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梯次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画.doc_第1页
第一梯次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画.doc_第2页
第一梯次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画.doc_第3页
第一梯次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画.doc_第4页
第一梯次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輔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實施模式之建立博雅涵養課程教材藝術與文化總編審:呂書秀編撰者:陳樹熙序文化是人類社會由野蠻到文明,其努力所得的成績,表現於各方面的,如:科學、藝術、宗教、道德、法律、風俗、習慣等的綜合體。藝術是指蘊含美的、價值的活動,或這種活動的產物製作,如吟詩譜曲、書畫、樂器演奏、唱歌、舞蹈、戲劇等統稱為藝術。古時稱: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即是,可知藝術從古時候就非常受重視。藝術與文化一書共分七章: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其實這些活動,都落實在人類平凡的生活層面,人生活在其中,當此活動場景在感覺中交叉時,給人捕捉喜、怒、哀、樂的情懷,尤其處在科學昌明、社會愈來愈繁榮之今日,累積了不同的多元文化,藝術範圍也隨之而擴大。蓋因美是人類內心世界的一種精神活動,一種情愫,而美存在於大自然界,因此,當我們看到晨曦、落霞、翻湧雲海、遼闊平原,往往勃發美感而受寵若驚。的確,人身處美的世界,可以美化人生、提昇生命境界、淨化人類心靈,進而改變社會惡習。當今社會、時代潮流不斷地向前推進,人們的行為意識更是處於多元複雜狀態,新世界文化遭莫大衝擊變遷,惟人生有限、歷史無垠,一本藝術與文化需要照顧的面非常廣,無可諱言,實非一本論述所能闡微涵蓋。我校輔英科技大學校長張一蕃教授期昐編篡的藝術與文化一書符合當前時代及學生研究教育注入新活力的需求,這是輔英科大史上銳意革新教育的一件大事。故特邀請陳樹熙團長參與合作,陳團長畢業於國立維也納音樂學院,獲得指揮家文憑及作曲家文憑雙學位,學有專長,現在擔任高雄市交響樂團團長,是國內現今活動力最強,多才多藝的音樂家,活動範圍遍及指揮、作曲、著作、翻譯、教學、藝術行政、廣播電視節目主持製作各領域,堪稱為致力於全方位出擊的音樂人。而其對本科學識,造詣甚深,秉持專長,貢獻無限心力,共同完成艱巨任務,藉此聊表感佩之忱。展望本書問世,同學能更進一步奠下瞭解藝術基礎,而能夠真正的喜歡藝術,從藝術中獲得更大的樂趣,也希望本教材能夠帶來與同學們更多的互動,促進愉快教學的氣氛,一起體會藝術的美好,進而培養藝術的人生!本書在倉促間編篡完成,滄海遺珠及在內容或文字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希諸位先進不吝指正。呂書秀 謹序民國九十三年五月三十一日於輔英科技大學人文教育中心藝術與文化目錄總序張一蕃序呂書秀第一章 繪畫1 第一節繪畫的藝術形式1 第二節西方的繪畫2 第三節中國傳統繪畫3問題與討論4第二章 雕塑5 第一節雕刻的藝術形式5 第二節希臘時期的雕刻5 第三節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5 第四節羅丹6問題與討論6第三章 建築7 第一節建築的藝術形式7 第二節古希臘、古羅馬、拜占庭、羅馬風、哥德式建築8 第三節文藝復興與巴洛克之建築11 第四節中國傳統建築13 第五節現代建築風格14問題與討論14第四章 音樂15 第一節音樂的藝術形式15 第二節西洋古典音樂16 第三節國樂101 第四節世界音樂103 第五節流行音樂104問題與討論105第五章 舞蹈107 第一節舞蹈的藝術形式107 第二節芭蕾舞107 第三節現代舞130 第四節民族舞與社交舞131問題與討論134第六章 戲劇135 第一節戲劇的藝術形式135 第二節希臘悲劇135 第三節莎士比亞136問題與討論136第七章 電影137 第一節電影的發明與其藝術形式137 第二節如何製作電影137 第三節從默片電影到好萊塢電影工業138問題與討論139博雅涵養課程教材:藝術與文化135第一章 繪畫第一節繪畫的藝術形式基本上,繪畫是一種再現性的藝術,它主要是以描繪生活中可見的人事物為其內容,以線條、色彩、明暗、形塊、對比、呼應、平衡等手法來構築畫面,也會嘗試以透視法、大氣法等方式,在二度空間的平面上,創造出三度空間的假象,或者也可將三度空間的實物壓扁成二度空間來表現,也可以藉著留白等手法,創造虛幻的空間,只畫出心中之意象,而非實際之景色,不論如何畫,畫多半有個實體的主題,而這主題正是一般人所謂的畫的內容,也多半就是一般人欣賞繪畫時所欣賞的對象,至於其構圖與手法則比較是稍微進階的欣賞者或專家,才會將之列為欣賞的對象。 然而抽象畫則是純粹運用形塊、線條與顏色激起的情緒、感覺反應來作畫,將原本傳達前述內容的手法,做為是這類繪畫內容的本體,並不直指任何實際人事物,想傳達的是抽象的感受與純粹的美感經驗,故而一般人常常看不懂抽象畫,因為它並無具體的內容可言。 