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 Microsoft Wo.doc_第1页
新建 Microsoft Wo.doc_第2页
新建 Microsoft Wo.doc_第3页
新建 Microsoft Wo.doc_第4页
新建 Microsoft Wo.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图分类号: F590.1密级:公开文献标识码:A学校代码:11561毕业论文平凉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战略选择作者姓名:张亚楠指导教师:学科专业名称:地理教育论文提交日期:20 11 年 05 月 13 日所属系别:历史文化系08地理教育班摘 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明显的成效,旅游业是未来需求很旺盛的朝阳产业,开发旅游也有利于西部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开发旅游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扶贫,并有利于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业对振兴西部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平凉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城市之一。平凉市地处陇东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但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且处在兰州旅游区、西安旅游区和银川旅游区的包围之中,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较佳。因此,研究平凉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问题,对于发展地方经济意义重大。我们应该重塑崆峒旅游形象,进一步推动旅游基地建设。总的思路是:由点到面,由山上到山下,由单项到综合,扩大外延,充实内容,综合建设,整体推进,建设一个标准更高、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更富魅力的全新的旅游基地。本文在对其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平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对策,重点就平凉市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关键字:平凉市; 旅游业; 旅游资源; 开发; 现状; 发展战略AbstractWith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ern region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and tangible results, tourism is a very strong future demand for a sunrise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western one, two, three-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Tourism is conducive to expanding employ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ontribute to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western econom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Pingliang City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cities.Pingliang City is located in the Gansu Loess Plateau, a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cio-economic backwardness, but the relatively abundant tourist resources and tourist areas in Lanzhou, Xian and Yinchuan tourist area surrounded by tourist area, location and the tourist market better . Therefore, 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Pingliang issu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ies. We should rebuild Kongtong tourism imag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tourism base. The general idea is: from point to plane, 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from single to integrated and expanding outreach and enrich the content, general construction, overall progress, building a higher standard, rich, distinctive features, more attractive new Tourism base.In this paper, its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potential, development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 on the basis of the eval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ingliang City pres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focusing on the tourism products Pingliang City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Pingliang City; Tourism;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Status 引 言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区域旅游形象设计日益受到国内外重视。本文基于平凉毗邻陕甘宁的区位背景,进一步阐述了平凉与周边地区旅游合作的意义、基本内容及合作的途径。