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铁工艺计算.doc_第1页
炼铁工艺计算.doc_第2页
炼铁工艺计算.doc_第3页
炼铁工艺计算.doc_第4页
炼铁工艺计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炼铁工艺计算包括:配料计算、物料平衡计算、热平衡计算一、 配料计算目的:在于根据一直条件来决定矿石、燃料和熔剂之间的恰当比例。以获得所需要的性质的炉渣和合乎规格的生铁。1、 计算前应确定和收集数据: 冶炼铁种-应根据原料条件、国家任务和企业的炼钢方法来确定。 原料全分析(原始数据) 生产中原料成分分析经常不完全或元素分析化合物不相符合,即各项分析之和不等于100%,为消除误差,应该根据化学和矿物存在形态加以换算、调节、最终折算成100%.烧结矿: P-在烧结矿中以P2O5形态存在,应将分析P元素换算成P2O5的百分含量P2O5(%)=P(%)=2.29P(%) 其中P表示元素的百分含量;%矿物中S以FeS存在S:烧结矿中FeS存在,FeS中的 Fe包括在FeO中,故: FeS(%)=S%=2.75S(%) Fe中的FeS=FeS=0.636Fe(%)按S/2计算,即在FeO中氧含量全记入,氧为S含量的一半。Mn烧结矿中以MnO(块矿MnO2或MnCO3)焦碳:焦碳工业分析指干焦的工业分析 固定碳、挥发份、灰份、有机物 湿焦量=干焦量(100+H2O)/100 矿石选配当使用多种矿石冶炼时,应根据矿石供应量、炉渣成份及渣量等要求来选定适当配比选配矿石时应检验矿石中P、Mn等是否满足要求 各元素在生铁、炉渣和煤气之间的分配比例常见各元素分配比率 Fe Mn P S V Ti生铁()0.998 0.50 1.0 0.8 1.0 炉渣()0.002 0.50 / 0.2 0.9 煤气() / / 0.05-0.15 生铁成份SI:按铁种要求,应尽量选用低限,以便降低燃料消耗MN:对炼钢生铁矿石带入的含量为准,对冶炼铸造铁,铁合金等,含MN应满足要求S:根据冶炼条件和生铁规格而定P从配料着手,控制含P量在规定之内C:其决定于炉温和生铁其他成分计算公式:C=1.30+2.57+103t+0.04Mn+0.17Ti+0.13V0.1.Si-0.54S 燃料消耗:应根据冶炼铁种、原料条件(品位、硫负荷、焦碳灰份)风温水平操作水平及设备装备水平、生产经验等力争采用高风温、大喷吹富氧等降低焦比 炉渣碱度应根据原料成分、冶炼铁种(含硫量)及生产经验来确定CaO2/SiO2=1.01.2 CaO2+MgO/ SiO2=1.21.4炉渣碱度:主要以脱硫能力、流动性来考虑2、 计算:一般以冶炼一吨铁为计算基础根据生铁成分、高炉碱度成分和Fe、Ca的平衡,分别求出矿石及熔剂的需要量并根据原料的化学成分、各元素在炉渣、生铁和煤气中的百分率,求出炉渣和生铁的最终成分确定矿石配比计算渣量和组成S、Fe、MgO、CaO、SiO2、Al2O3并进行碱度校验和生铁成分校核二、 物料平衡 物料平衡计算是为分析冶炼过程进行定向定量的缝隙和深入的研究配料计算是基础,包括风量煤气量计算和编制物料平衡表具备条件:原料分析 原料用量 生铁和炉渣成分 鼓风湿度和氧含量1、 风量计算(以吨铁为计算基础):、 按C平衡计算风口前燃烧的碳量被鼓风中和炉料中氧所氧化的碳量: C氧化=C焦+C煤-C铁-CCH4-C尘C焦、C煤焦碳、煤粉带入C量(Kg/t)C铁生铁中碳量。(Kg/t) C尘带走C量。(Kg/t-Pig)CCH4生成CH4的C 量。 被炉料中氧所氧化的碳量(即Si、Mn、P、Fe等直接还原消耗C量) C直=24/28Si+12/55Mn+60/62P+12/56Ferdrd铁的直接还原度(与冶炼条件有关)。Si、Mn、P、Fe分别表示冶炼一吨铁还原进入生铁的Si、Mn、P、Fe的量,Kg/t-Pig风口前燃烧C量(C燃)。C燃=C氧化C直 Kg/t-Pig、 按风口前燃烧C量计算每吨生铁鼓风量:燃烧C燃公斤C素的耗氧量=C燃(Nm3)每米3鼓风中氧浓度=0.21(1-)+0.5 鼓风湿度,%每吨生铁鼓风量:V风=,(Nm3) 2、 炉顶煤气成份及其数量计算:、 CH4: VCH4=CCH4,Nm3、 H2: VH2=(V风+H2焦+H2煤)*(1-H2)-2VCH4H2焦、H2煤焦、煤中氧含量(折合成m3)H2H2利用率。