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三语文 分类汇编2 K单元 诗词赏析.doc_第1页
【精品解析】高三语文 分类汇编2 K单元 诗词赏析.doc_第2页
【精品解析】高三语文 分类汇编2 K单元 诗词赏析.doc_第3页
【精品解析】高三语文 分类汇编2 K单元 诗词赏析.doc_第4页
【精品解析】高三语文 分类汇编2 K单元 诗词赏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k单元诗词鉴赏【语文卷2015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泊平江百花洲杨万里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王程:为王事(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8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苏州本是吴中佳胜,诗人因王程之便得以游赏苏州胜景而兴奋不已,看着熟悉的岸旁杨柳和青山白云,颇有悠然自赏的得意;(结合一、三两联,2分。只答出情感,不结合诗歌扣1分)诗人由泊在百花洲的孤舟想到自己身如孤舟,漂泊不定,已有半世之久,不由得生发出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结合二、四两联,只答出情感,不结合诗歌少一联扣1分。共3分) 解析: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一要立足全诗,二要抓意象,三要结合注释。本诗重点在于抓住“好处”“却”“都相识”“苦见留”“半世”“十年”“怨”“孤舟”,在分析这些词语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思路点拨】情感鉴赏题要(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9后人在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时说它“无理却有趣”,结合该联,谈谈你对“无理却有趣”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极力挽留“我” (1分),看似不符合生活的常理,实际上是诗人故意将景物拟人化,明明是自己喜欢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从对面写来,故意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自己。(2分)这样写既突出诗人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也包括了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显得不落俗套又更有情趣。(3分) 解析:先结合诗句理解大意;再具体分析,抓意象“杨柳”“云山”,抓词语“都相识”“苦见留”,揣摩情感;最后,根据题干要求谈谈你对“无理却有趣”这一评价的理解,重点在“趣”。【思路点拨】此类题可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一种表达技巧题中的暗考题。【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鉴赏】这首七律是光宗绍熙元年(1190)诗人从临安赴建康(今江苏南京)江东转运副使任途次所作。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王程,谓为王事(公事)奔走的旅程,用法甚新。“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杨万里于绍兴二十年(1154)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萃,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指一个人的半生)之多;十来年间,因主程所经,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如“半”对“十”“三”对“四”“五”对“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的“江”为名词不同,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调)。这样一种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杨万里的诗,活泼自然,富于新意,思想感情则每每不够深沉。这首抒写旅途感受的诗,思想深度原很有限,它的特点仍在轻快清新、洒脱自然。不但额、颈两联对仗有如行云流水,一气舒卷,就连尾联的直抒人生感慨也显得轻松自如,毫不凝重。这种清畅流易的格调正是杨诗风格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卷2015届福建省泉州五校高三联考(201501)】k06.阅读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商调】梧叶儿春日 张可久长空雁,老树鸦,离思满烟沙。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何处游人驻马?1“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答:描绘了一幅万物披绿、柳条依依摇摆、百花盛开的春意盎然的画面。(2分)主要由柳条、桃花构成。(1分) 解析:抓住句中的“墨”、“画”、“柳”、“花”几个关键的词语,说明了在这幅画中的景象,而“疏疏”、“ 脉脉”即可以勾勒出春意盎然、大地披绿、万物复苏、桃花盛开的景色。【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抓住原文中的景物和动词,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出作者想要的画面。 2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举一例并简要分析。