繪畫其實存在於所有先民的生活中(例如:西班牙阿爾塔密拉洞窟中的繪畫,約西元前一萬五千年至一萬年之間),一方面在沒有文字發明前,繪畫是保存或重現生活經驗最直接的方法,另一方面則是源自於人類的理性抽象掌握本能,只有當我們能夠以具體的語言名稱或圖畫描繪一個東西時,在潛意識中我們才覺得能夠掌握它,而這些事物才可能被做為抽象思考的對象,再來就是做為先民巫術儀式之用。每一幅畫基本上傳達出的是繪畫者對外界的理解、觀察、想像與感受,但是每個時代與每個民族有不同的感受、技法與觀點,因此畫的方式與內容都會有所不同,不能一直只用直觀的方式來欣賞與理解畫作。一幅宗教畫的畫法可能會因應教義方面的需求,而將人體自然的比例加以扭曲,將頭與眼睛放大,將之聖像化,一幅關於希臘神話或西方歷史故事的畫作可能完全的以人性化的筆觸,加上表達故事寓意的動作情節來表達其內容,因此必須知道該故事內容才比較容易解讀該畫作,有時也得從畫者較為抽象的重現實物中找出其意涵或情感(例如:八大山人的蟲魚鳥),也就是說我們先是從個人的生活經驗中來比對畫中物,以便掌握第一層的認知。在從畫面上解讀完故事的內容之後,欣賞者應該就畫面的構圖與繪畫的手法與過程進行賞析,觀察其流派,欣賞其結構、技巧、用色與繪畫的精確度,最後再將這一切還原成一整幅畫,做出總結式的賞析。不過話雖如此,大多數人在看畫時的第一個最直接的反應,往往決定了他對這幅畫的興趣與評價,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這很容易產生偏差,但是隨著經驗的豐富,賞畫將是一項頗為直觀的經驗,投不投緣全在一瞬間。第二節 西方的繪畫 西方的繪畫大致可分為下列幾個時期或流派,及其名家:喬托之前:希臘羅馬時期藝術、早期基督教藝術、拜占廷藝術、中世紀藝術歌特時期:奇瑪布(Cenni di Peppi,約1240-1302)、喬托(Giotto,約1267-1337)、西蒙馬蒂尼(約1285-1344)義大利文藝復興:馬薩奇歐(Tomasso de Giovanni di Simone Guidi,1401-1428)、波提且利(Botticelli,1444-1510)、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米開朗基羅(Buonarrots Michelangelo,1475-1564)、拉菲爾(Raphael,1483-1520)、提香(Titian,1482-1567)、廷特雷多(Tintoretto,1518-1594)、艾爾葛雷科(El Greco,1541-1614) 北方文藝復興:杜勒(Duerer,1471-1528)、布魯格爾(Pieter Bruegel,1525-1569) 巴洛克與洛可可: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3-1610)、魯本斯(Paul Rubens,1577-1640)、委拉斯貴茲(Velasquez,1599-1660)、林布蘭(Rembrandt,1606-1669)、維梅爾(Vermeer,1632-1675)、華鐸(Antoine Watteau,1684-1721)、霍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夏荷丹(Chardin,1699-1779)、布榭(Francois Boucher,1703-1770) 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更斯布洛(Thomas Gainsborough,1727-88)、大衛(David,1748-1826)、哥雅(Francisco Goya,1746-1828)、安格爾(Ingres,1780-1867)、泰納(Turner,1775-1851)、德拉克洛瓦(Delacroix,1798-1863) 印象主義時期:羅塞提(1828-1882)、庫爾培(Courbet,1819-1898)、米葉(Millet,1814-1875)馬內(Eduard Manet,1832-1883)、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西斯萊(Alfred Sisley,1839-1899)、惠斯勒(1834- 1903)、得加斯(Edgar Degas,1834-1917)、賀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 後印象主義時期:舍哈(Georges Seurat,1859-1891)、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高更(Paul Gauguim,1848-1903)、克林姆特(Klimt,1862-1918)、孟克(1863-1944) 二十世紀:野獸主義(馬諦斯,Henri Matisse)、表現主義(席勒,Schiller,1890-1918)、立體主義(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抽象表現主義(康定斯基,Vasily Kandinsky,1866-1944)、最低限主義(羅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普普藝術(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範例賞析】可自選上列名家的畫作進行賞析。