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杰出人物 学习榜样 备课人:王进军、邵月娇第11课 邓稼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邓稼先、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2、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能力目标1、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2、品味文中平实而感情充沛的语言。情感目标1、体会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的执着和坚韧。2、感受科学家之间深厚而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教学难点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需要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为我们的民族做出过伟大的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的突出事迹,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他的伟大精神。二、学习课文的重要生字词。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明确:(.“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确:(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四、再读课文,师生互动。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五、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教学难点难理解的文言词语。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1介绍作家和作品。2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3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读完后思考下面问题。(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明确:(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言论和 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第二部分、(8-20)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三、研讨课文。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 1、 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明确:第一、二自然段。2、 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明确: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3、 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那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明确: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语句(略) 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明确:“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明确: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意思对即可) 四、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一、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来,思考下列问题。1、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闻一多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文中写了他做了几件事?反映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二、探究学习: 1、 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2、 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八、九自然段开启下文。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度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3、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理:生答:“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特别是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精神,精当、凝练。 )三、拓展延伸: 1、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言之成理即可)2、 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迪?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言之成理即可)四、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大家领略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非浅,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五、作业。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第13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的音,掌握重点词语。2、探究几个难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3、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习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影视等各种资源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以便进一步了解人物。让学生学会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2、通过上网查资料,利用网络课件学习,提高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3、通过对课文中疑难问题的探究,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4、通过人物速写练习,学习塑造人物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贝多芬的热爱。2、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形成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1、查资料,了解贝多芬生平经历,主要故事。2、理解难懂句子。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重荷 深邃 踌躇 磐石 杂乱无章 不见天日 2、介绍贝多芬的生平。 二、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回答曲名、作者。 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乐曲奏出了与命运抗挣的最强音) 三、师生共同解答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句子 1、你们竟敢到兽穴来抓老狮子的毛。 2、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3、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4、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5、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透风的耳聋之中。 6、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7、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淌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四、理清线索结构,感知主要内容: (女佣开门,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女佣带领客人参观工作室并介绍贝多芬的情况-贝多芬出场并和客人交流-贝多芬留客人吃饭-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五、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理清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再一起认真听一听命运交响曲,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明确:对不幸命运的抗挣。 六、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七、作业。 第二课时一、导入 。5.12汶川大地震以来,你都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很多房屋倒塌,很多人无家可归,觉得他们很可怜。 2、看到很多人被埋在地下,有的死了,有的过了100多个小时还活着,我感到生命是顽强的,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3、我看到全国人民都在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共度难关,我感到我们的人民是团结的,团结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4、我感到生命是脆弱的,很多人本来生活得很幸福,但是一场地震一下就夺去了他们的生命,活着的人有的身体变得残疾,有的内心充满失去亲人的伤痛。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真的很脆弱。 (很多人陷入沉寂之中。) 教师总结引导:是的,地震很突然,很惨烈,我们虽然没有亲临现场,但是在电视上,报纸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悲惨的画面,无数房屋倒塌,到处是残垣断壁,很多人身埋废墟之下,失去了鲜活的生命,侥幸活下来的人有的承受着身体的伤痛,有的承受着心灵的创痛。这一切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它就是发生了。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确实显得很脆弱。但是人这一生中可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灾害,病痛,挫折,失败等厄运,当它来的时候我们不能束手待毙,不能一味悲观,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强面对。 