,表明dnp使分布在 的酶无法合成atp。若将dnp加入试管e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填“能”或“不能”)继续进行。【答案】(1)c、e b、f b、d、f(2)线粒体内膜 能【解析】(1)由题可知,a试管中不能进行呼吸作用,b试管中进行了无氧呼吸,能够产生酒精和co2,c试管中能够进行呼吸作用的第二、三阶段,能产生水和co2,d试管中不能进行呼吸作用,e试管中能进行有氧呼吸,f试管中能进行无氧呼吸。(2)有氧呼吸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该过程是在线粒体内膜进行的,2,4-二硝基苯酚(dnp)对该氧化过程没有影响,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都以热的形式耗散,表明dnp使分布在线粒体内膜的酶无法合成atp。若将dnp加入试管e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能继续进行。【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呼吸作用的相关实验,本题以酵母菌为载体,考查细胞呼吸的类型、过程及场所。2009年考查呼吸作用,2010年,2011年考查光合作用,29题在安徽高考中知识点主要分布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希望学生多加注意。难度适中。(2012北京)29(18分)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1)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_,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_作用的_有机物。(2)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_;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_。(3)从图2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_。(4)在实验i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_。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_。(5)实验ii、iii、iv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_。(6)研究者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为证明此推测,用图1所示插条去除b叶后进行实验,实验组应选择的操作最少包括_(填选项前的符号)。a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1叶 b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c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1叶 d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2叶e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a2叶 f用14c-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g检测a1叶的放射性强度【答案】(18分)(1)产生 调节 微量的(2)减少内源激素的干扰 外来营养物质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3)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4)生长受抑制 用蒸馏水同样处理a叶(5)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6),e,g【解析】(1)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2)根系和幼芽产生的植物激素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为避免其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必须除去;实验目的是探究细胞分裂素的作用,需要突出细胞分裂素的作用,若用营养液,外来营养物质对植株的生长也会有一定的作用,不能凸显出细胞分裂素的作用。(3)图2显示,对插条进行实验处理包括用细胞分裂素处理a、b叶片,不同的编号下保的插条保留的a叶片数目也不同。(4)在实验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生长受抑制。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细胞分裂素,对照处理是a叶和b叶都不进行细胞分裂素处理。(5)实验、三组中,a叶片的数目分别为2、1、0,对应b叶片的面积递减,说明a叶片数量越少b叶片生长越慢。(6)研究者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想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为证明此推测,用图1所示插条去除b叶后进行实验,实验组应选择的操作最少包括:首先要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一片叶子,在另一片叶子表面涂抹有放射性的营养物质,淀粉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故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最后通过检测未涂抹14c-氨基酸溶液的叶片的放射性来判断营养物质的运输情况,所以最少操作包括a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1叶,e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a2叶,g检测a1叶的放射性强度。【试题点评】本题以示意图形式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与分析应用能力,主要考察验证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思想等相关知识,难度中等(2011江苏)28(8分)洋葱(2n=16)为二倍体植物。为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指数(即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的影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实 验步骤如下:将洋葱的老根去除,经水培生根后取出。将洋葱分组同时转入质量分数为0. 01%、0. 1%秋水仙素溶液中,分别培养24 h、36 h、48 h;秋水仙素处理停止后再转入清水中分别培养0 h、12 h、24 h、36 h。剪取根尖,用carnoy固定液(用3份无水乙醇、1份冰乙酸混匀)固定8h,然后将根尖浸泡在1 mol/l盐酸溶液中58 min。将根尖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用石炭酸一品红试剂染色。制片、镜检;计数、拍照。实验结果: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细胞分裂指数(%)如下表。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清水培养时间(h)质量分数(%)时间(h)01224360. 0l2410. 7113. 6814. 1914. 46369. 9411. 9913. 5913. 62487. 9810. 0612. 2211. 970.1247. 749. 0911. 0710. 86366. 127. 879. 989. 81485. 976. 687. 988. 56请分析上述实验,回答有关问题:(1)步骤中“将根尖浸泡在1 mol/l盐酸溶液中”的作用是 。(2)步骤为了获得相应的观察视野,镜检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 (3)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石炭酸一品红试剂是一种_性染料。(4)为了统计数据更加科学,计数时应采取的方法是 。(5)根据上表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质量分数为 秋水仙素溶液诱导后的细胞分裂指数较高;本实验的各种处理中,提高细胞分裂指数的最佳方法是 。(6)右面为一位同学在步骤所拍摄的显微照片,形成 细胞a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28(8分)(1)使组织中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缓慢移动装片,发现理想视野后换用高倍镜(3)碱(4)每组装片观察多个视野(5)0.01% 0.01%秋水仙素溶液诱导24 h,再在清水中培养36 h(6)秋水仙素处理发生在上一个细胞周期纺锤体形成之后(2011江苏)30(7分)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1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_ 、 。(2)由图1的结果 (填“能”或“不能”)判断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为探究3 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 _种培养基。