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_人教版-副本_第1页
教学设计.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_人教版-副本_第2页
教学设计.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_人教版-副本_第3页
教学设计.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_人教版-副本_第4页
教学设计.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_人教版-副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单 位:六十铺中心学校 学 科:化 学 姓 名:卢 彪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内容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用文字,图形,符号等表示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经验,已经知道了物质经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奠定了基础,架设了“宏观看现象,微观找解释”的理论学习方法。同时,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因此,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它对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 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三、三维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 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 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 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理解应用六、【仪器和药品】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气球、烧杯、小试管、镊子、坩埚钳,注射器等药品:白磷、CuSO4溶液、NaOH 溶液等七、【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景:铁生锈和蜡烛的燃烧是我们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化学变化,那么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如何变化的呢?这个案件引起了断案如神的狄仁杰和聪明睿智的李元芳的兴趣,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是如何判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如何变化的!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 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板书: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历史再现:174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间的变化关系。他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难道这是巧合吗? 之前我们顺着拉瓦锡的足迹测出了空气中氧气约占五分之一,今天让我们再沿着拉瓦锡的足迹去探究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请大家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大胆地作出自己的假设。学生作出假设回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教师:除了相等,还可能有哪几种情况呢?学生: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板书:一、提出假设假设1、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假设2、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假设3、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教师:同学们提出了三种假设,这很好,那么通过什么方式可以验证你的假设呢?学生:可以通过实验事实来验证教师:不错,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追问:怎样才能知道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呢?学生:用天平称量。讲述:首先以白磷燃烧实验为例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反应前红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与反应后五氧化二磷的总质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设计实验方案: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红磷接触。将组装好的锥形瓶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记录所称的质量M1。然后,取下锥形瓶,放到酒精灯上,垫石棉网加热,引燃红磷。待锥形瓶冷却(为什么?)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记录所称质量M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由学生陈述实验结果,不同意见进行补充。方案一:在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不同意见:我们组的实验结果是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略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可能是由于气球有沙眼所致。教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我们称量的是哪些物质的质量?学生: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磷和氧气,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反应前我们称量的是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反应后我们称量的是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也就是参加反应的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相等。过渡: 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大家动手试试。学生分组实验方案2 学生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的测定药品及仪器如下:托盘天平,小烧杯,注射器,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请同学们按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来验证氢氧化钠溶液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的测定,各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你的想法和我一样吗?1.在烧杯中放入蓝色硫酸铜溶液,用注射器吸取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放在烧杯中。2.用天平称量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M1) 。3.把注射器中的氢氧化钠注入到烧杯中,使二者反应。观察实验现象?4. 用天平称量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M2) 请同学们按照步骤完成实验教师:这个实验我们做完了,那么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什么?我们称量的又是哪些物质的质量呢?板书:氢氧化钠+硫酸铜=学生: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生成物是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反应前我们称量的是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质量总和,反应后我们称量的是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的质量总和。也就是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的质量总和相等。投影: 实验方案方案一方案二实验现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产生蓝色沉淀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相等分析P+O2P2O5质量总和=质量总和CuSO4 + NaOH Na2SO4+ Cu(OH)2质量总和=质量总和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了共同的结论,这非常不错。其实,在很早以前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做了大量的实验,也和同学们一样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那就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板书:三、结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教师:大家考虑一下,在这个定律中最关键的词语是什么?学生分析其中的关键词强调: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2.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教师: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它的发现,我们以电解水为例再从微观角度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请看电解水的微观过程投影:电解水的微观过程。教师:大家看,这是一个水分子,红色代表氧原子、蓝色代表氢原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气分子,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气分子。追问:分子的种类变了吗?分子的数目呢?教师分析:既然是化学变化,分子的种类肯定发生了变化,因为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成了新物质,从微观角度看也就是生成了新的分子。但分子的数目却不一定变,比如电解水的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数发生了变化,但在H2+Cl2=2HCl中,反应前后分子数不变。追问:在电解水的过程中,构成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变了吗?学生:没有,它们只是经过了重新组合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微观过程以及前面所学的分子、原子知识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事实上是旧的分子破裂成原子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教师:现在你知道质量守恒的原因吗?学生:因为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个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板书:2、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投影: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须遵守的一个定律,但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它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教师:我们知道了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那么我们怎样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呢?投影:试试看1、解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可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1)在A+B=C+D的反应中,5克A跟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和10克D,则B的质量_克。(2)在A+B=C的反应中,足量B与W克A完全反应后,生成12克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_克3、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酒精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否根据这一事实,推断出酒精中肯定会有什么元素?可能会有什么元素?一定有的元素: 可能有的元素: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板书设计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质量守恒定律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学习评价设计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表现性评价学生实验探究,收集数据,交流表达探究内容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前后质量的测定仪器药品天平,锥形瓶,单孔塞,套有小气球的玻璃管,白磷,火柴,小刀,滤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烧杯,天平,注射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分析结论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 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大于铁丝质量 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 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本教学设计的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