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_赵成.pdf_第1页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_赵成.pdf_第2页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_赵成.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2009 年第 2 期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赵 成 摘 要 本文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 社会批判基础及其价值指向 认为马克思的生态 思想建立在对人和自然本质的科学理解以及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揭示的基础上 由此产生了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思想 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社会批判基础及其价值指向则来自对资本 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生态破坏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展望 马克思的生 态思想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一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以他的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 在 实践的基础上 马克思揭示了自然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 的内在统一性 说明了社会发展的 自然的历史的过程0 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实际上表现为人化自然 的关系 为我们科学理解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奠定了思想 基础 马克思一贯反对把人看作纯粹的 自然人0 把人的 自然属性说成是人的唯一的或根本的属性 也反对单纯 用生物学规律 自然法则去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 但是 马克思并不否认人具有自然属性以及人的自然因 素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而是认为人作为一种自然 存在物 既是一种受动的存在物 又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 自然存在物 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 而且是人的自然 存在物 就是说 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 因而是类存 在物 0因为人既能 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 感性 自然界0 又能 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0 可见 人之所以是一种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就在于人具有 不同于其他生命存在物的劳动本性 正是这种实践本性 使人在自然属性基础上具有了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和意 识 精神 属性 马克思指出 只有在社会中 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 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0 只有在社会中 自然界才是 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 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0 这说明人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 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赋予 人的自然属性以社会的意义 才能使人成为一种社会存 在物 因此 人的本质并不在于他的自然属性 而在于他 的社会属性 即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0 由此 马克思就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 起来 把人的自然生成与社会生成统一起来 赋予人以更 为本质的特征 劳动 同样 马克思对自然界的理解 和认识 也是从自然与人 自然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中去把 握的 只有在社会中 只有通过人的劳动 自然界才能成为 人的存在基础 才能作为人的 无机的身体0为人类的生存 与发展提供所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因为 社会是人 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是自然界的真正复 活0 可见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然概念的理解 也是有特定含义的 即它并非指与人无关的纯粹自然界 即自在自然 而是与人建立起了对象性关系的自然 即已 经进入人的认识领域和实践领域的自然界 当然 这个自 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 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展的 显然 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 去把握自然概念不仅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 也 为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人化 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尽管人类以其特有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不断改变着人 与自然的关系 使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 征 但人并不能真正摆脱自然对人及其社会发展的天然 制约作用 在古代 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 自然界的关系一样 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0 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 而到了近现代 尽管人类获得了 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强大物质力量 工业化生产方式 但自然对人的制约作用并没有消失 而是以不断恶化人 类生存环境的方式展现出来 可见 由于人的能动的实践 活动 特别是生产劳动 人与自然的关系已发生了根本变 化 已不再是一种 自在自为0的关系 而是在实践基础上 形成的对象性关系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正是这种 对象化 使地球自然界不再是一种自在的自然界 而逐渐 变成了一种 人化的自然0 而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就 是劳动 为此 马克思区分了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并且 赋予了人与自然关系以特定的含义 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实践的意义上主要表现为人与人化自然的关系 与自 在自然相比 人化自然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天然自 188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尽管天然自然先于人而 存在 但人的实践活动又在一个新的基础上成为我们这 个物质感性世界 人化自然的前提 由此 马克思摆 脱了旧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抽象的 空洞的 直观的理 解 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使人与 自然的关系真正成为人及其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关系 实 现了自然 社会与人的真正统一 从人化自然的观点出发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与 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 马克思从生态环境对社 会发展的制约性出发 阐述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 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 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 中 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 因此 它们 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和产品 也就各不相同 0 也就是 说 由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使得生活在不同环 境条件下的人们所取得的环境成果不同 因而对社会经 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同时 马克 思又指出 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生 活资料的自然富源 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 在文化 初期 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较高的发展 阶段 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0 也就是说 尽管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物质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 了变化 体现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 大 但并没有削弱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 反而加 深了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 深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另一方面 马克思从生产劳动是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 质变换过程0出发 阐述了生产劳动对自然的人化过程 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环境成果对社会发展的 意义 马克思指出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 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 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 质变换的过程 0 在这里 马克思对物质生产劳动做了生 态化的理解 这一思想与现代生态学所揭示的生物与自 然环境之间以物质 能量和信息变换为特征的生态规律 相吻合 体现了马克思的人 社会 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思 想 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 深化了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 思想 二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社会批判 基础及其价值指向 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产生虽然使人类获得了 一种大规模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手段 但也带来了对自然 环境的污染 破坏以及对人及其社会的异化 为此 马克 思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生态破坏性进行了深刻批判 这是 马克思生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现实社会基础 马克思对由人的生产劳动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进 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一方面 他通过对人与自然 关系的历史考察 从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短视行为 方面揭示了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认识论原因 马克思指 出 在人类历史上 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 