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中的三味 (2).docx_第1页
《端午的鸭蛋》中的三味 (2).docx_第2页
《端午的鸭蛋》中的三味 (2).docx_第3页
《端午的鸭蛋》中的三味 (2).docx_第4页
《端午的鸭蛋》中的三味 (2).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端午的鸭蛋中的“三味”【教材-学情分析】端午的鸭蛋出自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即民俗文化单元。汪曾祺借此文章描写了儿时在高邮过端午、吃鸭蛋的回忆,字里行间又无不渗透着传统民俗文化的盎然之趣。与此同时,故土之思,又是沉于这篇文章深处的情感“隐线”。众所周知,空间距离的拉长,往往会孕育审美上的心理距离,而汪曾祺在远离故土下创作的这篇文章,正是这种心理距离“恰到好处”的典范。散文,重点在于品味语言、领会情感。本文内容易于理解,语言平淡质朴,看似简单;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要想深入地品味这位已然成精的“文狐”的语言魅力,感受汪曾祺赋予这枚鸭蛋的民俗之趣、乡土之情,则存在较大困难。为了让本堂课有多元的呈现,教者没有局限于以情感体验为单一突破口进行设计,而是把对语言的欣赏作为接近文本的重心,并以此为轴心辐射出风味、趣味、情味三个审美之域。为了调动学生关注语言细节的积极性,深入感受语言背后的文化、情感沉淀,教者采用了“开火车”的形式。整堂课被设计成是一场舌尖上的情感之旅,而风味、趣味、情味就是这趟列车将要驶往的三个站。在这趟舌尖上的情感之旅中,学生跟随教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生动的语感之旅,并获得了美的享受。【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了解食之俗趣,即高邮鸭蛋所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2、品味本文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悟汪曾祺浓厚的士大夫情调;3、体会隐于文章深处的“乡土之情”。教学重难点:1、品味平淡有味的语言;2、感受由味道延伸出的民间俗趣与故土之情。【教学设计】1、 导入(ppt展示,一则新闻)新华网2004年6月13日电最新一期英国神经元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称,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在所有感觉记忆中,气味感觉最不容易忘记。视觉记忆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就可能淡化,而产生嗅觉和味觉的食物却能令人记忆长久问题设计1:同学们,这则新闻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信息?问题设计2:在我们的感官中,为什么嗅觉、味觉的记忆力会如此坚韧?教师陈述: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嗅觉记忆更多是情感的,而并不仅仅是过去事实的记录。味觉也是如此。某种萦绕至深的味道,一旦触至我们的鼻尖、舌尖,就会帮我们再度打开那扇记忆的窗。今天,我们不妨将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视作一场由味觉引起的情感之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乘坐这趟列车。(ppt展示,一列火车在徐徐前进)教师陈述:汪曾祺笔下的这枚鸭蛋,以其独有的风味,唤起了汪曾祺先生对于高邮民间趣味的记忆,勾起了他的乡土之情,成为充满暖意的故乡象征。风味、趣味、情味,便是我们这趟旅程将驶往的三个车站。(ppt展示,“风味”、“趣味”、“情味”三块站牌依次立起)投影文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乘坐“舌尖上的美食”这趟列车,一起去捡拾那些鲜活的味觉记忆,寻找与风味有关的脉脉温情。第一站,我们将去到“风味”。2、 细品文章(1) 风味1、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鸭蛋的口感与食法 问题设计1:在吃的法则里,风味往往重于一切。汪曾祺笔下这枚鸭蛋的风味如何?文章里哪些细节是对这枚鸭蛋口感的描写?明确:鸭蛋的风味:质细、油多、蛋黄通红(通红表明不仅是一般的红,而是由内而外的红) 问题设计2:食物的风味再佳,也须有得宜的吃法来相配。高邮人是如何享用这枚咸鸭蛋的?明确:鸭蛋的吃法带壳切开,黄白兼用;筷子扎开并挖着吃;做朱砂豆腐 问题设计3:你觉得以上几种吃法,哪种最地道?最能尝到高邮鸭蛋的美味?明确:第二种。