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相似三角形.DOC_第1页
[教学设计]相似三角形.DOC_第2页
[教学设计]相似三角形.DOC_第3页
[教学设计]相似三角形.DOC_第4页
[教学设计]相似三角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相似三角形一、教 法 建 议抛砖引玉本单元主要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把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的知识,介绍了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在教学中,要用类比的方法贯穿教学始终,要把重点放在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上.在这一章之前,主要研究线段相等问题,在这一章中,则要研究线段之间比的相等关系,由研究相等转化为研究成比例,对学生来说,在认识上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虽然相等与成比例都是等式(),但由于涉及量多,又出现了公式,变化的形式也多了,学生会感到困难,为此,在教学中,关键要抓住两点:第一教学中注意与相等情况类比,例如,在证明线段相等时,我们常常去证明它们分别与第三个量相等,通过“等量代换”得到所需要的结论.在证明线段成比例时(两个比相等),注意让学生把每一个比看成一个整体,分别证明它们与第三个比相等,通过这个比来过渡,这就是所谓利用“中间比”的方法.这样类比,学生就可以把他们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他们已熟悉的问题了;第二是注意关于比例式的变形训练,要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具体实例,反复演练,便可扫除障碍,掌握比例变形的规律.在教学中,应注意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利用类比法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也可依照全等三角形来归纳整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通过对比,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得的课本知识服务于社会,应用在实际中,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把数学思想方法要贯穿在教学始终,如类比的方法,数形结合法,矛盾转化的方法等,把数学的思想方法交给学生.指点迷津抓住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写出比例式,然后结合比例性质进行变换,便可获证,在学习中要善于逆向思维,如“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为,则它们的相似比是 ”.对本单元几个基本图形要熟记,如图3-2-1.对于图形(1)(5)是学好本单元内容常见图形,利用它们可以攻克有关相似形的难题,为以后学习圆也打下了坚实基础.图3-2-1二、学 海 导 航思维基础一、 填空题(1)对应角 ,对应边 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等于 的相似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2)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有: 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两条边对应 ,并且 角相等;三边对应 .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还有 边和一条 边对应成比例.(3)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 ;对应线段的比等于 ;相似三角形周长比等于 ;面积比等于 .