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 文化发展历程 第十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6讲孔子与老子 百家争鸣及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考纲扫描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纲解读 1 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 重要意义 2 了解孔子 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 孔子与老子1 孔子的学说 1 孔子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 是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 2 思想内容 核心 仁 和 礼 主要内容是 仁者爱人 和 克 己复礼 政治思想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提倡 逐步改良政治 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 对鬼神敬而远之 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 实际问题 有教无类 教育思想 主张 的教育原则 教学方法上主张 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上主张 学思结合 3 地位 孔子的思想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 老子与 道德经 1 老子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 思想主要收集在 一书中 道德经 2 思想内容 道 道法自然 哲学思想 认为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并提出 天法道 的思想 包含丰富的 思想 指出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辩证法 政治思想 倡导 以 无事取天下 3 评价 对中国文化 包括哲学 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 维方式 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为而治 二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 背景 1 经济 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 政治 周王室衰微 诸侯士大夫崛起 3 阶级关系 士阶层活跃 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 和要求 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4 文化 学术下移 私学兴起 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2 孟子 荀子与儒家 仁政 民贵君轻 本善 亚圣 制天命而用之 性恶论 礼教 3 墨子与墨家 1 代表人物 墨子 2 思想内容 主张 非攻 兼爱 手工业者 提倡 尚力 反对铺张浪费 主张 节用 节葬 提出 尚贤 的治国主张 反对任人唯亲 3 评价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特别是 的利益 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到战国以后 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4 庄子与道家 1 代表人物 庄子 2 思想内容 齐物 顺应 提出了 的观点 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没有区别 提出 逍遥 的人生态度 认为天与人 不相胜 人必须 自然 3 评价 一种消极的世界观 但很多观点被其他学派所吸收 5 韩非与法家 1 代表人物 韩非 2 思想主张 法 君主专制 变法 主张 术 势相结合 建立一个 的中央集权国家 反对儒家 是古非今 的历史观 主张 革新 3 评价 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 政治体制 的需要 中央集权 西汉以后 与 思想互为表里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 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儒家 6 孙膑与兵家 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其主张为强调战争规律 利用和创造有利形势 重视人的作用 其思 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政治理想 哲学 法家 7 诸子百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 基础 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这些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 背景 黄老之学 汉武帝 1 汉初的 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 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 即位后 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 理论 董仲舒的新儒学 1 特点 以 公羊春秋 为基础 融合阴阳家 黄老之学 以及 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法家 2 内容 为加强中央集权 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 的主张 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 为加强君权 宣扬 君权神授 提出 天人合一 和 学说 三纲五常 为维护统治秩序 提出 等处事的道德标准 3 实现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 议 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4 影响 1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归纳总结 儒家的民本思想 1 表现 孔子的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 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痛恨暴政和战争 荀子的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2 实质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 民本 思想是以维护 君 为中心的 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 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1 孟子的 仁政 民本 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与现代 以人为本 有着本质的区别 2 孔子的 仁爱 范围狭窄 且主张 克己复礼为仁 仍然讲究阶级性 墨子的 兼爱 具有广泛性 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3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中的 儒术 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 糅合了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已经不完全是孔子的儒学 重难点1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 产生原因 1 经济根源 生产力发展 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的局面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 政治状况 奴隶制崩溃 封建制度逐步形成 社会经历 着划时代的变革 3 阶级基础 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十分复杂 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层出不穷 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 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出现了 诸子百家 4 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出现一批思想流派 5 社会环境 在诸侯割据时期 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 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 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 2 主要治国理念 1 儒家推崇 人治 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 强调道德感化 实行仁政 带有民本思想 即所谓的 王道 2 法家提倡 法治 即强调法的作用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即所谓的 霸道 3 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 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 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休养生息 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即所谓的 帝道 3 道 儒 墨 法诸家思想主张及代表阶级 现实价值 续表 续表 史料探究 探究点1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 材料一仁矣 材料二 子曰 仁者爱人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 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 薄税敛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 材料三韩非认为 时移事易 变法宜矣 废先王之教 而实行变革 以法为教 还认为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 千乘之君 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 以其威势也 读史 信息 反映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信息 反映孟子把孔子 仁 的思想发挥为 仁政 信息 反映韩非主张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思想 信息 反映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 1 据材料一 材料二分析儒家思想中的 民本 思想是如 何体现的 2 法家思想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 1 孔子的 为政以德 孟子的 民贵君轻 2 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 论从史出 儒家与法家的思想主张及地位 1 儒家提出德政 礼治和人治 强调道德感化 当国家稳 定并步入正常轨道时 宜用儒家思想 2 法家提倡法治 在动荡年代 实行 大一统 的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 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真题链接 2015年新课标 卷文综 节选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孟子 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 论 学生问 舜做天子后 假如其父杀人 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 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 一辈子都很快乐 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 孟子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 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该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解析 第一小问孟子的法制观念 从材料一中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从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 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 一辈子都很快乐 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 维护人伦 第二小问背景 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的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等史实 总结其法制观念形成的背景 答案 法制观念 治国需要法制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当 法律与人伦冲突时 维护人伦 背景 战国时期 各国变法图强 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 立 宗法观念的影响 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重难点2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深远影响1 确立原因 1 形势需要 汉武帝时期 西汉国力强盛 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如土地兼并 商贾膨胀 匈奴威胁 王国问题等 汉初的 无为 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统治政策急需从 无为 向 有为 转变 2 与时俱进 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 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 天人感应 和 君权神授 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 根本原因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 专制统治的需要 2 深远影响 1 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 大一统 局面 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 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 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 反对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3 