(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反衬(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写春天繁花似锦、盎然生机来反衬主人公愁思满怀(思乡之情)。用典,“陶令家”“武陵花”分别运用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及桃花源记的典故来描写春天美好的景色。(手法1分,分析2分)解析:回答表现手法,可结合注释去分析,“陶令家”“武陵花”的是运用典故的表现手法,结合诗的大意分析即可。【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诗词赏析】春日郊行是一首对春伤怀之作。春日里,作者策马漫行,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盎然春色:墨绿淡淡如画,柳条依依摇摆,百花盛开,春风送暖,恰似少女含情,使人心荡神驰。对着这样美丽的风光,本应高兴才是,然而作者是一个离家远行的游子,此时却是愁思满怀,这诱人的春意不仅没有增加他的乐趣,反而使他觉得景与自己如此不谐调,更增忧伤之情,以至于感到天地之大,竟无自己容身之地了。此曲以美景反衬愁情,更增忧思无限。【语文卷2015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201501)word版】k0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江城子 病起春尽陈子龙注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3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2分)。解析:结合注释和语境去分析。【思路点拨】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要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分析;二要从作品描写的关键词入手品味;三要借助于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来分析。9“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6分;答出给3分,答出或给3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1分,表达效果1分)解析:考虑这类题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表达情感。【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诗词鉴赏】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光消逝、景色惨淡的画面,然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词人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复国的向往之情。起句的描述,即为忧伤的气氛所笼罩。词人卧病枕上,夜夜倾听五更钟声。今病起晨望,则见晓色中风卷落红,扫地以尽。春天在词人卧病时悄悄地过去了,这对“病起”的词人来说,不不啻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这里的“病”字,不仅指体内的病痛,而且更是词人心灵创痛的真切流露。紧接着,词人不禁向苍茫大地发问:“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春色无情,衬托的正是词人对故国的多情。作为一名爱国志士,陈子龙曾向南明政府献计献策,四方奔走,结果一切努力都化作流水,复国之梦日趋遥远。感念及此,词人不觉泪下,“留不住,苦匆匆”。一个“苦”字,包涵了词人从希望到失望、多少痛苦难言的情感。下半阕词人的笔触落在了“楚宫吴苑”上。“楚宫吴苑,指一度建都南京、旋即覆亡的南明弘光朝的故宫。这里虽然已是花落春去,杂草丛生。而游蜂仍留恋芳丛,飞绕其间。这 “恋芳丛”的“游蜂”,隐包括作者在内的爱国志士;一个“绕”字则说明了他们对故国的依恋和对复国的无限希望。“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正流露出词人对复国充满了信念,虽然目睹楚宫吴苑的景象不禁为之伤心,然而对于胜利的向往,又使他从心中发出了“花自笑”的遐想。花落还会重开;这“自笑”之花是来年重开之花,“自笑”之时是来年重开之日。正是满怀着这种热望,词人才不遗余力地奔走在艰难的复国之路上。末句中的“东风”即“卷残红”之风,暗指清军,所以要借燕子之口,去诅咒其侵略、破坏的暴行。此词题为“病起春尽”,写诗人生了一场病,起来一看,景物改变,春天已经过去。于是联想到东晋诗人谢灵运名作登池上楼也写患病后登楼,看到节候改变而生感慨。不过谢灵运所见到的是“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的初春景象。这首词则写的是春色已去,无法挽留。词的上片写词人倚躺在病枕上,五更天将明时的钟声透过帘幕清晰地传来。卷起帘子一看,朝云飘散,天空十分明净,残余的春花已不存在,似被帘子卷起了。这样的写景,烘托了悲感的气氛,似乎从李后主捣练子词“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中脱化出来,其意境是相似的。而“晓云空,卷残红”,则是出之非凡想像的描写。春色无情,说去就去,不会再回来。“去矣几时逢”,按说时序运转,来年又是春天,而如此一问,似乎春天已永远不再回来了。这里含有较明显的寓意。词人在词中,是每每将春天比喻朱明王朝的。他对春天的逝去,那么伤感、惋惜:“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这样的语言,似乎不是一股的伤春之辞。李后主虞美人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也是借“春去也”寓国破家亡之痛的。下片笔锋一转,遥想当年楚宫、吴苑也曾有过春天,那里也有茂密的青草,繁盛的鲜花,以及绕飞的游蜂。楚宫吴苑从来是作为亡国遗址供人凭吊的。这里或用来暗指南明小朝延。当它存在时,招来了许多游蜂浪蝶如阮大铖之流,然而春天将尽,到了来年只有在屏风上的图画中才能看到了。