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1 物质的分类(第7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1 物质的分类(第7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1 物质的分类(第7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1 物质的分类(第7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1 物质的分类(第7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人类已知的化合物数目 190055万种化合物1945110万种 45年加倍1970236 7万种 25年加倍1975414 8万种1980593万种 10年加倍1985785万种19901057 6万种 10年加倍1999超过2000万种2000超过3000万种 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 为什么你很快就找到你需要的书 超市 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 为什么你能够迅速挑出你所需要的东西 这是因为人们在将这些物品陈列到书架或货架之前 已经事先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处理 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 标准 进行分类 这是人们最熟悉 也是最方便的一种科学方法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 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 发现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复习回忆 1 初中学习中 将元素分为了元素和元素 其中na mg al fe cu zn等属于元素 o s p cl等属于元素 2 我们还知道 对于自然界中的物质 从状态上可分为 三态 例如 对于空气 水 硫酸 矿石 石油 煤炭 从状态分类 可以将归为一类 将归为一类 将归为一类 3 对于化合物 我们可以根据组成特点 把它们分为 四大类 是否还可以对它们继续分类 试举一例 4 对于化学反应 在初中我们把它们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分别是 和 金属 非金属 金属 非金属 气 液 固 空气 矿石 煤炭 水 石油 硫酸 化合 分解 置换 复分解 酸 碱 盐 氧化物 一 简单分类及其应用1 交叉分类法2 树状分类法 一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 分类法是指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质归类到一起的方法 2 分类法 1 交叉分类法对同类物质采用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分类的标准有多个 某些盐的交叉分类按阴离子分类按阳离子分类na2co3碳酸盐na2so4钠盐k2so4硫酸盐k2co3钾盐 某些碱的交叉分类弱碱naohkoh可溶性碱强碱mg oh 2一元碱nh3 h2o不溶性碱二元碱ba oh 2 某些氧化物的交叉分类co2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sio2气体氧化物so2固体氧化物al2o3碱性氧化物cuo金属氧化物 2 树状分类法 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分级 递进 每一级一个分类标准 讨论 o2 cu h2so4 ba oh 2 kno3 co2 空气树状分类图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空气 化合物 单质 盐 碱 酸 o2 gu h2so4 ba oh 2 kno3 co2 酸 从是否含氧分 从酸性强弱分 无氧酸 中强酸 弱酸 h2so4 hno3 h3po4 h2co3 hcl h2s h2so4 hno3 hcl h3po4 h2co3 物质的分类 酸的分类 碱 从是否溶于水分 从碱性强弱分 难溶碱 弱碱 可溶碱 naoh koh ca oh 2 ba oh 2 nh3 h2o naoh koh ca oh 2 ba oh 2 cu oh 2 mg oh 2 fe oh 3 nh3 h2o cu oh 2 mg oh 2 fe oh 3 物质的分类 碱的分类 盐 从是否溶于水分 按组成离子分 无氧酸盐 钠盐 钾盐 铵盐 硫酸盐 碳酸盐 硝酸盐 按酸根是否含氧分 含氧酸盐 难溶盐 nacl agno3 cuso4 caco3 baso4 zns kno3 kmno4 feso4 nacl zns cacl2 物质的分类 盐的分类 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其它氧化物 cuo fe2o3 na2o co p2o5 h2o co2 p2o5 so3 cao cuo k2o co h2o 从组成元素分 非金属氧化物 从性质分 物质的分类 氧化物的分类 分类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对于同一类物质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采用不同的标准 形成不同的分类方法 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 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 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 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物质 化学反应 纯净物 混合物 单质 化合物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应用 溶液 胶体 浊液 第二课时 背景知识回顾 1 把下列物质分成两类应怎样分 纯水 泥水 纯h2so4 稀h2so4 蔗糖水 空气 铁粉2 在初中我们能把纯净物继续分类 可表示为单质酸纯净物碱化合物盐氧化物而混合物还能否再进行分类呢 二 分散系及其分类1 分散系的概念把所得到的混合体系 叫做分散系 前者属于 称作 后者起的作用 称作 其实 初中我们学过的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 其中溶质属于 溶剂属于 初中我们还学过悬浊液和乳浊液 它们也是分散系 例如泥水中的水是 泥土小颗粒是 根据分散质与分散剂的状态 它们之间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分散质分散剂气气液液固固9种分散系 一种 或多种 物质分散在另一种 或多种 物质中 属于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质 容纳分散质 分散剂 分散质 分散剂 分散剂 分散质 9种组合方式的分散系举例 说明 许多分散系属于混合分散系 如空气中有烟尘时 既有气 气分散系 又有气 固分散系 它们同时构成了复杂的分散系 2 分散系的分类 分散质粒子大小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它液体时 科学探究1 fe oh 3胶体的制备实验及胶体 溶液 浊液外观特征的比较 实验步骤 取三个小烧杯 分别加入25ml蒸馏水 25mlcuso4溶液和25ml泥水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 停止加热 即制得红褐色的 对比三种分散系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fecl3 3h2o fe oh 3 胶体 3hcl溶液属稳定的分散系 而浊液是不稳定的分散系 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 在一定条件下能 属于 为什么 沸腾 溶液呈红褐色 fe oh 3胶体 稳定存在 介稳体系 思考 胶体为什么具有介稳性 原因一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离子而带有电荷 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 而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 要使胶体聚沉 就要克服排斥力 消除胶粒所带电荷 原因二胶体粒子在不停的做布朗运动 讨论 根据胶体的介稳性 想一想 如何破坏胶体的介稳性 使胶体聚沉 2 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 oh 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 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 在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 记录实验现象 探究 如何区别溶液与胶体 胶体分散系为什么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 而溶液为什么不行 用丁达尔效应 产生光亮的通路 不产生光亮的通路 是 否 问题探究1 胶体分散系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2 胶体分散系与其它分散系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来区别 胶体分散系具有 而其它分散系不具备该性质 3 将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 观察并纪录实验现象 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 泥水的分散质不能通过滤纸孔隙 丁达尔效应 分散系的粒子大小 10 9m 10 7m 10 9 10 7m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酒精 氯化钠溶液 均一 透明 稳定 能 能 无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或出现沉淀 丁达尔效应 不能 不能 不稳定 不均一 不透明 石灰乳 油水 巨大数目分子集合体 许多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淀粉溶胶 牛奶 均一 透明 较稳定 能 不能 胶体的性质 1 丁达尔效应 胶体的光学性质 当光束通过某分散系时 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 通路 这条光亮的 通路 是由于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可以用来区别胶体不同于其他分散系 2 电泳 胶体的电学性质 在外电场作用下 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 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用以证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 3 布朗运动 胶体的动力学性质 胶体粒子在分散剂分子的撞击下做无规则运动 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次要原因 4 胶体的聚沉 凝聚 胶体分散系是介稳体系 是有条件稳定 当条件改变 会使胶体粒子聚集成更大的微粒而沉淀下来 加热胶体分散系 加入电解质溶液 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的胶体分散系 常见的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