第三節 中國傳統繪畫 中國傳統的繪畫以山水、蟲鳥、花卉、人物為主要主題,一般又可分為工筆畫與水墨畫兩大類,工筆畫屬於畫工之畫,重在模寫的細膩與準確,水墨畫則屬於文人之畫,重在筆下顯現的氣韻與胸中丘壑,重在意不在形。此外傳統中國畫也與詩詞、書法密切的結合在一起,畫家所提的詩詞點出畫中的意境,而書法的韻更是必須與畫面相配合。【範例賞析】一、清明上河圖二、宋范寬:谿山行旅圖三、元趙孟頫:人騎圖四、清郎世寧:八駿圖【問題與討論】列舉出你所喜歡的畫作,並說明原因。比較東西方畫風的不同。第二章 雕 塑第一節 雕塑的藝術形式 繪畫是將現實中三度空間的事物以二度空間來傳達,但是雕塑卻是運用石頭、金屬、木頭等材質,來塑造三度空間的物體,以傳達其形態與動作。由於物體的動作是連續的,但是雕塑只能呈現其中一個姿態、一個動作,如何以靜態的雕塑來捕捉住動態的一刻,傳達出人物前一刻與下一刻的動作,掌握住軀體語言的奧祕,傳神的表達出人物的神態與心中感受,這些都是欣賞雕塑時的重點,也是創作雕塑者最大的挑戰。第二節 希臘時期的雕塑 希臘時期的雕塑如同那時期的建築,展現出寧靜、平和、欣喜的美感,其中最著名的現今都存於羅浮宮。【範例賞析】有翼的勝利女神像第三節 西方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的雕塑 文藝復興時期雕塑的代表性創作者是米開朗基羅,他盛年時期的雕像不但在量體上相當的巨大,傳達出莊嚴宏偉的感受,他晚期一系列未完成的雕像垂死的俘虜,則試圖塑出生死痛苦掙扎的苦惱與解脫。伯尼尼則以誇張的表情與極富動感的姿態來捕捉人物的動作,他的雕工完美,展現出人物的肉感美,是巴洛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範例賞析】一、米開朗基羅(Buonarrots Michelangelo):垂死的俘虜二、米開朗基羅(Buonarrots Michelangelo):大衛王三、伯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聖母悲悼四、伯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大衛王第四節 羅丹(Auguste Rodin) 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1.12-1917.11.17)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最著名的法國雕刻家,他的創作經常有些驚世駭俗,帶有著爭議性,但是他對人類的理解以及對精神世界的洞見,使得他成為世上最好的肖像雕刻家,他對雕刻這門藝術的理解,可以從他的【羅丹論藝術】一書中窺得獨到之見解,他可被稱為是當代的米開朗基羅。【範例賞析】一、巴爾札克像二、加萊的市民三、地獄之門四、沈思者【問題與討論】請列舉出令你印象深刻的雕塑。試說明國內現今公共藝術的雕塑風格。比較米開朗基羅與伯尼尼二人大衛像的異同。第三章 建築第一節 建築的藝術形式 有人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也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一方面固然強調出二者實際上都相當仰賴結構來撐起外在的形體,而線條的流動、凝固與伸張收縮,在建築與音樂中有異曲同工之妙。建築物以其本身之力的結構模式,透過其造型激起人們的情緒,進而陶冶人們的心情,表達出深刻的思想性,因而成為一門藝術。房子並不等於建築!一座紀念碑、一個廣場,一座凱旋門、一座林園、一座歌劇院,這些都是建築,但是一般的公寓只能算得上是房子,而不是人們所談論的建築之為一門藝術的標的物,因為它的實用性考量遠大過於藝術性的創意,也並未試圖將一個時代或一個民族的精神融入該建築物之中;也就是說,例如一個內外觀設計美好的咖啡館當然有一定程度的藝術美感可言,但是在藝術成就與內涵精神深度上,當然遠不及於上述的任一種建築,因此雖然是建築雜誌談論的對象,但是卻並非談論起人類建築藝術時的標的物。建築不但是科技性的,同時也是藝術性的。建築物運用著形式美的規律,以比例、明暗、對比、對位、尺度、虛實、明暗、色彩、質感等手法,對建築物做純形式的處理,以創造建築物的形式美。除此之外,建築物更有著一種精神屬性,能夠創造出一種環境氣氛,表現出一種情感或思想性,富有表情與感染力,可以震撼人們的心靈,甚至在歷史性的著名建築中,還隱含著一個民族的生命觀,將建築物的精神性擴張到哲學性的世界之中。建築師在設計一個建築物、構築起這建築物時,他所需要的社會資源其實相當的多,土地的成本、建築的經費、人力的資源、社會的認可(價值觀、民族性格、宗教觀、審美觀),因此建築師個人的創作理念受到許許多多外在條件的制約,因此他的個別性、偶然性,將被群體的整體性、必然性、永恆性所壓過,也就是因此一個建築物能夠表彰著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精神。