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四川专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4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案.doc_第1页
【步步高】(四川专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4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案.doc_第2页
【步步高】(四川专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4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案.doc_第3页
【步步高】(四川专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4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案.doc_第4页
【步步高】(四川专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4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4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纲要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一、能量流动的过程1概念理解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2过程图解判一判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提示还包括传递和转化过程。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提示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或化学能。3散失的热能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提示生产者只能利用太阳能或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不能利用热能。4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提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二、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研究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惑相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因此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45个。判一判1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2能量金字塔可以出现倒置现象()3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三、物质循环1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2)循环范围: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3)循环特点:具有全球性。2碳循环(1)循环形式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co2。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2)图解解惑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而非其组成的化合物;在循环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考点一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观察下面的能量流动过程图解,回答相关问题。(1)能量的来源:太阳能。(2)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4)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5)能量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6)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7)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包括各个营养级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8)能量散失的形式:以热能形式散失。2观察下图能量在营养级之间流动过程图解,回答相关问题。(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2)在各营养级中,能量的三个去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被分解者利用。(3)概括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3写出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00%。易错警示能量流动中的2个“比较”(1)生态系统中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较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未被利用的那部分能量。(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比较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其计算公式为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同时,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能量利用效率越高。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一般情况下,次级消费者增加1 kg,生产者至少增加100 kg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d从能量关系看答案c解析仅仅是流经该生态系统内部总能量的一部分;次级消费者增加1 kg,生产者至少增加25 kg;从能量关系上看,。2如图为一食物网。若要使丙体重增加x,已知其食用的动物性食物(乙)所占比例为a,则至少需要的生产者(甲)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ay90ax10x by25ax5xcy20ax5x dy10ax10x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至少”可知,应该按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a表示动物性食物(乙)所占比例,则1a表示直接从生产者(甲)获得食物所占比例,故有(1a)x20%ax20%20%y,即y20ax5x。技法提炼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相关计算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解题时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确定使用10%或20%来解题。1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1)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则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20%)3;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10%)3。(2)已知a营养级的能量为n,则d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n(20%)3;最少能量n(10%)3。2在食物网中分析:如在abcd中,确定生物量变化的“最多”或“最少”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2)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消耗的能量越少,如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计算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应取最短食物链ad,并以2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20%;计算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长的食物链abcd,并以1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10%)3。3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按一定比例获取能量,则按照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再合并。考点二聚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2) 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3)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co2。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4)概括物质循环的特点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2观察下面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解,填写表格中的内容。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一般形式)以化学元素形式流动过程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全球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出现,循环流动联系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易错警示与物质循环有关的2点提示(1)物质循环的“物质”和“范围”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2)碳循环及存在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3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d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答案c解析分析图形,a、b、d、e、f均有箭头指向c,则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库。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a、d、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e、f为消费者。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f减少。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4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答案a解析丁为无机环境,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d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过程代表光合作用;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技法提炼巧辨图形判断参与碳循环的四种成分1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ad,确定d为分解者,剩下c为消费者。2图2根据a与c之间是双向箭头判断:a和c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a、b、d的碳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3图3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a和e,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a,所以a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b、d、f则为消费者。整个图解中,食物链是efdb。实验十八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完善该实验的探究案例实验假设案例1案例2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高温处理a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b杯中加入30_ml蒸馏水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aa1不变蓝a2产生砖红色沉淀bb1变蓝b2不变色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易错警示对空白对照实验的理解:空白对照指的是不对实验对象做任何处理,但是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是相对实验组而言的。实际上对照组还是要做一定的处理,只是不加实验组的处理因素,或者说相对于实验组而言,除实验变量外,其他的处理与实验组完全相同。空白对照能清晰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说服力。5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发现植物的落叶在土壤里会逐渐腐烂,形成腐殖质。他们猜测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不同,并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1)实验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_原则和_原则。(2)以带有同种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均分为a和b。实验时a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 的恒温箱中灭菌1 h。b处理的目的是_。(3)(2)中实验的自变量是_,因变量是_,无关变量是_(至少写出两点)。(4)如果同学们的猜测是正确的,若干天后(2)中b组的落叶_。(5)如果同学们用带有相同量同种植物落叶的冻土苔原和热带雨林的等量土壤为实验材料,分别模拟原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条件进行c组和d组的实验,定期抽样检测样品土壤中未腐烂的落叶的含量,请根据预期结果在图中绘出相应的曲线。答案(1)单一变量对照(2)杀死土壤微生物,同时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3)土壤微生物(作用)的有无落叶的腐烂程度土壤温度、含水量、ph、落叶的种类和大小等(合理即可)(4)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5)如图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落叶的腐烂程度。为遵循生物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应尽量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如土壤温度、湿度、ph、落叶的种类和大小等。在绘制曲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明确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意义,其中纵坐标为未腐烂的落叶量;两曲线的起点相同,注意纵坐标初始值不为0;由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两曲线呈下降趋势,且d组下降速度较c组快;随时间延长,微生物的数量增多,故两曲线的下降趋势是由慢到快。序号错因分析正确答案序号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不理解总能量的含义n2不清楚粪便量的来源0不清楚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100%对种类和数量区分不清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不清楚自我调节能力如何进行负反馈调节题组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2012海南卷,1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d甲、乙和分解者所储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答案d解析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不正确。