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 一 章 同步练习 姓名 班机 2 同步练习 一 单项选择题 1 哲学是 P34 A 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 B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理论化 系统化的世界观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义观点 2 哲学基本问题是 P35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3 哲学上的两大派别是指 P37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一元论和二元论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 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P35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5 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P35 A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具有能动性 B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 C 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D 社会存在第一性 社会意识第二性 6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P35 A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 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 C 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 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 7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P36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8 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 P35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 C 客观唯心主义 D 不可知论 9 主张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是 P35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 C 客观唯心主义 D 可知论 10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P35 A 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 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11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P35 A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 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 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2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P35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P35 A 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 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 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 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14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P37 A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 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 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5 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 心外无物 这种观点属于 P37 A 形而上学观点 B 经验主义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6 未有天地之先 毕竟是先有理 这是一种 P37 A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7 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是 P37 A 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 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 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 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18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P40 A 客观实在性 B 客观规律性 C 普遍联系 D 永恒发展 19 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P41 A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 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0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P41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庸俗唯物主义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1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P41 4 A 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 C 二元论 D 不可知论 22 坛经 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 一僧曰幡动 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 不是幡 动 仁者心动 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 P41 A 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B 客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C 形而上学运动观 D 庸俗唯物主义运动观 23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 形而上学的错误是 P41 A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 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 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D 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2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静止是 P41 A 运动的一种偶然现象 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 运动的外在表现 D 运动过程的结束 25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P41 A 运动是内容 物质是其形式 B 运动是现象 物质是其本质 C 运动是暂时的 物质是永恒的 D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6 下列选项中 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P41 A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物质是运动的形式 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 物质是运动的原因 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 物质是运动的本质 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27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P41 A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8 时间和空间是 P42 A 物质的本质特性 B 物质的根本属性 C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D 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29 空间是 P42 A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B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C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D 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30 时间是 P42 A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 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 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5 31 时间的特点是 P42 A 间断性 B 不可逆性 C 广延性 D 伸张性 32 空间的特点是 P42 A 三维性 B 一维性 C 可知性 D 连续性 33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说的是 P42 A 时间的有限性 B 时间的客观性 C 时间的不可逆性 D 时间的相对性 34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是说 P82 A 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5 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 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P83 A 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B 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 否认意识对人脑的依赖性 36 意识的本质是 P82 A 各种感觉的综合 B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 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D 绝对精神 的体现 37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是 P82 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D 意识是人脑自生的一种形式 38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P81 A 手脚分工 B 语言产生 C 生产劳动 D 社会交往 39 规律是 P78 A 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 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 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 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40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P85 A 加强宣传 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B 发动群众 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C 发展教育 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D 认识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41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不怕办不到 就怕想不到 只要想得到 就能办得到 这种说法从哲学上 看是 P85 86 A 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 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 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42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 P36 A 是不是普遍联系的问题 B 是不是永恒发展的问题 6 C 是不是有一个共同本原的问题 D 是不是有共同规律的问题 43 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P36 A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 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44 下列命题中 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P44 A 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 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 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 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45 下列活动中 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P46 A 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 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 农民收割庄稼 D 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46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P44 A 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 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 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4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P51 