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4课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1).doc_第1页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4课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1).doc_第2页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4课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1).doc_第3页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4课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1).doc_第4页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4课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1(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学前温习】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又何间焉 间: 2肉食者鄙 鄙:3衣食所安 安: 4小惠未徧 徧: 5牺牲玉帛 牺牲: 6神弗福也 福:7小大之狱 狱: 8公将鼓之 鼓:9公将驰之 驰: 二、解释下列出自曹刿论战的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新课感知】一、给加点字注音。氾( )南 佚( )之狐 缒( ) 共( )其乏困 瑕( ) 杞( )子 逢( )孙 阙( )秦 戍( )之 秦伯说( ) 失其所与( ) 朝济( )而夕设版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秦伯说,与郑人盟 6失其所与,不知 三、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的词语。1夜缒而出 (夜: )2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 )3既东封郑 (东: )4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军: )5与郑人盟 (盟: )6既东封郑 (封: )7阙秦以利晋 (利: )8越国以鄙远 (鄙: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 )10若不阙秦 (阙: )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 )12烛之武退秦师 (退: )13共其乏困 (乏困: )14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 薄: )四、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而”。1以以其无礼于晋 以:敢以烦执事 以:越国以鄙远 以: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2而五、文学常识填空。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左传又称 或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相传为 所作。春秋时五等爵位为 、 、 、 、 。第二课时【知识精讲】1解释下列“焉”字的用法。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朝济而夕设版焉 提示:1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疑问代词,为什么 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之 ,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兼词,于此 兼词,于之“焉”的用法: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不复出焉。(焉:从这里。)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里。)始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哪里,怎么。例: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非再至,焉知其若此?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今其室十无一焉。虽鸡狗十无一焉。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相当于“之”。例: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非曰能之,愿学焉。(焉:它,指作小相的事。)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试分析文章的结构。 提示:第1段,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第2段,烛之武临危受命。郑国君臣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国危矣”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烛之武还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第3段,烛之武说退秦师。包含以下四层意思: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提出问题。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的,这自然会引起秦伯的好感,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鉴于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如果说上一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很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当然,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秦国放弃进攻郑国。这样一分析,攻郑与友郑的利弊轻重,自然就摆在了秦伯面前。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从历史说到现实,烛之武又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这样一发挥,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第4段,晋师撤离郑国。原来曾是晋国盟军的秦国,现在却成了郑国的盟友,风云突变。这时的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应该说,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反过来,说秦伯而退晋师,一箭双雕,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3试分析概括烛之武形象。 提示: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4试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提示: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波澜起伏。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说退秦师,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课堂点拨】例1(2008年高考安徽卷第19题)“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请阅读下列语段,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1)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向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说:“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要一天工夫,而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呢?”