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餐桌前的谈话》.doc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餐桌前的谈话》.doc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餐桌前的谈话》.doc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餐桌前的谈话》.doc_第4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餐桌前的谈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出中心以餐桌前的谈话为例重庆市第三十中学 汤启莲【教学目标】1.在梳理对“谈话记录单”的感受角度的过程中,确定写作的中心;2.在给谈话内容拟正标题,修改谈话内容,和给谈话内容添加“点睛句”的过程中学习突出中心的方法;【教材原题】部编语文七上第五单元如何突出中心写作实践二:我们每天都和家人一起吃饭,在餐桌前,大家都在谈论些什么?也许是当天发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请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提示:1、地点是“餐桌前”,内容是“谈话”。参与的人有谁?谈话的内容是什么?是一次内容宽泛的聊天,还是一次有针对性的谈话?题目有很大的开放性,需要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确定写作内容。2、内容确定了,需要考虑你想表现什么,也就是立意的问题。比如,要写爸爸在餐桌前跟你语重心长地谈话,纠正你的错误,立意就可以放在生活的启示上;要写一家人热烈地讨论电视节目,立意可定在展现温馨的家庭氛围上。【设计解说】题目既然是餐桌前的谈话,那么首先就应该确定一个共同的话题让学生和家人在餐桌前经历一次真实的谈话过程,并把谈话过程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原始材料。确定共同的谈话话题是为了便于形成课堂共生的讨论话题,便于教师的写作指导。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谈话记录的感受是为了确定作文的中心。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题目限定了作文的主要内容为对话描写。在解决“怎样写”才能突出中心的问题上,教师给出了“拟标题突出中心”“描写对话突出中心”和“添加点睛句突出中心”三种方法。同时相应地设计了三次写作活动,并以教师的下水示范启发学生领会并运用方法来修改自己的“谈话记录单”。最后小结“突出中心”的方法,让学生课后完成全篇的写作实践。【课前准备】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们就“中学生能否使用智能手机”的话题回去和家人进行一次餐桌前的谈话,并把谈话过程记录下来。为了提高学生和家长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以及谈话的质量,老师发放了一组“关于学生能否使用智能手机”的群文资料让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群文资料:1、话说学生使用手机:初中生用手机的害处;三条短信息的 背后;警惕不良影响;不要干扰课堂秩序(光明日报/2004 年11 月27 日) 2.教育中用好手机这把“双刃剑”(中国教育报2010 年10月22日) 3.手机是“双刃”,是“堵”还是“疏”?兼与内蒙古 乌兰浩特一中杨子林校长商榷 4.日韩立法禁止中小学生使用手机(中新网2009年7月28 日)【教学流程】回顾谈话同学们,老师之前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就“中学生能否使用智能手机”的话题回去和家人进行一次餐桌前的谈话,并把谈话过程记录下来。我看了大家的“谈话记录单”,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内容。请大家看屏幕上这位同学(王玲会)的谈话记录,大家先齐读一遍,然后再分角色用重庆方言朗读。学生原稿(王玲会原稿)“为什么不可以用智能手机?学生也要跟着时代走。”我问。 “你们这些孩子都还小,要用啥子手机嘛,平常把大人的手机给你玩一下都不错了”妈妈轻描淡写地说。 “为啥子吔?我都上初中了,不小了,而且现在这个社会,出门不带个手机好不方便嘛。”我反驳道。 “不,出门可以带手机,老年机。” “爬,我带老年机,我吃多了。” “滚” 拟正标题感受谈话 读了这则材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先写下,再表达)。感受角度谈感受,一般可以从“人”“事”“物”“情”“理”几个角度去谈。以学生王玲会的文章为例: “人”的角度没有说话艺术的棒槌 “事”的角度事情黄了是因为不会说话 “物”的角度对智能手机的执着追求,对老年手机的憎恶“情”的角度说话随意背后的宽松和谐“理”的角度善借资源才是真正的学习高手审视感受请同学们朗读自己的“谈话记录单”,思考在这次谈话中,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并请标明感受角度。(3分钟)拟正标题为了更加聚焦和突显自己的感受,可以为自己的谈话记录拟一个突出这个感受的正标题。老师再以学生(王玲会)的文章为例作示范:从“人”的角度拟题“奇葩棒槌”;从“事”的角度拟题“爬,滚”;从“物”的角度拟题“滚蛋吧,老年机”;从“情”的角度拟题“尴尬的和谐”;从“理”的角度拟题“资源去哪儿了”。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对话记录和感受,为自己的作文拟一个突出中心(即感受)的正标题,把餐桌前的谈话作为副标题。(3分钟)(链接:文章中心,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相对集中而明确的中心。)作文课题我们今天写作课的课题是以餐桌前的谈话为例学习作文如何突出中心。刚才老师已经教了大家第一招叫“拟标题突出中心”。现在教给大家第二招“对话突出中心”。描写对话对话类文章主要通过描写对话来突出中心。两个方法:(一)通过描写对话语言(内容)突出中心(二)通过描写对话人的表现(神情、动作、 心理、语气、语速)突出中心。老师先展示自己下水修改的王玲会的谈话记录,分别示范方法(一)和(二),再请学生仿照示例修改自己的谈话记录单。(20分钟)下水修改(以学生文本为例,示范方法一)(修改部分为楷体加粗字体。)“我可不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我问 “不可以啊!”妈妈说。 “为什么不可以用手机?学生也要跟着时代走。” “跟着时代走肯定不错,关键要看你跟着时代的什么潮流走!难道跟着网络色情走,跟着手机游戏走,让我睁眼看着你走向毁灭吗!你这个孩子还小,学习才是你的主业,要用啥子手机嘛。平常把我们的手机给你玩一下就可以了。” “为啥子吔?我都上初中了,不小了,而且现在社会,出门不带个手机好不方便嘛。” “你说对了,我也觉得现在出门不带一个手机,真还不方便。那天我去你舅舅家,他们才搬了家,我一下忘记了该乘哪路公交车,准备打电话问你舅舅,一模,手机忘家里了。这下好了,问了好几个人,才搞清楚乘哪路车。到了你舅舅的小区,又不知道他们住那栋几楼几号。借小区保安叔叔的手机准备问,我的天,原来没有舅舅的手机号码。我瞬间陷入无助,只得在小区守株待兔。还好,你舅舅买东西回来,我才找到了。” “所以,出门必须带手机,谁不带手机谁就是傻帽!”我说。 “出门可以带手机,老年机。”妈妈说。 “爬,我带老年机,我吃多了。”“滚!”下水修改(以学生文本为例,示范方法二)(修改部分为楷体加粗字体。) 饭菜上桌,我就迫不及待向妈妈要答案(语气、语速),“我可不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刚刚落座(动作)的妈妈瞟了我一眼,看我一本正经的样子,火眼金睛早看出我的意图,语气坚定地拒绝我(神情、语气),“不可以啊!” 我气不打一处来,一股无名鬼火像地底的瓦斯直往上冒(心理),“为什么不可以用手机?学生也要跟着时代走。” “你这个孩子还小,学习才是你的主业,要用啥子手机嘛。平常把我们的手机给你玩一下就可以了。”妈妈根本不理会我的无名鬼火,轻描淡写地说。(神情、语气) 唉,古董店里爬出的老怪物就是不一样,要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比登天还难!这都是什么时代了,还这样一根筋思想不开化。(心理)感悟点睛在围绕中心详尽描写谈话内容之后,如果用一句“点睛句”结尾,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链接:什么是“点睛句”)请你仿照老师的范例为自己文章的结尾添加一个点睛句,以突出中心。