欣賞建築的藝術,可以從建築所使用的語言來入手,它們是:面、體型、體量、群體、空間、環境;面指的是圍成建築物各面線條、色彩、凹凸、造型,這可以運用形式美的原則來加以品賞;體型指的是構成建築物的幾何體型,例如金字塔就是由一個單純的正四稜錐體所構成;體量指的是建築物的大小,體型大的自然產生一種震撼與壓迫感,而體型小的比較會讓人們覺得優雅、親切;群體指的是建築物是單一的,還是一個群落的,比起只能夠凝聚單一理念的個別建築物,多個建築的集合體則可以表達更複雜的思想,透過各自的特點,顯現出整體有機的風貌;空間指的是建築物內在的空間,這空間的形狀、大小、方向、開敞或封閉、明亮,可以促發人們對空間的感受,使人們產生舒暢、宏偉、壓抑、沉悶、恐怖等情緒,而透過建築物內部各個空間的細部區分與安排,當我們走過一個建築物的內部時,能夠感受到不同空間的不同佈局與情緒變化,因而產生一種戲劇感,引導我們走向最終的高潮,也就是建築物內部最重要的一個空間,這種經歷與感受其實也與聆聽一首樂曲有著類似之處;環境指的是該建築與當地之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周邊的雕塑、繪畫、工藝、書法、文學的關係,如何統率協調上述要素以鋪陳該環境,便是環境語言所探討的對象。第二節 希臘、古羅馬、拜占庭、羅馬風、哥德式建築一、古希臘建築 希臘文化從西元前十一世紀至西元前一世紀崛起於愛琴海區域,其中又以西元前五世紀的雅典共和國為其高峰,希臘的人文主義精神充分的流露在他們的文學、神話故事、藝術、雕塑之中,洋溢著和諧、端莊、典雅、充滿理性秩序之美,被認為是古典美的典範與極致。【範例賞析】 希臘的建築以雅典衛城與帕德嫩神廟(Pathenon)為其代表。衛城位於雅典附近的小台地上,是在西元前五世紀戰勝強敵波斯之後興建的,帕德嫩神廟是衛城中最大的建築物,意為處女宮,供奉著希臘的保護女神雅典娜,同時也兼做為在作戰時保護希臘重要資源的藏寶庫。這座建築完全是由白大理石建成,東西長69.5公尺,南北長30.9公尺,由東面進入主殿,主殿中立著雅典娜的雕像,建築物四面圍繞著柱廊,東西端柱廊裡有門廊,門廊由直挺帶有凹痕的多利克式石柱撐起,顯現出單純簡樸、大方開放、端莊肅穆的高貴氣質。此外,值得一提的希臘建築還有露天劇場,伊瑞克提翁神廟等建築。二、古羅馬建築古羅馬帝國在西元前146年征服希臘,繼承了希臘文化的許多特色,在西元前30年成為帝國,以義大利的羅馬為中心,統治著地中海沿岸區域,成為當時最大的軍事、文化強權之一。【範例賞析】 古羅馬時期的建築以拱券及穹窿為特色,石材抗壓但是不耐彎曲,西亞人早在希臘人之前就發明了以磚砌成拱券及穹窿的方法,古羅馬人對這項技術深感興趣,將義大利半島盛產的火山灰加水合成灰漿,將石塊鑿成楔型,再以灰漿固定,使得石材建築的跨度得以增加,能夠興建更大型的建築。首次運用穹窿頂成功的建築例子就是公元一世紀所興建的萬神廟。萬神廟由矩形的門廊與圓形的主殿所構成,門廊為希臘式,面寬33公尺,由八根高14公尺,由深紅色花崗石鑿成的科林斯式石柱,柱頭柱尾皆為白色大理石,門廊後的主殿空間是圓形,平面直徑與穹頂高度都是43.43公尺,四周無窗戶,只有穹頂上開了一個直徑8.9公尺的圓洞,讓陽光從頂上照入,使得室內的氣氛詭譎穹頂表面以放射與水平拱勒組成框格,創造一種幾何式繁複但向心的韻律,地面也是框格式的圖案,與穹頂交相呼應,這巨大的體量與完美單純的形式,創造出一個完整、單純、統一、和諧的空間,這種建築的宏偉氣派對後世影響頗大。此外著名的羅馬建築還包括有競技場、君士坦丁凱旋門等。三、拜占庭建築拜占庭建築以東正教的教堂為主,這類的建築基本上是依據古羅馬的巴西里卡(Basilica)式建築形式而建造完成的,這類的建築是由一個中間的長方形廳堂與兩端的半圓形建築所構成,由兩列或四列內柱將空間分為三部或五部,正中央的空間高而寬,稱為中廳,兩邊空間較低而窄,稱為側廊,屋頂上的窗戶則設在中廳與側廊高差處。【範例賞析】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築的代表,興建於西元532年至537年間,建築平面接近方形,分別是77公尺與71.7公尺,中央的大廳上方是大型穹頂,穹頂中心高55公尺。由於穹頂相當的高,所以建築師將上方直徑33公尺,高15公尺的穹頂,由40根拱肋撐起,經由鼓座、拱帆將圓型的拱體銜接入方形平面,安放在四周巨大的墩座上,教堂內部色彩燦爛奪目,光線由穹頂上的小窗洞射入,產生一種朦朧幽暗的氣氛,帶著極度神祕的氣息。四、羅馬風建築 當東西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帝國於西元476年因蠻族入侵而滅亡,歐洲正式進入黑暗時代。這時期的建築仍然以古羅馬的巴西里卡式建築為範本,但是發展出一種拉丁十字架式的建築平面,以耶穌受難的那個十字架形狀為藍本,興建成教堂的主體建築。【範例賞析】 義大利比薩大教堂是典型的羅馬風建築之一。教堂是典型的拉丁十字架平面,建築的方向是東西向,主要入口設在西端,當信徒由西面的入口進入教堂時,早晨的陽光由東邊射入,穿過巨大的彩色玻璃,將五顏六色的光芒撒落在教堂內部,彷彿是上主所發出的真光,這種光線的戲劇化對於歐洲天主教的建築而言,是其最大的創意之一,具有無比神祕璀燦的效果。五、哥德式建築 興盛於十二至十五世紀的哥德式建築,內部以高聳的飛拱所構成的主廳為特色,外觀上則以林立的尖塔為其特色。為了要以薄牆面撐起飛拱,建築師想到的方法就是在建築物外面加上一層尖塔,以這些尖塔由外拉住牆面,再以另一層尖塔拉住前面的這一層尖塔,因此產生出尖塔林立的特殊建築風格。哥德式這名稱其實不是當時的人們自己起的,而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們,因為這些建築師對建築藝術的了解與蠻族(哥德人)無異,因此以貶抑性藐視的名稱稱呼之。