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山东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试题 鲁人版 .doc_第1页
【步步高】山东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试题 鲁人版 .doc_第2页
【步步高】山东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试题 鲁人版 .doc_第3页
【步步高】山东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试题 鲁人版 .doc_第4页
【步步高】山东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试题 鲁人版 .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频考点一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012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土,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躬履途泥,率先期门躬:弯腰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c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和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躬:亲自。参考译文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的同母弟弟。建武二年,担任黄门侍郎,掌管率领武骑,跟随光武帝出征讨伐,平定了许多地方。阴兴每次跟随光武帝外出,常手撑着伞盖,为光武帝遮蔽风雨,自己脚踩道路的泥水,先于侍从官到达。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很受亲近信任。他和同郡的张宗、上谷的鲜于裒并不相好,但知道他们有才能,同样称赞他们的长处而推荐他们做官;友人张汜、杜禽跟他很要好,但他认为二人浮华而缺少实际的才能,只给他们钱财,始终不替他们进言举荐。因此世人都赞扬他忠诚公允。建武九年,改任侍中,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光武帝后来召请阴兴,想封赏他,把印绶放在了他的面前,阴兴坚决推辞说:“我并没有冲锋陷阵的功劳,而一家数人都蒙恩受封,实在是很满足了。我蒙皇上和贵人的深恩,富贵已经到极点了,不能再加了,我诚恳地请求皇上不要加封。”光武帝称许阴兴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贵人问他这么做的原因,他说:“您没有读过书吗?您还记得吗?亢龙有悔(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因失败而后悔),这外戚之家苦于自己不知谦虚退让,嫁女就要配侯王,娶妻就盼着得公主,我心实在不安。富贵总有个头,人应当知足,浮夸奢侈更为舆论所反对。”贵人对这番话深有感触,自觉地克制自己,始终不替家族亲友求官求爵。建武十九年,担任卫尉,并辅导皇太子。建武二十年夏季,光武帝风眩病很重,后就以阴兴为侍中,阴兴在云台的广室里接受光武帝临终嘱托。很巧的是光武帝病好了,召见阴兴,想让他代替吴汉任大司马。阴兴叩头流泪,坚决辞让说:“我不敢爱惜生命,只是实在害怕损伤了圣德,不敢随便冒领高位。”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光武帝就答应了他。建武二十三年,去世,时年三十九岁。阴兴和堂兄阴嵩平时关系不和睦,不过敬重阴嵩的严肃有威望。阴兴病重,光武帝亲自看望,问他政事以及群臣胜任与否。阴兴叩头回答说:“我愚笨,不足以知道一切。不过我看议郎席广、谒者阴嵩二人都有高深的学识修养,超过了公卿。”阴兴死后,光武帝回想他的话,就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以谨慎勤敏受器重。明帝即位,任他为长乐卫尉,后升迁为执金吾。明帝永平元年诏书说:“已故侍中卫尉关内侯阴兴,统领禁军,跟随先帝平定天下,应以军功光荣地受到封爵奖赏,同时各位舅父也应按惯例蒙受恩泽,阴兴都坚决推辞,安居在街巷之中。他曾辅导于朕,体现了周昌般的正直;在家仁孝,也具备曾、闵等人的品行。不幸英年早逝,朕十分伤悼。贤人子孙,应给予优异的待遇。封阴兴的儿子阴庆为鲖阳侯,阴庆的弟弟阴博为强侯。”阴庆去世,他的儿子阴琴继承爵位。阴琴去世,他的儿子阴万全继承爵位。阴万全去世,他的儿子阴桂继承爵位。(2011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答案b解析b项渝:改变。参考译文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厚施德惠,(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竭近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感怀;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他所想要的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啊!”桓公又问道:“我想修明政事以谋求定时会盟天下诸侯,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是怎样的?”管子回答说:“诸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卿大夫治理好自己的领地,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联,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少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即位之后,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它们生有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自谦?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桓公在坐席上挺直身子,向前挪了挪,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役,而上位的人不顾农时,随意征发民夫。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必忧虑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害怕死罪;能根据时令,坚持能在农闲时兴役,百姓就不愁劳役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告诉给先君才行。”第二天,众人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竟好像流水一样归附。(2010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申甫传汪琬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已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注媐(x):嬉戏。瘗(y):埋藏。窭(j):贫穷。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人濒行濒:临近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c遽薄京师 薄:逼近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答案d解析卒:通“猝”,仓促。1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什么?答案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2如何理解考点中的“常见”和“在文中的含义”?答案(1)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试说明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2)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含义。3文言实词包含哪些小考点?考试的重点是什么?答案它包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考点,其中前三个考点为考试重点。4高考文言实词在命题上有什么特点?答案(1)立足于常见常用,既包括考试说明规定的120个实词,又包括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2)注重与教材的联系,所考的实词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或词义。(3)考查形式有明考和暗考两种。明考题型为选择题,即将四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暗考就是不单独设题,而是结合语句理解、信息筛选、分析概括和句子翻译等来考查考生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一、巧记本义,紧扣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整合点拨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是个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义项,这给掌握多义实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1巧记本义引申解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引申义: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次要的,如“从犯”;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n),如“从弟”。