是说,明王朝的春天都成遗迹。想到这种结局,词人无比伤心。“人自伤心花自笑”,呼应上片“添我千行清泪也”,深寓了忧国的情怀。最后两句“凭燕子,骂东风”是很新奇的结尾,对于春天的归去,古典诗词中一般都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而此处却表示了怨愤之情。在子龙词中“东风”往往是送走春天的祸首:“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点绛唇)、 “几处垂杨,不耐东风卷”(醉落魄)、“几阵东风,残月梨花碎”(醉花阴)、 “夭桃红杏春将半,总被东风换”(虞美人)。是东风吹残了花草,是东风送走了春天,“几度东风人意恼”(蝶恋花),东风是恼人的,是应该受到斥责的,这样写不同一般。在这些词句中。是否都另有寓意,固然难说,但是“凭燕子,骂东风”,总让人感到有些特殊的含义。春天逝去抒写故国之思,或比喻国势一阽危,在诗词中时时可见,如李后主以“春意阑珊”引发了亡国的哀痛;南宋署名德佑太学生的百字令以写春尽比喻国家衰亡,词中并且还有“真个恨杀东风”这样的句子,朱彝尊认为“东风”是指奸相贾似道。这首江城子中“东风”是否有所指,难以考证,然而全首词,尤其后半阕写得“绵邈凄恻”(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确如谭献所云“然则重光后身,惟卧子足以当之”(复堂日记)。说这首词充满像李后主一样的怨痛之情,当是无可怀疑的。 【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1月质检(201501)word版】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蝶恋花赵令畸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注:止:通“只”。沉烟:点燃的沉香。恼:撩惹。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8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5分)_【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关键句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2分)解析:解答本题,先解释诗歌的字面意思,然后再抓住关键词“恨”,推知作者借花写人,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思路点拨】赏析句子,需要先结合语境推断句子含义;接下来抓住关键词,分析手法和情感。9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_【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每点2分,共6分。)解析:结合关键词“恨”“ 尽日沉烟香一缕”“飞燕又将归信误”去分析诗歌情感。【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诗词鉴赏】这首抒写闺中怀人之情的词,语不多,情无限,写得清超绝俗,澹雅疏秀,别具一格。上片首句写冬春之交闺客佳人“欲减罗衣”,却又踌躇起来,因为她感到此时寒意犹未消去,暗示了女主人公因气候变化无常而最难将息的心情。“不卷珠帘,人深深处。”虽未直接说出闺中人的心绪,却画出一位佳人惆怅自怜之态,使人隐隐感受到她心中的愁闷。以下两句点明女主人公愁闷的表层原因清明时节的连绵春雨。这场雨,不仅使气候“寒未去”,“欲减罗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雨打花枝,落红无数!所以,帘虽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关切庭院中的花儿,迫不及待地问询:“红杏枝头花几许?”当然,不消问,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定然会遭到的命运了。她仿佛看到那枝头稀稀拉拉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当然花儿哪有悲与恨,只不过是人的感情折光而已。但按其情绪之剧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了。词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当别有感恨。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有如花儿般的美好,结果却被一场无情“风雨”破坏了。“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这两句词实是颇富有象征意味的。词之上片,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过片三句,转写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尽日沉烟香一缕”,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尽日”,即李清照所说“愁永昼”也。尽日苦坐愁城,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可见恨深酒多,以致一时难醒了,而醒来仍然是空对“沉烟香一缕”而已,此种境遇何等难挨!“恼破春情绪”,关合上片惜花恨雨,极力渲染出一个“愁”字。结尾两句点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层原因佳人怀人心事。“飞燕又将归信误”,她多么希望春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如史达祖笔下那“便忘了,天涯芳信”的双燕,非常令人失望。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小屏风上西江路”,淡烟流水的画屏上画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当初心爱之人正是从这水路远去的!