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解题技巧+双基达标)自然地理 第五讲 地球的结构 湘教版(1).doc_第1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解题技巧+双基达标)自然地理 第五讲 地球的结构 湘教版(1).doc_第2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解题技巧+双基达标)自然地理 第五讲 地球的结构 湘教版(1).doc_第3页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解题技巧+双基达标)自然地理 第五讲 地球的结构 湘教版(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地球的结构(2011全国文综卷)读下图,完成下题。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解析: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地表向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图中所展示的是火山喷发的情景,即该山为火山,是由火山喷发物堆积而形成的山,其矿物主要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一般认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答案:d地球内部圈层部分的考查一般以选择题为主,分析时主要抓住以下几点:(1)地壳的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洋地壳薄,平均厚度为7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2)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3)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成为岩石圈和其他圈层的分界线,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2010江苏地理卷)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读图,回答(1)(2)题。(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意在考查考生对大气环流这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解题时要注意冰岛位于北极圈附近,该地附近有副极地低气压带;同时,冰岛位于欧洲的西北部,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必然受到西风的影响。第(2)题,主要考查了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运动的理解能力。火山活动喷发的火山灰首先进入地球的大气圈,然后它们会作为凝结核随着降水进入水圈,溶于水中被植物吸收,从而进入生物圈,最后经沉淀、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进入岩石圈。答案:(1)b(2)a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的判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是地球圈层部分知识最常考查的一种形式,在对其判读时要重点突破以下几点:(1)“记准顺序”:外部的圈层中,大气圈在上,水圈在下,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内部圈层即“两面三层”,“两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三层”即依据两个分界面分成三个层,从外向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2)“掌握数据”:读图时要结合一些相应的数据去判断,如33千米为莫霍面,2 900千米为古登堡面,12千米为对流层的平均厚度,5055千米为平流层的上界。下图示意地球的圈层结构。读图,完成(1)(2)题。(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距离地面的高度b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c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传播的速度d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2)岩石圈处于()ad部分be部分cd和e部分 dd、e、f部分解析:第(1)题,地球内部圈层是根据地震波传播的速度来划分的。图中c是水圈;内部圈层由d、e、f、g四部分组成。第(2)题,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由d(地壳)和e(上地幔的顶部)两部分组成。答案:(1)c(2)c一、单项选择题(2014金华期末)地震波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图甲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作成三个大小不同的圆(下图乙)。读图,回答13题。1能穿过地核的波是()aw1 bw2cw1和w2皆可 d两者皆无法通过2若m地震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m地震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a3 000 km b3 500 kmc4 000 km d4 500 km3依据m、n、q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a bc d解析:第1题,由图看出,w2传播速度较快,应为纵波。地核中的外核物质为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不能通过,只能是纵波穿过(纵波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第2题,时距差为6分钟,对应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图中各震中距对应的时距差可知,最接近4 500 km处。第3题,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三圆相交的处。答案:1.b2.d3.b4当地时间2012年11月27日,位于美国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的卡拉帕纳火山喷发,大量火山熔岩流入该公园附近的海洋,场面蔚为壮观。熔岩流直接来自()a地表 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 d地幔答案:d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56题。5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a生物圈 b水圈c圈层 d圈层6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c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d圈层中硅镁层大洋洋壳中缺失解析:第5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位于地表及附近,最接近生物圈。第6题,生物圈是一个跨圈层的圈层,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水圈在海平面以上也有分布,圈层中只有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圈层中大洋洋壳缺失的是硅铝层。答案:5.a6.b二、综合题7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波,b表示_波,其判断依据是_。(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面,其判断依据是_;该面以上c表示_,该面以下e表示_。(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地震波b速度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_态,f面是_面。(4)c层主要由_组成,g层叫_,h层叫_。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和_。解析:本题以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该题的关键是读图,所以首先要根据学过的知识读懂图。该图分左、右两部分,左图表示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尺),上方的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渡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处物质性质、状态的变化。右图是根据左图作出的地球内部构造的判断结果。例如,根据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地震波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面为莫霍面。又根据在2 900千米深处,纵波迅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面。f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f面以下的物质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以下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