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对学术 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 另一方面 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 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 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 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史料探究 探究点2董仲舒新儒学 材料一 春秋 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 也 今师异道 人异论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 绝其道 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之所从矣 班固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王者承天 意以行事 与天同者 大治 与天异者 大乱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材料三 董仲舒 开启了儒学神学化 儒家宗教化 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 安作璋主编 秦汉史 读史 信息 反映了董仲舒 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主张及其实质 信息 反映了董仲舒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的主张 带有神学色彩 信息 表明了新儒学神学化 宗教化 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董仲舒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 家 独尊儒术 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2 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什么 3 董仲舒的主张对儒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 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2 天人感应 3 将儒学神学化 宗教化 西汉时期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 论从史出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 主张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实行 大一统 强调君主的权 威 赋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 2 在宣扬 君权神授 的同时 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 仁政 民本思想 3 以传统儒学为核心 兼采各家思想以丰富和发展孔孟学 说 4 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5 具有神学色彩 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 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如皇权专制 即维护现实 统治 真题链接 2012年天津文综 节选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 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 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大 务 正法度之宜 汉书 董仲舒传 依据材料中董仲舒的论述 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 识 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解析 第一小问董仲舒的 思想特征 要求从材料信息中概括出来 材料的第一层 容易概括出 强调 大一统 的结论 材料的第二层 分别表明董仲舒吸收了道家 儒家和法家思想 从而可以得出杂糅各家思想的结论 第二小问的 影响 回答起来比较容易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思想特征 强调 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 形成 新儒学体系 影响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 真题组 1 2016年新课标 卷文综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汉代崇尚儒学 尊 尚书 等五部书为经典 记录孔子言论的 论 语 却不在 五经 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 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 选c 五经 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 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故a项错误 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故b项错误 五经 是古老的文献 将其尊为儒家经典 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故c项正确 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 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 故d项错误 2 2015年新课标 卷文综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 往往称颂夏 商 周 三代 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 舜一 导学号50520062 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 选c 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 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 故a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 故b项错误 从 称颂夏 商 周 三代 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 舜一样圣明 可知 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 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 故c项正确 儒者称颂 三代 之美 希望君主像尧 舜一样圣明 是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 德治 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 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 故d项错误 3 2014年新课标 卷文综 秦朝法律规定 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 私拿亲子财物无罪 西晋时规定 私拿养子财 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 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 选d 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 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 故a项错误 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 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 故b项错误 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 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 故c项错误 结合题意可知 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 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分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 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 故d项正确 4 2016年海南单科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 主张涵养 浩然之气 倡导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 选a 浩然之气 是一种个人的品质 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 故a项正确 孟子的儒学思想 对后世影响极大 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 与 个人独特 不符 故b项错误 孟子的学说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通过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 故c项错误 涵养 浩然之气 的主要目的是完善个人品德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 与反抗暴政不符 故d项错误 5 2016年上海单科 韩非认为 上古竞于道德 中世逐于 智慧 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 a 进步史观c 循环史观 b 天命史观d 英雄史观 解析 选a 材料中韩非对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 大体意思是 上古中古人口稀少 条件简陋 可以少行仁义 现代社会人多物少 争于气力 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 而需要用法治 每一时代的事情事态都不一样 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世情世态为出发点 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 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 是一种进步史观 故a项正确 其余三项材料中未体现 故排除 模拟组 6 2016年湖北黄冈二模 孔子说 学而优则仕 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这表明儒家 a 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 以 仁 为思想核心d 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解析 选b 材料 学而优则仕 未强调学养的重要性 故a项错误 材料 学而优则仕 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 为百姓服务 士不可以不弘毅 不亦远乎 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 故b项正确 材料 仁以为己任 不能体现 仁 的思想核心 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 而非官本位 故d项错误 7 2016年河南洛阳二模 秦汉以来 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 粗略统计 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 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 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 导学号 为天旱而自责不已 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50520063 a 宣扬 天人感应 的理论b 强化君主专制制度c 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解析 选d 君主自谴符合 天人感应 的理论 但其主要意图不是宣扬这一理论 故a项错误 君主专制制度反映出君权与相权矛盾 与题意无关 故b项错误 君主自谴与社会教化无关 故c项错误 君主自谴主要意图是宣扬自己的天子地位 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故d项正确 8 2015年湖南雅礼中学月考 粗略统计结果表明 汉书 宋史 之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 分别为27人 300余人 而 汉书 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 汉代以后 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 大雅之堂 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 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 方术传 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 天文志 之中 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 有些入传的科学家 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 而主要是因其官 宦背景 如张衡 沈括等 与上述现象无关的是 a 儒家正统地位c 官本位趋向 b 经世致用思想d 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信息 汉书 宋史 之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的数目 可知重人文型人才是推崇儒家教育的结果 故a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 经济类人才 科技人物数量少 反映经世致用的思想并不受重视 故b项错误 符合题意 有宦官背景的人能入选 说明官本位趋向 故c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 不重视经济类人才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故d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 9 2016年湖北武汉调研 根据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荀子有著作传世 他批判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 点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 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 大约公元前285年 荀子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 打算说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