教师陈述:把鸭蛋切开,虽然形状好看,但是红油容易流失;而这一“扎”,却可以使红油的脂香充分渗进软糯的蛋白里。所以,别小瞧这一步,在高邮人的眼中,这可是尝到最地道的高邮风味的关键。2、品味“筷子头一扎下去,咬一一红油就冒出来了”的语言特色投影学生们所找到的关于风味和食用方法的句子风味:1、 颜色红而油多2、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3、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食法:1、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2、 如袁才子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方法3、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4、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问题设计1:虽然我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当下这个快速运转的信息化社会,人们是非常注重推销与广告的。上面这些都是汪曾祺对高邮鸭蛋食之风味的描写,如果要用一句话作为宣传高邮鸭蛋的广告词,你会用哪一句?明确:“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教师小结:在这个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这句话,因为教者之前已经让学生辨别了高邮人眼中最地道的食法,他们已能够感受到“扎 ”这一动词对感官想象的调动力。然而,也有学生提到了风味里的2、食法里的4,毕竟这些描述更直观地提到了鸭蛋的美味。于是,教者引入了奥利奥饼干的经典广告词“先扭一扭,舔一舔,再泡一泡,只有奥利奥!”,这个广告词没有一个字提及饼干的美味,但通过一系列具体而形象的动作,充分地调动了消费者对食物的想象力,更刺激了它们的味蕾。这两句话恰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陈述:不仅是我们这么想,广告商也是这么想的。(ppt展示)淘宝上推销高邮鸭蛋的广告词截图 问题设计2:为什么这句话会成为广告界的宠儿呢?大家试着齐读这句话,这句话到底妙在什么地方?明确:“扎”动作又快又准又狠,可见,高邮人吃咸鸭蛋可是专业、熟练的。“吱”从听觉角度描写。运用拟声词调动了感官想象,似乎看到红油正源源不绝地流出来“红”颜色鲜亮,色泽晶亮,同时也说明了口感的浓郁“冒”像地下泉水一样不停地朝上涌来,说明油很多教师陈述:人们评价说汪曾祺的文字是“平淡而有味儿”,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的。虽然只有十五个字,但涵括了动态、声音、颜色、光泽、口感的描绘,不仅充分地带动了我们的想象,也激发了口腹之欲。(教师小结:这句话,是众多教学者带领学生品味端午的鸭蛋时无法绕开的一句话。这句话既是如此有魅力,那要如何透过那些安静的文字挖掘其中的审美之蕴?教者先采用的是方式是读、品、再读。教师先请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这句话,并问他们在初读时读出了什么“味儿”。“味儿”是一种感性认识,很多时候就在学生朗读的某一刹那获得,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涵括。因此,学生在这一部分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怪,但教者都给予了肯定。 教师继而邀请学生品味、咀嚼语言“妙在何处”,“妙在何处”这一设问便涉及了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以及品读技巧三方面的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有学生使用了笼统含糊的“生动”、“形象”等词来评说,但教师认为这类“套词”屏蔽掉了他们真正的理解能力,于是通过层层设问,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思维。如:“一扎下去,写出了扎的什么?你觉得这个字应该怎么读?”“有人说,吱这个字要么读得长一点,要么读得短一点,你觉得应该怎么读这个字?为什么呢?”、“咱们试着一会读长一点,一会读短一点,感受一下区别。”“这个油是怎么出来的?能不能把冒改成喷字?”“红油的红字可不可以删掉?你吃过哪些菜的油是红色的?这些菜的口感怎么样?”、“这个红彤彤的油是饭堂二楼煮面条里寡味的浮油,还是大饭馆里浓浓的香油?”通过一番引导,学生答案的准确度都比较高,更有学生答出了让教者意想不到“惊喜”。这番以读促悟,以读品美,既达到了对语言的深入品读,也训练了学生的信息归纳能力。 最后,教者安排再读回味,这一遍的“读”是建立在“悟”、“品”的基础上的。