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高中生物 3.2.3.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提能演练 中图版必修3 .doc_第1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中生物 3.2.3.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提能演练 中图版必修3 .doc_第2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中生物 3.2.3.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提能演练 中图版必修3 .doc_第3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中生物 3.2.3.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提能演练 中图版必修3 .doc_第4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中生物 3.2.3.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提能演练 中图版必修3 .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程复习方略】2013版高中生物 3.2.3.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提能演练 中图版必修3 (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下列各项中,包含非生物因素的是(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物种2.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a.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b.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c.原始生命的诞生和生物的死亡d.生产者和分解者3.(2012西安模拟)如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狐狸同时占据了两个营养级b.松毛虫数量增加时,灰喜鹊的数量也会增多,从而使松毛虫种群的增长受到抑制c.生物群落内部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各种生物的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d.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估算方法是标志重捕法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破坏5.(易错题)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b.水稻虫害严重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6.(2012吉林模拟)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7.(2012铜川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所有的细菌和真菌都属于分解者b.大部分动物属于消费者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8.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确定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总量的比值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种群乙的有机物总量的比值增大,则引起的变化应是图示中的( )9.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生物形成的食物链:硅藻虾小鱼。图中的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物种c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b.硅藻、虾、小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物种b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c的数量会增加d.物种a、b、c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10.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b.种群b在第35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所致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11.(12分)(预测题)图1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层食物网简图。苔类与物种c、g和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林中部来回飞行寻找食物。(1)图1中共有_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_;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是_。(2)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_。(3)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若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地区物种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的原因是_。12.(18分)(2011四川高考)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发生改变。(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结合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能力。13.(20分)(探究创新题)(1)某兴趣小组根据调查到的生物类群绘制出碳循环图解(如图所示)。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c、d分别代表_、_。图中为异养生物的是_(用图中字母表示)。(2)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某小组为验证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设计如下实验。条件abc小鱼(相同)水草(相同)泥沙适宜光照密封 “”表示具备的生物和条件装置可以看做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其中_是生产者,_是分解者,_是非生物的环境。a、b对照可以说明_;b、c对照可以说明_。从小鱼存活时间上看,预测可能的结果及原因。结果:_。原因:_。答案解析1.【解析】选c。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无机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2.【解析】选d。生产者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流入生态系统中,所以生产者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石,是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保证,缺失生产者,生态系统将无法存在。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就会崩溃。3.【解析】选a。分析题图,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其中狐狸在每条食物链上所占的营养级别都不同,故在这个食物网中狐狸同时占据了三个营养级。4.【解题指南】1.知识储备(1)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及关系。(2)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2.解题关键:根据双向箭头判断甲、丁名称,然后判断出乙、丙分别为消费者和分解者。【解析】选c。根据图示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其中各种生物(甲、乙、丙);乙1的同化量越大,乙2通过食物链得到的能量越多;分解者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或细菌、真菌;无机环境中co2可以导致“温室效应”,它不能导致臭氧层破坏。5.【解析】选b。在此食物链中,若大量捕捉蛙,就会使害虫失去天敌限制而大量繁殖,造成稻田虫灾,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由于蛙减少,蛇捕食鼠增加,鼠数量减少。6.【解析】选b。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和消费者(如寄生细菌),而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生产者(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再利用;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也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蜣螂、秃鹫、蚯蚓等)。7.【解析】选a。所有营腐生的真菌和细菌属于分解者,少数细菌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大部分动物是消费者,少数动物属于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则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8.【解析】选d。由图中信息可知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为丙甲乙丁,如果乙种群数量增加,则丁的食物增加,丁种群数量会增加,甲的天敌增加,所以甲种群数量要减少,即丙的天敌减少,故丙会有所增加。9.【解析】选b。根据三种生物的特点以及图中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可知,物种a、b、c分别表示硅藻、虾、小鱼。小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含能量最少。虾的数量增加,小鱼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生物群落除以上三种生物外,还包括微生物等其他生物。10.【解析】选d。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cba;在第35年b数量下降是因为其食物减少,天敌增加;消费者能促进物质循环;在一定自然区域中,包括a、b、c在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11.【解析】(1)由图分析可知,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分别为:苔类为第一营养级的2条,白杨树为第一营养级的5条,次级消费者有i、d、a,其中a与d有共同的食物g、c,且d是a的食物,因此,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2)由于有c、f、g等多种动物与e处于一个营养级,当除去e时,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因而a的数量基本不受影响。(3)由图表可知,除去a,c大量繁殖,数量增加,成为优势种,e和f数量急剧减少,可能的原因是: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答案:(1)7 i、d、a a和d(2)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或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c 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方法技巧】食物链(网)中生物数量变化情况(1)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会导致其他生物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2)天敌减少的情况: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结果比原来数量要大。12.【解题指南】1.知识储备(1)群落的空间结构;(2)食物网中某生物种群的位置和种间关系;(3)一种生物数量变化对其他生物数量的影响。2.解题关键(1)在食物网中明确卷尾鬣蜥位置,及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2)比较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和沙氏变色蜥的数量变化【解析】(1)据食物网,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卷尾鬣蜥捕食沙氏变色蜥,同时卷尾鬣蜥与沙氏变色蜥都捕食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因此二者是捕食与竞争关系。(2)沙氏变色蜥向上转移、网蜘蛛活动区域下降,说明群落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3)由坐标图可知,有卷尾鬣蜥跟无卷尾鬣蜥比较,网蜘蛛数量先增多,后减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1)三或第四 竞争和捕食 (2)垂直结构(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 一定的自我调节13.【解析】(1)在a和d之间存在双向箭头,说明二者是无机环境和生产者,而d的箭头向外指,表明d是生产者,a代表无机环境;所有生物都有箭头指向c,说明c是分解者,其他生物f、e、b则是消费者;分解者和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2)本题中实验目的是验证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a、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