、 CO2:a、 Fe2O3还原成FeO产生CO2量;矿石消耗量Fe2O3(%)-Fe2O3(H2) Nm3 Fe2O3(H2)被H2还原的Fe2O3量b、 FeO还原成Fe生成CO2量: (Fe生-Fe料)(1-rd-rH2) Nm3c、熔剂分解出CO2: 设在高温区分解的熔剂量为50%,则熔剂分解产生的CO2总量:熔剂量CO2熔0.5CO2熔熔剂中CO2重量百分数d、 焦碳挥发份中CO2量; (干焦比)G焦CO2焦 Nm3 G焦挥发份的重量百分数; CO2焦挥发份中CO2的百分数(重量)。e、 矿石中碳酸盐分解产生CO2:矿石量CO2 Nm3煤气中CO2总量为上面五项总和。a) CO: 鼓风和炉料氧化的CO量(CO氧化):CO氧化=C氧化 Nm3 来自焦炭、煤粉挥发份中CO量(CO挥),CO挥=(焦比G焦CO焦+煤比G煤CO煤)+煤比G煤%CO2煤 Nm3 G焦、G煤焦碳、煤粉挥发份的百分数; CO焦、CO煤挥发份中CO的百分总量;CO2煤粉挥发份中的CO的百分含量;间接还原消耗CO的量(CO间) CO间=CO2间炉顶煤气中 CO量(CO炉顶)=CO氧化+CO挥CO间b) N2:鼓风带入: 风量(1-)0.79 Nm3燃料带入:(焦比N2焦+煤比N2煤)* 总氮量为上面的二项之和。根据以上计算结果,编制煤气成分表。4、 物料平衡表编制: :鼓风重量计算:1m3鼓风重量: q风= (Kg/m3)(式中为鼓风湿度)吨铁鼓风总量: G风=q风V风 Kg/t-Pig 煤气重量: 1m3煤气重量;q煤气= (Kg/m3)煤气总重: G煤气=q煤气V煤气 煤气中水分:H2O煤气=焦比W焦+H2还18/2W焦焦碳含水量;H2还参与还原的H2量 三、 热平衡计算目的:在于确定冶炼过程收入和支出热量的分配,了解高炉内热能利用状况,以便找出进一步降低热消耗的途径第一热平衡法以盖斯定律为依据即以入炉物料的原始态和产物的终态来计算热量的转变。第二热平衡法按炉内的实际还原过程来计算热量的转变。下面以第一热平衡法来介绍计算方法1、 热收入:2、 碳的氧化:C+O2CO + 9781KJ/kg-CC+O2CO 33356 KJ/kg-Cb、热风物理热:可以根据风量、风温、湿度和温度来计算Q风=(CV干风空气+VH2OH2O)t风 KJV干风吨铁鼓入干风量 Nm3/T-pigVH2O相应水分量 Nm3/T-pig空气干风的平均热容 KJ/m3.t风热风温度 H2O水气的平均热容 KJ/m3.简化计算: Q风=q干风V干风+q汽.V汽q干风、q汽分别为干空气及水在给定热风温度下的热量(KJ/m3)可以在有关手册上查得V干风、V汽吨铁干风量和水气量 Nm3c、氢氧化和CH4生成热氢氧化热:QH2=3211H2O还原Kal=13422H2O还原(KJ) H2+O2=H2O+13422KJ/-H2O C+2H2=CH4+4698KJ/kg-CH4QCH4=4698CH4(KJ)d、成渣热(Q渣):大量使用熟料后,这部分比例很少 Q渣=2704.18CaO=1128.6CaO (KJ)CaO熔剂带入的CaO和MgO量之和 ,kge、炉料物理热:使用冷矿后,这部分占很少,亦可略去不计3、 热支出:a、氧化物分解:计算时应先确定各种氧化物在不同炉料中存在的形态 烧结矿: FeO以25%呈2FeO.SiO2形态存在,其余以 Fe3O4存在。天然矿: FeO以Fe3O4形态存在。P以3CaO.P2O5形态存在。b、脱硫吸热:在大量使用熟料时,可大致认为S以FeS存在Fe+CaO=CaS+Fe+O2 -8339KJ/kg-Sc、碳酸盐分解:(可根据熔剂量及天然矿用量计算各种碳酸盐数量) CaCO3CaO+CO2 -4038KJ/kg-CO2 MgCO3MgO+CO2 -2483 KJ/kg-CO2d、水分解热:鼓风中水分,喷吹物中水分在高温(风口)下全部分解 H2OH2+O2 -13422 KJ/kg-H2Oe、炉料游离水蒸发(Q水)主要焦碳带入水分:Q水=(418+2257)H2O游 KJ418水由0升到100吸收的热量为418KJ 2257100水蒸发成水气吸收热量2257KJf、铁水和炉渣带走热量:Q铁水=1000q铁水 KJq铁水在铁水温度下的热含量 KJ/kg (查有关手册)Q炉渣=W渣q渣 KJq渣指定炉渣湿度下的热容量 KJ/kgW渣吨铁炉渣量 Kg/T-pigg、喷吹分解热 喷吹煤粉,共分解热可以取为1045KJ/kg。 f、炉顶煤气带走热量炉顶煤气 带走热量为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