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练测试题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练测试题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练测试题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练测试题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练测试题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单元练测建 议 用 时实 际 用 时设 定 分 值实 际 得 分1 5 0 分 钟 1 5 0 分9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共15分)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a.邂逅(gu) 吝啬(s) 咀咒(z)步履(l)b.梗概(gng) 甲胄(zhu) 憎恶(zng)惊骇(hi)c.睫毛(ji) 颤悠(chn) 震颤(zhn)徘徊(hui)d.喃喃(nn) 肃睦(m) 褪色(tu)蜕变(tu)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有些媒体称刘翔为“中国的贝克汉姆”,不仅拥有英俊的外表,而且也是奥运会的冠军和世界纪录的保持者。b.网上购物方便快捷,好处多多,但是由于“好处”的兑现并没有实现,目前很难受到人们青睐。c.俄罗斯著名人口专家断言,如果对人口出生率世界最低的问题不重视,俄罗斯民族将在21世纪末从地球上消失。d.经过几年试行,实践证明,颁布考试说明有利于考生复习备考,也有利于实现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减轻学生负担。3.请把下列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上下文衔接恰当。(只填序号)(5分)影片辛德勒名单拍摄于1993年,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影片中电影语言的运用十分出色。 影片的结尾同样具有极感人的艺术魅力。它体现出了犹太人对辛德勒的无限敬意,同时也使影片具有了回顾历史、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极大地拓展了影片的表现空间。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在表现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时,有一个镜头中出现了红色,在冲锋队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中,穿红衣的小女孩与画面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产生了极具艺术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这一处理手法堪称经典。同时也点明了主人公思想上所受的冲击。这一镜头具有的深层内蕴和艺术价值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对于辛德勒来说,这一小女孩代表了他看见的所有犹太人的不幸,代表了他心理上发生的变化。4.把下面横线上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要求读起来简短,意思不变。(4分)为了使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更有说服力,安先生从数以千计的图片中精选了十几幅具有震撼力且能突出主题的照片作为每篇文章的配图。 二、(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夏 夜叶 梓夏夜静谧,只有月光经过树梢来到大地的脚步声。 轻轻地,像一个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羞涩地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她的心跳和呼吸。由槐树、院落、柴垛、田野构成的村庄,此刻如同一个蹲在墙角下冥思的老人,一声不吭地沉默着。或许他是在回忆人生路上曾经的风风雨雨,或许是在遐思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夏夜,像一条无形的路似的,最终会把他带到什么地方。 而无边的黑暗不知在什么时候早就退去了,月光成了今夜唯一的客人。她随手携带的礼物,除了一个夏夜的安谧、平安、祥和之外,就是世界在安谧之外星星点点所发出的声音。事实上,在这样的夜晚,所有的声音都是安静的。在月光温柔的怀里,远处小溪流淌的声音,阵阵蛙声,还有河边浣衣女子的歌谣声,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安宁的一个微小分子。 隐隐地,从谁家的院子里传来了一声狗吠,“汪汪”两声,仿佛一个粗鲁的莽汉突然插进来一句话,让你感到意外和惊奇,但又能让你真切地感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声音的存在。 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轻风像一壶老酒,把门前的几棵柳树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像迈着小醉的步子走在回家路上的旅人。父亲就在这个时候才显出他内心深处慈祥的一面,宽手巴掌在我的头上摸来摸去,并给我讲着小故事。