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气整理.doc_第1页
煤油气整理.doc_第2页
煤油气整理.doc_第3页
煤油气整理.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解释1成煤作用:由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为煤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作用总称成煤作用。2成煤作用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于地表的泥炭沼泽,湖泊以及浅海滨海岸地带,植物死亡后的遗体在各种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分解,化合,聚积,在这一阶段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表生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结果使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高等植物则形成泥炭,因此成煤作用的第一阶段称为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已形成的泥炭或腐泥,由于地壳的沉降等原因被沉积物覆盖掩埋于地下深处,成煤作用进入第二阶段,即煤化作用阶段。在成煤作用的第二阶段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使煤在温度,压力条件下进一步转化的物理化学作用,即煤的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3成岩作用:泥炭转变为年轻褐煤所经受的作用。4变质作用:从年轻褐煤再转变为老褐煤,烟煤,无烟煤,所经受的作用。5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变成泥炭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6凝胶化作用:凝胶化作用是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的过程。7丝炭化作用:植物遗体发生氧化后分解,脱水脱氧以及增碳的过程。8残植化作用:植物残体中稳定组分富集的过程。腐泥化作用:形成腐泥的过程 形成物质 生物 水体 氧化还原 生成产物 凝胶化作用 高等植物 厌氧细菌 停滞不流动 还原 胶体丝炭化作用 高等植物 喜氧细菌 表面干燥 氧化 丝炭残植化作用 高等植物 喜氧细菌 水流动 氧化 残植煤腐泥化作用 低等植物 厌氧细菌 水较深 还原 腐泥煤9含煤岩系:指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10希尔特定律: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11煤化跃变: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1,长焰煤的开始阶段 2肥煤向焦煤转化3 烟煤向无烟煤 4无烟煤向变无烟煤12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13储集层:具有储集油气和允许油气渗透能力的岩层;物理性质:孔隙性,渗透性,孔隙结构,非均质性。14盖层: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主要起封闭作用。15有效孔隙度:指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16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17烃源岩: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18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19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有机溶剂的部分。20生油门限: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只有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干酪根才大量生烃,这个温度界限称为生油门限。21圈闭:地下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圈闭又三个部分构成盖层储蓄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使油气聚集的遮挡物。22煤层气:是煤层生成的气经运移、扩散后的剩余量,包括煤层颗粒基质表面吸附气,割理、裂隙游离气,煤层水中溶解气和煤层之间薄砂岩、碳酸盐岩等储层夹层间的游离气,是一种由煤层自生自储的非常规气藏。二填空1低等植物主要由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脂肪含量比较高;高等植物的组成则以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主。2泥炭沼泽的垂直剖面可划分为:氧化环境的表层,过度条件的中间层,还原环境的底层。3泥炭的化学组成,除了大量水分外,还包括有机质(还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和腐殖质)和矿物质。4煤的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主要分界开始于 亮褐煤 的形成。5煤化作用的因素,受温度的高低,经历的时间长短及压力的大小所决定的。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温度。起决定作用的是化学煤化作用。6油页岩的组成,主要又C H O N S组成,变化范围较大7石油的族分,饱和烃,芳香烃,非烃,沥青质; 石油的组分,油质,胶质,沥青质。8烃源岩的岩石类型,粘土岩类烃源岩 碳酸盐岩类 煤烃源岩(154)9常用的有机质丰度指标,总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 总烃含量,岩石热解生烃潜量10聚煤盆地类型,根据聚煤盆地形成的动力条件,可划分为 拗陷型,断陷型,构造侵蚀型11主要的煤化指标,a水分b灰分:不是煤中固有组成物质,是煤在规定条件下完全燃烧的残留物c挥发分:煤样在规定条件下隔绝空气燃烧并进行水分校正后挥发物质产率即挥发分 d煤的镜质体反射率12干酪根的成分,一种相对分子较高的聚合物,没有固定化学成分,主要由C H O 和少量S N组成。13油浸最大反射率Rmax和干物镜的最大反射率Rmax区别油浸最大反射率Rmax 是物镜与煤磨光面介质为浸油 干物镜的最大反射率Rmax是物镜与煤磨光面介质为空气三简答1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原地生成,造煤植物的残骸堆积于植物繁衍生存的泥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异地生成,泥炭层形成的地方,即植物残体大量堆积的地方并不是成煤植物生长的地方,植物残体从生长地经过距离搬运后,再在浅水盆地,潟湖,三角洲地带堆积而成。2、煤的成因分类:大类类型成煤原始质料的类别和聚集环境腐植煤腐植煤高等植物在沼泽环境中形成残植煤腐植腐泥类腐植腐泥煤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都占重要地位,聚积于湖、沼过度的环境腐泥类腐泥煤低等植物和少量动物在湖泊或沼泽中积水较深的部位形成3腐殖煤的宏观煤岩成分,是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按照宏观煤岩的组合及其反应出来的平均光泽强度,可划分为光亮型煤,半光亮型煤,半暗型煤,暗淡型煤。