歇拍写出了闺人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草堂诗余正集评此词结句曰:“末路情景,若近若远,低徊不能去。”这一评语,极为准确,精炼地概括出此词含蓄蕴藉、语婉意深的风格。【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201501)】k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东马塍朱淑贞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注】 东马塍:地名。8.第二句中“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答案和解析】 “暗”字有“默默地”“悄悄地”之意(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2分)。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1分)。解析:要回答对诗中某字进行赏析的题目,可从该字的本义出发,对其象征义或比喻义加以分析,再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或思想。本题中,应先答出“暗”的本来意思及其所用修辞手法后,再指出其所描绘的景象和流露的感情。【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9.第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2分),以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急”,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2分),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的农人的赞美(2分)。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依其限制,根据第三、四句进行分析。此二句中,“忙”和“急”两字是重点,再联系前两句所写的浓浓春色和末句“不知春色为谁妍”思索,作者表达的情感不难分析得出。【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诗词鉴赏】作者以激扬的情调,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暮春田园风光图。“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作者先从视觉上用实笔勾画了东马塍碧草如茵、沟塍纵横、繁花闹春的迷人风光;接着,又用虚笔把人事安置于芳香浓郁的水彩画里,使诗不只是一首咏景抒情的小调,更为突出的是表现了“以食为天”的农民们的勤劳。虽未与人,但呼之欲出,仿佛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旷野里。“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作者触目感怀,寄情笔端,遣词生彩,如形容词“芊芊”、“暗”、“急”及动词“穿”、“护”的运用,便把软红春光照耀下的芳草竞绿、繁花争俏、溪水轻唱、农民劳碌把农村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来,既是对生活的与真,又是对人情的赞颂。【语文卷2015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二次(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四市第一次)调研测试(201501)】k010.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 王安国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减字木兰花 蒋氏女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注:洞房:幽深的居室。蒋氏女,蒋兴祖之女。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其女为金贼掳去,途中题字于雄州驿。 (1)王词写的是什么季节?请找出具体依据。(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答案和解析】:暮春(春季)(1分)。“落红”(1分),“(垂杨)飞花”(1分)。解析:抓住关键词“落红”,“(垂杨)飞花”,根据各季节特点去分析。【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解题步骤是:解读诗句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涵着怎样的理趣。 (2)蒋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说明。(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比喻,以流水喻车声;白描,“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景物描写不加渲染;视听结合,“朝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视觉,“辘辘车声”是听觉;动静结合,“朝云横渡”“辘辘车声”是写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写静。(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开头两句,写被金人用车载向北方出发时的情景。“朝”,点明出发的时间是在早上;“云”,点明出发时的环境气氛是那么惨淡,阴云密布;“横度”,形容阴云 突如其来地漫过来。首句看似写景,渲染自然气候之恶劣;实是暗喻当时政治风云的突然变化,形势险恶。