我听着听着,往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而母亲,总是不时地从家中的洋芋窖里拿出一个大大的西瓜,切开,把最大最红的一牙给我。之后,她就坐在黄昏时早就铺开在院子里的一块凉席上,借着月色,一针一线地纳着布鞋。偶尔,她也唱起儿歌。我从来都不知道,母亲的声音竟然是如此的美!多年之后,母亲唱的儿歌,仍在冥冥中感动着我,温暖着我,也让我在这样一个声音鱼龙混杂的年代里,能够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 长大一些,我就不是如此地听话了。总是在暮色四合月光如水的时候出门,因为有很多伙伴在外面等着我。我们一起跑到村边的柴垛前,玩起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游戏,比如跑电、斗鸡、捉迷藏 再后来,我对于夏夜的星空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和敬畏。星空给我的,不只是辽阔、干净,更多的则是一种心灵的开阔。康德说: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最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我相信这句话,因为每当我一个人注视着星空的时候,我的心中总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世界是和平的,人间原本也是安静的,无数的夏夜就是和平安静的一部分。那辽阔天际上布满的星子,像神写下的文字,逼迫着你用一生的长度去慢慢地阅读和体味。而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上,其实也只是沉默世界中极其微小的一分子,我们默默地来了,又默默地走了,悄无声息,像一个又一个夏夜,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但当你在将来的某一天偶尔回头一望的时候,就会发现,无数的夏夜不正是你不经意时所亲历的一句很美很纯的诗吗? (有删节)5.文中说“我对于夏夜的星空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和敬畏”,综观全文。请简要回答作者“眷恋”的是什么?“敬畏”的又是什么?(5分) 6.“轻风像一壶老酒,把门前的几棵柳树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像迈着小醉的步子走在回家路上的旅人”,请分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6分) 7.文中说“我的心中总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联系全文,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6分) 8.文章的结尾说:“无数的夏夜不正是你不经意时所亲历的一句很美很纯的诗吗?”这句话是作者对有着象征意义的“夏夜”最深切的感受。综观全文,“很美很纯的诗”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12分,每小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张保皋、郑年传杜 牧 新罗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年复能没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 后保皋归新罗,谒其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大和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挟何如,奈何去取死其手?”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年至其国,诛反者,立王以报。王遂征保皋为相,以年代保皋。 天宝安禄山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禄山从弟赐死,诏郭汾阳代之。后旬日,复诏李临淮持节分朔方半兵,东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汾阳趋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悉召军吏,出诏书读之,如诏约束。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讫平剧盗,实二公之力。 知其心不叛,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皋与汾阳之贤等耳。保皋任年,事出于己,年且寒饥,易为感动。汾阳、临淮,平生抗立,临淮之命,出于天子,榷于保皋,汾阳为优。 世称周、召为百代人师,周公拥孺子,而召公疑之。以周公之圣,召公之贤,少事文王,老佐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尚尔,况其下哉! 【注】新罗:古代朝鲜半岛三国之一。郭汾阳:郭子仪,因平叛有功官封汾阳郡王。李临淮:李光弼,因平叛有功官封临淮郡王。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保皋差不及年 差:稍微b.持手上堂偶坐 偶:相对c.讫平剧盗,实二公之力 剧:大d.汾阳、临淮,平生抗立 抗:对抗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俱善斗战,骑而挥枪 侣鱼虾而友麋鹿b.