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 I S T A N C EE D U C AT I O NJ O U R N A L P r a c t i c e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o 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若干相关性问题 方舟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浙江杭州3 l 1 2 P 薅妻 信息技拳与瀑器蘩舍镌王诈在裁喾已经费菔多辜 在经溪了轰轰烈熙的发展除段露 给教 育带来的实质性变化并不彰藏 整合前有效性没有凸现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必须关 滤这些相关性的因素 从纯技术 纯理论研究的现象中走出来 在提渤教学效栗上下功夫 在整合中求 变 求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秘关注因素 t 信息技术与课稷整合已成为燃箨各国深化教育改 革酶重要途径 在我毽 信患技术与渫程整合开矮子上 世纪8 0 年代 从整体看 我们的教师 我们的学嫩并没 有加入到 整合热 中来 整合的成果认同还是停留在 教育技本学界的范围内翻少数热袁教育技本的人员之 中 应霜的探索还是停留在纯技术溅纯理论的鼷西上 问题就在于所处的环境与整合互相间存在着一定的文 化冲突 如观念 认知 模式冲突等 这些冲突尽管与 整合工捺的本质没有必然性的关联 毽对其发嶷过程 有导弓l 扩张和制约作用 使得人们对应用技术和实旌 整合缺乏内在的动力 对于这种环境中的冲突因素 我 们称它为相关性因素 表示它与辫物本质问的或然关 系 因戴 获纯技术 纯理论研究的现象孛走蠢寒 深入 教学实际 分析和理清这些相关性问题 减少相关性因 素的干扰 对于凸显整合的有效性显得非常必要 一 蘩息技术与深程整合的本质稚多随舔境麓粕关 问题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 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寒营造一静颓测教学 环境 囊现一种甄能发挥教耀主导作用叉髓充分体现 学生主体地位的以 自主 探究 合作 为特征的教与学 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 创造性较宽分地 发挥出来 使传统懿以教瘘为中心的漂堂教学结构发 生根本饿变革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 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何克抗2 0 0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内涵 包含着三个基 本震性 露遣或剑设耨燮教学繇境 实褒薪的教与学方 式和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三个属性间的关系是逐步递 进的关系 新型教学环境的建构是为了支持新的教 4 9 与学方式 颏的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变革传统教学络梅潮是鸯了最终达蓟剖掰精诤与实黢 能力培养的目标 可见 整合 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 传统的教学结构 即改变 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结构 创建薪型的 聪能发挥教帮圭导作用又熊充分体现学 爱主体施位的 主导 主体裙结合 教学结构 从上述内涵的理解来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实 质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养成和推行 成当指出 这样 的认识有着j 摹誉积极的意义 有助予我瓣教育与嚣酥 教育接鞔 也有助于整合工作重要性的凸照 但是 理 解 与 实践 毕竟是两回事 理解了并不等于就能如此 行动 就像理论与实践一样 互相间总是有差异的 况 巍 整合工作裰大翟度上游怒一耪交纯现象 实践 酌 复杂程度更加纷繁 受变化的因素更难以掌控 整合工 作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整合从最本原的意义来 考察就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问题 其中的知识单元有 嚣个 鞠技术的毽鳃 技零墓要毪认识 秘教育豹实践 蹩合的必要性认识 技术的理解和教育的实践都是 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积淀基础上的 都与一定的文化背 景攘联系的 举目的文化背聚下的理壤必有很太差异 二魑整合扶价值意义上考察就是教学方式 教学结橡 的变革问题 通过整合实现新的教学方式 变革传统的 教学结构 这就是说 整合不但意味着原教育要素内涵 发生改变 更意睬着要素麓的关系发生变纯 重囊组 合 重新调整 过程中势登表现为文化的冲突 要经受 文化的考验 熬合的文化现象 表明它与环境是紧紧联 系在一起的 具有区域性 继承性 时代性特点 在不同 豳家 不离区域 不同酶爵簇 整合鹃做法都将是套嚣 别的 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对技术的理解是个很重要的问 万方数据 是将学科内容融人到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认知环境 中 通过技术展现为各种情境让学澎者去自然感通 使 学科知识的认知活动变得熙加有效 因此 用技术学 习 情境体验 情壤感通成了最好的认知模式 信息技 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讲的就是认知模式的改变问题 然而在我国 长期以来形成的认知模式是一种 权 藏 依存模式 妨 毛时期的诀懿依赣家长 学校时 期的认知依赖教师 走向社会的认知依赖领导或经典 大部分的认知活动是在权威的作用下完成的 在这样 的认知模式下 人铝疆小 怕出错 很少有情境的真实 体验 学校里则表现为重知轻行 认知过程缺乏自主性 秘创新憷 习惯予等待权威作用的降临 在习惯子 权 威 依存模式 认知的入们 面对信息技术提供的丰 富的认知环境表现得不能适应或者无所适从 不能用 技拳去认知 不敢去真实豹俸验 嚣瓣信塞技零终秀最 好的认知工具表现得木然 不能去探索 不能去开发 体味不到信息技术在认知上得巨大功用 2 教学模式辩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影噙 信息技术与课程熬合在我圆是当作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寒认识的 也就是说 逶避信息技术盼运震 创建一种 