【範例賞析】 巴黎的聖母大教堂(Notre Dame)是哥德式教堂第一個成熟代表作,始建於1163年,花了將近九十年的時間才完工,平面為拉丁十字型,軸線由西向東,中廳長達127公尺、寬才12.5公尺,但是高度卻高達30多公尺,十字交叉點以東是祭壇。建築的正立面相當具有代表性,世界知名,共分為三層,底層由三座向內凹陷的拱券門構成,門上佈滿雕像,上層中央是象徵著天國的圓形玫瑰花窗,嵌滿著彩色玻璃,更上一層則是塔樓,這座高塔高度近90公尺,它那獨特高聳壯麗的外觀與挺拔的扶壁、細長的飛拱,構成一種少見的飛揚超脫氣氛。第三節 文藝復興與巴洛克之建築一、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在十四、五世紀,隨著商業的興盛,資本主義萌芽,歐洲開始脫離黑暗時代,現代的科學開始逐漸的萌芽,學者們也重新閱讀古希臘、羅馬的典籍,重新品賞其建築、雕刻等藝術品,各地創作自己的方言文學,史稱之為文藝復興時期。此一時期的歐洲在繪畫、雕刻、建築、音樂、文學各方面都有極大的進展,至今仍列為人類最偉大的建築,表徵著歐洲近代最了不起的一個轉捩點,象徵著全人類文明的一大進展。【範例賞析】聖彼得大教堂 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同時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紀念碑的聖彼得大教堂,在其梵諦岡的原址上原本有一棟小的教堂,但是教皇尤利亞二世決定將之拆掉重建,從1506年動工興建開始,歷時一百二十年才完成。起初興建之時,設計師採用的是四臂等長的希臘十字架平面構造,四周各自有一個小的穹窿,來烘托中央大型的穹窿,但是隨後擔任建築師的拉斐爾,在教會的壓力下在這希臘十字架的前方加了一個很長的大廳,設計便成了拉丁十字架型,但是這麼一來,穹窿變得退居後部,完全顯現不出其氣派,後來當米開朗基羅接任設計師之後,決定去掉大廳,使得穹窿顯得更加的宏偉,但是在十七世紀初,設計師馬得納又替它加上了一個大廳,以便容納更多的信徒,終於形成今日的最終形態。這建築的直徑41.9公尺,總高137.8公尺,就體量而言比帕德嫩神廟高了129.8公尺,實在堪稱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大的紀念碑。 1655至1677年間,伯尼尼在大教堂的前面加建了一個由柱廊圍合的廣場,這廣場是由梯形與橢圓形組合而成,廣場上佈置著噴泉與中央的方碑,使得這個建築成為一個完整的群體,展現著羅馬天主教至高無上的宗教性建築成就。二、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以華麗繁複的裝飾性線條以及洋蔥式屋頂為其特色,這股風潮在十七世紀席捲歐洲,當時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性人文精神已經不再,轉而當道的是世俗精神,以追求人間的榮華富貴、炫耀財富,而透過地理大發現,從中南美洲收刮來的黃金,正好成為建築的最愛,各種反理性的畸形嬌柔造作充斥在建築物的設計中,線條也不再追求文重,立意要創造一種動態感受,將繪畫、建築、雕塑的界線打破,創造材質與視覺的幻象,這種跡近扭曲變形的建築風格,被後世的藝評家稱之為巴洛克風格,意指其風格如變形的珍珠,珠光寶氣,但扭曲變形。【範例賞析】羅馬聖卡羅教堂 興建於1638年至1667年間的羅馬聖卡羅教堂,是標準典型的巴洛克風格教堂,其建築格局並不方正,地處在羅馬的街邊,主廳是以一個橢圓形與四個葉瓣型以曲線對接而成,室內沒有任何的直線,完全都是曲線與曲面。室內無論從柱子的安排、主空間與次屬空間相互的滲透,複雜的裝飾與色彩,大量的壁畫與雕刻,建築外觀上凹凸多層次的曲線,裝飾著大量的動物雕刻、假窗、欄杆,使之變得快活而華麗,這就正是巴洛克藝術的特質。第四節 中國傳統建築整個中國的建築體系以秦漢時期為第一次的高潮,隋唐時期為第二次的高潮,明清時期則是第三波的高潮,每一時期伴隨的都是政治上的穩定、經濟繁榮與文化交流。中國傳統的建築以帝王居住的宮殿、帝王的壇廟與陵墓、人民居住的院落民居、文人雅士散新的園林與佛、道教的寺廟為主,其中又以宮殿與都城的規劃為最高成就。中國傳統的建築展現著中國人多面的的審美觀與文化性格,從至高無上威猛而攝人心弦的氣派格局(宮殿建築),莊嚴肅穆、敬天愛地的傳統儒教思想(壇廟與陵墓),將自然與生活結合為一(院落民居),氛圍寧靜、平和、內向(宗教建築),熱愛且尊重自然(園林),擁有極其寬廣的多面向,建築材料也以木材為主。這體系對亞洲諸國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形成整個東亞體系的主體。【範例賞析】一、北京紫禁城太和殿二、北京天壇三、北京四合院四、蘇州拙政園五、山西芮城永樂宮第五節 現代建築風格開始於二十世紀初的建築風格由於受到建築技術的進步產生極大的變化,線條與形狀趨於光滑幾何圖形式,鋼筋混泥土、鋼鐵、高強鋼絲、玻璃、鋁合金、塑膠等新材質,使得建築的大小、高度、形狀、質感能夠變化萬千,新的公共建築如:機場、火車站、巴士站、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學校、商場、體育館、歌劇院、音樂廳、辦公大樓、住宅大樓等,紛紛如雨後春筍般的興建,這對建築藝術帶來更大的改變與衝擊,形成一種新的國際性的現代風格,在世界各地展現出類似的特質,而未能承繼各文化以往的傳統是一大缺憾。世紀中過度物質化、功能化的傾向,一直是建築師反抗的對象,但是究竟未來的建築走向為何,這仍需拭目以待。