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 故燕王欲结于君c.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 作师说以贻之d.此保皋与汾阳之贤等耳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保皋和郑年从新罗来到徐州从军,两人都骁勇善战,张保皋年轻十岁,郑年水性好,后来张保皋回国受重用,郑年却潦倒他乡。b.郭子仪与李光弼都曾是牙门都将,但平素不和,为东讨叛贼,两人捐弃前嫌,以忠义共勉,为唐朝中兴立下汗马功劳。c.作者将两个外族人物与古圣贤周公召公相提并论,见识过人;他还认为与郭子仪和李光弼相比,张保皋和郑年的故事更感人。d.文末举周公和召公的例子,意在说明即使是像召公这样的圣贤,尚不能完全知周公之心,更何况在他们手下的一般臣子呢!第卷(非选择题,共100分)四、(17分)12.请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3分) (2)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2分) (3)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3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赵 鼎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注】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为什么?(2分) (2)本词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1)子曰:“ ,夕死可矣。”(论语里仁)(2)三杯两盏淡酒, !(李清照声声慢)(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4)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 ?(王勃滕王阁序)五、(8分,每小题4分)1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新闻的内容,不超过20字。代表了中原四合院文明的古建筑群苏辙后人故居、荥阳苏氏古建筑群,因为缺乏保护,逐渐破落,昔日文明正在慢慢消失。现存苏氏古宅遗址中精致的客屋砖木雕刻,专家推测可能源自皇宫,他们建议,结合周边古迹联合进行开发,让古建筑群重新焕发生机。 16.“颁奖词”是为了表彰个人或集体的先进事迹或感人故事而写的总结性语言。它具有言简意丰、生动形象的特点。请仿照示例为“三苏”写几句“颁奖词”。示例:成龙,作为演员,他以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演绎了精彩的艺术人生,在国际影坛展现出中国影人的形象,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作为公众人物,他对国家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爱心影响着他人,在最需要的时候鼓舞着人们的信心,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六、(15分)本题为选做题,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神秘的战栗刘克敌公元前514年,一位伟大的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率领百万大军西征希腊。当他登高远眺,看到自己的部队正在踏桥西渡时,突然萌生出一丝悲凉:如此生龙活虎之战士纵然不牺牲于战场,数十年后也必然化为尘埃。他思来想去,悲从心来,禁不住潸然泪下。可以想见,这位伟大帝王的内心深处,那一刻一定有神秘的战栗掠过这该是灵魂的洗礼、良知的发现,更是对造化的敬畏、对人生的慨叹。在那一刻,这位君主所感受到的,不再是自己的权力有多么大,而只是感到人类的渺小和宇宙的永恒。他所能领悟到的,恐怕就是“刹那见终古”的境界吧。混迹于滚滚红尘之中,我们似乎应该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不是吗?当酷暑难挨的夏日,你的午睡被鸣蝉的聒噪所惊醒,于不经意间瞥见窗外那一枝摇曳的树枝时;当秋风袭来,你站立水边看那片片枯叶坠入水中时;或者在漫长的旅途中,邂逅一双纯洁而又美丽的眼睛然后又不得不分手时;或者在寂静清冷的冬夜,聆听到远方传来的一声汽笛时每当此时,是否你的内心深处,会像春风吹过湖面激起一层涟漪,使你感到一阵莫名其妙的悲哀,产生那神秘的战栗?遗憾的是,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对于这种人生的悲凉感和幻灭感,已经没有体验,抑或不再有时间体验因为平庸的我们,都活得实在过于匆忙,以至忘记了拨动那可能生锈的心弦。这是怎样的不幸和悲哀啊,可惜我们不能发现,或者说不愿发现。面对一个日益沉沦的世界,好像我们已做好与其一同沦陷的准备。倘如此,则人类存在的价值何在?人类本不能指望上帝的拯救假如有,上帝的旨意其实也必然是让人类自救,但迄今为止,人类好像还没有表现出这样的自觉和能力追求物欲的力量看来总是大于追求精神的力量,我们似乎只有束手待毙,悲夫!唯一的出路在哪里?大概还是只有回到内心。心弦如果生锈,那就设法把它擦亮吧,至于得到拯救的机会有多少,且不去管它,聊胜于无毕竟也是一种希望。1888年,时已近疯狂的天才大哲学家尼采在被好友接送回家的路上,竟然即兴创作出一首后人命名之为威尼斯的极为优美感伤的诗歌,这该是他幸福的绝唱:褐色的夜我伫立街头,远处飘来歌声:金色的雨滴在颤动的水面上溅涌。游艇、灯光、音乐醉醺醺地游荡在朦胧中我的心弦被无形地拨动了,悄悄弹奏一支船歌,战栗在绚丽的欢乐前。你们可有谁听见?