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3单元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3单元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3单元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2013广州高二检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4.(2010广东文综)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5.(2013淄博模拟)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b.c.d.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均田制 三长制 整顿吏治 改穿汉服a.b.c.d.二、非选择题7.(2013江苏单科t24a)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8.(2010浙江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苏氏演义卷上(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备选习题】1.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c.建设洛阳 d.学习汉族文化2.(2013宁波模拟)独孤云是北魏孝文帝统治后期一名年轻的朝廷官员,下列行为将导致他受到惩处的是()a.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b.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c.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d.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3.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4.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a.讲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改籍贯答案解析1.【解析】选a。均田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谁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上述工作,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迁都洛阳等,虽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但和均田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排除b、c、d,故选a。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均田制内容。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所以答案为b。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和迁移能力。题干中“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说明在均田制实施后仍存在土地集中和土地兼并现象。所以答案选c。5.【解析】选a。解题的突破口在,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并未因保守贵族的反对而动摇,最终取得成功,因此表述有误,包含的予以排除。【规律方法】迁都洛阳的必要性(1)从文化角度而言,洛阳是汉文化的中心,迁都洛阳意味着北魏从此是汉文化的代表者和传承者。(2)从军事角度来看,洛阳是进攻南朝的前线,迁都洛阳代表了孝文帝统一中国的决心。(3)从改革角度而言,把洛阳作为新都,容易扫除平城所代表的旧势力的反抗,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因此迁都洛阳意味着改革的初步完成。北魏由狭隘的部族政权转化为胡汉结合的贵族政权。6.【解析】选a。属于北魏孝文帝经济政治方面改革的内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属于北魏孝文帝汉化方面的内容。7.【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信息概括回答。第(2)题,结合材料二“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信息概括回答。第(3)题,结合材料三“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信息概括回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从对外来文化态度及改革者角度谈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8.【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归纳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第(2)题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从中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备选习题】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即移风易俗。2.【解析】选b。a、c、d均是孝文帝汉化措施,其中还包括禁止30岁以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