因此,教者要求学生把理解与情感送进去读,力争读出对高邮鸭蛋垂涎欲滴的感觉。这个环节与前面的教学流程相呼应,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筷子头一扎下去,咬一一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话的艺术感受,以及对汪曾祺语言特色的感悟。)(2) 趣味1、民俗之趣教师陈述:味觉的记忆是由故事和情感组成的,身为文化食客的我们,在品味食物地道的风味之余,还应当去探求与这些味道有关的故事。下面我们将去往第二站趣味教师陈述: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是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的一个部分。故乡的食物最早发表于一九八六年,全文以故乡之思为隐线,串起了十余种食物,大家看一下老师投影出的这些题目,回答一个问题。(ppt展示,故乡的食物中的小标题)炒米和焦屑端午的鸭蛋咸菜茨菇汤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野鸭、鹌鹑、斑鸠、鵽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问题设计1:端午的鸭蛋这个题目与其他题目有什么区别?明确:中心词“鸭蛋”的前面有一个特殊的定语“端午”问题设计2:端午,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我们马上也要过端午节了,在这个日子里,你们是怎么过的呢?问题设计3:不仅是我们,高邮人在端午节也有着纷繁多样的民俗。在文章哪一段是关于高邮端午习俗的描写?这一段描写了哪些具体民俗?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问题设计4:大家找了很多习俗,你们觉得哪个习俗最有趣?问题设计5:这么多习俗,可见高邮的端午节是很热闹的。热闹之余,这些习俗还有一个共同作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明确:避邪教师陈述:课本里对这些习俗的描述大都是“蜻蜓点水”,下面,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些资料(ppt投影)系百索子:又叫长命缕,用红、黄、蓝、绿、紫五种彩线编成线绳,戴在小孩的脖子和手臂上,据说可以避灾消病。这个东西一旦带上后,就不能再随意地扔弃。据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可以把五彩绳剪掉,扔在雨中,这寓意着让水流冲走一切的疾病与瘟疫,从而为孩子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做香角子:用五彩丝线缠成粽子形,里面有雄黄、朱砂和香药,戴在孩子胸前,不仅美观大方,香气扑鼻,还有驱虫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喝雄黄酒:古人认为雄黄有杀菌解五毒,所以有“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之说。除饮用外,大人还会将雄黄涂抹在孩子的耳鼻面额和手臂、两腿上,用于驱避毒虫。十二红:十二是指十二生肖,红象征吉祥兴旺,十二红寓意人人鸿运当道,扫除一切污秽。也有一说,这些红色的菜象征着五毒的血,吃这些菜的时候能把五毒给吓走,这样整个夏天都可以把邪魅驱赶走了。贴五毒:可以把五毒做成剪纸贴在门窗上,也可以用红纸印上五毒的图形,再在上面刺伤五根针,寓意五毒被刺死。一笔虎:“虎”是百兽之首,被人们认为能够吞噬一切鬼魅,于是民间多用虎来驱恶避邪,用黄烟子写一笔虎就是为了借虎辟邪。与此同时,虎又与“福”、“富”谐音,这表达了家长对孩子的美好祝愿。教师陈述:刚刚我们得知了这些习俗的主要目的是“辟邪”,那为什么端午节要辟邪呢?这是因为,端午节后,天气转热,是毒虫泛滥,时疫多发之时。在古代,人们也普遍迷信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于是这一天又被称为“毒月毒日”。可见,端午节的来源既有纪念屈原说,还有恶月恶日避邪说。问题设计6::这些习俗是不是真的能起到避邪的作用?问题设计7:那可不可以把这些习俗都删去?为什么不可以?问题设计8:辟邪辟邪,避开不好的东西,是为了得到什么?教师陈述: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些习俗并不能真的辟邪,但那里却蕴涵着人民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表达了民间对生命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一旦把这些习俗统统删去,这个端午节不仅会变得无趣,更因为失去了对美好的向往,节日失掉了意义。正因此,在端午节吃红油鸭蛋,既给这个节日增添了一份文化趣味,又有了一种文化传承的精神意义。