在自己生命的终点就要到来之时,尼采又有这么一次心灵的战栗,他该是带着无上的幸福感离开人世的吧。不是哪个人都能有幸感受到如此美丽幸福的瞬间的,即便是天才的诗人也无法从容把握。此时此刻,诗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能够幸运而深刻地感受此种美丽和幸福,而且可以把它抓住并传达给我们:“我的心弦/被无形地拨动了,/悄悄弹奏一支船歌”这“船歌”不就是诗人奉献给我们并要我们感受的“幸福之歌”和“艺术之歌”吗?当然,我们也想成为诗人,但愿望是一回事,而能否实现是另一回事。我们更能指望的,也许只有某种程度的自欺欺人而已。好在这方面,古人已经给我们做好了准备。于是,我们最后看到了陶渊明的聪明与机智、无奈与怅惘: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问题解决了吗?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解决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诗人的心弦,应该是雪亮、一触即响的,时刻准备聆听来自宇宙的黄钟大吕之声,让自己的灵魂得以飞升、飞升、飞升而我们唯一的希望,也只是渴盼自己偶尔会有几丝向上的冲动,如此而已,而已。(有改动)17.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神秘的战栗”的理解。(3分) 18.文章第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9.“心弦如果生锈,那就设法把它擦亮吧,至于得到拯救的机会有多少,且不去管它,聊胜于无毕竟也是一种希望。”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的含意。(5分) 20.文章最后一段说:“诗人的心弦,应该是雪亮、一触即响的,时刻准备聆听来自宇宙的黄钟大吕之声,让自己的灵魂得以飞升、飞升、飞升”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义”的真谛王乾荣义,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思想或行为。比如,我们向灾区捐款,是“义捐”;去做志愿者,叫“义工”。这里所谓“义”,是说我们做这些事,不但是心甘情愿为他人的,更是不求一己之私利的。大灾临头,这样做,是为了救人类之难,是把自己完全置诸脑后的。这使我想到冯友兰先生在名著新原人里讲的一个关于道德和非道德的故事。他说,例如有两个军人,都去冲锋陷阵。一个人如此做,为的是得到上面的奖赏,或同伴的称誉;另一人则以为,这是尽军人的天职,此外别无所求。此二人之行为,表面上一样,但内里有很大不同。处于道德境界之人,不但求别人的利,而且对于别人,有一种痛痒相关的感情,即以别人的痛痒为痛痒。捐款和做志愿者,就是为这个目的。这时候,举其事者就显得慈悲而有耐心,有毅力,干什么都毫无怨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像鲁迅说的,“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这是发自内心的、绝不张扬的、不求别人夸赞的快乐。有时候,这样的人连那快乐,也来不及享受他完全忘我了。为什么有的人捐了那么多善款,做了那么多善事,连姓名也不愿留下?因为“善欲人知,非真善也”。他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没必要留。如此不计毁誉,不顾罚赏,才是真正的以道德为圭臬。但是很遗憾,也有的人,做了些事,客观上帮了别人,应该肯定,但是太过张扬,比如捐款,一定要在镜头前面长时间地亮相,把写着款项数目的牌子,晃了又晃,唯恐别人看不清楚,留不下印象,则难免叫人疑惑他们这样做,是不是为了获得“自己预期的利”,至少叫人家称赞一番,奖赏一番。在别人的生死关头和巨大悲剧面前,借机收获自己的荣誉,至少氛围不谐调吧!所以通过“利他”以“利己”的行为,仍然难脱功利境界。有的在镜头前面许诺的“义举”,作秀完毕,居然可以不认账,不兑现,就更叫人觉得距离道德境界甚远远到亵渎道德的地步。对一个人来说,义举原则重在正己,而非责人。我写了上面的话,不是对别人说三道四,只为约束自己。(节选自2008中国杂文年选)2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作者认为,向灾区捐款捐物,去灾区做志愿者,这些行为,并不一定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义”。b.作者认为,真正“义”者,做了善事是不需要别人知道,也不在乎别人评判的,他们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c.作者认为,在电视镜头前面长时间亮相的捐款人,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叫别人称赞一番,奖赏一番。d.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义”的真谛,并以此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而不是责备别人。22. 文章第三段引用了新原人里的一个故事,结合上下文,简析这个故事中的“道德”和“非道德”。(5分) 23.处于“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在对待“义”的问题上有什么区别?请概括说明。(6分) 七、(60分) 24.请以“春风”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选文体,立意自定,文题自拟,字数700左右。答案与解析1.b(a项,“逅”读hu,咀诅;c项,第二个“颤”读chn;d项,睦穆,“蜕”读tu。)