A 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B 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 C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D 联系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48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P54 55 A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9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 P55 A 不可知论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观点 50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P56 A 对立统一规律 B 普通联系规律 C 永恒发展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5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P56 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 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 52 唯物辩证法认为 发展的实质是 P53 A 事物数量的增加 B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 事物的运动变化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3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P57 7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斗争性和同一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变动性和稳定性 54 下列选项中 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P57 A 乐极生悲 苦尽甘来 B 月晕而风 础润而雨 C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D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55 白马非马 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P61 62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56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 房子同平房 楼房 别墅等的关系属于 P61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57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这句话强调的是 P61 A 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 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 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 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58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P55 56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59 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P66 A 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 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 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 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60 在生活和工作中 凡事都要掌握分寸 坚持适度原则 防止 过 和 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P65 A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 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 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61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 P56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 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62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这样做依据的哲学原 理是 P60 A 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 B 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 C 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D 辩证否定的原理 63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P69 8 A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 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P35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 C 世界的变化发展是否有规律性的问题 D 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 2 下列选项中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P37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物是感觉的集合 C 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 D 理 是天地万物之根 3 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P37 A 绝对精神 是世界的本质 B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 C 物是感觉的复合 D 理 是天地万物之根 4 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 P37 A 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B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C 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 下列各项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的有 P36 A 客观唯心主义 B 近代的唯心主义 C 近现代的唯心主义 D 主观唯心主义 6 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P37 A 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B 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 C 认为天地万物由土 金 木 水 火五种基本物质构成 D 认为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7 下列各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有 P38 A 机械性 B 形而上学性 C 社会性 D 不彻底性 8 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P39 A 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 B 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 C 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D 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 9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运动的含义的有 P41 9 A 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 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静止是指 P41 A 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B 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C 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D 物质运动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11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 P42 A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 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B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 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C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 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D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 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12 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 P42 A 光阴好比河中水 只能流去不流回 B 失落黄金有份量 错过光阴无处寻 C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D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13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有 P42 43 A 时间和空间与人的主观感觉密切相关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C 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D 时间和空间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 14 下列选项中 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 P46 A 认真看书学习 B 物质生产实践 C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 科学实验活动 1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实践的特点的有 P45 A 实践具有思想性 是思维范围内的活动 B 实践具有客观性 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C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是人的有意识 有目的的活动 D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是人的社会性 历史性的活动 16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是因为 P48 49 A 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B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C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因 17 某乡村小镇自发现钒矿以来 办了三个钒矿厂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 每 10 天排出大量钒烟 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了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 从哲学上 这一做法违背了 P51 52 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 事物永恒运动的原理 C 事物联系复杂多样的原理 D 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18 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P51 52 A 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 C 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 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19 下列各项属于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表现的有 P52 A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不同 B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不同 C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的不同 D 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的不同 20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P54 A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B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C 在社会历史领域 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D 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21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 P54 55 A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B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C 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D 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22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这是因为 P56 