(4)如果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 相等 成比例,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5)相似多边形周长比等于 ,对应对角线的比等于 ;相似多边形面积比等于 相似多边形中的 相似.二、 选择填空题(1)如图3-2-2,矩形ABCD中,BEF=90,相似三角形是( ).(A)和 (B)和(C)和 (D)和 图3-2-2 图3-2-3(2)如图3-2-3,梯形ABCD的腰AD,BC的延长线交于P,AC交BD于Q,PQ交AB、DC于M、N,图中相似三角形的组数是( ).(A)6 (B)5 (C)4 (D)3(3)下列各组的两个图形一定相似的是( ).(A) 两个矩形;(B) 等腰梯形中位线把它分成的两个等腰梯形;(C) 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D) 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菱形;(4)如果两个四边形的四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四边形( ).(A)全等 (B)相似 (C)不相似 (D)不一定相似三、 填空题(1) 在比例尺上114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2.5cm,那么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如图3-2-4,EDBC,DFAB,若SAED=4,SDFC=9,则SBFDE= .图3-2-4(3)在RtABC中,AD是斜边上的高,AB=4,AC=5,则SABCSDACSDAB= .(4)将长为8cm,宽为6cm的长方形ABCD折叠,使B、D两点重合,折线EF的长为 .经典题解例 已知:如图3-2-5,ABC,P是AB上一点,连结CP,满足什么条件时,ACP与 ABC相似.图3-2-5【思考】1.例题的图形有什么特点?问题19与例题特点有何相似之处?2.如何借助例题打开19的思路?【思路分析】这道例题十分简单,图形对大家来说又很熟悉,然而这一基本图形的特点是:有一个公共角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证题的思维是:(一)必须找一对对应角相等;(二)或者夹公共角的对应边成比例,只要按这两条探索,本例就能圆满解决.ACPABC【解】1=B A=AACPABC 2=ACP A=AACPABC A=A又因ABAC=ACAPAC2=ABAP,因此得,当1=B,或2=ACB,或AC2=ABAP时,ACPABC.这道例题容易解决,以它为基础,只要告知问题与其基本图形一样,利用它的两大思路作“向导”,便可解决一系列的有关问题.问题1:如图3-2-6,ABC是等边三角形,DAE=120,D、B、C、E共线,则图中有相似三角形的个数至少为( ).(A)1对 (B)2对(C)3对 (D)4对揭示思路:可把DAB和DEA看作有一个公共角ADE的基本图形,再把EAC和DEA看作一个公共角AEB的基本图形. 图3-2-6 图3-2-7问题2:已知:如图3-2-7,D、E是ABC的边BC上两点,且BAD=C,DAE=EAC.求证:BDBA=DEEC揭示思路:把ABD和ACB看作有公共B的基本图形.问题3:如图3-2-8,已知:PQR是等边三角形,APB=120,求证:(1)PAQBPR;(2)AQRB=QR2.揭示思路:同问题1相仿,不再叙述. 图3-2-8 图3-2-9问题4:AD为ABC(ABAC)的角的平分线(如图3-2-9),AD的垂直平分线和BC的延长线交于点E,求证:DE2=BECE揭示思路:连结AE,把ACE与ABE看作公共E的基本图形.问题5:如图3-2-10:四边形ABEG、CEFH、HFCD都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1)计算AE、AF、AC的长;(2) 求证:AEFCEA;(3) 求证:AFB+ACB=45.图3-2-10揭示思路:把AEF与CEA看作有公共AEF的基本图形.问题6:如图3-2-11,已知ABC中,P为AB上的一点,PCA=B,AP=9cm,PB=3cm,求AC的长.揭示思路:把ABC与ACP看作有公共角A的基本图形.问题7:如图3-2-12:ABC中,BAC=90,ADBC于D,DE为AC的中线,延长线交AB的延长线F,求证:ABAF=ACDF 图3-2-11 图3-2-12揭示思路:把DBF和ADF看作有公共角F的基本图形.