并从旅游形象的概念、旅游形象设计的形成和基本内容等方面阐述了区域旅游形象识别系统的一般原理;,综合考虑平凉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阶段,通过对影响平凉市旅游形象主要因素的分析,构建了平凉旅游空间结构总体格局、提出重点景区优化的对策,为平凉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了平凉市旅游形象发展的大体脉络和方向。平凉市地处甘肃省东部,六盘山南部,陕、甘、宁三省交汇处,地处北纬34543543之间,横跨陇山,东临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全市总面积全市总面积11169.7km,现辖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华亭县、崇信县、静宁县、庄浪县一区六县,2005年全市人口224.17万人,人口密度为200人/km,区域内有汉、回、蒙、满和朝鲜等20多个民族。平凉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丝绸古道”必经之地,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1 平凉市旅游资源现状与特征1.1 旅游资源的现状与优势1.1.1 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种类繁多 平凉市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按照国家旅游资源的划分标准,目前共计拥有三大类92处景观,其中自然景观49处,人文景点38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景观5处。众多景观中有获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景区1处,国家AAAA级和AA级风景名胜区6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园林公园10余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太统山、崆峒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泾川王母宫、崇信龙泉寺、庄浪紫荆山以及崆峒区的太统森林公园、柳湖公园均为 国家AA级旅游景区,泾川县南石窟寺、崇信县武康王庙(李元谆寝宫)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庄浪县云崖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崆峒水库和田家沟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华亭县莲花台、崇信县唐帽山、崆峒区太统山和北山公园等为省级森林公园,云崖寺、莲花台、五龙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资源空间组合良好,开发潜力巨大。1.1.2 旅游设施比较完善,旅游区服务水平颇高 平凉全市已形成四通八达、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312国道横贯东西,东距西安300公里,西到兰州300多公里,北到银川400多公里;宝中铁路纵穿南北,拟建的银武、罗定高速公路即将穿境而过,市到县、县到各乡镇的公路均为等级公路。就景区而言,一些目前开发情况较好的景区,如崆峒山、王母宫、温泉等景区交通条件良好,另外部分景区处于城市和国道边,如成纪文化城、界石舖、紫荆山公园等交通条件较优越。旅游中心在景区通讯、给排水、游客中心、环境保护及自然或文化遗产保护等其它基础设施上明显向崆峒山、王母宫等少数开发力度较大的景区和城市公园集中,这些景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平凉是中华民族和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肥沃深厚的黄土地上生息繁衍。据考证,平凉有新石器时代仰韶、齐家文化遗址465处,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西周在泾渭流域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农业,为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汉、唐以来,平凉泾川一带成为“丝绸之路”主要通道之一,中原文化与西域多民族文化在平凉相互交流融汇,加之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和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形成了平凉堪称典型的石窟艺术、商周遗存、崆峒文化、城纪文化、西王母文化、针灸医学文化、宗教文化、古墓、佛塔、古城遗址等优势旅游资源。在这些旅游资源中,处于全国知名地位的有:天下道教第一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天下王母第一宫泾川回山王母宫,人类开元第一城伏羲诞生地静宁古成纪,神州祭灵第一台周文王伐密所筑古灵台,以及秦、汉皇帝祭祀炎、黄二帝的华亭莲花台,陇东山水“天然盆景”崇信龙泉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甘肃庆阳北石窟并称为“丝绸之路”“姊妹窟”、“双明珠”的南石窟,泾川百里石窟长廊,针灸学鼻祖皇甫谧陵园等。1.1.3 地理环境优越,省内区际优势明显 平凉市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位于陕、甘、宁3省交汇处,西北旅游区的中心位置,发展旅游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这种优势在全省范围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平凉旅游的发展,势必会成为甘肃东部旅游的门户,吸引周边地区和景区的游客进入。平凉市在甘肃旅游功能区划中与天水、庆阳共同构成东部经济区,区域旅游形象为:中华龙腾之地,农耕文化之源。崆峒山为区域旅游品牌产品道学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域主要旅游线路有丝绸之路精华游、始祖文化寻根游、陇上民俗体验游、山水奇观游、红色旅游、生态休闲游,其中“丝绸之路旅游区”在西北旅游圈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主体主要位于东段(以葱岭(帕米尔高原)和敦煌为界,划分为东中西三段),即从西安到敦煌和阳关一段,全长2000km,且大部分落在甘肃省境内。西北旅游资源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地位的确立,“丝路文化”影响起了重大作用。平凉是“丝绸之路”东线必经之地,沿线的人文景观大都具有东西文化交融的特征,构成了“丝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宗教文化、民俗、饮食等人文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的黄土高原自然景观,庄浪的人工地貌梯田,太统山、关山、唐冒山等地的森林景观及其它旅游资源使平凉市成为旅游资源大区,是“丝绸之路旅游区不可缺少的环节。