我们本文的主人公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位面对厄运不低头的人。 二、回顾:贝多芬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出生在音乐世家,从小就有音乐天赋,8岁登台演奏就获得好评,后来到首都维也纳深造,师从名师,自成一格,在音乐圈中有一定地位。但是在他还年轻,创作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耳朵聋了,大家都知道听力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尤其是一个音乐家,听力的失去意味着他失去了整个世界。他曾经绝望得要自杀,但是对音乐的热爱召唤着他,让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创作出了很多在后世流传甚广的不朽名曲。如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九合唱曲,都是在他耳聋后创作的。从28岁失去听力,到57岁生命终结,他从未停下手中的笔,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可以称他为巨人。 三、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把贝多芬还原为一个生活中的有着喜怒哀乐的人,通过多种方法具体描写人物,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四、回顾主要内容,明白两种写法: 女佣开门,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女佣带领客人参观工作室并介绍贝多芬的情况-贝多芬出场并和客人交流-贝多芬留客人吃饭-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情景。贝多芬出场前,女佣介绍属于侧面描写;贝多芬出场后属于正面描写 五、文章重点是正面描写这一部分,快速找出这一部分哪些段落用了具体的描写来表现人物?(623段) 六、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勾画具体的描写语句,并思考属于什么描写? 七、小组讨论,都找了哪些描写语句,个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八、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结合朗读): 6、7段写外貌: 身高 两肩 衣服 助听器:生活窘迫 压力沉重 段8:写神情动作:表现人物热爱工作 段9:朗读品位,总结:属于外貌描写,此处重在描绘神韵,表现人物的抗争意志 11段:语言描写,朗读品位:属于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焦躁,沮丧,脆弱 15-22段属于语言描写,直陈人物内心的无奈,痛苦和抗争 九、作业。 1、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曾经遇到的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之后有何收获? 2、积累两句有关苦难、挫折、逆境、坚强、追求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第14课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博学多识、一拍即合、寻欢作乐、忘乎所以、义愤填膺”等短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2、了解文中四位作家和作者莫泊桑。3、理解叙述和描写中间插入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揣摩文章写人是怎样抓住人物特点,赋予人物不同的个性,最终实现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的。3、体味文章遣词造句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增强语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四位世界著名作家的高尚情操、共同的情趣、相同的文学主张、真挚的情谊,体会友人间的脉脉温情。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组材的技巧,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做到学以致用。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交流查阅有关作者及四位作家的资料。1、检查预习情况正音:魅mi 皙x 捋lu 踝hui 谬mi 颅l 膺yng 琐su2、朗读课文二、整体把握课文主旨:这篇文章描写了福楼拜等四位作家在星期天聚会的场面,表现了他们对事业的执着的追求、博学多识的才干及深厚的友谊。问题研讨1、熟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人物肖像语言动作性格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人物的肖像、语言、性格:福楼拜: 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蓝色的大眼睛 他的声音特别洪亮,仿佛吹响一把军号。有时雄辩过人。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 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白皙的脸。 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 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 :都德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一来就谈巴黎的事情,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拉: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个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颅不漂亮,但表现出聪慧和坚强的性格。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探求的十分尖锐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带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和戏谑。很少讲话。发出几声:“可是可是”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又不慌不忙地开始讨论,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2、让学生揣摩课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比较几个人物不同的写法。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的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 左拉:最详细具体都德:较详细 形成鲜明对比肖像描写 福楼拜:略写屠格涅夫:一句话,最简略 1、没有具体铺开写,只是概述了他们的说话内容语言描写 2、描绘了谈话的声调仪态3、对口才也做了一些评论 福楼拜:全文中心人物,详写左拉: 坐相比较特殊,也较详细动作描写 都德:略写屠格涅夫:一句话写作家的肖像、语言、动作,又是为了表现他的性格特点。4、本文写了四位作家,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a、按时间顺序来写: 第一个 屠格涅夫 过了一会 都德 注意语言标志 接着 左拉渐渐地 人越来越多b、像舞台剧结构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人物:福楼拜为核心人物,屠格涅夫、都德、左拉逐个登场主要内容:每个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人物之间的交流5、描写中间,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例如,对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会面,作者议论说:“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这里的议论告诉读者,由于屠格涅夫同福楼拜有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因此早就超出了“相互理解的愉快”,而是“心灵内在的欢乐”,使读者对两位大作家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体味莫泊桑在本文中所运用的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从文中找出例子来分析说明。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第15课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体会人物语言。能力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中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运用文中的成语。2、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获得启示。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人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分享材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3、拓展延伸辅助材料-比较阅读 (1)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炳烛:点烛。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2)劝 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11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注:已:停止。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中:符合,合乎。挺:直。砺:磨刀石。参:检验。跬:半步。骐骥:骏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驾”。 功不在舍: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锲:刻。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 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成语: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特别推荐阅读:孙权劝学圈点三辨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根据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改写的。故事的材料精选巧取,言约而意丰。自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适当做到下列的圈点品味 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ng;“但当涉猎”的“当”当“应当”讲,也应读作dng。“为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