【範例賞析】一、萊特與落水山莊二、雪梨歌劇院三、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問題與討論】請列舉出令您印象深刻的建築,並說明其原因。請說明中國園林與中國傳統生命關之間的關聯。請說明金字塔與埃及生命觀之間的關聯。請舉例說明現今室內裝修的潮流。第四章 音樂第一節音樂的藝術形式音樂是一種在時間中展現聲音的藝術,既然是由聲音所構成,所以脫不開聲音的四個基本要素:音高(因律法而互異,現今以每秒震動頻率Hz來計算描述)、音值(音長、時值,多半依照樂曲速度與拍子數來計算描述,而非以秒數)、音色(泛音強度曲線)、強度(音量、震幅大小,現今以分貝數來計算描述),所有古往今來各民族的音樂其實都脫不開這四項要素,它們皆是在聲音的空間中,順著時間展現的藝術。然而由於各民族、各時代的生命觀與美學不盡相同,因此所反應出來的音樂外在形式與內涵也會互異,欣賞的切入角度也自然而然的也會有所不同。音樂與社會是無法分離的,因為它的一切皆仰賴其所存在的社會。它不僅要有聽眾,同時也要仰賴政府或社會上某些人士出錢支持演奏者與作曲者的生計,也需要有人斥資興建演奏場所並維持其開銷,它還需要相關的專業教育機構負責訓練演奏者、作曲者、藝術行政人員等負責生產製作音樂的人員,它也更需要另一套教育體制將這些音樂融入該社會人民的教養與生活之中,從而建立其社會切入點與立足點,讓這些音樂有訴求的對象。一般來說,在藝術社會學裡將音樂分屬於精英藝術、通俗藝術、民俗藝術三大範疇;時下一般的流行音樂屬於通俗藝術,它以大量複製、銷售賺錢為目標,主要是透過收音機、電視等大眾媒體以及CD錄音得到傳播,現場演出少之又少;民俗藝術的生產者即為消費者,並不考量商業上的成敗,其內容與與該特定族群的生活形態或宗教信仰密切相關;而精英音樂則是社會的中上階層針對嚴肅的藝術目標而發,在作曲技術上力求創意與完美,在內容上則以傳達人生混沌不明的真實存在為目標。第二節西洋古典音樂隸屬於精英藝術範疇的西洋古典音樂,以表達嚴肅的人生真實面與樂音所帶來的美感為目標,在作曲技術上格外講究創意與手藝,有著崇高的創作目標。古典一詞基本上意指一流的、經典的,意思是說這些音樂是最好的,足為經典楷模,但是實際上,古典音樂中也不乏一些曲趣輕鬆的沙龍音樂或舞蹈音樂,在傳達著中產階級溫馨的幻想怡情天地的同時,兼具著實際的用途,一點也不嚴肅高深,也就是說西洋古典音樂的光譜中各種音樂變化差異極大。西洋古典音樂大致可區分為中世紀(1100-1400)、文藝復興時期(1400-1600)、巴洛克時期(1600-1750)、古典時期(1750-1820)、浪漫時期(1820-1910)、印象派(1895-1920)、新維也納樂派(1910-1940)、新古典樂派(1920-1940)、現代樂派(1950-)等派別(時期),每個時期的作曲技巧、風格、演出形式、創作目的、美學目標皆不相同,作品涵括的種類有:獨奏曲、重奏曲(室內樂)、協奏曲、管弦樂合奏曲(交響曲、管弦樂曲)、歌劇、藝術歌曲、合唱曲、神劇、清唱劇、彌撒曲、受難曲、聖詠、舞曲等等,牽涉到的樂器種類更是多達幾十種,這些皆是經歷過幾百年,由成千上萬的作曲家將個人的才能與想像力投注於創作與演奏之中,結果所產生出來的樂音自然是千變萬化。雖然從上面看來,音樂種類相當的多,不過就其功能來看,不外乎:宗教儀典、公眾娛樂、社交聚會、藝術教學四大方面,而實際上這些功能在藝術作品裡卻有時是相混的,不容易嚴格區分開。任何一種古典音樂只要從它的功能,尋找適當的切入點,體會其原本的創作意圖,再仔細的品味其創作結果的情感性與美學性內涵,品賞其創作與演奏手法的高絕之處,自然比較能夠進入這些先輩天才們所創造的樂音世界。西洋古典音樂有其抽象之音樂結構與邏輯性,這可以運用語言與思考路徑的方式,來切入理解邏輯性結構,以及運用語氣、語態來傳擬情感的基本表達手法,至於描繪式的音樂,則脫離不開對對象、物、聲音與動作的模仿,以帶有此一特色的音樂基本的元素來從事創作,以便使聽眾產生這方面的聯想。純音樂運用較多前者,以旋律、和聲、對位、曲式的創意從事創作,強調音樂的內容就是聲音運動的形式,可以純粹就這些方面創意構思的能力進行品評;而標題音樂則比較偏重於音樂之外事物的描繪,必須從音樂與其他事物之間交互激發的觀點來欣賞品評,至於帶有歌詞的音樂則必須就歌詞與音樂之間的關係來理解,可以就音樂烘托陪襯歌詞,或剖析點明詩詞內容意境的觀點來品評理解。【範例賞析】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C大調第四十一號交響曲朱比特,KV 551 莫札特在他最後的四年時光中多半在寫作歌劇,雖然沒有機會接受委託創作交響曲,莫札特還是在1788年短短的六個禮拜之間寫下了他最後也最好的三首交響曲:降E大調第39號交響曲(K.543),g小調第40號(K.550)以及C大調第41號,朱比特(天神)。由於並沒有任何外在的理由需要他寫作新的交響曲,所以最合理的解釋是,他只是為了抒發己見而作。托衛爵士(Sir Donald Francis Tovey)曾說:降E大調交響曲一直被譽為是和諧美妙音響之作,g小調則準確的表達了莫札特藝術中的熱情,C大調(天神)則將他交響曲作曲家的生涯以希臘神祉般年輕莊嚴的英姿做了個總結。 在1788年的年初,莫札特被奧國皇帝約瑟夫二世指派為宮廷作曲家,然而年俸卻奇低無比。由於經濟拮据,莫札特只得被迫接受此一工作,寫作無關痛癢的小步舞曲、圓舞曲及宮廷舞曲。據說他日後曾抱怨說他那微薄的薪水對於他現在作的那些曲子而言太高了些,而對那些他可能寫出的曲子而言,卻又嫌太低了些。