5 0 成为技术运用的阻碍 霾蘸 教学组织革一诧 表现在基举采震 著授式 的 灌注式的斑级教学形式 导致学习目标 学习资源 学习体验及其学习评价的单一化 信息技术巧境带来 的海洋般的资源视而不见 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被忽视 教学设计程式化 表现在强调知识的客观存在性 精确 性 餐谖获褥游令薅经纛线性过程 强谖教学活凄憋外 在控制性 忽视了教学活动的情境性 不确定性 不可 预测性 非决定论 j S 线性和混沌性特点 钟志贤 2 0 0 7 遘铜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掌控 能力 学习方斌机械化 表现在以被动接受知识 储存 或占有已有知识为主要任务 以复制正确答案或瓣决 老问题为目的 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思维无意地受 到冷漠 培养方式标准化 表现在实施统一的模式等 忽撬壤感态度 氆薪品凌 实践麓力的逡步程学秘差 异 个体差异 忽视评价所具有的促进发展的精神 在 这样的机制下 信息技沭的应用及其与漾程的有效整 合鑫然缺乏一种内在的动力 投有应用的动力哪来整 合的效果呢 信息技术应用长期滞于演示型阶段 其原 因一毽了然 万方数据 interrupter D I S T A N C EE D U C AT I O NJ O U R N A L P r a c t i c e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一 4 社会的教育观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影 响 社会的教育观 指的是国家 社会 部门 家庭以及 个入各个层蟊对教耷鹃一种价值载游 反浃入钠期望 教育的情况 不同屡厢 不同时代 人们对教育的期望 是不同的 社会的教育观内涵具有复杂性 各自教育目 的的价值敢向是绝然不一的 作为圜家 社会的鼷霆竭 力倡导的自然是 素质本位 的教弯观 能力本位 的 教育观 然而实际上的反差却相肖明显 素质教育轰 轰烈烈 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分数乃文凭的敲门砖 文 凭乃职鼗的敲门砖 劳动力市场主的文凭追逐簿瑰蒙 比比皆怒 说明了社会大众对教育的一种价值观取向 依然是以 知识 为本位的教育观 在 知识本位 的教育观下 教学中势必形成书本 为孛心 教舞秀孛心 课堂舞孛心 学知谖 传授瓣识 掌握知识的活动是最重要的 学校往往以高升学率 考 上多少多少重点校 本科生 研究生来显要自融 教师 总是以赢分豹考生为袋 知识是学业成绩 教学质量的 唯一考基 无论是学校 教癖 还罴家长 都不可麓把理 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问题放到一定的位置上加以研究 相反 我们有的家长还会以影响学习成绩为由而竭力 限剩甚渡反对孩子玩电脑 上网络 把学习 摸索现代 信息技术当作不务藤监而加敝管制和约束 这就无意 中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形成了一种来自社 会的抵制力量 至少可以说极大地减少了或者说限制 了学校 教雾 甚至学生运臻售患技零静热情 瑟这种 热情恰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所需臻的 三 积极推进话息技术与课程静效整合的几点建议 蕊惫技本与谦程骞效整合 既是一个信惑按本性 质的问题 又是一个现代教育性质的问题 更燕一个文 化性质的问题 整合的背后意味着多种文化的冲突 改 变和融合 凡文化所致则往往是缀根的 很难轻易改 变 整合要有一个过程 一个襁豢妖酶过程 尤其是文 化的改变问题 策略上必须是 渐变 要长时间的 因 势利导 而不是急变 这是其一 其二 信息技术与课 程有效整含归根结底是教育阎题 信息技术对于褒代 教育来说 其重要程度是菲常高的 但无论如何不能替 代 信息技术替代不了教育 因此 整合只有禚更加有 助于凸现教育目标 学习目标 增强教育意义 学习意 义静时髌才有意义 绥怠技本约运耀是与学习翳标 学 习意义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 教育通常是社会鼷面 国 家层面上的问题 只有社会 国家来统筹解决才能完 事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需黉形成一种新的教育 祝簇 这是需要社会 箧家作努力瞬 第圈 整会意喙着 系统发生变化 不单怒教育技术界的事 不单怒学校的 事 而是 大家 的事 只有这种协同行动 才能使整合 成为有效的过程 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体现出无穷魅 力 才能建立起社会各方的认同机制 联系上述相关性 闽遂的表瑰 建议苁隘下氕个方蟊着手做好 1 要努力理顺整合工作中出现的几个认识问题 一是关于整合发生的问题 既不能靠开展 整合运动 类的指令性行为发生 把整合化齄为禁荦项指标强制 擎校 教耀挟行 结果只是教师的行鸯变化丽已 实藏 则丝毫不会改变 也不能指浆自然而然地发生 即使教 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也不意味管整合就此能 发生得缓好 整合是有意谈的行秀 鸯强爨的目标疆 动 把信息技术当作语言看待 达到用授术表达 交流 理解和思维的时候 整合也就发生了 二是关于整合方 式的问题或模试问题 有基于课堂教授的 通过在课卷 上觞情景剖设 谴学生送行囊主性的学习 有基予隧终 汝源的 就是利用网络的资源开展研究饿学习 教师和 学生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违接到世界各地的学习资 源 围绕一定的主题 查询鸯关资料 解决问题 师生之 阅 学奎之闻进行交流骚讨 三是关予整合效果的麓 题 不能过分扩大信息技术的作用 许彩研究表明 计 算机的使用不会自动促进学习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 系统中各种鼹豢的整体变化 以计算枫为核心的信息 技零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我们只能立足子学生的谈 知过程的变化和提高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优化组 合和调动各方面的因素 通过重视教师在整合实践中 懿髭动性稻创造性来追求最佳的效果 2 要努力促使教师的转变 充分发挥教师在整合 实践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 从本文的相关性问题 的表现分析糟 是否能转变为正相关 教师起着关键的 露震 教瘴对信意技本与课程整合的鸯效缝套羞决定 性的影响 这是因为 教师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实 践主体 首先要教师养成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自盘 