2(2010山东卷,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a恒温动物的/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为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值d食肉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答案c解析恒温动物相对于变温动物来说,代谢强,所以呼吸代谢消耗量相对多,有机物积累少,/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哺乳动物与其上一个营养级(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表示为/(未获取量);提高圈养动物的生长量应该提高/值,这样才能促使有机物积累;食肉哺乳动物与食草哺乳动物的/值无法比较。3(2010江苏卷,11)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答案c解析从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特点来看,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越多。多吃素食,是将人放在初级消费者的层次上,只经过一次能量传递,这样人获得的能量最多,消耗的粮食总量最少。题组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综合4(2009重庆卷,5)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答案b解析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应该包括各h产生的co2总量和未利用部分的总和,a项错误;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b项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所以流向分解者的k不能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c、d项错误。5(2012安徽卷,30)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植物田鼠鼬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510111.051097.501087.151082.441072.251072.18107(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_。(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只有3%5%用于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1)3%(2)80偏高(3)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1)田鼠的同化量是7.50108 j/(hm2a),鼬的同化量是2.25107 j/(hm2a),故能量传递效率为(2.25107)/(7.50108)100%3%。(2)设1 hm2的范围内种群数量为m,则40/m15/30,m80。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即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减少,则估算值m偏高。(3)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细胞呼吸),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田鼠和鼬都属于恒温动物,进行呼吸作用用于维持体温需消耗大量能量,还有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4)由题意知,通过信息传递,鼬和田鼠的数量基本稳定,可见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6(2010广东卷,26)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时期碳吸收量(kg ca1)碳释放量(kg ca1)a1.2010141.201014b1.2010141.261014(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2)表中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导致大气中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答案(1)光合呼吸(2)a碳的吸收量等于碳的释放量(3)碳平衡co2浓度(4)光反应有机物解析(1)光合作用吸收co2,呼吸作用释放co2,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现的。(2)生态系统中的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时,说明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使得碳释放量大大超过碳吸收量,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会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中,对光能的吸收和转化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蓝藻光合作用的产物是糖类(有机物),经酒精发酵可生成乙醇。【组题说明】考点题号错题统计错因分析能量流动2、4、7、8、9、10、11物质循环3、6、12、15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综合1、5、13、141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b图中表示出了两条食物链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d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答案c解析本题的关键词为“三大功能类群”,即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据图分析,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流动。随着营养级的升高,其获得的总能量越来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d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少答案d解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其原因是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还有一部分用于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个体通常较大,其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相对较多。3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丁代表大气中的co2库,则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答案b解析生产者从大气中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被消费者利用,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还有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消费者只能从生产者获得有机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一部分传递给分解者,一部分未被利用,还有一部分传递给下一级消费者(最高营养级除外);分解者可以从生产者、消费者中获得有机物,最终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物体内的能量代谢过程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d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而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不能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越多。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1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答案c解析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故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2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故b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故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故d错误。6如图所示是碳循环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 素b增加图中a、d、e等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可提高该生态 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图中的食物链只有3条d大气中c的含量增多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b、d、e的活动和增加a的数量能得到缓解答案a解析参与碳循环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都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故a正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故b错误;图中的a、d、e只是代表营养级,所以不能确定图中食物链的数目,故c错误;图中参与碳循环过程的生物有生产者a,消费者d、e,分解者b,c为大气中的co2库,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缓解的措施主要是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其次是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等,故d错误。7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通过测定得到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m1一定不是a种群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若m1d,be,cf;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狼所处的营养级;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a。10如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c中的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c、c1分别是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即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cde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即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和d(b1和d1、b2和d2)之一可代表粪便、遗体残骸等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应包含在b或d中。11一只羊在一年内吃了100 kg的草,排出20 kg的粪,长了10 kg的肉(不考虑其他散失),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羊一年的同化量是80 kg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c20 kg的粪属于羊未同化的能量d该羊一年的呼吸量是70 kg答案b解析羊一年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80 kg。粪便是羊未同化的能量。羊一年的呼吸量同化量有机物积累量70 kg。题干中未指出草的同化量,故不能计算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2如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b能实现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b碳元素在bcd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db、c、d被e食用,e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答案d解析由图可以看出a为无机环境、b为生产者、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e为分解者,所以b能实现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而e表示分解者,不占营养级。13某山区于25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该地区25年间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经过演替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1)火灾后,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整个过程中,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提高。(2)严重的森林火灾会破坏生态平衡,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对该生态系统是有利的,其原因是_。(3)调查人员在该地区发现了有药用价值的五味子,可食用的榛蘑、榆黄蘑,以及矮鹿、狼等多种生物。请写出该地区的一条捕食链:_。(4)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除了供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外,还能够提供给_和流入_。答案(1)次生演替增加抵抗力(2)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五味子矮鹿狼(4)分解者下一营养级(或初级消费者)解析(1)森林发生火灾后,还保留土壤、植物根等,故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化,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2)“地面火”会将地面落叶焚烧,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故对生态系统有利。(3)狼捕食矮鹿,矮鹿捕食植物,比如五味子等。注意书写食物链时起点一定是生产者。(4)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其中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可流向初级消费者和分解者。14如图是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及彼此间的关系,根据图示回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问题:(1)图中由于缺少_和_,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2)图中食物网中仙人掌属于生态系统的_(成分),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是_。(3)该食物网中碳元素以_的形式流动,动力是_。(4)若该图是食物网内能量流动的图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量,则流入该食物网中的总能量是_,/的值表示_。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2)生产者捕食和竞争(3)有机物能量流动(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