(4分钟)下水示范(以学生文本为例)一个字的判决斩钉截铁,结局实在郁闷! 事后反思,“滚”的结局,完全源自于我的任性妄为的说话方式。 我的说话方式令人汗颜,是典型重庆棒槌的“直来直去”。和妈妈商量智能手机的使用时,我妈在讲理。本该态度谦卑语气委婉的我却是“为什么”“为啥子吔”“爬”的质问不屑与咄咄逼人。是人都会生气,何况还是我妈!能和妈妈这样说话的我也真堪称“奇葩”了! “滚”的悲剧,咎由自取!有人说,说话方式决定说话效果,看来一点不假。我的说话方式注定了我的悲剧结局!有话好好说,不只是说话的方式,更是生活的智慧。课堂小结突出中心的方法:一、题目突出中心 二、对话突出中心 三、点睛句突出中心课后写作 请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突出中心”的方法,课后完成作文餐桌前的谈话。下水示范把学生王玲会的餐桌前的谈话改写成两个版本链接一改写版本一:奇葩棒槌的反思餐桌前的谈话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共读共谈”作业,要我们回家和父母聊聊“该不该使用智能手机”。 饭菜上桌,我就迫不及待向妈妈要答案,“我可不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刚刚落座的妈妈瞟了我一眼,看我一本正经的样子,火眼金睛早看出我的意图,语气坚定地拒绝我,“不可以啊!” 我气不打一处来,一股无名鬼火像地底的瓦斯直往上冒,“为什么不可以用手机?学生也要跟着时代走。” “跟着时代走肯定不错,关键要看你跟着时代的什么潮流走!跟着网络色情走,跟着手机游戏走,我睁眼看着你走向毁灭!你这个孩子还小,学习才是你的主业,要用啥子手机嘛。平常把我们的手机给你玩一下就可以了。”妈妈根本不理会我的无名鬼火,轻描淡写地说。 唉,古董店里爬出的老怪物就是不一样,要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比登天还难!这都是什么时代了,还这样一根筋思想不开化。 “为啥子吔?我都上初中了,不小了,而且现在社会,出门不带个手机好不方便嘛。”我想以“方便”打开智能手机的“方便之门”。 “你说对了,我也觉得现在出门不带一个手机,真还不方便。那天我去你舅舅家,他们才搬了家,我一下忘记了该乘哪路公交车,准备打电话问你舅舅,一模,手机忘家里了。这下好了,问了好几个人,才搞清楚乘哪路车。到了你舅舅的小区,又不知道他们住那栋几楼几号。借小区保安叔叔的手机准备问,我的天,原来没有舅舅的手机号码。我瞬间陷入无助,只得在小区守株待兔。还好,你舅舅买东西回来,我才找到了。” 机会来了,我迫不及待,顺水推舟,“是啊是啊,你看没有手机多不方便啊!我现在出门可以带智能手机了噻!” “嗯,出门可以带手机。” 我欣喜若狂,有突然跪下给老妈磕头的冲动。 “老年机。” 愉悦之情荡然无存!我晕!我又不是老年人,拿个老年机老气横秋暮气沉沉好没面子哦! 我不干!我不干! “爬,我带老年机,我吃多了。” 口无遮掩的冲口而出,终于换来耐性老妈忍无可忍的怒吼:“滚!”一个字的判决斩钉截铁,结局实在郁闷! 事后反思,“滚”的结局,完全源自于我的任性妄为的说话方式。 我的说话方式令人汗颜,是典型重庆棒槌的“直来直去”。和妈妈商量智能手机的使用时,我妈在讲理,本该态度谦卑语气委婉的我却是“为什么”“为啥子吔”“爬”的质问不屑与咄咄逼人。是人都会生气,何况还是我妈!能和妈妈这样说话的我也真堪称“奇葩”了! “滚”的悲剧,咎由自取!有人说,说话方式决定说话效果,看来一点不假。我的说话方式注定了我的悲剧结局!有话好好说,不只是说话的方式,更是生活的智慧。链接二改写版本二:资源去哪儿了餐桌前的谈话作文课上,老师将我的作文片段作为“模特”,在作文课的“T型台”上晃荡了几个来回。曾经餐桌前的郁闷渐渐蜕变为红一阵白一阵的羞怯,丢人啊!老师戏谑我就是一个直来直去毫无说话艺术的棒槌!还是先回放我这个棒槌与妈妈餐桌前直来直去的“经典对话”。“为什么不可以用手机?学生也要跟着时代走。”我问。“你们这些孩子都还小,要用啥子手机嘛,平常把大人的手机给你玩一下都不错了”妈妈轻描淡写地说。“为啥子吔?我都上初中了,不小了,而且现在社会,出门不带个手机好不方便嘛。”我反驳道。“不,出门可以带手机,老年机。”“爬,我带老年机,我吃多了。” “滚”一“爬”一“滚”,两个人物,悲剧双输。老师指点迷津,说如果我们都好好地去读一读初中生该不该使用智能手机那一组群文,借用群文里的信息“说话”“说理”,就不会毫无见地,信口开河,甚至蛮不讲理了。老师告诉我们要善于借用生活中的资源去学习、改进、提升自己。红一阵白一阵的羞怯过后,知耻而后勇的我重读文本后重拟了自己的对话。和妈再进行了一次餐桌前的谈话。“妈,跟你分享今天课堂发生的一件事。