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蓠先要教师关漾用了信息技 零以后的教攀震量高了还怒低了酶闻题 其次要教瓣 火胆创新教学模式 大力使用信息技术 形成新的学习 理念 进而可以促进学生的转变 家长的转变和社会的 转变 教师是僖息技本积课穰整合的具体操作者 到嬲 翦为止所形成的整合工佟的很多反思 如技本使用的 合理性反思 课程整合目标的反思 整合成本效应的反 恩等等 涉及的都是操作层顽上的问题 都需要教师采 挟舞的 因越 跌现在起必须努力促使教矮熬转交 覆 对信息技术 我们的教师在理念上 在行为上的新认 识 新面目往往比什么都撼得重要 3 要重视鳃决课堂教学环境下的课程与信息技术 熬合闻题 课堂教学在国久羧孛是一种穰深蒂舀懿教 学模式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概念影响在教师 在学生 在家长的心中是难以抹去的 既然是这样 我们的整合 葛 蠢 蔷 萋 万方数据 譬 堇 鋈 囝 工作不如就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重视解决好课 堂教学环境下豹课程与信怠技术整合的闷题 欲溪念 上说 信息技术与课程地有效整合不一定一开始就强 调黻学为中心 先戳教为中心酶整合 后走离以学力中 心的整合 同样可达到效果 从技术上说 课堂教学的 环境瞧是许多技本方案褥以运行 得以剖灏 褥泼支撑 的一个关键环境 魑资源组织 过程设计 效果评价的 一个燕要背豢 也爨教学基于信患技本瓣实麓改革鹄 基本界面 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包含其中 霹 要努力营造教学应用技本的隧橇环境 尽霹能 多地提供教学运用技术的有效方案 有一个教育专家 曾这样理解教育与信息技术的 整合 好毙中霞人的 吃饭与筷子 当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的 筷子 的时候 整 合就算成功了 这耪比喻爨有道理约 强调的是隧撬 性 教学和学习的应用技术臻达到随机的程度 要象使 用筷子吃饭那榉自如 这种随机和自如 表示信息技术 已经成为教学和学习的工具 表示信息技术已经与学 习者的学习嗣标和意义联系在一起 意嚷着人们的习 惯的改变 信息技术融化迸了入的思维方式之中 应该 采取 轰 的战术 以方便学习和学业成绩的提高为切 入口 进行大胆实践 尽可能多的掇供运用技术的优秀 教学软件和精晶课稷 实现课程内容信息化 课程教学 信息化 为教学和学习营造随机应用技术的环境 对 此 可以实施以下战略 一要实施教学软件傻瓜化战略 假如 我们的教学 软件 一旦达到象傻瓜照相机 傻瓜手机一样 人人都 能方便使用 那么就可以彻底解决教育使用信怠技术 的效率问题 可以不知不觉中实现教学过程的改变 教 育技术不知不觉中融入教学的行为 二要实施教学资源精黯化战略 实现教学资源的 共享 是信息技术带给入翻的最大实惠 也是信怠技术 与课程有效靛合的煎要途径和方式 共享的教学资源 必须楚优质豹 耪燕的 必须酝挟凿家 精龋课程 豹工 程建设 每个 精品课程 都应该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 整合 的有效方案 通过 精品课程 的共享 全面提高 信崽菝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 三要实施教师教育信息化战略 加快教育信息化 透稷 翔大信惠化建设力度 全戳提高教舞信惠素养 对予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效整合也有着关键的作用 因为推进信息鼓零在教隳教弯教学过程中的镑遗应 用 首先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各个专业和学科 课程醵整会 其次箍孳l 导秘支持广大教娜在教攀孛广 泛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 等先遘手段 改进教学工作 提裹教学壤璧 第三笺帮 助教师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良好习惯 为学生 起示范作瑙 一旦烬生都葵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男 的良好习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含的效果何愁不凸现 参考文献 f1 倪毙捩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游电 化教育研究 2 0 0 5 1 2 谈松华 教师教育中的远程教育 J 教育情报参考 2 0 0 4 3 3 j 朱广艳 信惠蔹术与潆糕整合懿发爰与实栽 访乾容耀莛 大学刘儒德教授f J l 中网电化教育 2 0 0 3 3 4 朱广憋 售怠技术与漂羧整会热鹣冷愚考 访美辔密歇擐 闸立大学教育学院赵蛹教授 J 中国电化教育 2 0 0 4 1 5 高文 以认知学徒模式改造现行学校教育 迎接人类有史 以来的第二次教育孳翩砰外国教育资辩 2 0 0 0 俩l 6 谢贵荣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高中 避交第蠢瓣 瓣Qi E 终 教学寨镄溺 h t t p l w w w g z k g c r d y u w e n S h o w A r f i c l e M p A r t e I D 2 21 5 C 7 黄嘉全 试论傣患技本与课程夔会的基本策略溺 魄诧教 育饼究 2 0 0 2 7 8 钟志贤教学设计视域 大学教学模式的局限与走向 J 开 放教育磅究 2 0 0 7 2 f 9 方舟 远程教宵教学模式运行的若干相关性问题f J l 开放 教窿露 突 2 0 0 6 4 终者麓介l 方舟 副研究馆员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O ns o m eR e l e v a n tE l e m e n t so f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a n dC u r r i c u l u m F a n gZ h o u Z h e j i a n gR a d i oa n dT VU n i v e r s i t y H a n g z h o uZ h e j i a n g3 1 0 0 1 2 A b s t r a c t 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a n dc u r r i c d u mh a sb e e nd e v e l o p e df o rs e v e r a ly e a r s b u ti t d o e s n tg r o ww e l la si ts h o u l d b ef o r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r e l e v a n c ys u c ha si