门采尔很严肃地说:“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门采尔的言外之意是: (2)钢琴之王李斯特到克里姆林宫去演奏。演奏开始了,沙皇还在和别人说话。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奏。沙皇问他为什么不演奏了,李斯特欠了欠身子说:“陛下说话,我理应恭听。”李斯特的言外之意是: 提示:(1)示例: 你在创作上花的功夫太少。时间应放在创作上,而不应该放在卖画上。 (2)示例:您不注意听我演奏,这是对我的不尊重。 我为您演奏,您应该倾听。这是一道很有创意的试题。讲究言外之意是语言表达中的一个重点,委婉,含蓄,又不失机智,很有情趣。 例2(2009年高考浙江卷第7题)根据语境,在下面空格中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50字)儿子:妈妈,今天我捡到50元钱,想分五次交给老师。妈妈:为什么不一次上交呢?儿子:老师说过,捡到东西上交,就有一次品德加分,我分五次交,就会有五次加分了。妈妈: 提示:示例1:儿子,老师给你加分是为了表扬你拾金不昧,做人诚实。如果你分五次交,不就和老师的本意相违背了吗? 示例2:一次钱分五次交不等于你欺骗了老师五次吗?加了五次分却丢了五次诚信的品德,你觉得这加分还有意义吗? 根据一定的语境及提示,写出相关内容,使所补写内容与原有内容水乳相融,天衣无缝。要根据题目所给显性要求与语境所给隐性要求(儿子为何分五次,仅仅是加操行分吗?)仔细思考,表达要注意围绕中心,紧扣语境。这种具有一定开放性又有一定限制性的题目,很能考查出同学的语文能力,值得重视。【当堂达标】1解释下列“其”字的用法。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 ; 今: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 ; 今: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 ; 今:3为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把答案的序号写在句中的括号里)。(1)师:古代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泛指军队。老师。效法,学习。 a师( )必退 b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 c齐师( )伐我 d良师( )益友(2)辞:言辞。告诉,致辞。推辞、推托。告别,离别。 a辞( )曰:“臣之壮也” b旦辞( )爷娘去 c义正辞( )严 d义不容辞( ) 4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微”字。则名微而众寡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人微言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5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第三课时【感悟探究】(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一、 选择题。(36分,每小题4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n)南 佚(y)之狐 夜缒chu)而出b越国以鄙(b)远 君之薄(b)也 共(gng)其乏困c朝济(j)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 失其所与(y) d若不阙(qu)秦 杞子、逢(png)孙 戍(sh)之2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3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相同的一组是:( )吴广以为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 b c d 4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5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 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函陵”、“汜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占领,一方面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同时也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 b在大军压境时,烛之武被委以重任,他却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不能为也已”为理由推辞,一方面流露出了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一方面也显示了他对此行能否成功无足够的信心。 c面对烛之武的牢骚,聪明的郑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再以“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进行劝说。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说动了烛之武。 d“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势之严峻。秦晋已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郑国的命运将完全取决于烛之武此行的成功与否。9选出下列有关文史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b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描述,反映了先秦春秋时期的大量历史史实,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c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由孔子编定,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编定的战国策。d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二、(50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6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0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12分)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亡郑以陪邻许君焦、瑕若不阙秦 唯君图之 11下面两句中加点字分别指哪个国家?(4分) 越国以鄙远 亡郑以陪邻12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4分)例:以乱易整 以:介词,用,拿。 a敢以烦执事 b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3选出对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 )(4分)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又欲肆其西封吾其还也a同,同 b同,不同 c不同,同 d不同,不同14选出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 )(4分)a微夫人之力(无,没有) b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 c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d以乱易整(容易) 15烛之武讲了三条理由来说退秦师,请分条概括。(12分)16想想看,烛之武能够成功说退秦师的原因有哪些? (10分)三、语言运用(14分)17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3分)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答: 18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答: 【写作导引】【素材积累】一、出自左传的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其乐融融众叛亲离言不由衷重修旧好齐大非偶志在必得一鼓作气凤凰于飞唇亡齿寒振振有词于取于夺不甘示弱咫尺天涯欲加之罪幸灾乐祸退避三舍有恃无恐胜之不武厉兵秣马相敬如宾劳师动众铤而走险伯仲叔季人谁无过问鼎中原知难而退筚路蓝缕名列前茅困兽犹斗刚愎自用尔诈我虞不侮寡矜唯利是图痛心疾首上下和睦伉俪情深居安思危不敢茍同马首是瞻区区之数永垂不朽众望所归举棋不定断章取义人心如面歌功颂德宾至如归戎马倥偬发短心长淒风苦雨信而有徵冠冕堂皇从善如流数典忘祖除旧佈新回祿之灾下陵上替平心而论先声夺人蠢蠢欲动以小人之心度欲盖弥彰啧有烦言共襄盛举十年生聚方兴未艾臭味相投丧心病狂卵翼之恩以袂掩面食言而肥二、 出自左传的名言1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2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3以私害公,非忠也。