词的上片“如水去”,既写出被虏妇女之众多,又表达了将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 生动,含意深长,道尽了国势危亡、一蹶不振,身为俘虏、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3)两词中“飞花”和“飞鸿”的意象,各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飞花”入洞房,反衬词人与恋人天各一方,欢聚不再,蕴含了词人离别之苦;(2分)“飞鸿”南归,反衬词人身陷贼手不得自由的处境,蕴含了词人家园之思与国破之痛。(2分)解析:抓住诗中含有“飞花”和“飞鸿”诗句,概括它的特点,分析外在形象;结合注解,分析内在形象。【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先要确定景物的时空特点,即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接着检索所写景象。一定时空里的景色,总是由多个景象构成的,这些景象在动静、声色、虚实、高低、远近上的配合,共同创造出景色的美感。有时考查景物描写的方法,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景物的描写方法和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同时,有的题目要求回答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感情,那还要熟悉古诗词里常见景象跟情感的关联性,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即景即情等,能够结合具体的诗句,找出写景和感情的关系,并简要分析其作用。【诗词鉴赏】王安国的减字木兰花一开始,就以清丽之笔绘出一幅风光旖旎的图画:“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画桥如虹,流水如带,春雨潇潇,落红成阵,好一派暮春景象!这一切,又统统笼罩穿破黄昏雾霭的月光下,好似披上一层轻柔的薄纱,更显得清幽淡雅。就这样一个月白风清、如诗如画的夜晚,画桥流水旁边,落红缤纷的小路上,词中的主人公与他倾心爱慕的女子邂逅了。男主人公的马儿接近香车的那一霎间,他心情的兴奋和激动是不言而喻的。这里虽未对女子作正面刻画但透过传出帘外的“余香”,依稀可以想见女子娟好的容貌和绰约的风姿。下片转笔写主人公车去人走之后的心境。他先是“徘徊不语”,继而怅然若失,“今夜梦魂何处去”,语气极为凄惋。他因不知所之而“徘徊”,因无可告语而“不语”,因今宵难遣而梦魂不安。此时此刻,周围的一切,诸如小桥流水,春花明月,仿佛都一下子黯然失色。再也唤不起他的半点兴致,只有眼前飞过的片片杨花引起了他的注意。目送着无拘无束、飞来飞去的杨花,他不禁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命运,发出深沉的叹息:“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说杨花能够穿帘入户,追随自己的意中人飞进洞房,而自己却连梦魂都不得去。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通过奇特的联想、看似无理的比喻,含蓄委婉地传达出主人公的一往情深。蒋氏女的减字木兰花是北宋灭亡之际一位被金人虏去的弱女子写的词,描述被虏北行之经历,抒发国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阳武(河南原阳)县令,在金兵南侵围城时,奋勇抵 抗,壮烈殉国,妻、子一同遇难。开头两句,写被金人用车载向北方出发时的情景。“朝”,点明出发的时间是在早上;“云”,点明出发时的环境气氛是那么惨淡,阴云密布;“横度”,形容阴云 突如其来地漫过来。首句看似写景,渲染自然气候之恶劣;实是暗喻当时政治风云的突然变化,形势险恶。一个“横”字,把作者那种祸从天降的特殊感受强调了出 来。因此,次句“辘辘车声如水去”就直道其事了。“辘辘”,象声词,形容车轮声。杜牧阿房宫赋有“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句,那是描写六国宫妃 被虏秦宫之后的可悲生活,这里是写作者被虏北上、乘敌囚车、不知所往的惨痛情景。“如水去”,既写出被虏妇女之众多,又表达了将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 生动,含意深长,道尽了国势危亡、一蹶不振,身为俘虏、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紧承“去”字,作者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再描写沿途之所见。“白草”,我国西北地区所产之草,干枯时成白色,故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北风 卷地白草折”、“平沙莽莽黄入天”之句,那是描写天山一带苦寒荒凉的景象;作者在此借用字面,渲染出河北秋季枯草遍地、一片不毛的气氛。在这惨淡萧索的背 景之下,只见月光清冷地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没有一点活气。作者描述敌占区是这样地衰败不堪,凄凉已极,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虏掠造成的惨 象,更衬托出作者被虏离乡、身临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上句侧重写白天之所见,下句侧重写夜晚之所见,而又互文见义,彼此映衬,合成一幅北国荒寒图,作 者的满眼血泪、一腔悲哀也正涂染其上了。上片写开始被押北行途中的情景;下片写继续北行直至雄州的情景。上片侧重写所见,以写景为主;下片侧重写所思,以抒情为主。“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这是继续被押北行途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作者眼看敌占区荒凉凄冷的景象,心头充满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忽然看到鸿雁从北往南地 飞去,不禁更撩起了对故乡的怀念、对亲人的追思。然而父母兄弟均死于敌手,即使鸿雁能够传书,自己又不知道投书给谁,何况自己身为俘虏,失去自由,不仅不 能象鸿雁那样飞向南方故土,恐怕连投书的自由也没有。