n s t r u c t i o nm o d e l e d u c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e d u c a t i o nv a l u e l e a r n e r sq u a l i t y e d u c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s u p p o r t w h i c ha r ed i r e c ta n dr e s t r i c t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 W es h o u l d p a y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r e l e v a n te l e m e n t sa n dj u m po u tt h ei n s t r u c t i o nm o d e li t s e l f K e y w o r d s 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C u r r i c u l u m I n t e g r a t i o n R e l e v a n te l e m e n t s 5 2 本文责编 孙爱萍 万方数据 interrupter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若干相关性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若干相关性问题 作者 方舟 Fang Zhou 作者单位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2 刊名 远程教育杂志 英文刊名 DISTANCE EDUCATION JOURNAL 年 卷 期 2008 4 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 9条 参考文献 9条 1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期刊论文 电化教育研究 2005 01 2 谈松华 教师教育中的远程教育 2004 03 3 朱广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与实践 访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教授 期刊论文 中国电化教育 2003 03 4 朱广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的冷思考 访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赵勇教授 期刊论文 中国电化教育 2004 01 5 高文 以认知学徒模式改造现行学校教育 迎接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二次教育革命 2000 06 6 谢贵荣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高中语文第五册 阿Q正传 教学案例 7 黄甫全 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期刊论文 电化教育研究 2002 07 8 钟志贤 教学设计视域 大学教学模式的局限与走向 期刊论文 开放教育研究 2007 02 9 方舟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运行的若干相关性问题 期刊论文 开放教育研究 2006 04 相似文献 10条 相似文献 10条 1 期刊论文 何克抗 He Kekang 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 中国电化教育 2008 7 本文首先指出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极端重要性 并强调该理论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然后以此为依据对美国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信息技 术与课程整合论著 教育技术CEO论坛第三年度报告和罗布耶的专著 作了认真的剖析 并以美国近年来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效果加以论证 在 此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深入思考 从而形成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全新认识 2 期刊论文 刘文灵 LIU Wen ling 探索中国特色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之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之反思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9 3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有人将这些问题归咎于教育资金紧缺 高考制度压抑等 外在因素 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我国国情的一部分 也是我们制定整合策略应该依据的一部分 要走成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路 必须考虑本国的国情 本 文立足于我国的国情 反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路 3 学位论文 祝爱芬 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 2007 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经验 在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指导下 采用文献研究法 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 借助开放源代码网络平台Moodle进行信息技术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整 合的研究 论文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 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总 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 