2.c(a项前一句主语是“媒体”,后两句主语偷换成“刘翔”,结构混乱;b项“实现”与“兑现”语意重复;d项语序不当,应把“减轻学生负担”与“有利于实现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调换位置。)3.(此题考查句子连贯的能力。排序时应注意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由上文可知,所填第一个句子应是“电影语言的运用十分出色”的例子,可以确定句,然后根据句意可知句后是句,句为过渡句,应在句前,句是总结,应放在最后。共5分,排错一处不得分。)4.安先生从数以千计的图片中精选了十几幅照片,作为每篇文章的配图,这些配图具有震撼力且能突出主题。(此题考查句子改写的能力,应提取主干独立成句。每句1分,语句连贯1分,共4分。)5.作者“眷恋”的是星空辽阔、平净、宁静;“敬畏”的是星空让人心灵开阔,注视星空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让人思考和平、爱、人生等深层次的问题。(4分。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6.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轻风微拂柳枝的情态。(4分。此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手法各1分,作用2分。)7.静美的夏夜星空辽阔、干净;它使“我”心灵开阔,思考和平,思考人生责任。(4分。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8.月夜的宁静与小溪流的水声、浣衣女的歌谣声构成的画面是一首优美的诗;月夜下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的温馨画面也是一首充满温情的诗;仰望星空,对世界、人生、和平、爱的思考是一首深沉的诗。(6分,每点2分。此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9.d(抗:匹敌,相当。)10.c(均作代词,他。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b.介词,向;介词,和。d.连词,和;介词,同。)11.b(a.“张保皋年轻十岁”错,应该是郑年比张保皋年轻十岁。c.“张保皋和郑年的故事更感人”错,原文中“易为感动”指的是郑年容易被感动。d.“手下的一般臣子”错,原文中“况其下”指的是更何况那些不如召公的人。)12.(1)张保皋仗着年龄大,郑年仗着武艺高强,两人经常意见不合互不相让。(2)现在国家动乱,皇上离京避乱,除了您没有人能够领兵东讨,哪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呢?(3)(如果)一向心怀怨愤,要了解对方的心就难了;心怀怨愤,必然只能看见对方的短处,想要发现对方的才能就更难了。参考译文:新罗人张保皋、郑年,从他们的国家来到徐州,担任唐军中的将军。保皋三十岁,郑年比他小十岁,称保皋为兄长。两人都英勇善战,跃马挥枪,他们本国和徐州没有人能和他们匹敌的。郑年(擅长游泳,)在水中如履平地,连游五十里都不会呛一口水。较量两人的勇力与强壮,保皋稍稍比不上郑年。保皋仗着年龄大,郑年仗着武艺高强,两人经常意见不合互不相让。后来保皋回到新罗,拜见国王说:“整个中国都把新罗人当奴隶,请让我镇守清海要塞,让那些海盗再不能掳掠新罗人到西边去。”新罗王给了他一万人,同意了他的请求。从大和年间往后,海上没有再贩卖新罗人的了。保皋在新罗显贵了,郑年却穷困潦倒丢了官,在泗州涟水县忍饥挨饿。一天,他对涟水守将冯元规说:“我打算回新罗,投靠张保皋。”元规说:“你和保皋一向有嫌隙,怎么办?为何要到他手上去送死?”郑年说:“饿死冻死不如死在刀下痛快,更何况是死在故乡呢!”郑年于是离开(涟水)。到新罗拜见保皋,保皋请他喝酒,(两人)非常欢洽。酒还没喝完,新罗国使者到来,说大臣杀了国王,朝廷混乱无主。保皋就分兵五千给郑年,握着郑年的手流着泪说:“除了你谁都不能平定叛乱。”郑年到了国都,杀了叛贼,扶立新王,并上奏(保皋派他前来平乱的)情况。新王于是征调保皋做宰相,让郑年代替保皋的原职。天宝年间安禄山作乱。朔方(唐朝镇名)节度使安思顺因是安禄山的堂弟而被赐死,(皇帝)下诏令郭子仪代理安思顺的职位。十天后,又下诏命李光弼持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分领朔方的一半兵力向东出兵赵州、魏州。安思顺在位时,郭、李都是牙门都将,统率万人,不相契合,虽在一起吃饭,却不正眼看对方,彼此不说一句话。等到郭子仪代理安思顺的职位后,李光弼想逃离,主意还没定下来,诏书已到,要他分领郭子仪的兵力向东平叛。李光弼入府请求说:“我本就心甘情愿以死报国,只是请求免除我妻儿的死罪。”郭子仪疾步下座,握着他的手上堂并坐,说:“现在国家动乱,皇上离京避乱,除了您没有人能够领兵东讨,哪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呢?”召集全部军吏,拿出诏书宣读,一切安排都遵照诏书的命令。到离别时,两人握手流泪,互相勉励对方用忠义报国。最后平定叛乱,实在是郭李二人的功劳。了解对方无背叛之心,了解对方有能力担当重任,这才不会怀疑他,可以放心将兵力分给他。(如果)一向心怀怨愤,要了解对方的心就难了;心怀怨愤,必然只能看见对方的短处,想要发现对方的才能就更难了。在这方面,张保皋与郭子仪的贤明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的。张保皋任用郑年是由自己做主,郑年当时正饥寒交迫,容易被感动。郭子仪、李光弼,一直实力相当,李光弼的任命,出自天子,和保皋相比较,郭子仪做得更好。世人都尊称周公、召公为百代先师,周公扶助成王,但召公怀疑他的用心。凭借周、召的圣明贤能,年轻时扶助文王,年老时辅佐武王,能平定天下,周公的心,召公尚且不能完全了解。