问题8:如图3-2-13,D是ABC的边BC上的一点,且BAD=C,若AB=a,AD=b,AC+BC=c,求AC的长.揭示思路:把BAD和BCA看作有公共角B的基本图形. 图3-2-13 图3-2-14问题9:如图3-2-14:D为ABC的边AC的一点,DBC=A,已知BC=,BCD与ABC的面积的比是23,则CD的长是( ).(A) (B) (C) (D)揭示思路:把ABC和BDC看作有公共角C的基本图形.从以上九个问题可知,涉及求值、求证线段成比例、求角度等方方面面的题目,只有一个不变内容,即其基本图形,对每个问题只要能找到基本图形,思路就能打开.由此看来,对课本中介绍的基本图形(指点迷津介绍的五种基本图形)的特点一定要熟练地掌握住,在遇到新的问题或陌生问题,可进行解剖,从中挖掘出基本图形,应用基本图形作开路先锋,思中便容易畅通,由此也启示我们,要认真学好教科书上基础知识,可以以少胜多,事半功倍.思维体操例 如图3-2-15,在ABC中,D、E分别为BC的三等分点,AC边上的中线BM交AD于P,交AE于Q,若BM=10cm,试求BP、PQ、QM的长. 图3-2-15 图3-2-16【思考】1.遇到三角形的中线,中点问题通常添设哪些辅助线?2.面积法证题的思路是什么?3.你会构造中心对称图形吗?4.你会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吗?【思路扩散1】由AC边的中线BM启示我们,“遇到中线常加倍”这是证解中线问题好办法,对本例当然也实用.【解】延长BM到点N,使MN=MB, AM=CM,BME=NMA BMCNMA, AN=BC BDAN, BPDNPA BDAN=BPPN即 BDBC=BPPN=13 , BM=10, PB=5同法可求:BQ=8 PQ=BQ-BP=3,QM=10-BQ=2.【思路扩散2】(构造中位线):因为本例告知的中点有三个,M是AC的中点,D是BE中点,E是DC的中点,根据解题经验告知我们,“遇到中点构造中位线,思路易呈现”.既然本例告知三个中点,构造中位线的方法至少有几种,现分别叙述如下:如图3-2-17,过A点作ANBM交CQ的延长线于N,则BM是ANC的中位线.图3-2-17 AM=2BM,BN=BC BDND=14 (1)BD=DE=EC BENE=25 DBPDANBDND=PBAN (2) EQBEANBENE=BQAN (3)由(1)(2)(3)BPBM= BP=5(cm) BQBM= PQ=3(cm) BP+PQ+QM=BM=10 QM=2(cm)【思路扩散3】(构造中位线)如图3-2-18,连ME,可知PB为BME的中位线图3-2-18BP=PM=BM=5 AD=2ME,ME=2PD QAPQEMPQQM=APMEPQQM=32 PQ=3,QM=2. PM=PQ+Q【思路扩散4】(构造中位线)如图3-2-19,过点C作CGBM,分别交AD、AE延长线于G、F二点,则PM为AGC中位线. GC=2PM DBPDCGPBGC=BDDC=12PB2PM=12 PB=PM=5 PM+PM=10BMGC QMFC=AMAC=12 BEEC=BQFC=21BQFC=BQ2QM=21 QM=2 BQ+QM=10 又5+PQ+2=10PQ=3.图3-2-19【思路扩散5】(构造中位线)图3-2-20如图3-2-20,过M点作MNBC分别交AE,AD,AN于点F,G,N,则BD=DE=EC=2MF=2FG=2GN(三角形中位线性质)PBDPMGPB=PM=BM=5MNBCQMFQBE MQQB=MFEB= (1)BQ+MQ=10 (2)由(1),(2)MQ=2,BQ=8 PQ=3.5+PQ+2=10【思路扩散6】(构造中位线)如图3-2-21,过点D、E分别作ND、EF均平行于BM且交AC于N、F两点,则EF,MN=NF=FC=AM. APMADNPMDN=AMAN= AQMAEFQMEF=AMAF= CEFCBMBMEF=BCEC=31BMPMQM=1032 BP=5,PQ=3,QM=2.BM=10,PMEF=BM=5 图3-2-21 图3-2-22【思路扩散7】(构造中位线)如图3-2-22,过D、E分别作DN、EF平行于AC,且分别交BM于N、F二点,则BN=NF=FM, PDNPAMPNPM=DNAM=13 QEFQAMQFQM=EFAM= QFQMPNPMPQ=3PM=5, 2+PQ=PM【思路扩散8】(构造中位线)如图3-2-23,过D作DGAE交CA的延长线于G点,又分别交BM、BA于点N、F,根据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已知 AEDG,AM=MC, , DNAQ=13BN=NQ=2QM,BM=10BP=5,PQ=3,QM=2.