2、 鸭蛋的“玩味”问题设计1:进行完“端午风俗”的大段烘托后,鸭蛋终于出场了。它在第几段出场的?问题设计2:第二段有没有出现“端午”这个关键词?没有。问题设计3:那你觉得除了鸭蛋外,这一段,哪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高邮。问题设计4:所以大家觉得如果给这个段落进行概括,是用“端午的鸭蛋”好,还是“高邮的鸭蛋”合适?明确:高邮的鸭蛋。问题设计5:那作者到底是从哪个段落开始写“端午的鸭蛋”的?明确:在第4-6段。问题设计6:如果说,在二三段,我们是吃鸭蛋。那在4、6段,我们则是在 鸭蛋?明确:玩鸭蛋问题设计7:在端午期间,这个鸭蛋不仅有风味,还富有“玩味”。大家找一下,高邮的小朋友们是怎么玩这枚鸭蛋的?并把你觉得最有趣的玩法圈画出来。(教师小结:在这一部分中,用鸭蛋壳做成萤火虫灯,是学生普遍认可的最有趣的玩法,而这也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领会高邮儿童的纯真无忧的“玩心”,教者进一步追问,“汪曾祺在写用鸭蛋壳做萤火虫灯时,还用了谁的典故?”“晋代车胤用拿练囊装萤火虫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有较强的指示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车胤、孙康“练囊映雪”具有较强的功利色彩;而高邮小朋友们的“萤火虫灯”则是纯粹觉得好玩,更能体现“玩”的本质。当然,也有学生提到了“挂鸭蛋络子当饰物”这一玩法,毕竟汪老对这一部分也可谓着墨较多了。然而,受限于“玩鸭蛋”的思维定势,很多学生往往会忽略“挑鸭蛋”的描写。其实,这段描写因为“儿童视角”的运用,显得活色生香,趣味横生。为了让学生感受这一段文字的趣味性和汪老可贵的“童心”,教者进行了对比赏读。)问题设计8:在修辞、表达上有什么区别? 挑鸭蛋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鸭蛋看似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难看,有的好看。 挑鸭蛋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鸭蛋看似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教师小结:通过品读,学生基本能够发现两句话的区别。“难看”和“漂亮”是陈述,过于平白;而“蠢”、“秀气”则把鸭蛋拟人化了。教师再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正是把百草园的动植物们视作自己珍贵的玩伴,才会在告别它们去书院时郑重地用德语说一声“ade”。汪曾祺也是如此,儿时的游乐记忆总少不了咸鸭蛋的身影,既是如此可爱的玩伴,又怎能简单地用“好看”亦或“难看”去形容?)教师陈述:在汪曾祺的笔下,小小的一枚鸭蛋,既有风味,也有玩味,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趣味。正因此,它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才下舌尖、却上心尖的美好。(三)情味教师陈述:风味不仅满足口腹之欲,由其延伸出的趣味,又使这份味道与故乡紧密相连,勾起了绵绵的情味。这也是我们要去往的最后一站(ppt投影,“情味”)1、研读赏析从文字中寻找情味问题设计1:有人说,汪曾祺每每写到自己故乡的食物,总是流露出一种颇为自得的满足之情。而且,在这种情感的映照下,他对待外乡的食物总是很苛刻。那么这篇文章有没有体现这种情感的细节呢?依据问题设计师引导+生分析+师总结“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1、 你觉得这里哪些词的感情色彩强烈?2、 它们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1、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下一句是什么?这句诗本来是用于表达什么感情的?又被汪曾祺借来表达对什么的感情了?2、本来是完整的文言诗句,却被汪曾祺生生地截断一半,后面接了一个这么俗的口语。这种语言表达有什么效果?“确实”、“实在”、“完全”这三个副词连用,表达了一种我家鸭蛋独步天下、天下杜绝的自豪。1、这句诗出自元稹的离思,下一句是“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看见过巫山的云霞,别处的云霞都黯然失色了。这本是作者写给亡妻,抒发伊人已逝,终身不另娶的深情。在这里,被汪曾祺用来抒发对对高邮鸭蛋的情有独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终,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2、汪曾祺被誉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文白相杂便是其语言表达的一个特色,而这种表达方法也会产生幽默感。