1788年6月27日,他完成他最後三首交響曲中的第一首,七週後,1788年8月10日,他已完成最後一首。咸信是一位叫克拉馬(J.B.Cramer)的英國出版商為此曲題上副題朱比特,因為此曲意念崇高,作曲手法尊貴。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C大調,4/4 軍樂般的要素與柔和的旋律相對比,這特性從開始的四小節就表露出來,曲首主題音調洪亮,趾高氣昂逸興飛揚,軍樂般的個性雖主控全局,但也未將較溫柔的要素摒除其外。本樂章的第三個旋律來自莫札特新近的一首嘻鬧詠歎調,歌詞內容是描述一位男子探索瞭解世界的過程。發展部將各個面貌加以結合,再現部大致與呈示部相同,形成對稱。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F大調,3/4拍 加弱音器的小提琴開門見山的奏出旋律,但隨即轉入哀嘆的強奏和絃聲中,稍後哀歎的氣氛轉趨平和撫慰,這樂章就是在這三種情緒中打轉,最後就算仍心有不平,但也不得不悄然結束。第三樂章: 小步舞曲,小快板,C大調,3/4拍 這樂章由弦樂下降的抒情旋律開始,鼓角聲為此旋律打標點。中段小心的保持著溫柔與肯定這兩種要素的平衡。第四樂章:甚快板,C大調,2/2拍 這終曲是莫札特在對位法藝術上巔峰之作,用到不少賦格技巧,這奏鳴曲式樂章的發展部是個賦格式的段落,結尾部也是個賦格,氣派宏大具有碩英雄氣質。布洛姆(Eric Blom)曾針對這終樂章說:這曲子裡有著一股無法以分析或評賞方法來解釋的神秘性,或許只有以想像力才能體會得到。我們可以領悟道它極度的簡潔性,我們也可經過一番努力後才瞭解到編織這巧妙對位所需的超高技巧;但是居然有人能將上述這兩種相對的事物結合為一,轉換成完美平衡的藝術品這永遠是個無解的謎。【範例賞析】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作品67從1806到1812年的這六年之間是貝多芬最多產的一段時期,從第四到第八號交響曲,第四、第五鋼琴協奏曲,艾格蒙劇樂,柯里奧蘭序曲以及一大堆最著名的鋼琴奏鳴曲(如華德斯坦與熱情)都是這時期的創作。此曲的首演是在一個相當特別的狀況下連同一大堆曲子共同演出的,由於辛康奈德(Schinkaneder)邀請貝多芬進駐維也納劇院(Theater an der Wien)為他寫作一齣歌劇,其條件之一是每年要給貝多芬一次音樂會(時稱之為Musicalische Akademie;音樂學院),將其收入做為貝多芬之花紅;所以在1808年12月22日星期二晚上6:30為貝多芬舉行了一場音樂會,曲目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先是第六交響曲,一首詠嘆調、聖詠以及第四鋼琴協奏曲,下半場則是第五交響曲、C大調彌撒曲的片段,最後墊底的則是特別為此場合倉促作成的鋼琴、合唱、管弦樂合唱幻想曲。這麼龐大的節目在極少的練習時間中要能練好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況且貝多芬又與樂團處不好,弄得人們只好把他請出練習室外,等曲子練完時再問問他的意見,狀況不好並不奇怪;更糟的是由於合唱幻想曲乃是倉促湊成,貝多芬在練習時對曲譜有所修動,因此在演出時因為有的團員弄錯反覆而大亂,差點整個演出停下來重新來過,使得貝多芬的貴族友人們覺得丟臉而為之生氣不已。命運交響曲的曲題並非題於線譜上,而是因貝多芬提起此曲的第一樂章開頭主題時:命運正在敲門,所以得此別名,它大大助長了此曲的聲名,也正是藉著此首交響曲,交響樂團的名氣才得以在法國地區傳開,成為舉世知名的作曲家,圍繞此曲的軼事也多如牛毛,許多名人聽此曲的聽後感也極為不一。名歌手瑪麗布朗(Malibran)在巴黎音樂學院首次聽到此曲時,聽到一半就嘔吐,只好半途離席(原因不詳);史博(Spohr)則認為此曲缺乏古典整體感(!),第一樂章不夠莊嚴,第二樂章因曲調一再重覆令人厭煩,詼諧曲則別具創意,但是其中段古怪荒誕,最後一樂章不知所云,但中間返回詼諧曲的作法很不錯,令人欽羨,只可惜空洞的噪音又再出現,破壞了好印象;白遼士(Hector Berlioz)的老師雷許爾(Lesueur)聽完此曲時說:我一定要到戶外去;此曲令人大吃一驚,太棒了!它激動我心,征服了我,其程度之強烈,使得我想戴帽子時竟然找不到我的頭(後來他在白遼士面前好不容易才承認他對此曲的感覺:姑且不論這一切,不該寫這樣的音樂,白遼士回嘴說:也的確,老師,你不用擔心會有太多的曲子寫得像它。;歌德則在孟德爾頌彈此曲給他聽後說此曲引不起什麼感覺,它僅令人吃驚,氣派宏偉而已,又說如果所有的人一起演奏的話該是何等氣派的事,並且隔一陣子就自言自語了好久。但是對音樂會聽眾而言,此曲始終是歷來最受人們歡迎的名曲之一,也是貝多芬交響曲中最能雅俗共賞的一曲,以色列慶祝以阿六日閃電戰爭勝利時,更以此曲做為勝利音樂會的壓軸曲目,它是多年來的票房鐵票保證,也是指揮家們最喜愛的戰馬,鐵定保證獲得熱烈如雷的掌聲。第一樂章:輝煌的快板,c小調,2/4拍樂曲以命運敲門總奏聲開場(據徹爾尼的說法這節奏是貝多芬在維也納的普拉特(Prater)公園散步時,聽到黃鴮(Yellowhammer)的叫聲而來的),隨後則是依此節奏在各聲部模仿構成一長大不可分割的段落【托衛爵士(Sir Donald Francis Tovey)一反眾論堅持此樂章不當視為是用短動機譜成的,就此一段落從頭至尾不可分割的事實來看這觀點是有幾分道理的】,在法國號的四音動機後第二主題登場(此一主題乃是將法國號的音加以改頭換面而成,而此一巧妙的法國號過門乃是神來之筆也)。