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4.19 经济体制改革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4.19 经济体制改革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4.19 经济体制改革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4.19 经济体制改革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4.19 经济体制改革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版高中历史 4.19 经济体制改革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基础达标】1.(2013四川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对农村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变革是指()a.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b.建立人民公社c.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我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b.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3.(2013长沙高一检测)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a.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b.经济结构的调整全面展开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4.(2013蓬莱高一检测)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及时真实地向中国老百姓讲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向世界传递了伟人的声音。下列表述与其精神相一致的有()“重启中国改革列车” “南海边的伟大诗篇”“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开启国企改革大门”a.b.c.d.5.外电评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说:“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此评论的依据是因为这次会议()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计划c.重申了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d.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此“隆中三策”被提炼为党的理论的会议是()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2.(2013泰安模拟)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3.(2013三明模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它指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发展乡镇企业外出打工a.b.c.d.4.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此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a.逐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b.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c.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d.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5.(2013金华模拟)20世纪80年代初,陈云同志提出了关于经济建设的“鸟和笼子”理论。他说:“搞活经济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陈云的“鸟和笼子”理论喻指()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b.国营经济与个体经济c.市场调节与计划指导d.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6.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第二次创业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c.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1952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6 39219 59520 00017 0001961年1962年1984年1990年14 75016 00040 71243 500材料二中国某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系数曲线图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各呈现怎样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指出20世纪80年代引起城乡差距变化的原因。为改变城乡差距拉大的状况,你有何建议?(6分)8.(2013淄博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钱满素美国文明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邓小平1992年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材料二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推行新政和邓小平领导改革的各自特点。(4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美两国的“原有社会治理模式”及“解决了旧问题”的主要措施。(4分)谈谈你从两国达到“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得出的启示。(6分)答案解析【基础达标】1.【解析】选d。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识记。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b出现在1958年,c与材料不符,故选d。2.【解析】选a。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村经营方式的改革,但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故a表述不正确。3.【解析】选a。本题考查点为经济体制改革。c是1992年十四大以后,不选;d表述错误,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题干信息并不能得出b结论。4.【解析】选a。出现在198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都符合题意。5.【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该会议为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是在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的,b、c与该会议内容无关。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这主要是由于()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解析】选c。由材料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可知,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营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商机,使企业恢复了活力,其原因是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故c正确。【能力提升】1.【解析】选b。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工作重心是进行经济建设,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停止批邓”“冤案一理”“生产狠狠抓”等回答。2.【解析】选c。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主要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呈现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分散经营等特点,即“分田单干”;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地就业的途径,即“离土不离乡”;伴随改革的深化,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进城打工,即“离土又离乡”。4.【解析】选d。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不改革所有制的前提下,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故选d。5.【解析】选c。结合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及“关于经济建设”,可以看出是论证有关经济的内容。笼子与鸟的关系比喻的是计划管理与市场的关系,综合分析选c。6.【解析】选b。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拓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经济也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式训练】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多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d.完成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解析】选c。1992年作为中国30多年改革进程的分水岭,是指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7.【解析】第(1)题据表格数据按照时间纵向比较,较容易得出1952-1962年及1984年以后中国农业发展的趋势特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现不同趋势特点的原因。第(2)题中的前一问应首先注意抓住材料内容特点“城乡收入差距”,再进行分析,较容易得出1985年前后城乡差距的变化趋势特点,然后据“从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分析变化原因,即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及影响分析;后一问可结合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对比概括回答。答案:(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特点:农业生产大幅下滑。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原因:1985年以前,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农村经济因此得到了较大发展,城乡差距减小;1985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搞活了城市经济,城乡差距又逐渐拉大。建议:改革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使农村经济向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方向发展。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中美改革和进行比较的能力。第(1)题逐句分析,从材料中概括核心观点,材料一第一段体现出一系列法律,概括为注重法制,利用法律推行改革等;第二段“对的”“不对的”等可看出要及时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