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便用过这种表达,譬如“床前明月光,我叫郭德纲”。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1、 这里运用了一种什么写作手法?2、 蛋黄蛋黄,北京咸鸭蛋蛋黄的颜色明明遵守了业内的潜规则,为什么却遭到了汪曾祺的批评呢?反衬。在对比中,汪曾祺流露出对别家鸭蛋的不屑,抒发了家乡咸鸭蛋的自豪之情。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1、高邮水乡本是鱼米之乡,可不仅仅是生产咸鸭蛋,为什么众人的第一反应却是“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2、“肃然起敬”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适用于什么样的语境?3、别人真的会因为他来自高邮而肃然起敬吗?1、外面的人对高邮咸鸭蛋的高度评价,不仅说明了高邮鸭蛋的盛名远播,也写出了作者的自豪我们家乡的咸鸭蛋就是厉害!2、肃然起敬这个词的本意是让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我们一般会在面对大人物或庄严的事物时,产生这种感情。但在这里,肃然起敬被“大词小用”了。一方面,这说明他为家乡能有那么好的咸鸭蛋感到很自豪;另一方面,这种语境间的落差,还产生了幽默之感。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1、副词虽然是虚词,但在表达感情上往往很重要。这句话中,哪些副词是不能删掉的?有什么表达效果2、大家印象中的上海是什么样的城市?3、如此洋气、小资的上海人,为什么会钟情于如此充满乡土气息的高邮咸鸭蛋?1、 “必”、“特别”强调了“高邮鸭蛋”这一招牌的响亮。上海是国际性大都市,这座城市经济高度发达,上海人也很小资、讲究生活品味。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就说道,“我们上海人是喝咖啡的,北方人是吃大蒜的”。但就是这么有品味、重讲究的上海人,都会迷恋于高邮咸鸭蛋。是因为它精致的外观吗?不是,而是它独特的风味。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1、“与有荣焉”是什么意思?这里是对谁说的?2、汪曾祺喜欢袁枚吗?3、左传里说“恶不去善”。页就是说,不要因为讨厌某人而忽视了他的优点。在汪曾祺眼中,袁才子有什么优点呢?这个词的本意是指与某人一起感到荣幸。汪曾祺虽然不喜欢袁枚,但因为他在书中极力地夸赞了高邮鸭蛋的风味。于是,在这种“爱屋及乌”的情感的潜化下,袁枚在汪曾祺心中也成了一个有“善”之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里明明是有些生气啊,为什么你觉得抒发了一种自豪之情?表面上看,作者似乎是生气的,但内心深处还是一种自豪与骄傲。(教师小结:汪曾祺曾说,“你要理解一个作家的思想,唯一的途径是语言,你要感受到他的语言,才能感受到他的思想。”通过细品文本语言来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正是本堂课的重心。教者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勾画出文章里表达汪曾祺对高邮鸭蛋这种“情味”的语句。学生在找寻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疑问,咸鸭蛋再美味也不过是颗咸鸭蛋,为什么它会有着外乡不可企及的“格”,它又为什么会在汪曾棋的笔下熠熠生辉?在这种疑惑下,教者顺势而导,指出语言的背后往往是情感的沉淀。字字间蕴藏的深情,如潮水般由远及近、不断叠加,而这份深情正是对故乡味道的不尽怀恋。与此同时,小句子往往育大乾坤。在学生的品读、阐述后,教师对汪老语言特色的总结又起到了强调与拓展的作用。可以想见,学生经历了这个教学环节后,一定对汪氏语言的特色口语化表达、文白交融、幽默生动有所感悟。)教师陈述:综上,汪曾祺在抒发对家乡咸鸭蛋自豪之情的时候,既有正面的肯定,还有侧面的描写,甚至运用了反衬。可见,这枚鸭蛋在汪老心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他对高邮鸭蛋有着如此的深情呢?一花一草总关情。汪曾祺对高邮鸭蛋溢于言表的夸赞,对鸭蛋准确而生动的描写,都是缘于作者心中藏着一个魂牵梦绕的故乡。(ppt投影)2、 情感升华进入汪曾祺的“思乡情境”教师陈述:纵观汪曾祺的一生经历,由故乡高邮到抗战时期求学昆明,到后来蛰居上海,再到“文革”时下放于张家口的塞外农场,最终长期定居北京。从地域上看,他在不停的迁移。