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 然后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 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整合的一 般过程 并提供了整合案例 最后对信息技术与 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整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 作者期望 通过本研究能够解决当前 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高等院校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并且推动Moodle网络平 台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的应用 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然后介绍了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研究现状 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采用的研究方法 论文第二章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 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目标 原则和支持理论 然后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合的阶段及现有的模式 最后分析了网络辅助教学 混合学习和网络课程三个概念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区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一种双向 互动的有机融合 即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促进课程的学习和教学 而且要培 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以 自主 探究 合作 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论文第三章主要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调查闯卷的统计分析验证信息技术与 教育技术学导论 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整合教学前 作者分别 向2005级本科生和2006级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 了解其学习 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的情况 为整合研究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论文第四章根据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 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 教育技术学导 论 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 并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 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 然后提供了具体应用过程模式的典型案例 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上 在Moodle网络平台上 作者主要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和协作学习活动来实施信息技 术与 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的整合 因此 本章依次探讨了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和通过开展协作学习进行信息技 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 论文第五章首先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前后测调查问卷的对比研究进行整合效果分析 具体分析了整合教学前后学生 学习 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的兴趣 信息素养能力 自主探究能力 协作学习能力 以及整体能力的变化情况 然后分析了整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了反思 并提出若干建议 论文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性阐述 4 期刊论文 蔡剑飞 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南方论刊2010 3 国家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 整合 与 课程整合 的概念不明确 容易与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混淆 有人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 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梳理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比较中 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论述了一些课程整合的方法与途径 5 期刊论文 张杰 杨在宝 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现状调研 中国教育信息化 高教职教2007 10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者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 他们的总体素质影响并决定着未来教育的发展 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是一个 