图3-2-23【思路扩散9】一般告知中点问题通常也采用中心对称法,再数形结合,可找到十分简捷、巧妙的解法.以M为对称中心,作ABC的中心对称图形ABC(如图3-2-24),则DCAD,ECAE,使BP=x,PQ=y,QM=z,由中心对称性质可得图3-2-24 即BP=5,PQ=3,QM=2.【思路扩散10】由图形可发现几个三角形有等底共高的特点,因此,可联想面积法证明,思路很畅通.图3-2-25如图3-2-25,连结PC,QC由 同理BQQM=41BP+PM=10,BQ+QM=10PB=5,PQ=3,QM=2.对于求线段的长,可添设平行线,构造出相似三角形,使各线段之段发生关系,再借助比例性质进行变换,便可达到目的.【思路扩散11】如图3-2-26,过点B作BNAC交AE、AD的延长线于N、G,则EACENB, ACBN=CEEB, AMBN=14 ACBN QMAQBN, AMBN=QMQB=14 QM(BM-QM)=14 BM=10, QM=2 BNAC, PBGPMA,DBGDCA BGAC=BDDC=12 BGAM=BPPMBPPM=11P为BM中点BP=BM=5=PM故PQ=PM-QM=5-2=3图3-2-26【思路扩散12】如图3-2-27,过B作BFAE交CA、AD的延长线于F、N二点,余下步骤留给读者,读者实战练习,写出具体解题步骤.【思路扩散13】如图3-2-28,过点B作BFAD交CA的延长线于点N,EA的延长线于点F.余下步骤请读者完成.【思路扩散14】如图3-2-29,过点C作GNAB交AD、AE、BM的延长线分别为G、F、N,则MABMCN FCAB=CEEB=12CN=2FC ECFEBA CN=ABGNABABDGCDABGC=BDDC=12GC=2ABGN=3ABPB=5BPPN=ABGN=13 BP+PN=20ABGNAQBFQNBQQN=ABFN=AB(FE+CN)=CN(FE+CN)=2FC3FC=23BQ+QN=20 PQ=3 BP+PQ+QM=10 5+3+QM=10 QM=2. 图3-2-27 图3-2-28 图3-2-29【思路扩散15】如图3-2-30,过C点作CNAD分别交AE、BM的延长线于F、N二点,则MAPMCN,请继续完成余下的步骤. 图3-2-30 图3-2-31【思路扩散16】如图3-2-31,过点C作CGAE,分别交BM、BA,DA的延长线于N、F、G三点,余下步骤,请读者接着写下去,一定能达目的.思路分析这道例题还可以继续扩散,可达20余种.在解有关相似三角形问题时,思路纵横、宽阔,使人感到有些茫然,到底走哪条思路,沿哪条思路走下去才“平坦”?本便已告知我们,当遇到中线问题,可有两大常规思路:“遇到中线常加倍,思路明白又省劲”,因为中线加倍后,可构造平行四边形,全等三角形等,各种隐含关系被挖掘出来,把分散的条件又集中起来,使思路明朗化.这一规律要熟记,以便今后更好地应用.其次是“遇到中点构造中位线,思路出现在眼前”.思维扩散28七种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的方法构造出三角形中位线,使问题都得到圆满解决,展示了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各种方法,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学会了构造三角形中位线方法,使数学素养得到提高.遇到中点问题转化为中心对称问题时,思维扩散9也作出示范,读者可仿效.研究线段之间的关系,可“添设平行线”,添设平行线后,可构造出相似三角形,出现新的比例式,进行新的组合(如中间比代换、等积代换、等线段代换等),便可发现新的关系,再借助比例的基本性质,便可找到思路,思维扩散1116是读者学习的典范.面积法对等高或等底,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方面的问题,也是行之有效的,思维扩散10的求解过程确凿地证明了这一点.难题解析例 如图3-2-32,自ABC的顶点引两条射线交BC于P、Q,使BAPCAQ,求证:图3-2-32【思考】1.共高或等高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什么?2.S=(为边a、b的夹角)这个公式你知道吗?是否会证明这个公式?是否会应用这个公式?【思路分析】本例题设与结论,两者很难找到关系,给证题带来麻烦.继续探索,观察图形,像是似曾相识,不难发现与课本一道例题相似,这四个三角形等高,“面积法”的思维火花在脑海虽闪现,照亮了前进道路,找到简捷证法.【证明】阿!给人一个惊喜!