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优指导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4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 湘教版.ppt_第1页
高优指导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4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 湘教版.ppt_第2页
高优指导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4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 湘教版.ppt_第3页
高优指导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4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 湘教版.ppt_第4页
高优指导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4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 湘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气压带和风带 2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目标导向 1 能够利用不同气压带 风带分布图判断气压带 风带的名称和风向 2 能够在海陆分布图中分析不同季节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季风环流的成因和风向 3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一 三圈环流的形成 以北半球为例 4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二 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纬度各有一个 5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3 季节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 与二分日相比 大致夏季偏北 冬季偏南 6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7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三 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及季风环流1 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8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2 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9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3 季风环流 10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分布与变化1 冷热不均使其动 在假设地表均匀 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 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 如下图所示 11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2 地球自转使其偏 在假设地表均匀 地球自转的情况下 形成三圈环流 如下图所示 12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3 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在假设地表均匀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 气压带 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 13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4 海陆分布使其断 由于地球表面不均匀 有海陆之分 特别是北半球 海陆相间分布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破坏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完整性 使气压带形成了一个个高 低气压中心 1 1月份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和冬季风 14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2 7月份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和夏季风 15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3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16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17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2013全国高考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 就易形成雾 下图中 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 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 是因为 c a 降水较少b 气温较高c 风力较弱d 光照较强 2 夏季 s市主要受 d a 季风影响b 西风带影响c 低压控制d 高压控制 18 考法分析 以区域图为背景 考查大气环流的分布与季节移动 考查信息的获取与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19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推理分析 1 信息提取 1 题干信息 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 就易形成雾 说明水汽遇冷能凝结成雾 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 说明该地夏季是雾的多发季节 2 图像信息 20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2 迁移应用第 1 题 排除法 气温高 光照强都不利于雾的形成 降水多少与题干中雾的形成条件关系不大 风力较弱不利于雾的扩散 会出现常被雾笼罩现象 第 2 题 直选法 s市属于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21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2015吉林长春十一中期中 无风带是指无盛行风向 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的地区 图示阴影地区为7月无风带分布示意图 箭头表示该地区7月盛行风示意图 读图 完成第1 2题 22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1 关于甲 乙无风带说法正确的是 a 气流垂直运动不同b 天气状况基本相同c 形成原因相同d 气候特征相同2 关于丙 丁两地盛行风向说法正确的是 a 丁地盛行风可能影响我国西南地区b 丙地盛行风越过赤道 形成东南信风c 在丁地盛行风作用下洋流自东向西流d 丙 丁都是气压带 风带季节移动造成的 答案 解析 23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完成第3 5题 24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3 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4 亚洲低压是图中的 a b c d 5 此时 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 a 东北风b 西南风c 东南风d 西北风 答案 解析 25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知识梳理 目标导向 1 能够运用大气环流形势图分析气候的成因 2 能够在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式下分析气候的降水特征 26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一 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27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二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 地形 洋流等 28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一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洋流等的关系 以北半球为例 29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二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特征及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类型种类很多 其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特点 分布规律 如下表所示 30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31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32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33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34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气压带 风带的性质 分布及与气候的关系 35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2015安徽高考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 主要是由于 d a 反气旋频繁过境b 受沿岸寒流影响c 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d 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 36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考法分析 本题以中南半岛区域图为背景 考查季风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37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推理分析 1 信息提取 38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2 迁移应用因果联系法 首先要明确中南半岛的大气环流形式属于季风环流 夏季盛行西南风 冬季盛行东北风 然后分析冬 夏季风的源地 夏季风是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 带来丰富水汽 降水丰富 而冬季风则是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干燥气流 降水较少 39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1 下图中曲线为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 阴影部分为海洋 甲附近沿海地区气候的主要成因可能是 a 受暖流 东南信风控制b 受寒流 离岸风控制c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d 常年受信风带控制 答案 解析 40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2015四川联测 下图为欧洲南部沿42 n纬线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和 两地降水量统计图 读图 完成第2 3题 41 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图解要点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2 图示 地气候 a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b 冬暖夏凉 降水均匀c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d 全年高温 干湿分明3 造成 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 洋流b 大气环流c 地形d 纬度位置 答案 解析 42 一 图解不同类型的气压带 风带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 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 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3 二 运用规律巧记各气压带或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对降水的影响降水形成的三个前提条件是 气温下降 使水汽达到饱和凝结 有充足的水汽 有凝结核 依据这三个条件 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44 三 气候类型的判断1 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判断 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 把某地的地理位置与各气候类型进行恰当的匹配 可以快速地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2 根据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45 46 47 下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 完成第1 2题 48 1 代表高气压带的数码是 a b c d 2 大陆西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