(3)已知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图2为其x、y和z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则:x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 作用。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 。答案:30(7分)(1)促进生根 抑制生根(2)不能 4(3)抑制 xy,xz,y与z之间大小关系不确定31(8分)为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者设计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鲈鱼的驯养:将从海洋中捕获的鲈鱼鱼苗在浮式海水网箱中饲养14 d,用普通饲料投喂,备用。饲料的配制:在每千克普通饲料中添加200 mg植酸酶,配制成加酶饲料;并将普通饲料和加酶饲料分别制成大小相同的颗粒,烘干后储存。鲈鱼的饲养:挑选体格健壮、大小一致的鲈鱼随机分组,放养于规格相同的浮式海水网箱中,放养密度为60尾箱。给对照组的鲈鱼定时投喂适量的普通饲料,给实验组的鲈鱼同时投喂等量加酶饲料。称重并记录:投喂8周后,从每个网箱中随机取20尾鲈鱼称重。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 组鱼体平均增重率分别为859.3% 、947. 2%。制备鲈鱼肠道中消化酶样品,并分别测定消化酶的活性,结果如下表。蛋白酶活性( u/mg)脂肪酶活性( u/mg)淀粉酶活性( u/mg) 对照组1. 090. 080.12 实验组1. 710. 100. 13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中选用鲈鱼鱼苗而不是成体的主要原因是 ;实验前的驯养是为了 。(2)步骤中将配制好的饲料进行烘干要特别注意 ,其原因是 。(3)步骤中还应控制好的无关变量主要有 。(4)本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5)推测鲈鱼的食性并说明理由: 。答案:3 1(8分)(1)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 让鲈鱼适应实验养殖环境(2)温度不能过高 高温会使植酸酶变性而失去活性(3)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4)添加植酸酶的饲料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5)肉食性,其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脂肪酶和淀粉酶(2011北京)29.(18分)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_处理。(2)从图2可知,组与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 ,说明血清中的 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 ,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 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 。(3)实验中,组小鼠感染的是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_天。 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_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_。(填选项前的符号)。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培养液 f细菌x(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2011广东)29.(16分)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颜色会影响消费。小李同学拟研究“绿色”食用色素,他以生长很快的入侵植物水葫芦为材料进行如下实验:、提取叶绿素绿色叶片提取液叶绿素粗产品浓缩液过滤液 x 碳酸钙、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取一些叶绿素粗产品,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于室温(约25)下进行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表:注: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结果,请回答:(1) 提取食用叶绿素的x应该为_,原因是_(2) 表中y应该为_,原因是_。(3) 若用作食品色素,天然叶绿素色素不适用于_食品,否则_。(4) 小李想了解叶绿素粗产品中是否含有其他色素,请你提供检测方法并写出主要步骤。答案:(1)二氧化硅(sio2) 使研磨更加充分 (2)8.0 以1.0作为ph梯度进行实验(3) ph小于6.0 叶绿素会由于酸性ph值而被破坏 (4)纸层析法主要步骤:1.制备滤纸条; 2.画色素液细线; 3.用层析液分离色素; 4.观察色素带。(2011上海)70为记录柳条鱼在水表层对幼虫的捕食量,设置水缸13的目的是。a防止意外b减少误差c控制变量d设置对照结果:柳条鱼在水表层捕食量的原始记录(单位:条):【水缸1】甲幼虫:14,乙幼虫:15,丙幼虫:4,丁幼虫:2【水缸2】甲幼虫:13,乙幼虫:15,丙幼虫:3,丁幼虫:2【水缸3】甲幼虫:13,乙幼虫:14,丙幼虫:3,丁幼虫:2柳条鱼在水底部捕食量的原始记录(单位:条):【水缸4】甲幼虫:7,乙幼虫:6,丙幼虫:3,丁幼虫:2【水缸5】甲幼虫:7,乙幼虫:7,丙幼虫:3,丁幼虫:2【水缸6】甲幼虫:8,乙幼虫:6,丙幼虫:2,丁幼虫:1(2011上海)71针对假设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本实验记录的捕食量,需要计算,依据处理后的数据画柱状图。(2011上海)72用简要的文字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分析:。结论:。(2011上海)73为获得客观、准确的实验结果,需对本题中的假设进一步探究,则在实验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是。(选用下列一个或多个关键词编制答案)关键词:柳条鱼体重数量性状两种幼虫ph梯度水温梯度不同比例胃蛋白酶柳条鱼过量(2011天津)8.(14分)絮凝性细菌分泌的具有絮凝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能与石油污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有机物等形成絮状沉淀,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对石油污水的净化效果,将絮凝性细菌和石油降解菌融合,构建目的菌株。其流程图如下。据图回答:(1)溶菌酶的作用是_。(2)peg的作用是_。(3)经处理后,在再生培养基上,未融合的a、b难以生长。图中ab融合菌能生长和繁殖的原因是_。(4)目的菌株的筛选:筛选既能分泌具有絮凝活性的化合物,又能在含有_的培养基上生长的ab融合菌,选择效果最好的作为目的菌株。(5)为探究目的菌株不同发酵时间发酵液的絮凝效果,将目的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定时取发酵液,加入石油污水中:同时设置_为对照组。经搅拌、静置各3分钟后,分别测定上层水样的石油浓度和cod值(cod值越高表示有机物污染程度越高),计算石油去除率和cod去除率,结果如下图。(6)目的菌的种群增长曲线是_型。在4044小时,发酵液对石油污水的净化效果最好,其原因是_。答案:8(14分)(1)分解细胞壁(2)诱导原生质体融合(3)两亲本失活部位不同,融合后活性部位互补(4)石油(5)不加发酵液的石油污水(6)s 此期间,目的菌及产生的絮凝活性高分子化合物的含量高(2011山东)27.(18分)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形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是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安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测试英语试卷
- 2025年小学数学泡茶题目及答案
- 初级美容题库及答案
- 英语特岗真题及答案
- 小学毕业试卷及答案
- 计算机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基坑边坡监测方案
- 秘密花园题目及答案
- 体育舞蹈试卷及答案
- 3月6级真题及答案
- 铁路专项病害课件
- 开学安全教育课件
- 桥梁养护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日本设备销售合同范本
- (2024)大学生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山西阳泉平定县从社区专职网格员中选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云南昭通昭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招聘编外工作人员5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新高一数学暑假检测卷(学生版)-2025年新高一数学暑假衔接讲练 (人教A版)
- 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发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