(ppt投影,一副中国地图,汪曾祺的移动足迹在地图上一点点地标示出来)教师陈述:但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他的脑海中,故乡的味道永远熟悉而顽固。(ppt投影,学生在第一部分研读赏析里找到的句子此时都徐徐上升)教师陈述:这份来自家乡的味道,如同一个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高邮水乡。1993年,江苏电视台为汪曾祺拍了一部电视片,名为梦故乡,里面有着大量关于高邮风光、民俗的展示。当时已经73岁的汪曾祺,看到电视片播出时开心得如同一个孩子般,雀跃不已。他更把它录制下来,反复观看、百看不厌。看的时候却又五味杂陈、时哭时笑。(ppt文字引入,江苏电视台为爸拍了一部电视片梦故乡。我记得那次周末回家,爸急不可待地要放这部片子的录像带给我们看。汪朝笑他:老头儿看过了又要看,几遍才算够?看片子的时候,我们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诨,说爸“表现不俗,可以评一个最佳男主角”,可是没有像以往一样听到他反抗的声音。我回头看,一下子惊呆了:爸直直地盯着屏幕,眼中汪汪是饱含着泪,瞬间,泪水沿着面颊直淌下来!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教师陈述:汪曾祺的一生有过多种称号,“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但最能概括他的,莫过于“高邮”二字。(ppt文字引入,爸爸去世以后,我们兄妹商量,在他的墓碑上写些什么呢?想来想去,决定了,就写:高邮 汪曾祺 老头儿汪曾祺)教师陈述:高邮水乡的一切人事物,都深深地滋养着汪曾祺,成为他创作的精神高地。在他的作品中,高邮小城的风俗人情、风光景致,如一幅画卷,在我们眼前缓缓地铺展开来。(ppt展示动画,落叶缓缓飘拂、隐入,之后,高邮的一些老照片以老电影胶卷的动画效果徐徐进入)教师陈述:我的家乡在高邮,风吹湖水浪悠悠;岸边栽着垂杨柳,树下卧着黑水牛。(ppt文字引入,我的家乡在高邮,风吹湖水浪悠悠;岸边栽着垂杨柳,树下卧着黑水牛。)教师陈述:汪曾祺所怀念的,只是一种食物吗?不是,而是那些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在纪录片梦故乡的片头,是一位和蔼亲切的老者,他倚在沙发上,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缓缓地说道:“大家好,我是汪曾祺,江苏,高邮人。”(ppt图片展示,汪曾祺在梦故乡片头的介绍)教师陈述: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这趟舌尖之旅已接近尾声,在这次旅程中我们品尝了风味,体验了由味道延伸出的故事与情感。叶圣陶曾说,“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故乡了。”你们所恋的是什么?你们的故乡又是什么?三、情感迁移“妙笔生花”教师陈述:文字与食物,往往会碰撞出最美的火花。你们又有哪些跟味道有关的故事?食物,在你们活色生香的语言中,又会焕发出怎样的魅力?(ppt展示学生的文字片段,教师用自己的文字、语言与之交流。)(教师小结:通过这趟舌尖上的情感之旅,学生与文本进行了逐渐深入的对话,明白了汪曾祺书写鸭蛋时看似“随意”实则“有心”的设计。特殊的节庆氛围、回忆的视角,都使这份味道被悄然赋予了格外浓烈的文化趣味、乡土情味。虽然这一阶段的学生大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学习,很难同汪曾祺深厚的故土之思产生共鸣,但他们也会有很多与食物有关的故事。毕竟,食物有着伴随人们对于“生活”之“鲜活”的希冀所沉淀的悠长历史。正因此,关于食物的书写往往也能成就一方别致的文学园地。于是,教者在结尾设置了这一环节。教者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体会他们文字之于我的触动,教者对他们的文字做了最朴素的解读,并在吟咏、玩味他们语言的韵味、趣味的基础上,附上了自己的一些阅读心得。譬如有学生写道,【“虽然我吃过很多的面包,可是我仍然长得很瘦小。这时我终于知道了:人间有许许多多的美味,如果光吃一种食物,就会营养不良。”】,这时教者就给他赋了一首打油诗【“一意食面包,奈何长不高,若想气盖世,还得食心花”】并让全班学生念出来送给他。教者还告诉他:“虽然做人不能花心,但是饮食是可以花心的。”这引来了满堂的欢笑。有学生提到她怀念在乡下姥姥家所吃的鲜嫩爽口的小鸡炖蘑菇,但更令她怀念的是乡下夏夜里蒲扇摇摇、蝉鸣不绝的惬意,正是这份惬意让她理解了陶渊明为何甘愿放弃“五斗米”而归园田居。于是教者便为她文字里的这个意境和了一句诗【“山径摘菇炖小鸡,竹枝邀月听蝉鸣。”】尤其一提的是,教者的一位学生在写食物的文字里谈到了“死亡”,这个令所有人都敬畏的话题。她在文章里写道,【“阿公酿的鱼很鲜美,我原以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