即时小练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1)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2)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3)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清理(五人墓碑记)(4)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5)爆竹声中除旧岁。过去,逝去(元日)“除”的义项间的联系:“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2紧扣语境推敲解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例如:解释下文中“过”的意思。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即时小练(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b.c.d.答案c解析a项句为“竟”义。b项句为“顽固”义。d项句为“快”义。(2)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答案狡猾。(贬义词)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答案聪明。(褒义词)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整合点拨“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即时小练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秦以虎狼之心,与中国抗衡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全中国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秋日的天空 今义:秋季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颜色不少变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色彩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古义:仇恨,怀恨 今义:埋怨,责备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古义:遗憾,不满 今义:仇恨,怀恨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强化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今义:表示品德低下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2另外,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代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个人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的行动是(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亲近信任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平常人(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统过(并州刺史高,袁绍甥也),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2007年上海高考题,有删改)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博涉书记 b.善待遇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答案c解析a项书记: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b项待遇:同义复词,意为“对待”,不同于今义。d项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三、找规律、析特点,掌握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名词活用整合点拨1名词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2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3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做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即时小练1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和特点。(1)东犬西吠:西(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草、露、日(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5)而相如廷叱之:廷(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7)人皆得以隶使之:隶(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2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二月草已芽:芽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君子不齿:齿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无”“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左右欲刃相如:刃云青青兮欲雨: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3)沛公军霸上:军鹪鹩巢于林: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道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4)驴不胜其怒,蹄之:蹄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填然鼓之:鼓规律和特点: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5)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道海安、如皋:道大楚兴,陈胜王:王范增数目项王:目籍吏民,封府库:籍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墓缇骑按剑而前:前客逾庖而宴: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规律和特点: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构成主谓关系)活用动词而动词(动词短语)。或者: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而活用动词。(二)动词活用整合点拨1动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3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意思。即时小练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和特点。(1)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畜(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5)而其见愈奇:见(6)不敢复有株治:株治(7)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亡、北(8)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三)形容词活用整合点拨1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即时小练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并试着找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穷山之高而止:穷,活用为一般动词(2)不耻相师:耻,意动用法(3)始指异之:异,意动用法(4)阙秦以利晋:利,使动用法(5)何必劳神苦思:苦,使动用法(6)齐彭殇为妄作:齐,意动用法(7)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活用为一般动词规律和特点: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则活用为动词。(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四、依据条件,判断通假整合点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它,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即时小练试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如是通假,试说明其通假理由。(1)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答:_答案(1)“兹”是“这”义。