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4章 第2节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doc

收藏

预览图
编号:4409927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17.01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1-08 上传人:灰**** IP属地:宁夏
5.99
积分
关 键 词:
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4章 第2节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水滴 系列 年级 地理 上册 气温 变化 差异 课时 教案 新版 商务 星球
资源描述: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 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 2.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3.学会使用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模式】精彩互动(师生共讲)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准备】知识提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二 导入新课 我们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课时,大家曾“当”过天气预报节目的主持人,播报天气堪称专业。看下图天气情况: 请说出今天的天气预报,在天气预报中冷热程度用哪个词语来说明? 承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气温和气温的差异”。(板书课题) 学生回答,气温 教师出示气温计,告诉学生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其单位,让学生看气温计说出当时的气温。 用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一 气温和气温观测 (1)量算平均气温(板书) 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看图: 1.温度计读法及符号怎样表示? (这里要引导出什么是气温,及气温如何测定,并演示如何使用温度计) 2.让学生见识百叶箱。 注意: 温度计的感应部分距离地面1.5米处 3.阅读课本p62页 按要求做助学p67,1t,2t,3t题 (2)说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板书) (看课本p62最后一句话) ①课本上的实例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生活、生产的哪一方面的关系? ②你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或所见所闻,举例说明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吗? 1、学生自学、组内助学 我们先自主学习“气温与生活”的内容,思考并完成活动一。如有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2、师生助学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3、学生读图做题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师补充材料:(看多媒体) 气温的高低不同,人们的住房建筑特色也不同。气温高的地区,房屋大多讲究通风散热;气温低的地区,房屋大多讲究取暖保温。所以,我国东北地区的人们住的房屋内有火炕、火墙;我国南方有些气温高的地区人们居住在竹楼里。 (4)学习小结(板书) 1.什么是气温? 2.气温是如何测定? 3.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有哪些? 4.跟踪习题: 助学p67 4t 学生回答 1、这些实例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材料a:青藏高原居民独有的服饰——藏袍。一是可以保暖,必要时将全身裹在袍中,夜间可以当睡袋;二是可以适应昼夜温差大的变化。 材料b: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水果。热带有芒果、香蕉;温带有苹果、梨。 材料c:寒潮对体质较差的人(老人和小孩)危害大,容易引起疾病,如感冒。 学生在搜集材料、参与活动的学习中,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习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 过渡与衔接 气温和我们的关系太密切啦!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和气温变化有关的谚语。在民间,就流传着“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天热扇扇子,天冷穿棉袄”,“一场秋雨,一场寒”等谚语,反映了气温变化的特点。 师生共同学习二 气温的变化 1.首先让学生看多媒体(增加视野) 2.气温的变化(板书) 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借助于三角板﹑直尺量出气温的高低。 名词解释如: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3.师生助学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1)读气温曲线图——日变化 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一天中气温不是一直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那么一天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呢? 思维拓展: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指的是北京时间吗?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方时不同,东早西晚。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午后2时左右)指的是地方时,而不是北京时间。 过渡:一天中的气温值有如此大的波动,那么一年中的气温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2)读气温曲线图——年变化 教师总结: 1.图中曲线的形状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如下图: 2.另外,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的气温变化要比大陆晚一个月。 1.学生自学、组内助学,教师巡视 我们先自主学习“气温的变化——读气温曲线图”的内容。 2.阅读左图探讨下列问题: ①最高气温的数值约(31℃),出现在(14时,即午后2时左右) ②最低气温的数值约(24.5℃),出现在(大概4时左右,即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约(6.5℃) ④该地气温的日变化:通常,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左右,气温不断升高;从午后2时左右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不断下降。即午热晨凉。 3.阅读左图探讨下列问题: ①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约(22℃),出现在(7)月,这说明夏季(炎热) ②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约(-8℃),出现在(1)月,这说明冬季(寒冷) ③气温年较差约(30℃),这说明气温年较差(大) ④该地气温的年变化:从1月到7月,月平均气温逐渐升高;从7月到来年1月,月平均气温逐渐下降。季节变化的情况是夏热冬冷,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简单地说就是夏热冬冷。(说明气温年变化的方法与说明气温日变化的方法相似。) 生回答: a是陆地南半球 b是陆地北半球 注意保持良好秩序,教育学生加强合作。 使抽象的理论,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要让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将有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习主题三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1.学生自学、组内助学,(教师巡视) 我们先自主学习“气温的变化——画气温曲线图”的内容,思考并完成活动三。如有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2.思维拓展: 你能从图中更清楚地认识我们家乡气温的年变化吗? 3. 学习小结: 绘制气温曲线图有哪些技巧呢? (1)把握图幅大小; (2)把握纵坐标的温度差,太大或太小都不易画图; (3)将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在图上;最好先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值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线处标上点; (4)画曲线时,既要使曲线平滑,也要使曲线通过每个点的中间。 活动:画一画气温曲线图 1.师生共同 试根据左表中的气温数据,按课本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家乡气温曲线图。我们比一比,赛一赛! 每个小组推荐最好的一幅作品,投影展示,供同学们观赏、评判,选出优胜组。 请同学们观看课件“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方法,绘图不太标准的同学找出原因所在。 (如有学生画成折线图,教师要及时加以指正!)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绘图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学生在相互评比中,学会相互帮助,增强合作意识。 关注家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还知道了气温的变化。我们发现,气温的确是个变化多端的“精灵”,不但有日变化和年变化,而且在不同的地区,气温也有变化。 知识结构梳理 气温的观测 气 温 日变化 气温的变化 年变化 【当堂达标】 1.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 a.中午12时 b.上午10时 c.午后2时 d.午后4时 2.在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现象,这是因为当地的气温特点是( ) a.日平均气温高 b.气温日较差大 c.气温年较差小 d.年平均气温低 3.南极大陆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 a.7月 b.1月 c.2月 d.8月 读下图,回答4-8题: 4.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5.四地中,位于热带地区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6.四地中,位于寒带地区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7.四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8.四地中,与我们家乡的气温变化相似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是该章地理学习的重点之一,对于学生掌握气候中的气温这一要素有重要作用。本设计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的基本理念。开篇的问题导入,过程中的自助式学习,结尾的学以致用,都强调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再回到生活中运用知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价值。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机会;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讨,有独立思考和展示交流的机会,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注重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 8
内容简介: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4章 第2节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44099273.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