4煤的有机显微组分:镜质组,是煤中最重要最常见的组分,由植物的根茎叶在覆水的还原的条件下经过凝胶化作用形成的。壳质组,又称稳定组,其特点是脂肪含量较高,在透射光下呈黄色,在反射光下呈深灰色,含有大量的氢,粘结性差,沥青质含量高。惰性组,又称丝炭组,是煤中常见的组分,由植物的根茎叶组织在比较干燥的氧化环境下经丝炭化作用后在泥炭沼泽中沉积下来的。5煤化作用的特点a增碳化的趋势,挥发分减少b结构单一化趋势c显微组分的均一化趋势d具有不可逆性e发展的非线性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f结构致密化定向排列化6植物遗体堆积速度和沼泽水面上升速度之间的三种补偿方式:a沼泽水面上升速度小于植物遗体堆积加厚速度时,称过度补偿。b沼泽水面上升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加厚速度大体一致时,称均衡补偿。C沼泽水面上升速度大于植物堆积加厚速度时称 欠补偿。7干酪根生烃过程与时间、温度的关系:干酪根在生烃过程中,干酪根的反应程度,与温度成指数关系,与时间成线性关系。温度和时间具有互补性,高温短时间和低温长时间达到相同的反应程度。8油页岩形成的沉积环境 主要为还原环境的静水沉积 大型的内陆湖成盆地,主要属于泥灰岩或泥质灰岩型,伴生沉积的有火山凝灰岩和盐类。浅海陆棚环境多属粘土类和硅质类,也可以为碳酸盐型。小型湖泊沼泽及伴生沼泽的潟湖环境,此地带往往形成与煤系伴生的油页岩。9盖层的类型11盖层及其分类: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1.岩性分类膏盐类盖层:包括石膏、硬石膏和盐岩三种,最佳盖层泥质岩类盖层:油气田中最常见盖层,分布广,产于各种沉积环境碳酸盐岩类盖层:主要包括含泥灰岩、泥质灰岩和石灰岩等2.按分布范围分:区域性盖层:指遍布含油气盆地或其大部分地区,厚度大面较广分布稳定的盖层,对盆地式油气田的油气聚集有重要作用局部盖层:分布在一个或数个油气聚集单元,或某些局部构造单元及其某些部位的盖层3.按盖层与油气藏的位置关系直接盖层:紧邻储集层之上的盖层上覆盖层:指覆于片储集层直接盖层之上的所有非渗透性岩层10干酪根的化学分类划分的类型及其特征(法)按H/C,O/C原子比进行分类型干酪根:H含量高,O含量低, H/C高于1.25-1.75,O/C低于0.026-0.12 ,直链结构为主,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很少。生油潜能大,主要来自藻类或被细菌强烈改造的有机质,也称藻质型型干酪根:H含量高但稍低于型, H/C较高在0.65-1.25,O/C较低0.04-0.13富含中等长度直链结构和环状结构,生油潜能中等,主要来自海相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的混合物,亦称腐泥型型干酪根:H低O高H/C低O/C高0.05-0.30以含多环芳香结构及含氧官能团为主,主要源于陆地高等植物,与、相比生油能力较差,但埋藏到足够深度时,可以生成天然气,又称腐植型四论述1含煤沉积体系及成煤特征(大题)。A冲积扇体系成煤特点,在含煤的冲积扇体系中,煤的聚积往往集中于特定的部位,这主要决定于控制泥炭沼泽的形成和发育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利于成煤的部位有扇间洼地,中扇朵叶体洼地,扇尾地带和扇前缘的外侧与河,湖,海环境的过度地带。B河流沉积体系的成煤特征,泛滥平原的中心地带,煤的厚度比较大,结构比较简单,煤层向活动河道方向往往发生分叉变薄或尖灭;因河道发生迁移,致使煤层发生侵蚀切割,造成煤层在横向上突然变薄或中断;在河流广泛废弃阶段,泛滥平原沼泽可以扩展到废弃的曲流河道之上,在更大范围内发育煤层。C湖泊沉积体系的成煤特征,湖泊沉积体系与成煤作用的形成和发育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常,湖泊沉积体系中湖泊三角洲地带和滨湖地带都是成煤的良好场所。D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成煤特征,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体系往往为成煤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在不断推进的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的滨岸地带,都是泥炭沼泽发育的良好场所。E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成煤特征,形成扇三角洲的成煤体系的冲积扇必须是湿地扇。扇三角洲朵体发育在湖滨区的广阔平台上,还应该有一个广阔平坦的三角洲平原。在扇三角洲发育的过程中,应出现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稳定发育过程。F障壁岛-潟湖沉积体系的成煤特征,在障壁后,潟湖淤浅沼泽化形成的煤层,其长轴平行于沉积走向,煤层分布较广泛,厚度变化大,煤层硫分含量较高。2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要素(生,储,盖,运,保)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运移和保存条件等多种地质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烃源岩是形成油气藏的物质基础,储集层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空间,盖层是避免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散失的屏障,圈闭是油气得以聚集的场所,运移过程是油气从分散状态向圈闭集中形成油气藏的必备过程。1. 充足的油气来源: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2.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所谓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中生成的丰富油气能及时的运移到良好储集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这是形成大油气藏的必要条件3. 有效的圈闭:圈闭的有效性就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4. 良好的保存条件:盆地中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能否形成油气藏,与油气的保存条件有重要关系。如果油气的保存条件不好,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就有散失的可能,不利于形成大型油气藏和丰富的油气资源。3圈闭与油气藏类型划分表:大类类型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背斜圈闭与背斜油气藏断层圈闭与断层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岩体刺穿圈闭与岩体刺穿油气藏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圈闭与地层超覆油气藏岩性圈闭与岩性油气藏储集岩上倾尖灭圈闭与储集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储集岩透镜体圈闭与储集岩透镜体油气藏生物礁圈闭与生物礁油气藏复合圈闭与复合油气藏构造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