至关重要的问题 当然有效的培养策略源自对师范生现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了解与掌握 本文将对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进行深入调 查研究 为设计有效的培养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6 期刊论文 隋沂鑫 SUI Yi xin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与策略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2 4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发展的关系 阐述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 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作为认知工具使用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推进信 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的关键点与实际实施过程 7 学位论文 刘静 新形势下军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 2006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时代发展的强力发动机 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尤其是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时 代发展的要求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大的教育改革潮流 也成为我国军事院校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的一大突破口 面对信息 技术的冲击 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 我国军事院校教育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如何迎接这些挑战 应对这些要求 抓住宝贵的发 展机遇成为本研究选择军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衷之一 本论文通过对军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的初步考察 认为我国军事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世纪之交的世界新军事 变革及其对军事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以及信息时代对人类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这两个方面 构成了军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大时代背景 在本文中 笔者提出军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新军事变革理论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科学 技术与社 会理论 在对军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 军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内涵上以及一般模式上与一般院校中开展的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本质上并无不同 并归纳提出了军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基本模式 它们分别是 信息技术学科本位的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辅 助教学的整合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探究整合模式 在军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形式上 本文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webQuest是军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理想形式 并对军校信息技 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要重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员的培训 要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要为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最后 本文为军事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入了Blending Learning这一古老而又新颖的思想理念 在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Blending Learning的学习理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作者认为Blending kanling这种思想与理念为军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8 期刊论文 冯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2004 6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教育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是我国教学改革的新观点 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 意义 存在问题 效果等方面简要阐述了这一新的教育思想 9 会议论文 赵嵬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探索 2006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在逐步推进 