如果仅有仁义之心,但没有明智的头脑,那么召公尚且如此(不能免于猜疑),更何况不如他的人呢!13.(1)不能换成“见”字。(1分)因为“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念故地的情怀。(2分)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1分)(此题考查古诗词炼字的鉴赏能力。)(2)上片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写当年全盛时的欢乐,结尾两句又从欢乐的高潮跌入悲怆的深渊:(2分)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往昔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2分)对比手法使作者冲破了时空的束缚,把悲国之思、忠贞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1分)(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14. (1)朝闻道(2)怎敌他、晚来风急(3)在水一方(4)奏流水以何惭15.荥阳苏氏古宅败落,专家建议开发利用(或:苏氏古宅败落,专家建议开发)。(本题考查语段压缩能力。要在整体把握语意的前提下,筛选最重要的信息,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整合,注意字数限制。)16.参考:“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苏氏三父子,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同列“唐宋八大家”之榜,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他们留给后人的,岂止是一笔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以磊落的人格、圣洁的灵魂、超逸的才情、旷达诙谐的个性及对生活的执著的爱,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博得了人们对他们的崇敬与热爱,被后人所传颂,在中华历史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根据题干中对“颁奖词”的提示,可就“三苏”的创作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以及个人品性进行总结,语句要言简意丰,生动形象。)(一)17“神秘的战栗”是指人的内心因受现实某种情景的触发而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对造化的敬畏、对人生的慨叹,是一种灵魂的洗礼,良知的发现。(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意思对即可。)18.这一段运用了比喻、反问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现实生活中能够触发神秘的战栗的情景比比皆是。(此题考查鉴赏语言特点的能力。)承上启下(或“过渡”),既是对上文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又引出下文作者对许多人缺乏神秘的战栗的感慨。(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意思对即可。)19.世俗社会中追求物欲的力量使人的心灵受到束缚,人们很难体验到神秘的战栗。应当回到内心,让心灵从世俗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的力量,不论灵魂是否得以飞升,总比跟随日益沉沦的世界一同沦陷强得多。(此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意。意思对即可。)20.诗人的心灵对造化对人生更为敏感,很容易被现实中的情景触动而产生神秘的战栗,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获得美丽幸福的体验。在世俗社会中,人不应只追求物欲而忽视了精神的力量,要回到内心,用心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丰富自己的心灵空间。(此题考查探究分析的能力。必须结合全文、联系现实作答,否则酌情扣分。)(二)21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从文中“一定要在镜头前面长时间地亮相,把写着款项数目的牌子,晃了又晃,唯恐别人看不清楚,留不下印象,则难免叫人疑惑他们这样做,是不是为了获得自己预期的利,至少叫人家称赞一番,奖赏一番”可以看出,在电视镜头前面长时间亮相的捐款人,其目的并不都是,或者不仅仅是为了叫别人称赞一番,奖赏一番。)22一个军人为尽军人天职冲锋陷阵,这种不求一己之私(或“不求回报”)的思想和行为,是道德的;另一个军人为了得到上面的奖赏、同伴的称誉冲锋陷阵,这种沽名钓誉(或“为了收获自己的荣誉”)的思想和行为,是非道德的。(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应准确解读第三段的内容,指出两位军人“内里”的不同。)23前者求别人的利(或“利他”),以别人的痛痒为痛痒(或“对于别人,有一种痛痒相关的感情”),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或“不计毁誉,不顾罚赏”);后者通过“利他”来“利己”,或者许诺(或“作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