我们在录播室上作文课时,我们汤老师居然用手机拍照,并用QQ很快将我们课堂习作片段上传到电脑屏幕上,我们觉得好神奇,原来手机作为终端的功能正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妈,你们读书时教室有多媒体没得哟!”“我们读书时电脑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更不消说什么智能手机、触摸屏这些玩意儿了。”“所以呢,老妈,现在已经是网络时代。智能手机马上要跨入5G行列。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使用智能手机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了。现在手机“一键搞定”生活已经成为现实,新闻资讯,美团点餐,外出订票,存款转账,淘宝购物,智能生活几乎就是“一键”搞定的事情。我看好多中年人一天拿着个智能手机就只知道玩游戏,看八卦,连百度地图,实景导航、手机银行、飞猪购票都不会用。唉,这样的人迟早都会被时代淘汰哦!”“嘿,你这娃儿还知道得多呢,哪儿学的?”“在同学的智能手机上学的,我们好多课都要使用智能手机。随着慕课、微课、电子作业、翻转课堂等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开展教学的新手段层出不穷,手机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器材。所以,妈,你不让我使用智能手机不是会把我变成原始人,被这个时代抛弃吗?”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嗯,你这家伙讲得头头是道的,我说不过你。但是你要学会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要让手机帮助学习而不是影响学习哟!”“嗯,好的,妈,相信我吧!我一定做到!这也是让我学会自我管理嘛!”我和妈相视而笑!“哇塞!老师的话灵验了!”只要学会利用资源,整合信息,好好说话!再难搞定的爹妈也会被我们轻松拿下!所以,朋友们,请好好学习,别再不知道“资源去哪儿了!”【教学反思】本课例是我运用著名特级教师李永红老师的“生活化作文”理念进行作文教学的一次课堂实践。在李老师地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我不断研磨,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最后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一次作文教学课。认真反思,觉得有以下几点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一、 话题选择要精心设计针对餐桌前的谈话这个作文题目,我和李老师一开始在是否需要给学生确定统一的谈话话题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我认为统一话题会限制学生谈话的自由,限制学生的思想。但李老师认为统一话题才便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们确定中心和突出中心。事实证明,我的确高估了学生作文的起始水平。让学生自由确定话题,记录谈话的后果就是学生记录的谈话五花八门,浅薄浮泛,三言两语,东拉西扯,全不聚焦。课堂指导无从下手。对于我的学生来讲,“自由确定话题”就几乎等于“没有话题”。相反,确定统一的话题,不仅不会限制学生的思想,(因为,每个家庭从成员结构到生活经验再到认识水平等各方面都不一样。)反而让学生们有话可说,有理可辩。把不同家庭就同一话题展开的讨论拿来进行比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当然,这样也更便于老师的课堂指导。在确定一个怎样的话题上,也需要认真考量。选择讨论的话题必须是学生家长都共同关心,并且能够形成思想碰撞的话题,这样才能激发共鸣或者引起争鸣,才能在谈话中尽显家庭成员之间丰富各异的思想性格或者不同家庭各不相同的关系氛围,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富有真实而动人的生活气息。因为临近期末,我最开始设计的是关于“如何准备期末考试”的话题。没想到,刚一提出,就被学生集体否定,他们才不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