平凉均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组合条件。在甘肃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平凉市旅游业已出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内有目前较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崆峒山和泾川王母宫、温泉,吸引着全国各地甚至海内外的游客到平凉观光旅游,这不但使平凉名扬天下,而且也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的龙头。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旅游资源的数量上看,还是从旅游资源的质量上看,平凉市与其周边地区相比毫不逊色,许多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其宗教文化、黄土风光、丝路文化等旅游资源都具有国际向性,开发前景看好。1.2 平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 平凉市旅游环境和市场环境较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建设,为平凉社会经济和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基础建设的加快,不断优化旅游交通条件,银武、罗定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西平、天平铁路的建设,必将极大改善平凉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平凉市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特别重视对资源价值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其次是区位条件,平凉市虽地处西北内陆,但也有相对有利的区位条件。平凉市具备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条件,但仍需不断改善这些条件。否则,开发条件将成为制约平凉市旅游业的瓶颈。平凉市旅游景区的施工难度较大,投资环境仍需改善,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中应重点加以解决。在平凉这类地处边远但资源丰富、交通又较便捷的资源型地区,发展旅游业是有条件的,也是可行的。1.3 区位条件及客源市场分析 平凉市地处西北内陆,是远离中国社会经济中心和市场中心的边缘地域,这种落后的区域经济条件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但从区域角度看,平凉也有其相对有利的区位条件,地处陕、甘、宁接壤大三角地区的中点,属于西安兰州银川大三角地区区域几何中心和重心地位,同时也是三角区内南来北往交通的十字路口,宝中铁路纵贯全境,312国道横跨东西,近邻陇海兰新欧亚大陆桥。因此,根据中心地理论,平凉市具备成为陕、甘、宁接壤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社会、经济、文化潜在中心的区位条件。与此同时,平凉又处在兰州旅游区、西安旅游区和银川旅游区的包围之中,这无疑是旅游客源市场的优势所在。 因此,旅游区周边地区,将是主要的旅游客源市场。按时空距离细分旅游区的客源地是:近时距市场:以省内的庆阳、定西、天水,陕西的宝鸡、榆林、延安,宁夏的固原、中卫等陕、甘、宁接壤大三角地区的县市为主要客源地。中时距市场:以西安兰州银川大三角地区内部及周边地区为次要客源地。远时距市场:国内其它省、市和国外市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上述县市的旅游消费水平不高,旅游消费市场不大,但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平凉旅游形象在国内外的提升,平凉旅游消费市场的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2 平凉市旅游发展的制约性因素2.1 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分析近些年来,平凉市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有计划的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开展旅游产品促销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旅游收入持续增长,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如此,相对周边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平凉市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仍明显滞后。以2005年为例,平凉市旅游接待人次为116万,是天水市的1/2,宝鸡市的1/6,全省的1/11;旅游收入为3.12亿,是天水的2/5,宝鸡的1/9,全省的1/20,只略好于中卫市。这些都说明了平凉市的旅游产业还未发挥应有的效益,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2.2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2.1 思想认识不足,发展观念滞后 平凉市旅游业起步晚、起点低,旅游业发展水平低,国家和省上对平凉的旅游发展投资严重不足,多年来仅崆峒山享受了国债支持,发展较为迅速。尽管市政府已将旅游业列为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对待,由于地方财政一直紧困,没有跟进政策措施和较少投入,产业定位在实践中没有得到落实,导致平凉一些优秀旅游资源由于没有适当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缺少项目带动,不能有效地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旅游产业相对其他产业弱小。不少县尚未完全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思想,忽视要素的组合和线路的搭接,存在以我为轴心,就景点抓景点、就旅游抓旅游的现象;些地方还陷入了“泛文化、泛旅游”、“有文化就有旅游”、“有资源就有优势”等误区,在思想上就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于认识跟不上,目前有部分县区尚无旅游发展规划,致使旅游开发建设比较盲目,缺乏对发展特性、定位及布局的科学论证,缺乏对资源开发的统筹安排和控制性管理。表现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没有纳入市内、省内乃至周边省区的大格局中来考虑;服务设施要么不健全,要么档次低,远远不能适应消费市场的需求;盲目开发又导致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当今世界的旅游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型和物化消费型,发展趋势多层面在延伸和扩展,出现了诸如度假型、健身型、猎奇型、商用型、模仿型、采风型、学者型等多种旅游方式。