由於呈示部相當短小,所以現今大多數指揮都喜歡重覆一次,在發展部中則是將基礎的動機化成音階或對位,直到音樂撐到極點時,基礎敲門動機消失,只剩精疲力盡的喘息聲,隨後敲門動機又再度砍入,音樂進入再現部。當主題總奏再現沒多久,樂團由雙簧管一人獨奏出一哀婉的短旋律,這是全曲唯一有所感傷的地方,隨後音樂又躍入總奏,第二主題則改在C大調出現,至於原本的法國號銜接旋律在此則改由低音管吹奏(老派指揮認為低音管吹此句太過於爆笑,故而改動原曲譜採用法國號吹奏,但是現今的做法則因尊重原作者故而仍用低音管)。本樂章氣派最大的地方在於結尾部,這結尾部的長度幾乎和其他三個段落相當,聚力萬鈞,有如狂風暴雨般的將曲子又再度推回開頭的齊奏敲門動機,片刻緩和一下便突然斬釘截鐵的結束全曲。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調,3/8拍子 主要的兩個旋律相互交替,第一個旋律每出現一次就變得更加華彩流動,第二個旋律則不變旋律只變伴奏音型之節奏,音樂基本上就是建築在優美與雄壯這兩個不同個性的對比上,而中央的銜接段落則提供較多的變化,甚至在速度加快時還略帶一絲幽默滑稽自鳴得意之情,在這嚴肅的樂章中插渾打科一番。第三樂章:詼諧曲:快板,c小調,3/4拍 曲首如幽靈般的旋律與四音反覆具備敲門動機節奏之法國號主奏旋律是詼諧曲的主要材料,中段是個瘋狂疾馳的低音舞樂,曲趣狂放。回到詼諧曲後,弦樂器一律改用撥奏(除了帶裝飾之音型外)將原詼諧曲復述一次,音樂頓時變的極為神秘,在定音鼓敲出法國號之四音動機時,音樂進入銜接段落,逐步由極弱奏(ppp)推向極強奏(ff),幽靈動機逐步延伸向上,創造一種屏息等待至呼之欲出的興奮情緒,樂曲隨後直接進入下一樂章。第四樂章:快板,C大調,4/4拍 三支長號,倍低音管(二者皆是在交響曲歷史上首次登台)以及短笛在等待了二十多分鐘後終於加入爆發的行列,主要的主題如下。音樂帥氣衝勁十足,在大高潮後音樂突然又回到詼諧曲再現時的撥奏段落,但此刻它已不再神秘,只是事過境遷後的回憶而已,隨後本樂章開頭的段落又出現。結尾部是圍繞著新主題作成的,音樂在多次加速衝刺後進入急板的結尾部,在累積而成的衝力上,又再露臉,在一聲又一聲的強奏和絃聲中大開大閤輝煌勝利的結束了全曲。【範例賞析】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作品125隨著拿破崙一八一二年伐俄的慘敗,歐洲各地在一八一三年紛紛起而反抗拿破崙的統治,將過去十多年來所受到的壓迫和恐嚇一舉加以去除。而曾經對拿破崙青睞有加,對自由平等博愛這股法國大革命精神大加讚揚的貝多芬,卻也在此時悄悄的進入了他的第三個也就是最後一個創作期;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個階段中,與時勢潮流相脫節,像一介遺老似地孤寂的活在世上。對於歐洲歷史而言,拿破崙時代的結束不但在政治方面是個分水嶺,在藝術文化上也是如此,許多新一代的藝術家紛紛在此一時刻誕生或發跡。羅西尼的喜歌劇名作塞爾維亞的理髮師在1816年首演,是時全歐正刮起一陣羅西尼旋風,連維也納也不例外;羅西尼式的輕佻幽默,高聳入雲的漸強聲成為歐洲的最愛。另一方面法國浪漫派國民歌劇的鼻祖韋伯也在不久之後寫下了他的歌劇名作魔彈射手(1817-21),而他那首被浪漫派奉為經典的鋼琴曲邀舞也在1817年出爐。年輕英俊的小神童孟德爾頌(1809-1847)也在1825年寫下了他那才氣橫溢的絃樂八重奏;浪漫派的健將也在此一年代左右紛紛誕生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69)、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56)、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83)、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86)、威爾第(Giuseppo Verdi, 1813-1901)時代真的不同了。貝多芬在他的最後一個創作期中產量銳減,風格驟變,獨自一人攀爬上了古典樂派的最高峰,成為一代之集大成者。雖然他留下了影響後世近百年之久的幾曲鉅作,然而在私生活方面,這段時期卻是他一生中最難挨的一段時光。首先是他昔日的貴族好友們一一凋零,最先是金斯基王子(Prince Kinsky)在1812年11月3日去世。王子在去逝之前並未簽署文件保證繼續支付貝多芬年金,使得貝多芬固定的收入大減;再來就是他最早的贊助人之一的李許諾夫斯基王子(Prince Carl Lichnowsky)在1814年4月15日接著逝世,羅伯柯維茨王子(Prince Lobkowitz)也在1816年12月16日逝世,這又將1809年時由魯道夫大公、金斯基王子與羅伯柯維茨王子三人合簽給付貝多芬4000金元的年金又減少了三分之一。這些變故使得貝多芬的有錢有勢贊助人只剩下魯道夫大公一人。貝多芬外在的活動頓時減少了許多,隨著耳疾的困擾,他不再活躍於舞台演奏鋼琴,因而徹底的退出公眾生活,過著隱居般的日子,從1818年起只靠著談話簿與他人維持溝通。更令他頭痛的事是在1815年時,貝多芬的弟弟加斯巴卡爾(Caspar Karl)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