A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B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3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的有 P57 A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C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24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 P57 A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 B 离开内容没有形式 离开形式也没有内容 C 没有穷无所谓富 没有弱无所谓强 D 因祸得福 转败为胜 25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 P57 11 A 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 B 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 人民内部的各种意见分歧 D 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议 26 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 P57 A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B 月晕而风 础润而雨 C 物极必反 相反相成 D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27 古语说 奢靡之始 危亡之渐 这句话是说 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 其中 包的哲学道理有 P66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8 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P66 A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B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C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D 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 29 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 P66 67 A 庸俗唯物主义 B 庸俗进化论 C 冒险主义 D 激变论 30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 P68 A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C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D 辩证的否定是彻底的 完全的否定 31 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P71 A 摩擦生热 热胀冷缩 B 冬去春来 夏尽秋至 C 电闪雷鸣 风来雨至 D 勤学出智慧 实践长才干 32 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P73 74 A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 宿命论 D 唯心主义先验论 33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 P75 76 A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依赖于内容 B 形式对内容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C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 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D 在一定条件下 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 34 下列说法中正确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P78 A 日出于东而落于西 B 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35 事物的假象是指 P79 A 虚假的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B 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2 C 人们的错觉所产生的虚幻现象 D 以否定方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36 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经历的决定性环节有 P80 81 A 从反应特性到刺激感应性 B 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 C 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D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7 从起源上说 意识是 P81 A 感性认识的产物 B 理性认识的产物 C 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D 从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发展的产物 38 下列选项中 从一定角度说明意识的本质的有 P82 83 A 意识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B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9 鲁迅说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 本可以专靠神思 所谓 天马行空 地挥写了 然而 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 长颈子 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眼睛一只 拉长了 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 人的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和形象是 P83 A 人的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 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 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其原型的 40 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有 P84 85 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 意识活动能创造客观世界 D 意识活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 41 人类意识具有能动性 是指意识能够 P84 85 A 创造自然规律 B 创造宇宙万物 C 反映客观世界 D 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 42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P84 85 A 胸有成竹 料事如神 B 纸上谈兵 画饼充饥 C 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D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43 下列说法中 正确体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有 P85 86 A 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也要上 B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 根据实际情况 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D 从现实条件出发 尊重客观规律 三 简答题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内容 P35 13 答 1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 或意识和物质 的关系问题 2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 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 哪个第二性 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 哪个是派生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 客观世界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列宁物质定义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及其意义 P40 答 1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最科学的表述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 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 反映 2 意义 第一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划清了界限 第二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 统一 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P41 42 答 1 运动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 互相渗透 互相 包含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2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绝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犯错误 相对主义夸大运 动 否认静止 抹煞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 无条件地讲 这个就是那个 那个就是这个 陷入诡辩论 绝对主义夸大静止 否认运动 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在理论和实践上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 4 简述意识的起源 P80 82 答 第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 同感觉相似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阶段 从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和心理 第三 阶段 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 第二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5 简述意识的本质 P82 83 答 第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第二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客观世 界的主观映像 一方面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 原型 意识的源 泉不在人脑 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 另一方面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具有主观特征 否认意识的主观特 征 是庸俗唯物主义 6 什么是规律 规律有什么特点 P78 79 答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性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是 第一 客观性 规律是物 质本身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能创造 消灭 改变 改造 第二 普遍性 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思 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 第三 稳定性 重复有效性 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 只要条件具备了 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7 简述实践及其特点 P44 45 14 答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其特点是 第一 客观性和直接现实性 构成的主体 客体 对象 手段 工具 和结果等是客观的物质形态 第二 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 有计划地改造世界 创造性活动 与一般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有本质区别 第三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作为实践的 主体的人 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8 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P46 答 第一 生产实践 生产劳动是人类产生 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实践形式 第二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 践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处理社会关系最根本的实践形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 大量社会矛盾表现为人民内部矛 盾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大量的司法活动 第三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 独立出来的实 践形式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9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P56 答 第一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 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围的 钥匙 第 三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 第四 承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0 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P57 答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1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 互相联结的性 质和趋势 同一性有两层含义 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互为存在的前提 