(2)“兹”通“滋”,更加;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而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五、关注特殊实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整合点拨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仍存在少数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须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即时小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c解析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项种果树的地方叫“园”,种蔬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偏指“园”。c项婚姻: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a、b、d三项中加点的词都属偏义复词,c项加点的词没有这种用法。2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答:_(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_(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答:_(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_(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答:_答案(1)“巷陌”,偏在“巷”(2)无。“庠序”是同义复词(3)“异同”,偏在“异”(4)无(5)“往来”,偏在“往”怎样依据语境推断疑难实词的含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已:停止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现场答案d请修改为正确答案_a_矫正指导该题共有4个实词,其中“已”“乞”较常见,课本中出现过,完全可以靠联想推断或代入法锁定。“时”解释为“等候”,考生可能觉得未见过这个义项,就选择了它。其实,“时”作“等候”讲,虽然未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但在古代汉语中这个义项是个常用义项,如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即便未见过,只要结合语境用代入法,就可判断。而“冒”字,只要根据语法推断(或邻字推断),再用代入法检验,完成对这个看似陌生的字的意思判断还是没有问题的。参考译文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的时候,曾经率领一百骑兵抵达灵州城下,夏人用一千骑兵追赶他,郭浩亲手斩杀两个骑兵,带着他们的头回来。郭浩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使我军受饥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水源。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不顾战场的危险奋勇前进,流箭击中了他的左肋,他发怒了,不往外拔箭,而是奋力向前,大声呼喊,直到捉住敌人才停下来;各路军队都跟着他冲锋,敌人逃离了,郭浩由此而闻名。他多次升迁,做了中州刺史。钦宗即位后,因为种师道的推荐,郭浩被召进宫中问询,他进言说:“金人奔波在外,时间久了就会想回家。请给我一支轻便的军队,我率领他们抄小路奔驰到滑台,等到金兵回返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就可以击溃他们。”恰逢主战和主和的意见不同,他的主张没有被采纳。高考不仅考查120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的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不常用含义。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推断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即时小练1(1)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殚其地之出,其庐之入。竭尽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佩戴则思始而敬终。慎忠不必兮,贤不必以。任用(2)翻译下面文段中的画线的句子,体会一下对称法的运用。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答案译文: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推断方法: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意。这叫对称推断。古人行文很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特点。2语境推断法它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即时小练2(1)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曰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答:_答案豫色:高兴的脸色。推断过程: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由此可知,“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这叫语境推断:文章中语句连贯、相承相接,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因而可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句之意。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答:_答案诛:讨伐。推断过程:“诛”常作“杀死”义,但联系后文语境,庆封还“走如鲁”,即“逃到鲁国”,可见他们并没有“杀死”庆封,而应是“讨伐”庆封。这叫用语境推断法确定多义词的意思。(2)利用语境推断法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说出推断过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答:_答案译文:又有人说季布鲁莽,借酒使性难以接近。推断过程:此句关键词是“勇”。它常被译为“勇敢”,褒义词。但联系后文可知,“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对应了“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一人之毁而去臣”对应了“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毁”即“诋毁”,是“进谗言”。由此可推断“勇”绝非褒义,而应作贬义,译为“鲁莽、空有勇力”。这也是语境推断法。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波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即时小练3(1)运用语法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认为轻/轻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节选自荀子天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大天而思之大:尊崇,形容词用作动词b因物而多之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c孰与物畜而制之物:把当做物一样,名词用作状语d思物而物之物:把当做物,名词的意动用法答案b解析这里的“多”应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增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孰与骋能而化之骋:施展b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有:掌握c故错人而思天 错:错误d则失万物之情 情:本性答案c解析“错”与“思”相对,也应是一个动词,“错”通“措”,放弃。参考译文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做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着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4联想推断法联想推断有课本联想推断和成语联想推断两种。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即时小练4(1)(2008江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迫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答案d解析度:气度。(2)利用成语推断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迫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寻找、寻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推断只是推断,不是确定;推断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考场上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而且推断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而要综合运用。关键在于平时多积累,不断提高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并且,这些推断方法技巧需要运用娴熟,能内化为一种习惯,方可有效、高效,在考场上“过关斩将”。1(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