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六国论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六国论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六国论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六国论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六国论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一、注音邯郸(hn)弊在赂秦(l)厥先祖父(ju) 草芥(ji)与嬴而不助五国(yn) 殆尽(di)洎牧以谗诛(j chn) 暴霜露(p)燕赵之君(yn) 日削月割(xio)为国者(wi) 胜负之数(sh)反间计(jin) 下咽(yn)二、通假字1暴霜露 “暴”通“曝”,暴露2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假使三、解释词义1兵2与3为4亡5暴6事7犹8终9始10向四、古今异义1至于颠覆古义:到了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2其实百倍古义:它们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3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能够凭借今义:表示许可,答应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赂秦而力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亏损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盘;大的地盘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按道理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6以事秦之心名词作动词,侍奉7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待8并力西向名词作状语,向西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六、分析句式类型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非”表判断)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也”表判断)4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苟以大之天下”)5齐人勿附于秦状语后置句(“齐人于秦勿附”)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省略句(省略主语“齐人”)7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省略句(省略谓语,“较秦(接受贿赂)之所得”)8思厥先祖父,暴霜露省略句(省略介词,“暴(于)霜露”)9举以予人省略句(省略宾语,“举(之)以予人”)10洎牧以谗诛被动句(洎牧以谗(被)诛)1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后一“为”字表被动)七、积累名句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4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a革灭殆尽(di)暴霜露(bo)b弊在赂秦(l) 为国者(wi)c思厥先祖父(ju) 胜负之数(sh)d当与秦相较(dn) 洎牧以谗诛(j)解析:a项,“暴”应读p;b项,“为”应读wi;d项,“当”应读tn。2下列语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c)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解析:a项,“事”“礼”都是名词作动词;b项,完:形容词作动词;d项,却:使动用法。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思厥先祖父存亡之理可谓智力孤危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战败而亡,诚不得已abcd解析: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古义: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故事:古义:旧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4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解析:a项,状语后置句;b、c、d三项均为被动句。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58题。六国论(节选)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窃怪天下之储侯窃:私下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c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抵御d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困:困窘解析:b项,咎:动词,责怪。6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a.b.c.d.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却、但;b项,动词,作为/动词,成为;c项,连词,来/介词,因为;d项,助词,的/代词,它。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解析:a项,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2)彼秦者将何为哉?(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答案:(1)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委”“休息”是翻译重点)(2)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彼”“何为”是翻译重点)(3)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惟”“克”“为秦所为”是翻译重点)参考译文:六国论(节选)苏辙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这般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使)秦国人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六国论(节选)李桢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一味责怪秦国。在那个时候,东面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据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任意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三、语言运用9. 假如你是班长,受班主任委托召集学生代表座谈,收集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发言:a谁跟谁一个宿舍他说了算!他又不了解我们彼此的关系和生活习惯,“乱点鸳鸯谱”害苦了我们,我建议分宿舍自由组合。b自由组合也不一定好啊。爱玩爱闹的自由组合到一起,就寝时说笑不停那可怎么办?c先自由组合,老师再审核把关比较好。d我赞成c的观点。不仅宿舍可以这样分,座位也可以这样分。e老师审核?那还不是老师自己说了算吗?f不能这么说,学生还是应该听从老师安排的。他的安排自有一定道理。我觉得老师做决定前多做做当事人思想工作,以理服人就好了。请你将这部分同学的意见整理一下,口头转达给班主任,要求内容信息全面、表达委婉得体,不超过60字。答案:(示例)老师,同学们希望分宿舍和分座位先自由组合,分得不合适的再请您指出来,让我们明白不合适的地方在哪儿,然后再调整,您看可以吗?10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在表述上有两处不恰当的地方,请找出并加以改正。眉山市东坡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地处岷江中游,古称眉州,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泡菜制作在东坡民间已有大约1500多年的历史。当年不仅东坡喜食泡菜,还亲手制作泡菜。古往今来,东坡故里的城乡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作泡菜。2006年,东坡区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泡菜之乡”。答案:“大约”与“多”重复,删去一处。“不仅”应放在“东坡”后面。大器晚成苏老泉苏洵,字明允,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世称老泉先生。苏洵的父亲苏序,生有三子。长子名苏澹,次子名苏涣,三子名苏洵。苏澹与苏涣都以文学举进士,只有苏洵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喜欢结交一些斗鸡走狗的城中少年,整日在外游荡,苏序也不管他,亲戚问是什么缘故,苏序淡然答道:“你们不知道的。”过了20岁以后,他还是老样子,苏序还是充满信心地说:“这样一个人,是不必担心他的。”苏洵不到20岁就结婚了,娶眉山富豪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为妻。程夫人系出名门,知书达礼,以程氏之富下嫁到清寒的苏家来,已是委屈,而夫婿又不知上进。她是个非常要强的妇人,虽然不说什么,心里总是抑郁不乐,只好把家事一手承担下来,上事翁姑,下教子女,终日勤劳不息,希望有一日她的夫婿能够自己觉悟过来。苏洵到处游荡,不事生产。程夫人在眉山城南纱谷行街上租了一栋房子,经营布帛织物的生意。苏轼在一段文章中提到:“昔吾先君夫人僦宅于眉,为纱谷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于地,视之,深数尺,有大瓮,覆以乌木板,先夫人即命以土塞之。瓮中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乃已,人以为此有宿藏物欲出也。”(东坡全集)所谓“婢子熨帛”,就是生意的一部分。程夫人不贪窖藏的非分之财,她只规规矩矩做生意,帮助家计,希望她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这份苦心,苏洵不是不知道,他后来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嘉佑集,祭亡妻文)苏洵因此感叹折节,谢绝与他素所往来的少年,首次闭户读书,时年25岁。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态度又不很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却不幸落第。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27岁。所以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史本传皆言:“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三字经上也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苏洵发愤后,读书的态度和以前迥然不同。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餐也忘了,特地剥了几只粽子,连一碟白糖,送去书房,没有打扰他便悄悄地走开了!近午时分,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糖碟原封未动,然而却在砚台的四周,残留下不少的糯米粒,苏洵的嘴边,也是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把砚台当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不是糖。经过10多年的闭门苦读,苏洵学业大进。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写作及应用1技法总结(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的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开篇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者”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讽今,讽刺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六国与北宋对比等。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本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语言生动形象。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恐慌不安,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字里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