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 互相贯通 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 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 矛盾的斗 争性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 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 根本动力和源泉 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只能互相补充 不能互相代替 单方面不能构成事 物发展的动力 11 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 普遍和特殊 共性和个性 的关系 P61 答 第一 一般寓于个别之中 通过个别体现一般 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 第二 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 表现一般 在这个意义上 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第三 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般 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 或一方面 或本质 第四 一般 普遍 共性是无条件的 具有绝对性 个别 特殊 个性是有条件的 具有 相对性 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2 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P65 答 1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范围 幅度 每一个度有个两临界 点或关节点 两个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就是度 每一事物本身就是一个度 度是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据 未超出 度的变化是量变 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2 在生活 学习 工作乃至国家建设中 都必须掌握好事物的 15 度 讲究 适度 原则 掌握火候 适可而止 量力而行 注意分寸 过犹不及等 讲的都是把握 度 的道理 13 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P84 85 答 1 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主要表 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 第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计划性 第三 意识的 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四 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2 实现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一是实践 二是必要的物质手段 四 论述题 1 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P85 86 答 1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 正 确认识了客观规律 尊重规律 按规律办事 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 实现人 们预期的目的 第二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但规律不 会自动反映到人脑中来 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复实践 深入研究 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 规律揭示出来 才能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 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和 阻力才能实现 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 各项工作中 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 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又要踏踏实实 按规律办事 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无视规律 盲目蛮干 大跃进 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永远铭记 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按规律办事 又要解放思想 锐意进取 勇于开拓创新 只有这样 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 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P61 62 答 1 矛盾普遍生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 第一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 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第二 任何事物都是共 性和个性的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第三 矛盾的共性个性 绝对相对的道理 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不懂得它 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 法 2 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哲学基础 21 世纪 新情况 新问题层出不穷 掌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原理 把马克思主 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与时俱进 开拓新境界 提出新思路 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16 3 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P66 67 答 1 这一原理的内容 第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 没有量变 就没有质变 第二 质变是的必 然结果 第三 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 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我们这 样一个人口多 底子薄 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搞建设 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稳步前进 只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 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急躁冒进 片面追求高速度 反会欲速则不达 当然也要注意克 服僵化保守思想 抓住机遇 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 4 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P68 69 答 1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第一 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第二 辩证的 否定有两个特点 其一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事物的发展只有通过否定才能实现 其二 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 通过否定 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 消极的因素 保留其中积极的 合理的因素 使之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 分 体现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联系 第三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即 扬弃 扬弃就是 既克服 又保留 克服属于发展环节 体现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 保留属于联系环节 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 的连续性 因此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 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 第一 坚持辩证否定观 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 从实际出发 进行具体分析 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都是错误的 第二 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要采取批 判继承的态度 剔除其糟粕 吸取其精华 做到 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 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 历史虚无主义 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第三 对待外国文化 要采取有分析 有选择 有批 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 没落的东西 既 要反对闭关自守 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 又要反对崇洋媚外 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5 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 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P60 答 1 内因是事物内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即外部矛盾 2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 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学习和引 进国外先进科技 吸收国外资金 发展我国经济 4 我国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为基础 从我国国情出发 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 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历年真题历年真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7 1 2011 1 2 马克思主义认为 哲学是 P34 A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 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 C 科学的世界观 D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2 2009 4 3 2011 4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P35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3 2010 10 2 2010 4 2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P35 A 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B 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 4 2008 10 3 2009 1 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P35 A 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 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5 2011 10 2 主张意识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的是 P35 A 辩证法观点 B 形而上学观点 C 唯物主义观点 D 唯心主义观点 6 2011 1 3 2009 10 3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P36 A 一元论 B 二元论 C 唯物论 D 唯心论 7 2011 1 7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不怕办不到 就怕想不到 只要想得到 啥也能办到 这是一种 P37 A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 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C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表现 D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表现 8 2011 4 3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P37 A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物是感觉的集合 D 万物是 绝对精神 的体现 9 2009 4 2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P39 A 广延性 B 存在性 C 物质性 D 可知性 10 2009 1 4 2009 10 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P40 A 广延性 B 持续性 C 可知性 D 客观实在性 11 2010 4 3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P41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 朴素唯物主义 C 主观唯心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 12 2011 10 3 2010 10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P41 18 A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3 2008 10 4 下列选项中 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P44 A 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 B 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 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D 