那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便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理念与目标 原理与原则 模式与策略等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 在此基础上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承担主体出 发 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论述了教师开展课堂行动研究是深层次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 10 会议论文 刘力 李红波 刘莹昕 从CAI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003 本文简述了CAI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并分析了CAI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区别 最后指出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区别 实现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学理念 只有改 变了教学理念 大家对课程整合主动的接受和探索 主动学习信息技术 挖掘发现整合的深层内涵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 把信息技术完美的融入到学科 教学中去 悄无声息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引证文献 1条 引证文献 1条 1 钱伟茂 郑宁国 电大公共数学课程的整合与实践 期刊论文 远程教育杂志 2008 6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 吕先竟 wfxhdx 授权号 c58d0819 0eb8 4918 8268 9e90012a21ec 下载时间 2011年2月20日 interrupter 概述 在气动技术中 空气过滤器 减压阀和油雾器 称为气动三大件 为得到多种功能 往往将这三种 气源处理元件按顺序组装在一起 称为气动三联件 用于气源净化过滤 减压和提供润滑 三大件的安装顺序按进气方向依次为空气过 滤器 减压阀 油雾器 三大件是多数气动系统中 不可缺少的气源装置 安装在用气设备近处 是压缩 空气质量的最后保证 其设计和安装 除确保三大件 自身质量外 还要考虑节省空间 操作安装方便 可任意组合等因素 空气过滤器的发展 空气过滤器的原型是人们为保护呼吸而使用 的呼吸保护器具 据记载 早在一世纪的罗马 人们 在提纯水银的时候就用粗麻制成的面具进行保护 在此之后的漫长时间里 空气过滤器也取得了进展 但其主要是作为呼吸保护器具用于一些危险的行 业 如有害化学品的生产 1827 年布朗发现了微小 粒子的运动规律 人们对空气过滤的机理有了进一 步的认识 空气过滤器的迅速发展是与军事工业和电子 工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由于各种化学毒剂的使用 以石棉纤维过滤纸作为 滤烟层的军用防毒面具应运而生 玻璃纤维过滤介 质用于空气过滤于 1940 年 10 月在美国取得专利 50 年代 美国对玻璃纤维过滤纸的生产工艺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 使空气过滤器得到了改善和发展 60 年代 HEPA过滤器问世 70年代 采用微细玻璃纤维 过滤纸作为过滤介质的 HEPA 过滤器 对 013 微米 粒径的粒子过滤效率高达 99 9998 八十年代以 来 随着新的测试方法的出现 使用评价的提高及 对过滤性能要求的提高 发现 HEPA 过滤器存在着 严重的问题 于是又产生了性能更高的 ULPA 过滤 器 目前 各国仍在努力研究 估计不久就会出现更 先进的空气过滤器 过滤器本身的设计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其中最 重要的是分隔板的去除 即无隔板过滤器的发展 无隔板过滤器不仅消除了分隔板损坏过滤介质的 interrupter 危险 而且有效地增加了过滤面积 提高了过滤效率 并降低了气流阻力 从而减少了能量消耗 此外 空 气过滤器在耐高温 耐腐蚀以及防水 防菌等方面 也取很大的进展 满足了一些特殊的需求 伤 导致主机 抱死 甚至报废 寿命通常为 2000 小 时左右 高效空气过滤器产品分类 有隔板高效过滤 器 无隔板高效过滤器 V BED 高效滤网 耐高 温高效过滤器 无隔板高效过滤器 无隔板过滤器是用热熔胶代替有隔板过滤器 的铝箔对滤材进行分隔 由于没有了隔板使得 50mm 厚的无隔板型过滤器能够达到 150mm 厚 的有隔板过滤器的性能 90mm 厚外框的 HEPA 在相同过滤面积及过滤效率的情况下 风量可以达 到有隔板 SPAN 150mm 厚标准阻力型的 1 3 倍 SPAN 150mm 厚标准阻力型的两倍 可以满足当 今空气净化对各种空间和重量及能源消耗的严苛 interrupter 需求 有隔板高效过滤器 有隔板过滤器的滤料是利用专用自动设备打 成皱褶的铝箔分隔并折叠成型 正值对生产过程的 管理及严格的侧试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耐高温高效过滤器 该过滤器可以使用在 250 的高温环境 过滤 效率可达到 99 99 V BED 高效滤网 0 3 m D O P P S L Testing 95 99 99 at 0 3 m V BED 高效滤网 V BED 型的中 高效过滤器 这款产品是专 为在低阻力下达到大风量需求设计开发的 LV 的高效率系列可以在 250Pa 初期阻力的情况下风 速达到 2 5m s 即 500 场 m 杭州包车公 司 空气过滤器如何过滤空气 一般的空气净化设备过滤空气大概分为一下 方法和步骤 1 多重过滤网 防止空气中的灰尘和 病菌进入室内 多重活性碳过滤网有效拦截灰尘病菌 进行过 滤空气 确保进入室内的空气洁净 2 氧化钛杀毒 降解室内空气中的甲 醛 苯等有机毒气的污染 纳米级二氧化钛由紫外光激活 进行过滤空气 有效降解空气中的甲醛 苯等有机毒气的放射污 染 3 负离子增氧 增加室内空气中的氧 气至适量并保持含量稳定 负离子发生器给室内空气增氧 确保进入家居 的空气保持足量的氧气 充满活力 加强过滤空气 4 PTC 陶瓷加热 加热室内空气至舒 适温度 PTC 陶瓷加热片对冬季进入室内的新风进行 辅助预热 适当增加室内的温度 从而过滤空气 interrupter 让家居温暖舒适 5 紫外光杀菌 强效杀灭空气中的 流行性病毒细菌 紫外线光源具有强效杀灭空气中的流行性病 毒细菌 使人远离感染源 进行过滤空气 呵护全 家健康 过滤器是输送介质管道上不可缺少的一种装 置 通常安装在减压阀 泄压阀 定水位阀或其它 设备的进口端 用来消除介质中的杂质 以保护阀 门及设备的正常使用 当流体进入置有一定规格滤 网的滤筒后 其杂质被阻挡 而清洁的滤液则由过 滤器出口排出 