这种种愁思,郁结难解,使得愁肠寸断,简直达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不知如何是好了。就在这种度日如年的愁境中,“渐近燕山”,来到雄州,离金邦的京城那在燕山脚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经不远了。这句既照应词题,又开启下句“回 首乡关归路难”。空见飞鸿南去,自己身陷异域,只能回头遥望那难舍难忘的故国乡土,可要顺着此路回去就比登天还难了。作者强烈的怀国思乡之情,深沉的亡国 丧家之恨,无可奈何的身为敌俘之悲,已经绝望的永别家园之痛,在此一齐倾诉出来,字字饱含着血泪。全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的家国之恨,被虏之痛,怀乡之情,仔细体味,真是撼人肺腑、感人涕下。虽然全词写的为个人的不幸,却反映出当时广大人民的普遍遭遇。【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201501)】k0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宋苏轼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注】明月:一种外形似明月的茶饼。颈联中的“冰雪”也是茶的一种别称。玉川子:唐代诗人卢仝的别号,此处作者用来指代自已。 武林:杭州的别称。膏油:造茶者以膏油涂之,以欺骗不知茶者。(1)诗中描写的新茶有哪些特征?(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鲜嫩清新(“仙山灵雨行云湿”);天生丽质(“洗遍香肌粉未匀”);清香可人(“清风吹破武林春”);本质高雅(“要知冰雪心肠好”);朴实无华(“不是膏油首面新”)。解析:本题是形象类鉴赏题。题干设置指向性强,答题范围交代清楚,审题要求不高。难度不高。至于作用的问题属于知识结构考查。【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三种得3分。】【思路点拨】这道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翻译重组词句。只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不忘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画面(图卷);第二问,开头的景色描写,一般有三个作用:一,创设(营造)一个意境(氛围);二、为抒情主人公(诗词中人物)出场提供背景(时间、地点);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细分为景中含情和乐景衬哀(哀景写乐)(2)“从来佳茗似佳人”是咏茶的千古名句,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如答想象、拟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也可得分。】 将佳茗的鲜嫩清新与佳人的天生丽质、蕙质兰心联系一起,比喻贴切、生动,给人丰富的想象和美妙的感受。【3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解析:品读诗句,明确手法。联想与想象,由眼前之景到心中之景。点明作用。说明:学生没有提及“比喻”等术语,但能围绕“以佳人之美写佳茗之美”进行赏析且言之成理,可得2分。【思路点拨】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诗歌赏析】:全诗给人们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在飘渺的仙山上,洁白的流云悠然飘过,山上灵草幻化的仙子用白云洗遍每一寸香肌,不加粉黛,丽质天成。在月明之夜乘一阵清风,来到西子湖畔,投奔自己的知己玉川子(诗人自喻),她的到来带来了武林(杭州)的春天。我对她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她容颜娇艳,更因为她蕙质兰心、冰雪聪明。我兴之所至写下这首小诗。你千万不要嘲笑我,在我的心里,从来佳茗似佳人。全诗句句写佳人,同时又是句句写佳茗:在高入云端的茶山上,茶芽为流动着的云雾所湿润。(言山之高,上多云雾。因而茶叶品质好。) 清洁的泉水将采摘下来的茶芽轻轻清洗,以保证新茶气味的芬芳。圆如明月的茶饼在春风陶醉的夜晚来到诗人家,诗人饮后不觉像唐代诗人卢仝那样清风生两腋,从而感到武林的春意。此茶不仅制作精美,油润光泽,更是产地正宗,品质优良。我写下此诗你千万不要嘲笑,因为佳茗与佳人都是容貌艳丽,蕙质兰心。诗中的玉川子是唐代诗人卢仝的号,他写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他赢得了茶中“亚圣”的称号。明月,指团茶。武林是旧时杭州的别称,以武林山得名。心肠,此指茶的内质。膏油是指在茶饼面上涂一层膏油,这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作法。特别要指出的是“不是膏油首面新”的“不是”两字意思是“不只是”。全诗用词典雅,拟人描写精采,画面感强,意境优美,确是咏茶诗中的佳作。【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惠州一中(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201501)】k0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赠惠山僧惠衷诗宋苏轼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欹枕落花余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桔杨梅尚带酸。注:将心:僧人用安心法,使人神清性定。楞严经,佛教经典。(1)首联写了惠山僧人重要的生活内容,请作简要解说。(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答案和解析】答案:僧人云游四方,走遍天涯海角而意犹未尽。他普渡众生,到处使用安心法使人心安。(答对1点2分,两点3分。可以分点说,也可以合并说。)解析:抓住关键词“意未阑”“遣人安” 去分析即可。