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高中生物 3.4.1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时提能演练 苏教版必修3 .doc_第1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中生物 3.4.1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时提能演练 苏教版必修3 .doc_第2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中生物 3.4.1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时提能演练 苏教版必修3 .doc_第3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中生物 3.4.1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时提能演练 苏教版必修3 .doc_第4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中生物 3.4.1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时提能演练 苏教版必修3 .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程复习方略】2013版高中生物 3.4.1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时提能演练 苏教版必修3 (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2012盐城模拟)为了保护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除了将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b分解者很少c没有消费者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2.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a.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b.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c.原始生命的诞生和生物的死亡 d生产者和分解者3.(预测题)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 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可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上属于互利共生c.这种细菌在繁殖时不可能发生有丝分裂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氧气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破坏5.(易错题)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6.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b水稻虫害严重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7(2012无锡模拟)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8.(2012南京模拟)城市自来水厂水源地生态系统中主要动物类型及其捕食对象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动物类型肉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虾浮游动物捕食对象草食性鱼类、虾高等水生植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碎屑a表中所列生物类型中没有分解者b不宜在该水域饲养大量草食性鱼类c该生态系统中肉食性鱼类处于最高营养级d高等水生植物的繁盛有利于该水源地的水质保护9.由绿色植物、兔、鼠、蛇、鹰构成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关于该食物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a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b初级消费者是鼠和兔,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鹰和蛇只是捕食关系c若食物网中蛇的数量下降,有可能是食物鼠的数量下降和鹰的数量上升所致d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鹰的积累量最大10.(易错题)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不可能引起的后果是(多选)(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50分)11.(25分)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图中甲庚代表各种不同的生物。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是,作为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2)生物甲和己的关系是。(3)该生态系统只表示了部分生物,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有。(4)此食物网中有_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是。12.(25分)(预测题)图1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层食物网简图。苔类与物种c、g和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林中部来回飞行寻找食物。(1)图1中共有_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_;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是_。(2)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_。(3)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若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地区物种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的原因是。答案解析1.【解析】选b。南极的低温环境使分解者数量很少,各种生活垃圾很难被分解。2.【解析】选d。生产者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流入生态系统中,所以生产者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石,是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保证,缺失生产者,生态系统将无法存在。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就会崩溃。3.【解析】选d。蠕虫与细菌都是利用鲸的遗体作为能量来源,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蠕虫与细菌的关系为互利共生;水深约3 200米的太平洋底部是一个无氧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细菌是厌氧型生物,培养时不需要氧气,否则会抑制其生命活动。4.【解题指南】1.知识储备(1)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及关系。(2)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2.解题关键:根据双向箭头判断甲、丁名称,然后判断出乙、丙分别为消费者和分解者。【解析】选c。根据图示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其中各种生物(甲、乙、丙);乙1的同化量越大,乙2通过食物链得到的能量越多;分解者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或细菌、真菌;无机环境中co2可以导致“温室效应”,它不会导致臭氧层破坏。5.【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实验的综合分析及识图能力。从甲图中可以看出,大草履虫被栉毛虫所捕食,在无隐蔽物的情况下,大草履虫被栉毛虫捕食干净,栉毛虫也因食物缺乏而死亡。从乙图中的曲线变化可以看出,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是致命的,大草履虫因有了隐蔽的场所,躲避栉毛虫的能力增强,而栉毛虫因捕获不到足够的食物而绝灭。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由培养液提供,大草履虫体内能量的去向有三个:自身代谢利用、被栉毛虫利用和被分解者利用。6.【解析】选b。在此食物链中,若大量捕捉蛙,就会使害虫失去天敌限制而大量繁殖,造成稻田虫灾,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由于蛙减少,蛇捕食鼠增加,鼠数量减少。7【解析】选b。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和消费者(如寄生细菌),而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生产者(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再利用;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也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蜣螂、秃鹫、蚯蚓等)。【误区警示】忽略了生产者利用光能、化学能进行有机物的合成,而不能利用由分解者释放出来的能量,错选c项。8.【解析】选c。分解者通过分解动植物遗体获取物质和能量,表中没有分解者;饲养大量草食性鱼类会造成高等水生植物的大量减少,而高等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无机盐离子,避免水体富营养化,避免出现水华等现象;该表中只是列出了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动物类型,该生态系统中可能还有其他动物捕食肉食性鱼类。9.【解析】选a、c、d。鹰和蛇同时捕食鼠,二者构成竞争关系,鹰捕食蛇,二者又构成捕食关系。10.【解析】选a、b、c。由图中信息可知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为丙丁甲乙,如果甲种群数量增加,则乙的食物增加,乙种群数量会增加,丁的天敌增加,所以丁种群数量要减少,即丙的天敌减少,故丙会有所增加。11.【解析】(1)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其中第一营养级(生产者)为戊,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分别为甲、乙、丁。(2)甲既捕食己又捕食戊,己也以戊为食,因此甲与己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3)应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全面审视这一问题。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还应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4)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戊甲乙丙;戊甲丁丙;戊庚丁丙;戊己甲乙丙;戊己甲丁丙。其中戊己甲乙丙、戊己甲丁丙这两条食物链最长。答案:(1)戊甲、乙、丁(2)捕食和竞争(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4)5戊己甲乙丙和戊己甲丁丙12.【解析】(1)由图分析可知,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分别为:苔类为第一营养级的2条,白杨树为第一营养级的5条,次级消费者有i、d、a,其中a与d有共同的食物g、c,且d是a的食物,因此,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2)由于有c、f、g等多种动物与e处于一个营养级,当除去e时,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因而a的数量基本不受影响。(3)由图表可知,除去a,c大量繁殖,数量增加,成为优势种,e和f数量急剧减少,可能的原因是: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答案:(1)7i、d、aa和d(2)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或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cc大量繁殖,占据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