当需要清洗时 只要将可拆卸的滤 筒取出 处理后重新装入即可 因此 使用维护极 为方便 杭州 租 车公司 空气过滤器的相关行业标准 GB T 13554 2008 高效空气过滤器 GB T 14295 2008 空气过滤器 GB T 15187 2005 湿式除尘器性能测定方法 GB T 17939 2008 核级高效空气过滤器 GB T 6165 2008 高效空气过滤器性能试验方 法 效率和阻力 HG T 2061 1991 橡胶机械用空气过滤器 JB T 6417 1992 空调用空气过滤器 JB T 7374 1994 气动空气过滤器 技术条件 JG T 22 1999 一般通风用空气过滤器性能试 验方法 TB T 3135 2006 机车 动车用车体空气过滤 器 全自动过滤器 超期使用危害 机组排气量不足 影响生产 滤芯阻力过大 机组能量增加 机组实际压缩比增大 主机负荷增大 寿命减 短 滤芯破损导致异物进入主机 发生主机抱死甚 至报废的情况 interrupter 常规技术参数 材质 304 316L 进出口连接方式 快装接头连接 法兰连接 螺纹连接 过滤精度 um 0 2 100 过滤容量 t h 0 2 50 滤芯长度 m m 250 1000 工作压力 Mpa 0 1 1 0 温度范围 1 100 滤芯材质为 聚丙烯滤芯 滤芯长度 10 20 30 40 滤筒芯数 1 芯 3 芯 5 芯 7 芯 9 芯 11 芯 13 芯 15 芯 21 芯 32 芯 空气过滤器的设计重点 本体设计 空气过滤器的本体是整个过滤器的基体 是主 要的承载部分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空气过滤器 的外观和流量特性 本体的材料一般选用压铸铝合 金或锌合金 塑胶材料虽便宜但强度不高 特殊设计的空气过滤器 在设计时 空气过滤器本体外型要与减压阀 油雾 器的外型类似 要综合考虑 外型设计很重要 它 关系到是否能够在众多生产厂家的三联件产品中 突出自己的产品 打开销路 笔者在设计过程中 外型设计占了约 40 的工作量 这是一个难点 外型设计总的原则是 在保证内部结构的前提下 外型有特色 简单 尺寸紧凑 易于拆装组合和模 块化设计 尤其要考虑如何方便与其他元件连接 目前的产品中 主要有 2 种连接方式 一种为本体 上有斜面 靠固定件上的斜面拉紧固定 另一种靠 螺栓连接 前者便于拆装维修 后者则尺寸紧凑 同时 为确保过滤器不会装反 阀体上要有醒目的 气体流动方向标志 空气过滤器本体内部的设计主要是流道的设 计 因为流道是影响流量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流 道设计要注意 1 要尽量扩大进口流道的进气面积 保证进气 interrupter 流道面积为设计口径面积的 1 5 2 倍 2 流道要尽量短 在满足强度的前提下 尽量 将导流板上移靠近进气口 流道短还能缩短结构尺 寸 空气过滤器本体在设计压铸件时 要尽量减少 机加工的切削余量 一般在 0 5 1 5mm 过多的 切削余量会增加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 还会增加不 良率 这是因为压铸时内部难免会出现缩孔等不良 现象 比较致密的金属层厚度比较薄 过多的切削 量会破坏致密层 设计时要尽量使壁厚均匀 不同 壁厚处要有圆弧过渡 以减少集中应力的出现 导流板设计 空气过滤器的导流板是影响分水效率的关键 部件 导流板的叶片在设 导流板 计时要注意 4 点 1 角度大小适当 角度过大 气流气旋不明显 分水效果不好 角度过小 分离出来的水会往上跑 很难流到水杯底部 叶片以 30 45 比较合适 2 叶片要有足够的强度 同时有足够的过流面 积 3 导流板安装必须牢固可靠 因为气流在通过 导流板时对叶片有较大的反作用力 容易使导流板 松动或失效 4 旋向 很多厂家都采用左旋 不过经过测试 左旋和右旋并没有明显区别 伞形挡水板设计 挡水板 伞形挡水板用来防止杯底的水被气流回吸 设计时 要注意 3 点 1 伞形挡水板与滤芯接触的部分要有一定的 弹力和强度 保证组装后滤芯和伞形挡水板不会松 脱 伞形挡水板的材料一般用 ABS 或 POM 所以 要充分考虑塑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老化问题 防止用 过一段时间后失去弹力 必要时可以加一个锁紧螺 母 2 伞形挡水板的伞形板部分要有气压平衡孔 直径在1 2mm 用于平衡水杯上下2部分的气压 3 伞形挡水板的伞形板部分要尽量大 与水杯 interrupter 的间隙在 1 4mm 之间 要留有缺口 以利于分离 出的水流到杯底 滤芯 水杯和保护罩设计 根据过滤精度的需要 可以使用不同的滤芯 滤芯有金属网型 烧结型和纤维凝聚型 3 种 金属 网型过滤精度最低 纤维凝聚型过滤精度最高 常 用的烧结型又有铜珠烧结 树脂烧结和陶瓷烧结 3 类 其中铜珠烧结最常见 通过选用不同的铜珠直 径 可达到不同的过滤精度 一般有 5 m 20 m 50 m 100 m4 种过滤精度 铜珠滤芯的优点是可 以多次清洗使用 空气过滤器的水杯一般由透明的聚碳酸酯 PC 材料制作 便于观察杯中的水位 水杯的厚度要大 于 3mm 压力越大所用的厚度越厚 由于 PC 易碎 一般在较大规格的过滤器上使用时 要加金属保护 罩 加保护罩时 保护罩要托住水杯的底部 让保 护罩承受主要的压力 在高压时可以采用金属水 杯 但要有透明刻度显示水位 排水阀设计 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复杂精密压铸模具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版现代农业联盟合作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波形护栏安装与道路施工环境保护合同
- 二零二五版带花园二手房居间服务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商务支付结算与清算服务合同
- 2025版仓储租赁与仓储信息系统建设合同
- 2025年服装、鞋帽加工机械项目发展计划
- 二零二五版智慧房产与土地使用权买卖合同
- 2025年口服溶液剂项目合作计划书
- 二零二五版离婚协议中关于子女教育费用承担的单方协议
- 健身器材采购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清除标线施工方案
- 招标代理服务规范
-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 新生儿气胸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演示文稿
- 易观分析:中国生鲜电商年度综合分析2022
- GB/T 26081-2022排水工程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
- GB/T 26480-2011阀门的检验和试验
- GB/T 15738-2008导电和抗静电纤维增强塑料电阻率试验方法
- DB63-T 949-2020锅炉安全使用管理规范
- 控制计划CP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