所证问题左边完全相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下一步当然仿效面积证法,再如:.成功了!面积法威力大,遇到等高(或等底)别忘“它”,“它”可帮你想办法,请读者写出它的证明过程吧!【思考】1.添设平行线,构造相似三角形,是研究线段之间关系重要方法,你说对吗?2.添设平行线的原则是什么?【思路分析】添设平行线,构造相似三角形,是研究线段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尽管道路坎坷,荆棘丛生,只要勇于探索,黎明前的黑暗即将过去,胜利曙光在“招手”,添设平行线吧!会成功的.【解】如图3-2-33,作PFAB交A,于点F,作EAC交QP于点E,1BAPCA2PAFAEPAF AEEPF=AAPACEP EPCAEAC=PPC (1)ABPFP FB APFAB=PB (2)由(1),(2) 图3-2-33 图3-2-34【解】再应用添放平行线方法,试证如下:如图3-2-34,作BEAQ交AP延长线于E点,作CFAP交AQ延长线于F点, BAECAFABAC=BECF (1) BPFAPQBPPQ=BEAQ CAPAPQCQPQ=CFAP 遇到难题是学习中的常事,但对难题要有攻破的必胜信心,再者就是研究攻破的方法,方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现成就有的,要积极进行思维:这道题可否剖析成几个基本图形?可否用数形结合法?可曾和我们学过的问题有否相似之处?是否可转化为我们熟悉问题?是否能用我们学过的面积法?积极进行思维,光明前程在招手.如本例,通过思维,进而联想与本文“思维扩散”的例子有相仿之处,便把这个陌生难题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问题.在遇到难题时,首先应用常规方法投石问路,说不定也能打开思路,如本例,若添设平行线,构造相似三角形,使各线段之间发生了关系,使证题出现了契机,要抓住契机,与面积法配伍,也使问题出现了新生.总之,要积极思维,多方位探索,金石为开!三、智 能 显 示心中有数相似三角形在初中数学中至关重要,它非常“随和”,与全等三角形、圆、函数、方程、方程组、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都很“亲近”,在中考中的综合题“它”也经常参与.因而,对相似三角形这一单元的学习必须强化,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学好它,对基础知识一定要娴熟掌握,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本单元学习的基本图形,思维方法也要熟练驾驭,把这些基础的东西储存牢,再遇到新问题,通过联想,便可引发出新的思维.动脑动手1. 如图3-2-35,ABC中,DEFGBC,GIEFAB,若ADE,EFG,GIC的面积分别为20cm2,45cm2,80cm2,求ABC的面积. 图3-2-35 图3-2-362. 如图3-2-36,在ABC中,AB=AC,AD为BD边上的高,AD的中点为M,CM的延长线交AB于K点,求证:AB=3AK3. 已知ABC的边AB,AC=2,BC边上的高AD,(1)求BC的长;(2)如果有正方形的一边在AB上,另两个顶点分别在AC、BC上,求这个正方形面积.4. 在RtABC中,C=90。AB=5cm,AC=4cm,以C为顶点,作一个内接等边三角形,且使它的一边在RtABC的一边上.(1) 符合上述条件的等边三角形能作几个,请你分别画出图形.(2) 在这些等边三角形中,哪一个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cm2)5. 如图3-2-37,一块直角梯形的田地与两底垂直的一腰长84m,两底分分别为44m,65m,现在要修一条与两底平行,宽4m,并使道路两旁面积相等,试确定路的位置(即求道路的一边与一底之间的距离).图3-2-37四、 同 步 题 库一、 填空题1. 如图3-2-28,已知在RtABC,中CD为斜边AB上的高,CAB的平分线交DC于E、交BC于F,在这个图形中,共有相似三角形 对.2.如图3-2-39,已知在RtABC中,DC是斜边AB上的高.在这个图形中,两组相等的锐角是 ;三个连续相似的三角形是 ;AC2BC2等于 两条线段的比. 图3-2-38 图3-2-393.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为,那么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的比是 .4.