搞旅游开发如把握不住旅游业的发展脉搏,不够超前;也没有掌握游客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将很难打开游客的口袋。而平凉市现有旅游产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景区内普遍缺乏游客参与性、娱乐性、刺激性的活动项目,思想认识不足,发展观念滞后是其旅游收入难以快速提高的关键。2.2.2 旅游产品层次低,结构不合理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重人文、轻自然。平凉市现有旅游产品基本为初级产品,主要是对资源的直接和简单利用,旅游产品还基本上停留在简单观光和浅层次休闲度假功能上,对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和整合创新不足,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不够,结构不合理,观光产品比重大,休闲度假产品和市场还未培育起来,专题旅游产品也未推出。缺乏更新,特色针对性不强,开发重点不突出,虽然形成了品牌,但对品牌深度挖掘不够。产品资源雷同、类型单一,旅游功能分区及时空组合不合理,导致产品特色定位不够清晰,对高消费游客吸引力不大,旅游市场实际为低产出市场。加之旺淡季明显,更加影响了产出效益的发挥。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重人文、轻自然。纵观平凉市旅游景区开发,目前,侧重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崆峒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王母宫、南石窟寺、云崖寺等风景区主要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侧重点进行开发建设,而自然景色优美的莲花台风景区、五龙山景区、太统山景区、朝那湫风景区、崆峒山后峡风景区等投入十分有限,景区开发建设还处于一片空白,致使平凉市旅游对外界的印象只有崆峒山、王母宫,高档休闲旅游产品缺乏,旅游附加值低。2.2.3 基础设施差、景点和设施建设还不配套 食、住、娱、行、购、游“六要素”齐全、配套合理,是一个城市、一个景区旅游成熟的标志。但平凉市除崆峒区和崆峒山景区外,大部分县和景区尚未形成“六要素”的完整链接,服务设施不全,现代旅游功能很不完备。有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可进入性差,交通、通讯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的景区服务设施多年一贯制,缺乏停车场、厕所及游客休息场所;有的景区尽管景色迷人、环境幽僻,但由于所在县城餐饮、住宿条件太差,游人只能匆匆一游,抱憾而去。基础没施的诸多问题造成游客数量少、旅游美誉重游率低、旅游消费水平低、景区经济效益低,招商引资困难,旅游线路和旅游板块经济难以真正形成。 2.2.4 旅游产品宣传包装滞后,品牌塑造不力 宣传、促销不仅可以树立旅游地的形象,达到吸引潜在客源的目的,同时也是引进资金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对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平凉市的旅游资源以黄土风光、民俗风情、宗教等为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很大观赏价值。但外地游客已经普遍地把平凉同整个西北的旅游形象联系起来,因缺乏特色而有效的宣传,导致不少旅游价值较高的景区知名度较低,影响范围较小。 3 平凉市旅游业发展战略构想3.1 树立“大旅游产业”战略思想 未来510年内是平凉市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西部经济的崛起,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大的契机。力争到2020年左右把平凉市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城市”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使平凉成为西部旅游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甘肃从“西部旅游大省”迈向“西部旅游强省”贡献自己的力量。届时旅游业将真正成为平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有力地带动和促进平凉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旅游环境 ,通过不懈努力,使平凉市旅游环境“里”“表”均得到美化,增加地方魅力,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3.2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实施特色旅游模式 鉴于平凉市地处西部,生态脆弱,不能盲目复制和临摹东部“流量模式”,而应在增加旅游内容、丰富内涵的同时,在刺激游客的旅游商品购买欲上做更多文章,发展“高水平、高档次、适流量、高花费”的“收入型”模式。从平凉市旅游发展的总体水平看,在贯彻“收入型开发模式”的同时,实施“点轴开发模式”比较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计划以崆峒山所在地崆峒区为极点,以泾川、静宁为一级节点,以国道312为主轴,以拥有特色优势旅游资源的灵台、庄浪、崇信、华亭四县为二级节点,逐步建立以旅游枢纽城市为中心,重点突出又兼顾全市的有层次、特色各异的市域旅游网络系统。 3.3 旅游产品开发与线路规划3.3.1 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的核心,是供给旅游者消费的物质和精神要素的总和,而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只有不断创造出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保证旅游业长盛不衰利用平凉市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异质浓郁的文化旅游资源,可适时推出一些专线专题、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 崆峒文化游崆峒文化博大精深,古籍经典多有记载。崆峒文化的精髓是道教文化,佛教在崆峒山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灿烂的佛教文化,这对部分文化素质较高的国内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也会吸引部分的日本和东南亚游客。 西王母朝圣游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泾川人都要举行传统的西王母庙会,其俗始于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至今已有1038年的历史,且从未中断。