甚至最杰 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 后来 到了一定 的时候 人们就惊奇地发现 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 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 0 也就是说 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 局限性以及不能对复杂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进行准确把 握 从而使自身的行为产生了长远的不利后果 另一方面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 和批判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 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 在5资本论6中 马克思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研究 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 资本主义制度给自然生态环境和工人的生产 生活环境 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揭露了资本家从经济以及生产与生 活环境等各个方面欺压工人的实质 指出资本主义制度 才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最终根源 马克思指出 资本主义 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 这 样一来 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 另一方面又破 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 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 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 从而破坏土地 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0 l u 马克思应用李比希有关 农业土地的新陈代谢概念 论述了资本主义城乡对立造 成了土地肥力循环的断裂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造成了 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断裂 从而导致人与自 然关系的对立和冲突 引发了生态危机 通过新陈代谢理 论对资本主义社会所进行的分析 马克思不仅揭示了生 态环境危机产生的自然和社会机制 而且清楚地预示了 资本主义社会从经济危机向生态危机转化的可能性 正是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生态破坏性的批判 使马克思认识到在人类生产劳动基础上的社会发展必须 与自然环境的发展相统一 相协调 否则 必然会给人类自 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与此同时 马克思对消除资本主义 生态危机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展望是与他对未来 社会发展的历史展望相一致的 马克思指出 从一个较 高级的经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 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 权 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 是十分荒谬的 甚至整个社会 一个民族 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 一起 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 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 土 地的受益者 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 地传给后代 0 l v 在此 马克思不仅揭示了土地私有制的荒 谬性 而且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而他 所谓的 较高级的经济社会形态0指的就是社会主义或共 产主义社会 因为共产主义社会 是人和自然界之间 人和 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0 l w 在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化 的人 联合起来的生产者 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 的物质变换 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 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无愧 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 变换0 l x 可见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与他 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揭示和社会本质的批判相联系 的 而对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解决和生态危机的消除又 是与他的社会理想相结合的 即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可持续发展 不仅需要自然的 解放0 而且更重要的是 要实现人的自身解放 而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废除资 本主义私有制 实现共产主义 三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提出是人们在面对日益严重的 189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2009 年第 2 期 生态环境问题和寻求解决途径的过程中对自身生存与发 展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可持续 发展的提出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 从构建资源 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到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新要求之一 体现着中国 共产党对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实现中国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不断升华 尽管马克思 没有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但他的生态思想无 疑为我们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以及建设生态文明 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首先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正 确认识生态文明的本质以及确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奠定 了基础 正是在实践基础上人对自然界的 人化0过程及 其所产生的不同环境结果有可能对人 自然 社会产生不 同的影响 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方向 即或相互和谐 或相互对立 因此 生态文明本质上就是 人们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既有利于人的生存与 发展又有利于自然进化发展的生态环境结果 而生态文 明观就是基于这种环境结果并指导其发展的基本观念和 认识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通过对社会生产方式 消费方式 的调整 不断消除对人及其环境发展不利的生态环境结 果 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向着既有利于人又有利于自然的 方向发展 其次 马克思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认识论原因的 分析 使我们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应全面认识和把 握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及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规 律 因为尽管人类对自身所生活的生态环境的科学认识 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对其运动 变化和发 展规律的全面认识 特别是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 我们往往是从人及其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利用自然规 律 开发某些技术产品 但很少考虑这些技术产品的大规 模应用可能带来的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 即对其他规 律的违背 因此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局部和整体两个 方面去把握生态环境的运行发展规律 既要了解不同国 家或不同地区的区域生态特征及其规律 又要了解整个 地球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规律 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充 分认识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 确立人及其社会对自 然的影响限度 把握人类改造自然的尺度 克服人在技术 应用中的无知和短视 使技术的开发应用既考虑人的需 求又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而全面把握人与自然之 间的变化发展规律 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科学依 据 第三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生产劳动本质上体现为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0 但是如果这种 物质 变换的过程0超出了自然的实际承载能力 必然会影响自 然的正常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 从而引发人与自然的对 立和冲突 而资本主义的大农业生产所造成的人与土地 城市与乡村之间物质循环的断裂以及对自然物质循环的 破坏就是很好的例证 因此 如何有效地 调整和控制人 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0就成为解决人与自然之 间矛盾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 为此 建设生态文明 从其实现基础上来看就是通过改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 式 消费模式以及经济增长方式 恢复人 社会与自然之间 的正常物质循环 消除人 社会与自然之间的 新陈代谢裂 缝0 使人及其社会的发展始终保持在自然所能承载的范 围之内 并与自然之间形成一种动态的 可持续的平衡 这 也正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所在 即为我们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四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与发展理论不仅揭示了私 有制是资本主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而且也 为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制 度优势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在 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被提出来的 是社会主义建设特 别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尽 管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但 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则决定了中国具有最终解决生 态环境问题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社会条件 而且随 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化和发展 生态文明的建设成 果也必然为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最终实现共产 主义的社会理想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为此 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