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材分析素材1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材分析素材1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材分析素材1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材分析素材1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材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当时66岁,在镇江任知府。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在南宋时期,金国和南宋的国界线是淮河,京口在长江南岸,离淮河这一前线已经很近了。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怀古”二字,则明确了本词的类型,所抒写的一定是怀想古代的人和事,从而寄寓自己的感怀。这首词一共怀想了六位古人,上阕两位:孙权、刘裕,下阕四位:刘义隆,霍去病,拓跋焘和廉颇。一首一共104个字的词中,就出现了六位古人,出现的程度如此密集,对于读者来说,想进入这首词的审美境界是很困难的。因此,想读懂这首词,必须先了解清楚这六位古人的事迹。词的上阕所写的两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之处?因为作者是在“京口北固亭”怀古,自然会联想到当地的历史人物,所以,孙权和刘裕(寄奴)的第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跟京口有关。孙权作为吴国的国君,始置京口镇。而刘裕生长于京口,并于京口起兵北伐。第二,两人都是“英雄”,孙权北抗曹魏,开疆辟土,和魏蜀形成三国鼎峙的局面,而刘裕灭了北方的南燕、后秦,建立了刘宋。因此,两人既都是一国之主,也都是建功立勋的英雄人物。第三,两位英雄都有“北伐”的经历,孙权成功地抵抗住八十万曹军南下,以少胜多,而刘裕从京口起兵北伐灭掉了北方南燕、后秦。第四,两位历史英雄人物都“被雨打风吹去”了。辛弃疾写孙权和刘裕,除了因为身处京口而自然联想到和京口有关的两位英雄外,更重要的是表达对两位英雄的仰慕和缅怀之情。同时,也有用同为一国之君、创业之主的孙权、刘裕暗讽当时的南宋朝廷苟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意味,也许还有感伤自身虽然同为英雄却不能像孙权刘裕一样建立功勋的慨叹和无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说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的卷首词也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些怀古类的诗文一般都寄寓了这样一种感慨:人生匆匆,如果不抓紧时间建功立业,一辈子就会无所作为。不能“立功”对于一辈子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使命的儒家知识分子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内心会为此非常的悲哀,就想李白会感慨“陈王昔时宴平乐”、“古来圣贤皆寂寞”,杜甫会感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样,因而当他们想到古代的英雄人物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于别人能够建功立业的艳羡和仰慕,对于自己不能的哀伤。就像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写到周瑜一样,就会羡慕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会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而辛弃疾也会既仰慕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又慨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的居处现在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当然,要了解辛弃疾的这种情怀,必须之前要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如果不知道他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是很难体会到他现在的心情的。其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既流露出作者向往北伐的炽热、强烈的感情,又豪气干云,气势宏大强劲,突出表现了辛弃疾豪放派的词风。王国维对辛弃疾的评价也说:“稼轩之词豪。”下阕所写四个历史人物,首先是用刘义隆的“元嘉草草”来影射现实。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而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俊北伐,在符离(今安徽宿县)也曾兵败。写古是为了讽今,而从中,我们也要看到辛弃疾的雄才大略,一直以收复失地为己任的他,当机会真的来到面前的时候他没有头脑发热不顾一切,而是老成持重深谋远虑,“以史为鉴”,委婉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言下之意可能也有如果你们不以史为鉴,听从老臣的建议,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也是辛弃疾率众南归之时,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怀想拓跋焘是在以古喻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最后,辛弃疾怀想到廉颇,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以廉颇自比,意味深长,首先、他自诩和廉颇一样,虽老,但是可担当重任。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辛弃疾作为主战派的老臣,有勇有谋,洞悉局势,目光深远,从他训练的“飞虎军”能成为“江上诸军之冠”来看,他是堪于廉颇相媲美的将帅级英雄人物,这体现出他的豪情;其次、可是辛弃疾和廉颇一样,在晚年都没有报国的机会。廉颇最终未能为赵王所用,辛弃疾都66了还没能成为掌握实权可以实现北伐抱负的重臣,因而为之愤慨;再次,他和廉颇一样,都期望有这样一个机会,廉颇听到赵王派人来的时候,“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辛弃疾也是一样,被任命为镇江府的知府他也欣然赴任,被作为北伐的幌子自己也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最后,他和廉颇一样,遭人诋毁。廉颇被污蔑为“一饭三遗矢”,而辛弃疾一辈子但凡干出点成就总会遭到奸人诋毁,从而被罢官或者调任。在江西,他救济灾民,别人弹劾他“杀人如草芥,用钱如泥沙”,在福建,他修海防,人家弹劾上去说他“残酷贪饕”,这次在镇江也不例外,他搜集钱财为军士置备盔甲军装,花重金派间谍到北方金人那里探听虚实,被弹劾“奸赃狼藉”,又被免职。一辈子快要过去了,仍然没有这样一个实现抱负的机会,屡遭小人奸臣诋毁,这是让人多么愤怒无奈的一件事啊!这六个历史人物中,孙权、刘裕可以算作正面人物,刘义隆是反面人物,拓跋焘勉强算作反面人物,霍去病和廉颇既是正面人物,也是典故人物。用典,就是在文学创作中引用“出于古书典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李岫春(编著):楹联大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并不是文章或者诗词中出现了古代的人、事就是用典,如果作者只是直叙其事,并不是用典,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这一人物形象,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提到的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如果是在“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引用的古人和所写的诗文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引用古人古事是为了“类比”、“证明”,并且常常有出处,有相对固定的意味,那么就是用典,就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季鹰归未”出自世说新语,后以莼鲈之思表思乡弃官归隐之意,“求田问舍”出自三国志陈登传,表谋求私利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木犹如此”出自世说新语,表徒然虚度时光之意。因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封狼居胥”表明建功立业之意,“廉颇”出自史记,表明报国迫切愿望与报国无路的悲痛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