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1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及王安石变法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1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1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及王安石变法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2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1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及王安石变法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3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1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及王安石变法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4页
【全程复习方略】(福建专用)高三历史 1.1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及王安石变法课时提能演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版福建专用】高三历史全程复习方略精练精析:课时提能演练 选修1.1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及王安石变法1.(2012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的形式,控制着政治和宗教生活。公民大会虽然存在,但权力很小。许多雅典农民因为不能偿还债务而沦为奴隶,他们以自身为抵押向贵族借债。农民们一次次地要求取消债务,将土地归还穷人,雅典似乎走到了内战的边缘。雅典贵族对危机做出了反应,公元前594年他们选择了梭伦这位具有改革思想的贵族做首席执政官。美杰克逊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材料二 除却欠债千家乐,重获自由万民祥挣脱枷锁出牢笼,海阔天空任翱翔。梭伦材料三 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梭伦材料四 雅典人之所以这时候邀请梭伦出来,是因为当时雅典正面临危机贫富分化严重,富有者和贫穷者的分化正在激化。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农民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白海军光荣希腊(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目的。(2)材料二的诗句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一重要举措?这一举措直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3)材料三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据材料四归纳能够论证这一理念的重要举措。(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2.(2012武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荀子强国材料二 (商鞅的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治安策(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现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2)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内容导致了材料二所述社会风气的变化?(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特征。3.(2012银川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引自商君书定分材料二 梭伦利用不同公民集团之间的互相遏制,在把立法、司法、监督等权利交给平民占优势的公民大会的同时,把监护法律、审判颠覆宪法的大权赋予主要由贵族组成的战神山议事会,使其对公民大会的立法起制约作用。引自希格内特从公元前5 世纪末以前的雅典宪法史,牛津出版社1985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异同。4.(2012唐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2)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进行评述。【备选习题】1.(2012南昌模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1)图1和图2中的牛耕图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2)你从图2、图3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3)图2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4)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商鞅变法评价的标准各是什么?(5)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2.(2012开封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也有这样的故事:将次天明,老妪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赶二猪出门外。婢携糠秕,老妪取水,用木勺搅在木盆之中,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王安石来。”群鸡俱至。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则说:“呜呼,皋夔伊尹(均为古代贤相),遐哉邈乎(久远的意思),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指王安石)足以当之矣。”(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针对的是哪些社会现象?变法有什么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百姓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不同评价(或态度)的原因。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答案解析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能力。第(1)题由材料一中“贵族控制着”“公民大会权力很小”可知改革前社会问题的表现即贵族专政。由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状况指出改革的目的。第(2)题由材料二中“除却欠债”“重获自由”等可知是颁布“解负令”,其历史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根据材料三梭伦不偏不倚、处于二者之间可知其理念是中庸。第(4)题举措由材料四最后一句话可得出答案,影响可从缓解矛盾,减少阻力等方面回答。答案:(1)表现:贵族专政。农民(平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民(平民)生活贫困,容易沦为债务奴隶。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或巩固奴隶主统治)。(2)举措:颁布“解负令”(或废除债务奴隶制)。作用: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让欠债为奴的平民重获土地和自由。(3)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举措:不平分富人的财产,但也让穷人得到实惠。(4)影响:这一理念可以缓解矛盾,减少阻力,推动改革成功。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概括、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题应首先明白“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所指含义,然后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第(2)题应在理解材料二所述社会风气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经济、思想、风俗等方面的措施说明;第(3)题可依据材料信息概括。答案:(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以及风俗改革等措施,强化了对百姓的控制;普遍推行县制,奖励军功等措施,加强了对各级官吏和士大夫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增强了国君的权威,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2)变法内容: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3)特征:重视加强对百姓和官僚士大夫的控制;重视等级权威;重视培养人民的私有观念和竞争意识;强化个体小生产者的意识,推行愚民政策。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应依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归纳,表述可适当参照教材表述;第(2)题可分别归纳梭伦和商鞅在法制变革方面采取的措施,然后从内容、性质、目的等方面对比分析其异同点。答案:(1)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厉行法治,严刑峻法,才能使兵民立足自己的职守。(2)相同:都重视法制立国。不同:商鞅以法制为治国手段,但法制是君主实行封建专制的手段。梭伦把立法、司法、监督等权力与监护法律、审判颠覆宪法等权力分开,使战神山议事会对公民大会起制约作用,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权思想。4.【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结合变法内容和作用解答即可,失败原因由材料二中的“夺富民之利”、”公私皆病矣”即可了解。第(2)题为观点评述题,肯定说重点阐述变法的积极影响;否定说则重点阐述变法与当时封建统治现实之间的矛盾,如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百姓的利益。答案:(1)成效: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2)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贫弱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备选习题】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由材料一中“铁制农具”、牛耕等可知是生产力的发展。第(2)题由图2、3可知是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及统一度量衡等措施。第(3)题先确定观点,再结合“坏井田,开阡陌”的变法措施进行分析。第(4)题可以看出材料二、三分别把历史作用和个人品质两方面作为评价标准。第(5)题要一分为二进行评价。答案:(1)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2)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进行经济改革。(3)正确。因为当时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4)材料二:对历史(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材料三:把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富强,有利于国家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也有一些历史局限性。2.【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象。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朱熹、百姓否定王安石变法,而梁启超赞同王安石变法。原因可以分别从朱熹理学“尚义”观点、王安石变法危害百姓现象、梁启超主张变法等角度思考。第二问从阶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