【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需要抓住关键词,结合注释去分析。(2)从第三联可以看到苏轼的心态吗?试作简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可以。第三联并非所见,显然是苏轼造访后(或听惠衷自述后)的体验、想象,(2分)是苏轼自己自然率性、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心态的反映(投射、流露)(2分。其中“自然率性”、“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答对一项即可)。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了解诗句大意,这两句写的是:平日里惠衷经常与山中老宿谈诗论禅,已很少看楞严经了。对于为什么“案上楞严已不看”,诗的五、六两句作了回答,原来,诗人已从清静闲适的生活之中体悟到禅的妙趣。倚枕看花,闭门对竹。大自然优美、静谧的环境对于僧人有一定的移情作用,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参佛坐禅;另外,花开花落、竹木生长的自然现象又让僧人感悟到万物生生灭灭的佛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苏轼的心态是:自然率性、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心态。【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诗词鉴赏】这首诗写僧人惠衷的修行生活。一、二句是说僧人云游四方,走遍天涯海角依然是意犹未尽。他四处传教,普渡众生,以四海为家,漂泊不定,可是只要能够心安,天涯海角哪里不是家呢?这是僧人惠衷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三、四句意思是:平日里惠衷经常与山中老宿谈诗论禅,已很少看楞严经了。对于为什么“案上楞严已不看”,诗的五、六两句作了回答,原来,诗人已从清静闲适的生活之中体悟到禅的妙趣。倚枕看花,闭门对竹。大自然优美、静谧的环境对于僧人有一定的移情作用,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参佛坐禅;另外,花开花落、竹木生长的自然现象又让僧人感悟到万物生生灭灭的佛理。末尾两句写僧人生活拮据,客人来了,只有清茶相待,别无他物,卢桔、杨梅都没有成熟,尚有酸味,不能供客。生活虽然贫困,僧人却不为所动,甘守清贫,心中平实、祥和,因为他已经从修禅生活中得到感悟,得到满足,把物质生活看得很轻、很淡。综观东坡的一生,他前期涉及佛教的诗文,往往流露出不堪世事压迫以求解脱的心情。而到后期,则能以透脱的教理来认识世界,看待苦海中的人生,作飒然出离之想。他利用佛教对人生进行理智的思索,深刻的反省,培养出一种超然洒脱,与世无争的襟怀,求得心理上的平静安宁。这种观念与儒家的入世思想相互为用,既矛盾又统一,使他处于危难之间不惧不馁,不悲不忧,而机遇来临之时又能坚持其以仁政治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不已。【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201501)word版】k016. 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渔家傲 福建道中南宋陈与义今日山头云欲举,青蛟素凤移时舞。行到石桥闻细雨,听还住,风吹却过溪西去。我欲寻诗宽久旅,桃花落尽春无所。渺渺篮舆穿翠楚,悠然处,高林忽送黄鹂语。【注】这首词是词人前往福建的路途中所作。篮舆: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1)词的上阕所描写的天气是如何变化的?(2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从风吹云舞到下起细雨,再到风吹雨去,天又放晴。 解析:今日山头云欲举,青蛟素凤移时舞。写“风吹云舞”,行到石桥闻细雨,“下起细雨”听还住,风吹却过溪西去。“天又放晴”【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只有在感知并领悟意象的基础上才能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意境,感知诗人情感,领会诗歌主旨。(2)“高林忽送黄鹂语”写出了词人的欣喜之情,请结合下阕分析。(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词人欲寻诗意而无处可觅,直至穿行翠绿的林间,忽闻黄鹂啼鸣,诗情油然而生,倍感欣喜。 解析:3分。抓住关键词语“欲寻诗”“忽闻黄鹂诗”,结合注释去分析。【思路点拨】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要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分析;二要从作品描写的关键词入手品味;三要借助于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来分析;还要注意掌握常用的诗词鉴赏术语,如用来描述思想情感的就有清新脱俗、寂寞孤独、忧愁伤感、恬淡闲适等。【诗词鉴赏】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太学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后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著作佐郎等职,不久谪监陈留酒税。北宋亡,奔徙于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地。高宗绍兴元年(1131),抵临安(今浙江杭州)。历任中书舍人、侍讲、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等职。绍兴七年任左中大夫,参知政事。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 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