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14 2009 4 4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P48 A 联系的 B 精神的 C 发展的 D 实践的 15 2008 10 5 2011 1 4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P51 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 对立统一的观点 D 辩证否定的观点 16 2009 4 5 2011 10 4 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 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另一个是 P51 A 质量互变的观点 B 永恒发展的观点 C 对立统一的观点 D 辩证否定的观点 17 2010 4 4 唯物辩证法认为 发展的实质是 P53 A 事物数量的增加 B 事物位置的移动 C 事物性质的变化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 2011 4 4 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 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一种 P53 A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相对主义的观点 D 唯心主义的观点 19 2010 10 4 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P54 A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B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C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D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20 2009 4 6 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P55 A 否定之否定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对立统一规律 D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21 2011 1 6 2009 10 4 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 P55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22 2009 10 7 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 P56 A 普遍联系法 B 阶级分析法 C 矛盾分析法 D 具体分析法 19 23 2010 4 5 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 一个是同一性 另一个是 P57 A 客观性 B 普遍性 C 特殊性 D 斗争性 24 2011 1 5 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是 P57 A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B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C 月晕而风 础润而雨 D 物极必反 相反相成 25 2010 10 5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P60 A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B 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 C 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原理 D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26 2010 4 6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 P60 A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B 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外因和内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27 2011 10 5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这句话强调的是 P61 A 要承认事物运动的客观性 B 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 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 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28 2011 4 5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 粮食同稻谷 小麦 大豆 高粱等之间的关系属于 P61 A 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9 2009 1 5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P56 A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B 否定之否定规律 C 对立统一规律 D 质量互变规律 30 2011 4 6 2009 10 6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P66 A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 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D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31 2011 10 6 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做到见微知著 防微杜渐 从哲学上看 这是 因为 P66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 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2 2008 10 6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P68 69 A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 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 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20 33 2009 10 5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P76 A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 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 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 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D 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 34 2011 4 7 规律具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普遍性 另一个是 P78 A 客观性 B 变动性 C 社会性 D 能动性 35 2011 10 7 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P85 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影响 D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6 2010 10 6 2009 1 6 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P85 A 学习书本知识 B 进行社会调查 C 参加社会实践 D 研究实际情况 37 2009 4 7 在客观规律面前 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P85 86 A 人可以创造规律 B 人可以消灭规律 C 人可以改变规律 D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8 2010 4 7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P85 A 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D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 多项选择题 1 2010 4 32 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P35 A 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B 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的问题 C 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D 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2 2010 10 32 2009 4 32 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 P37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庸俗唯物主义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2009 10 多选 31 下列各项中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的有 P38 A 机械性 B 局部性 C 不彻底性 D 形而上学性 4 2011 1 32 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P46 A 农民收割水稻 B 法官审理案件 C 演员演唱歌曲 D 科学家做化学实验 5 2010 10 33 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有 P51 A 对立统一的观点 B 普遍联系的观点 C 永恒发展的观点 D 辩证否定的观点 21 6 2008 10 3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 P55 A 本质决定现象的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对立统一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7 2011 4 32 下列各项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有 P57 A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B 安而不忘危 治而不忘乱 C 乐极生悲 苦尽甘来 D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8 2009 1 31 下列选项中 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 P65 66 A 因地制宜 B 掌握火候 C 注意分寸 D 适可而止 9 2008 10 32 下列选项中 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有 P66 A 不积细流 无以成江海 B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C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D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10 2009 4 33 下列选项中 体现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P66 A 长堤溃蚁穴 君子慎其微 B 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C 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 D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11 2009 10 32 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 P73 74 A 宿命论 B 唯心主义先验论 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12 2011 10 32 下列各项正确揭示了意识本质的有 P82 83 A 意识是纯粹主观自生的 B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三 简答题 1 2009 4 41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P40 2 2011 10 42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P77 3 2011 4 41 2009 1 42 简述意识的本质 P82 四 论述题 1 2008 10 46 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 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 的形势 P64 2 2010 4 46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P68 3 2011 1 46 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案版】小学五班级上册 小足球2
- 2025年物联网技术中级工程师岗位知识模拟题集萃
- 电力器具基础知识培训总结
- 2025年建筑设计师招聘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指南
- 2025年初级软件架构师认证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数学知识点回顾与面试预测题
- 2025年中级火电运行值班员考试复习策略与技巧
- 电信基础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互联网产品经理面试题详解与解析思路
- 人工智能与无人机课件
- 城市道路智慧路灯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标)
- 物业管理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参考范文)
- 人工智能辅助的舆论危机传播分析-洞察阐释
- 2025-2030年中国透皮贴剂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广西安全员考试试题试题及答案
- 智能垃圾分类与回收机器人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保安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地质矿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新课标版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第2课时过滤蒸发及SO2-4的检验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 筋膜刀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