如图3-2-40,已知DEBC,AD=2cm,BD=DE=3cm,那么BC= .5.已知在ABC中,DEBC,AEAC=13,SBDEC=12,那么SADE= . 图3-2-40 图3-2-416. 把一个三角形变成与它相似的三角形.如果边长缩小为原来的倍,那么面积缩小为原来的 倍.7.如图3-2-41,已知在RtABC中,DC为斜边上的高,E为AB的中点,BC=3cm,AC=4cm,那么DC= cm,DE= cm.8.已知两个相似多边形的最长边分别为25cm和10cm,它们周长的差为60cm,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分别为 .9.在RtABC中,AD为斜边上的高,SABC=4SABD,那么ABBC的值为 .10.已知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若DE=2,则BC ;SADES四边形BCED= .二、 选择题11.如图3-2-42,A=63,AOC=61,则B=( ).(A)63 (B)61 (C)59 (D)56图3-2-4212.如3-2-43图,ACB=ADC=90,BC=a,AC=b,AB=c,要使ABCCAD,只要CD等于( ).(A) (B)(C) (D)13.如图3-2-44, ABCD中,E是BC中点,F是BE的中点,AE与DF交于H,SEFH与SADH的比值是( ).(A) (B)(C) (D) 图3-2-43 图3-2-4414.如图3-2-45,已知D、E分别在ABC的AB、AC边上,AED=B,那么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 (B)(C)ADAB=AEAC (D)ADBC=ABDE图3-2-4515.如图3-2-46,已知在 ABCD中,AB=10cm,AD=6cm,E为AD的中点.在AB上取点F,使CBFCDF,那么AF的长为( ).(A)5cm (B)8.2cm(C)64cm (D)7.8cm16.如图3-2-47,已知ABC中,四边形CEDF是矩形,BC=6,AC=8,那么BFDE等于( ).(A)34 (B)916 (C)2764 (D)288117.如图3-2-48,已知ABDE,AFC=F,那么BCAC等于( ).(A)ACCE (B)CDAC (C)ACCD (D)ACCF 图3-2-46 图3-2-47 图3-2-4818.已知两个相似多边形的面积比m1,周长的比为n1(m、n0),那么n等于( ).(A) (B) (C)2m (D)m219.如图3-2-49,已知在ABC中,DEBC,SADESABC=18,那么AEEC=( ).(A)18 (B)12 (C)1 (D)1 图3-2-49 图3-2-5020.如图3-2-50,已知FGBC,SAFGSABC=23,BC=12cm,那么FG的长为( ).(A)8cm (B)4cm (C)4cm (D)4cm三、 解答题21.如图3-2-51,ABC中,BAC=90,ADBC于D点,P为AD中点,BP的延长线交AC于E点,EFBC于F点,求证:EF2=AEEC. 图3-2-51 图3-2-5222.如图3-2-52,以RtABC的直角边AC、B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CEF和BHGC,连接AH、BF分别交BC、AC于K、L.求证:CL=CK.23.如图3-2-53,已知在ABC中,ADBC于D,CFAB于F,AP=AD,PQBC,PQ=a.求CF的长.24.如图3-2-54,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SBOC=9cm2,SAOD=4cm2,求梯形ABCD的面积.25.如图3-2-55,已知AD是ABC中BC边上的中线,CAD=B,AD上有一点E,且AEC=ADB.求证:. 图3-2-53 图3-2-54 图3-2-5526.如图3-2-56,已知在 ABCD中,P为BD上任意一点,HE过P分别交DC、AB于H、E,GF过P分别交AD、BC于G、F.求证:EFGH.27.已知如图3-2-57,矩形DEFG内接于ABC,点D在AB上,点G在AC上,E、F在BC上,AHBC于H,且交于N,BC=18cm,AH=6cm,DEDG=23,求矩形DEFG的周长.28.如图3-2-58,在正方形网格上,有ABC和A1B1C1,求证ABCA1B1C1. 图3-2-56 图3-2-57 图3-2-5829.