每逢此日,省内外的朝圣者都会蜂涌而至,近10年,先后有50批2000多人的台湾道教信仰者也赶来朝圣。 森林生态游在庄浪云崖寺、华亭莲花台、崇信五龙山、崆峒区太统山和北山公园等森林茂密、环境优雅、远离闹市的风景区开展森林度假、森林疗养、森林植物考察、森林观鸟等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将对周边地区的城市居民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避暑消夏游利用山区凉爽的气候条件优势,在崆峒山、龙泉寺、云崖寺、莲花台等风景秀丽的景区开展避暑消夏游。温泉度假游。依托得天独厚的温水资源而建,地处陕甘交界,旁靠312国道,依山傍水,环境优雅,素有“东有临潼贵妃池,西有泾川王母泉”、“返老还童泉”、“灵泉”之美称。 地质科考游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内丹霞地貌类型中形成较早的,不仅有保存完整的地质遗迹景观,而且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和原始古朴的自然生态环境;位于其东侧的“国家水利风景区”田家沟水保生态风景名胜区,有亿年地质本岩和标准的黄土层剖面,具有很高的地质科考价值。 农业观光游以泾川小流域风光和庄浪梯田为载体,发展果品采摘、山珍采摘、绿色食品采摘,迎合人们“绿色之旅”的新潮旅游时尚。3.3.2 旅游线路设计 平凉市可根据自身的旅游特点,联合周边各县市,推出如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线路。 目前在平凉区域内,形成五条精品线路,其中1、2、3线路较为成熟,4、5线路为新兴线路,市场正在接受中。这些线路将平凉旅游区连接为自成体系的线路网络,从东西南北各方向自然延伸,与周边的陕甘宁川省区连成一体,成为中国旅游区域中特色鲜明的旅游环节和链条。(1)平凉城区崆峒山崆峒镇“农家乐”龙隐寺太统森林公园参观民俗工艺柳湖公园歇马店宝塔博物园“崆峒大道风情游。(2)平凉崆峒山太统森林公园宝塔博物园崇信龙泉寺泾川母宫田家沟南石窟寺“丝绸之路”平凉游。(3)平凉崆峒山宝塔博物园泾川王母宫南石窟古灵台“道教文化寻根”游。(4)平凉崆峒山太统森林公园庄浪紫荆山云崖寺华亭莲花台“绿色清凉”休闲游。(5)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楼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红二十五军长征泾川四坡战役胜利纪念地延安“红色之旅”教育游。3.4 重视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建设和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量实例表明,当一个景点的游客流量持续上升时,其旅游资源将面临被破坏的危险。这个危险可能来自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有可能是开发商为了获得高收益,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采取的不当行为。平凉市发展旅游业应吸取这类教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主要源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平凉市地处西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恢复能力差,不少旅游资源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一旦破坏就会失去旅游开发的价值。另一方面,旅游资源并非绝对“可再生”,它使用的永续性是建立在人们的适度开发和生态平衡允许基础上的。因而,惟有重视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建设和保护,才能使旅游资源真正具有“使用的永续性”,带来持久的经济效益。 4 结语综上所述,平凉市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种类繁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平凉市这几年旅游业的发展是迅速而健康的,但平凉旅游业仍然还处在初级阶段。和许多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地方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思想观念的滞后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主观原因。因此,转变观念,树立“大旅游产业”思想,确立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大旅游产业”,是目前促进平凉市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长期的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断地探索,认真研究,大胆而又谨慎为之。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要认真研究、准确定位平凉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子,详细梳理蕴藏在市区境内各种丰富的有价值的资源,科学选择有待开发的好项目。(2)要长远规划,综合布局计划安排,使之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发利用(3)要树立大旅游观念,制定新兴体制、机制,支持旅游业发展。鼓励有志之士,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旅游事业,壮大旅游产业。(4)要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充分利用本土自然、人文、民族、宗教、艺术以及独具特色的地域民俗、民歌、花儿、民族风情、民间小吃、农副产品、民间手工艺和金果、红牛等资源,开发生产地方旅游产品和纪念品。(5)要强化旅游“六要素”,拓展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6)是各级政府要加大旅游业发展的投入,保障旅游业发展后劲。统一平凉旅游业在全市社会经济中重要地位的认识,由各级旅游局组织协调,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平凉旅游业的发展。注意借鉴国内外旅游开发实践的经验教训,发挥后发优势,使平凉市旅游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1丁祥. 平凉市旅游业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2011.5.62/xxfb/tjgb/200603220004.htm, 03/22/2006.3, 04/08/2005.4/qk/82340X/200602/21469982.html5尤飞,李宇.陕甘宁接壤区旅游资源开发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