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歌。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 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 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 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 国计民生的忧虑等。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导入新课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连州,好容易等到10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以“轻薄桃花”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刘禹锡因诗获罪,再次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当刺史。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刘又遭贬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两人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诗中自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置:放置。弃置:贬谪(zh)。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到:到达。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侧畔:旁边。长(zh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二、整体理解首联:长期遭贬,凄凉沦落。颔联:怀念故友,世事全非。颈联:自己沉沦、新贵得势。尾联:好友赠诗,振奋精神。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1抽学生叙述诗2老师评点强化白话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1作者借“烂柯人”这个典故,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抒发了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补充资料: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历来为人称道,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作者用“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用“干帆”“万木”比喻在他谪居他乡之后那些仕途得志的新贵们,表达了自己的愤慨。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腐朽的事物一定要被新生事物代替的真理,我们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为真理而战斗的精神。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明确:有对自身遭遇的辛酸、愤慨,有对当朝权贵的嘲讽、愤激,有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态度。首联中用“凄凉地”“弃置身”,表达作者自己的辛酸;颔联借叙事抒情,表达物是人非事事休,无限悲痛怅惘之情。颈联借景抒情,表达诗人的愤激之情。尾联借叙话抒情,表现了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4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总结固趣作者的情感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人以莫大的启迪、鼓舞。品诗,品评名句、感受哲理美。学习赤壁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2、写作背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3、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折(zh) 戟(j ) 销(xio)朝(cho) 便(bin) 乔(qio)活动二、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请同学们首先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完成下面的问题。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折戟沉沙:折断的戟沉入沙中。 销:销蚀。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周郎:指周瑜。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2、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疏通诗句。原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原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译文: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活动三、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同学们,这首诗是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请大家仔细品读诗句,结合查找的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诗的独特意境,然后给大家说一说。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点拨:诗作开篇以一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把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江底泥沙之中,经历了六百多年水土侵蚀,尽然没有腐烂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原来是赤壁战役中留下的遗物,着难免不引起是人的吊古伤怀之情。周瑜借助东风之势打败曹操八十万水兵的刀光剑影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闪现。这是诗人抒发感概之源。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点拨:这两句是诗人的议论,也是一种假设,如果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战败曹操,“二乔”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用。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是对周瑜的嘲讽,也是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活动四、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根据下面问题深入探究这首诗的感情和写作方法。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点拨: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借一件古物抒发对历史的慨叹,这是以小见大的手法。2、“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点拨:“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深刻含义?点拨: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诗歌妙在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同时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点拨: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点拨: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学习过零丁洋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2、写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3、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遭zo 戈g 寥lio絮x 萍png 惶hung活动二、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请同学们首先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完成下面的问题。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1)遭逢:遭遇。(2)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3)干戈:指抗元战争。(4)寥落:荒凉冷落。(5)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6)絮:柳絮。(7)萍:浮萍。(8)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9)丹心:红心,比喻忠心。(10)汗青:同汗竹,史册。2、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疏通诗句。原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原诗: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译文: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活动三、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同学们,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请大家仔细品读诗句,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在这首诗中作者的心境,然后给大家说一说。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点拨: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点拨: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点拨: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点拨: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总结: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活动四、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根据下面问题深入探究这首诗的感情和写作方法。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点拨: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上下两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点拨: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4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中国历史上还有那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点拨: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了诗人刘禹锡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赤壁中,赤壁之战已不是杜牧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他所要表达的情感。过零丁洋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希望我们熟读成诵,在古诗词中获得有益的启发。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三首诗词。、预习后两首词曲。板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悲痛感叹 比喻沉舟、病树积极乐观 点题歌一曲、长精神答谢共勉赤壁杜牧兴感之由-议论感慨以小见大 咏怀过零丁洋文天祥 首联 一生的主要经历 颔联 国势和身世颈联 处境艰危 尾联 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第二课时学习水调歌头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雄浑飘逸的唐诗,精致婉约的宋词,活泼生动的元曲,无不为后人所向往和敬慕。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词和元曲,探究作者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二、出示活动任务1、体会词、曲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张养浩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3、了解我国古代词、曲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但始终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3、了解词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成为继唐诗之后又一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体裁。后世词一般不再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阙(qu) 琼(qin) 绮(q)胜(shn) 长(chng) 婵娟(chn jun)活动二、大声诵读,理解词句内容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1) 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3)归去:回到天上去(4)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值想象中的仙宫。(5)不胜:忍受不住。 (6)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作出各种舞姿。(7)何似:哪里比得上(8)朱阁:朱红色的楼阁。(9)绮户:刻有纹饰门窗。(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2、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疏通词句。原词: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译文: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原词: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活动三、仔细品读,赏析诗词意境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词句,结合查找的写作背景等资料理解这首词的独特意境,然后给大家说一说。1、欣赏上片的意境点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2、欣赏下片的意境点拨:下片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活动四、合作交流,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重点思考下面问题,探究作者感情和写法。1、作者为什么向往月宫呢?点拨: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2、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点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4、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点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5、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点拨: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6、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点拨: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7、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点拨: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累官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天历二年(一三二九),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得疾不起,卒封滨国公,谥文忠。有三事忠告、归田类稿等。散曲集有云在休居自适小 乐府。2、写作背景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3、体裁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峦(lun) 阙(qu) 兴(xng)活动二、听朗诵,疏通曲意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1)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2)山河表里:指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外有黄河,内有华山。(3)西都:指长安。(4)伤心秦汉经行处:意思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令人伤心。2、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曲意。原曲: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原曲: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活动三、仔细品读,赏析曲子意境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点拨: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法律法规)考前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 2025年知识产权法考试备考模拟题及答案
- 贵港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桃花心木课件
- 2025年注册会计师CPA面试宝典及模拟题
- 2025年中级经济师面试实战模拟财务管理案例分析预测题集萃
- 公务员审计面试题及答案
- 2026届北京市延庆区市级名校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旅游公司招聘导游面试预测题与技巧
- 2026届江苏省启东市建新中学化学高三上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光缆
- 5.2.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
- 2025年建筑师考试答案-建筑师考试答案解析
- 新疆的历史文化课件
- 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 代理记账风险管理制度
- DBJ04-T487-2025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监测技术标准
- T/CGAS 026.1-2023瓶装液化石油气管理规范第1部分:安全管理
- 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英语课后辅导计划
- 餐饮劳务合同协议书样本
- 中医护理灸疗技术操作规范:督灸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