4君子之不虐幼贱,畏于天也。5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6福祸无门,唯人所召。7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8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9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10不义而强,其毙必速。11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12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 13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利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14富而不骄者鲜。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15多行不义必自毙。 1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7辅车相依,唇亡齿寒。1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19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2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指迷点津】伏笔与照应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伏笔与照应往往配套使用。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即伏笔),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后的几个句子、几个段落、某个句子和某个段落意思相同,写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就说它们相互照应。常见的照应有以下几种形式:开头和结尾相照应。正文和文章标题相照应。文章中点题和解说题目内涵的句子都与标题相照应。行文中互相照应。伏笔与它暗示的内容相照应。某个细节在文中反复出现,前后照应。这个反复出现的细节可以是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可以是某种景物,也可以是某个时间、地点、人物。设问与释疑相照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在叙述了伯父的几件事例后,用“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解开疑惑,与开头提出的问题相照应。关键词语相照应。即能够表现主题或显示结构的某一词句在文中反复出现,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多为议论抒情句。例文: 最后一座土坯房周末,我回到了“阔别”三月的家。本来天下高三一般忙,周六不休息,周日休半天,所以春节后,我再没回过家。我家在百里之外的深山中,回家一趟不容易。再过几天就要高考了,学校放了两天假,让学生放松一下,以待最后一搏。同学们归心似箭,周末一放学,顿“作鸟兽散”。我坐在长途班车上,恨不得汽车飞起来。一下车,便步履匆匆地踏上一条羊肠小路,走五六分钟,就可以看见半山腰上的土坯房了。那土坯房,就是我的家。我家五口人一直住在那间老屋里。三十多年的风霜雨雪,把它剥蚀得满目疮痍。这些年,富起来的农民越来越多,漂亮的“小洋楼”鳞次栉比,把山村点缀得如同别墅区一般富丽堂皇。渐渐的,我家的老屋竟成了村里最后一座土坯房,丑陋无比,有碍观瞻。我家又位于山村的最高点,这样看起来就有点滑稽,成了“鸡立鹤群”。奇怪的是,父亲是挣钱的好把式,干活不惜力气,又有技术,但父亲就是迟迟不盖新房。乡亲们说父亲是个守财奴,舍不得花钱。听到这些善意的挖苦,手巧口拙的父亲总是付之一笑,啥话也不说。我也不理解,早几年负担重,风烛残年的爷爷奶奶常看病,家里经济拮据,现在日子好过了,父亲还是按兵不动,真不知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转过一道弯,奇迹出现了土坯房竟然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小洋楼”,雪白的墙体,蓝色的屋顶,在夕阳下熠熠生辉我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惊喜地往家跑,已顾不得“窈窕淑女”的形象,像个野小子。三月不见,家人亲热得不行,父母姐弟围上来,这个说我胖了,那个说我瘦了,这个说我白了,那个说我黑了。我应付了几句,赶紧屋里屋外看新房。这是一座两层小楼。外墙贴着洁白的瓷砖,白得耀眼;室内装修简洁而美观,地板光可鉴人,天花板上悬挂着华美的灯饰,雍容典雅母亲一边陪我参观一边说:“你爸早就想盖房了,可盖房子动静大,怕影响你学习,咱上高中图啥呢?不就是图考上大学吗!你三个月不回家,你爸就趁这个机会动工了,他不让对你说,怕你读书不安心,老想着回家帮忙。”是啊,家里大兴土木,谁都不得安宁。父亲口齿木讷却心细如发。我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弥漫全身,不由得往父亲怀里钻,脑袋在那宽厚的胸口上贴了好久,像在聆听父亲的心跳。夜晚,我躺在舒适的席梦思床上,浮想联翩。随着我家新楼的竣工,村里最后一座土坯房已不存在。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我家是中国亿万农民家庭的缩影。试看今日之中国,像我家这样的农民家庭不知有多少,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与以前的农民不可同日而语想着,想着,我的眼前出现了幻觉在学校举行的才艺选拔大赛上,我声情并茂地唱了两支歌后,主持人考了我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富强了,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亿万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顿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点评:本文波澜起伏,令人叫绝,主要体现在前后的照应技巧上,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二者吻合得天衣无缝。如开篇写“三月没回家”,既是高三生活的真实写照,又为下文“土坯房”变成“小洋楼”巧埋伏笔。中间部分写父亲“迟迟不盖新房”,是设置悬念,后面母亲陪我参观时说的一番话是揭开谜底,前后有机衔接,不露痕迹。结尾颇具匠心,让题旨自然浮出水面,把理性的思考化为形象的揭示,生动地诠释了主题,使所供材料的主旨得以彰显。此外,作者化大为小的构思,也是值得称道的,中国的发展,题目太宽泛,不好入笔,而作者从农村的土坯房说起,从小处反映中国的发展,别具匠心。烛之武退秦师参考答案【学前温习】一、1间:参与; 2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3安:养; 4徧:同“遍”,遍及、普遍; 5牺牲: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6福:赐福、保佑;7狱:案件; 8鼓:击鼓;9驰:驱车(追赶); 二、1有权位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衣服食物这些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3祭神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据实上告。4大大小小的狱讼,即使不能一明察,也必定以诚心来处理。5打仗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激发(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完了。他们的士气完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新课感知】一、fn y zhu gng xi q png qu sh yu y j二、1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通“供”,供给。 3厌,通“餍”,满足。4阙,通“缺”,侵损,削减。 5说,通“悦”,高兴。 6知,通“智”,明智。 三、1夜:名词作状语,表时间,在晚上。 2朝 、夕:名词作状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