如图3-2-59,在 ABCD中,EFBC,GHAB,EF、GH的交点P在BD上(P不是BD中点).,EF和GH把原平行四边形分成四个互不重叠的小平行四边形.(1)图中哪两个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2)图中哪些小平行四边形相似?为什么?30.如图3-2-60,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为AB、BC上一点,且BE=BF,作PBCE于P,求证:PDPF. 图3-2-59 图3-2-60参 考 答 案动脑动手1. 本例是研究相似三角形面积,应用“要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可找到思路.思路一:设AE=a,EG=b,GC=c,由题设可知:ADEEFGGICABC 三式分别开方,并相加,得 将上式两边平方,得 SABC=405(cm)2.思路二:设AE=a,EG=b,GC=c 由题设可证: ADEEFGGICABC abc=234 (cm)2.思路三:设SEHC=S,SEFG=S1,SGIC=S2 FGBCEFGEHC GIEHGICEHC (1) 将(1)式两边平方,得 S=S1+S2+2 SFHIG=S-S1-S2=2 (2) 将S1=45,S2=80代入(2),得: SFHIG=2 故SEHC=45+80+120=245(cm2) 再应用(2)式,得 SDBHE=2=140(cm2) SABC=20+245+140=405(cm2)2. 本例由AB=AC,且ADBC,得BD=DC,即D为BC中点,又AM=MD,M为AD中点,由于有两个中点,可架设中位线,要中线加倍,可架设平行线,可用面积法,可用射影法近30种解法本文只重点写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解法,其余许多种解法,请读者一一研究,进行思维扩散,写出完整证明过程.(一) 架设中位线法思路一:如图3-2-61,取BK的中点N,加接DN 图3-2-61 图3-2-62 D为BC中点 DNMK M为AD中点 AK=KN N为BK的中点, BK=NK=AK=AB, AB=3AK(二) 中线加倍法思路二:如图3-2-62,延长MD至N,且使DN=DM=AM AB=AC ADBC BD=DC BNCM为 BNCM , AB=3AK.图3-2-63(三) 添加平行线法思路三:如图3-2-63,过点A作ANKC交BC的延长线于点N,则 .(四) 面积法思路四:如图3-2-64,连接BM图3-2-64 .(五) 射影法思路五:如图3-2-65,分别过A、B、D作CK的垂线,垂足分别为N、E、F,则BE=2DF=2AN(MDFAMNAN=DF),ANBE.3. 因AB=,AC=2,高,虽然AB、AC均比AD长,本例应考虑两个方面,D点在BC上或在BC的延长线上,二者缺一不可.图3-2-65思路: AB,A均比AD长,于是知点D在BC上或BC的延长线上.(1)若D在BC上,如图3-2-66(1), 则BD= BC=BD+DC=4. 若D在BC延长线上,如图3-2-66(2), BC=BD-CD=2(2)当BC=4时 BC2=AB2+AC2 ABC为直角三角形这时内接正方形AEFG应如图3-2-67所示,设正方形边长为xGFAB S正方形AEGF 当BC=2时,AC=2,AB边上的高为如图3-2-68,正方形EFGH的边EF在AB上设EF=x,GHABCGHCBA S正方形EFGH=. 图3-2-66 图3-2-67 图3-2-684.思路:在RtABC中,C=90 AB=5cm,AC=4cm, BC=3cm.图3-2-69(1) 符合条件的等边三角形能作出3个,如3-2-69(1)(3)所示.(2) 如图3-2-69(1)过E作EDAC于D,有DEBC ADEACB DEBC=ADAC 设DE=x,则 (cm).如图3-2-69(2)过E作EDBC于D,有DEAC EBDABC DEAC=BDBC 设DE=x,则 3 (cm).如图3-2-69(3),过点C作CDAB于D CDAB=ACBC, 又 2.42.352.09 第种情况下的等边三角形面积最大,SCEF3.33(cm2) 答:当C为顶点,其对边在斜边上时,构成的等边三角形面积约为3.33cm2是最大.5.(如原题图及辅助线) 思路:作如图辅线后,则CPFCRB 设CP=h1,QR=h2,于是有 FHMCRB, 依题意,得方程组: h1+h2=80 (1) (2)(1) 代入(2)整理,得因式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